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患者医院内跌倒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冬萍 盛芝仁 +2 位作者 华飞 周红娣 金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8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患者医院内跌倒的原因,找出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旨在为科学、有效地预防患者医院内跌倒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某医院内发生的45例患者跌倒事件,阅读医院内患者跌倒呈报表、翻阅病历,总结患者... 目的分析患者医院内跌倒的原因,找出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旨在为科学、有效地预防患者医院内跌倒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某医院内发生的45例患者跌倒事件,阅读医院内患者跌倒呈报表、翻阅病历,总结患者发生医院内跌倒的原因。结果 17:00-次日8:00时间段跌倒患者33例,占73.3%。跌倒时状态:散步9例、入厕26例,其中21例患者跌倒在厕所;45例跌倒患者中,高血压病16例、脑梗死10例、糖尿病9例、贫血24例;肌内注射非类固醇抗炎药1例,服用安眠药1h后入厕导致跌倒1例,服用抗抑郁药3例,服用利尿药、扩血管药物、降压药等27例;地灯不亮7例,床栏未使用或使用不规范5例,第一次下床等体位改变跌倒7例。结论环境管理常态化、跌倒危险评估工具改进、安全文化的营造,可科学有效地预防患者医院内跌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 跌倒 危险因素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范永盛 尹维刚 +2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吴发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结果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结论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7
3
作者 毛海蛟 尹维刚 史增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横动脉、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趾底内侧动脉浅支...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横动脉、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结果:横动脉与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1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横动脉外径(1.3±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3)mm,多为1条,占91.6%,偶见两条,占8.4%。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为(1.1±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2)mm,多为1条,占95.8%,偶见2条,占4.2%。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外径为(1.5±0.3)mm,伴行静脉外径(1.3±0.3)mm,多为1条,占93.7%,偶见2条,占6.3%。结论: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两种术式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以横动脉为血管蒂或以趾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的双血管蒂,使该岛状皮瓣旋转点前移,血管蒂延长,临床应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拇横动脉 第1跖底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坐骨小切迹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尹维刚 史增元 +2 位作者 胡荫 刘振新 许海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方法:观测45具成人骨盆标本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上下穿出骨皮质的位置及其毗邻。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经坐骨小切迹中点沿髋臼后柱纵轴打入,测量钉道深度、后柱纵轴与额状面夹... 目的:研究经皮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方法:观测45具成人骨盆标本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上下穿出骨皮质的位置及其毗邻。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经坐骨小切迹中点沿髋臼后柱纵轴打入,测量钉道深度、后柱纵轴与额状面夹角α及矢状面的夹角β。结果:拉力螺钉的进钉点为坐骨小切迹中点,后柱纵轴长男(105.7±6.3)mm、女(99.1±3.1)mm,α角男26.3°±5.6°、女21.5°±3.0°,β角男27.5°±3.8°、女24.1°±4.0°,男、女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坐骨小切迹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5
作者 史增元 尹维刚 +2 位作者 毛海蛟 吴发科 范永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结果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 目的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结果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动脉的终末支,外径(1.0±0.3)mm。外踝前动脉降支外径(1.3±0.3)mm,沿外踝前缘向下走行,在外踝尖的水平分为前、后支,后支与跟外侧支吻合,占97.9%,吻合处的外径(0.8±0.3)mm;前支与跗外侧动脉吻合,占91.6%,吻合处外径(0.6±0.2)mm;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与弓形动脉或第4跖背动脉吻合,占95.8%,吻合处的外径(0.6±0.2)mm。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司足背外侧皮肤的感觉。结论上述4条动脉吻合形成足背外侧动脉链,扩大了足背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外踝后动脉 外踝前动脉 跗外侧动脉 跖背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6
作者 史增元 尹维刚 +1 位作者 刘振新 王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为临床施行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静脉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和足背外侧岛状皮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46侧成尸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观测腓动脉穿支及其外径,外踝前动脉弓和足背外侧动脉弓的外径及其皮支。结果:... 目的:为临床施行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静脉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和足背外侧岛状皮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46侧成尸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观测腓动脉穿支及其外径,外踝前动脉弓和足背外侧动脉弓的外径及其皮支。结果:腓动脉下1/3段紧贴小腿骨间膜后方走行,发出2~5支穿支营养小腿前外侧皮肤,动脉外径(1.2±0.4)mm,穿支之间相距10~20mm不等。外踝前动脉弓外径(1.3±0.5)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足背外侧动脉弓外径(1.1±0.5)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3±0.5)mm和(1.1±0.4)mm,发出皮支营养足背外侧皮肤。皮瓣切取范围为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结论: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脉及其穿支与外踝前动脉和跗外侧动脉吻合形成的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外侧串联岛状皮瓣,增加了血管蒂的长度,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动脉 外踝前动脉 跗外侧动脉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拉力螺钉内固定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常希会 尹维刚 +1 位作者 史增元 袁辉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0-263,267,共5页
目的为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置入拉力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0侧(男32,女18)成人髋骨标本,观测前柱纵轴走向,将纵轴穿出髂骨翼外面的点定为进钉点。用直径3.5 mm导针经进钉点沿纵轴置入,经耻骨结节下方穿出。测量导针与矢状面... 目的为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置入拉力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0侧(男32,女18)成人髋骨标本,观测前柱纵轴走向,将纵轴穿出髂骨翼外面的点定为进钉点。用直径3.5 mm导针经进钉点沿纵轴置入,经耻骨结节下方穿出。测量导针与矢状面夹角α及与冠状面夹角β,纵轴长度,导针易穿出骨皮质的薄弱区及穿出点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处理。(2)34侧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进针点毗邻,模拟置钉,经X线、CT扫描验证结果。结果进钉点位于髂结节和坐骨结节连线与髂前上棘和坐骨大切迹顶点连线的交点,出钉点于耻骨结节下方,男(6.62±2.79)mm,女(11.71±1.66)mm,α(50.62±3.55)°,β男(22.32±3.66)°,女(19.57±2.07)°;纵轴长,男(108.64±5.49)mm,女(100.92±6.25)mm。以上数据除角α外男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验证结果及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结论髋臼前、后柱均骨折时,在后入路复位固定后柱的同时,经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前柱安全、简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前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膜后间隙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振新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毛海蛟 左荣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入路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要点及在抢救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37具国人尸体标本左右两侧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膜后间隙,观测血管、输尿管走行关系及肠系膜下动脉和输尿管、睾丸(卵巢)动静脉的前移距离。并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男10例,女2例。结果腹膜后间隙内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等紧贴盆壁与壁腹膜间有腹膜外脂肪相隔;肠系膜下动脉、睾丸(卵巢)动静脉与壁腹膜之间有致密结缔组织连接,易随壁腹膜掀起,输尿管上部与壁腹膜有连接,下部连接松弛;在L4椎体平面肠系膜下动脉可前移19.3 mm,睾丸(卵巢)动静脉可前移26.4 mm(右)和28.0 mm(左);输尿管可前移37.0 mm(左)和41.0 mm(右)。临床应用该入路抢救1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术中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控制出血,抢救休克,修复或结扎损伤血管,复位固定骨折。11例成功,1例死亡;无血管、神经再损伤发生。结论经髂腹股沟腹膜后间隙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盆腔大血管,对腹主动脉临时压迫阻断可快速控制出血,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是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理想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盆腔大出血 髂腹股沟入路 腹膜后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9
作者 袁辉宗 史增元 +3 位作者 尹维刚 林荣 毛海蛟 常希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9-251,255,共4页
目的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 目的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结果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结论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胫前动脉 岛状皮瓣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缝匠肌皮瓣修复小腿皮肤缺损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左荣跃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俞淼 毛海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 目的为设计逆行缝匠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40侧缝匠肌的动脉来源、走行、外径、分布及吻合。取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进行动脉造影,观察缝匠肌内动脉吻合。结果营养缝匠肌的动脉为6~7支,呈节段性分布,缝匠肌的上1/5段动脉来源于旋髂浅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或股深动脉,中2/5段动脉来源于股动脉,下2/5段动脉来源于隐动脉。隐动脉起点位于内收肌结节上(10.2±1.0)cm处,外径(1.5±0.2)mm,向下发出3~5个分支入缝匠肌,隐动脉终末支在膝下内侧参与膝关节网。缝匠肌的各节段动脉在肌内分为4~7支沿缝匠肌纵轴走行,相邻动脉的分支在肌内形成链型吻合,吻合处外径0.3mm左右。深筋膜表面有皮动脉和肌皮动脉形成的链式血管吻合网,营养缝匠肌表面的皮肤。结论缝匠肌内动脉链型吻合为逆行缝匠肌皮瓣供血,扩大了该肌皮瓣的切取长度,故以隐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逆行缝匠肌皮瓣可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匠肌 肌皮瓣 小腿 皮肤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的应用解剖与导向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史增元 尹维刚 +2 位作者 毛海蛟 汪海清 左荣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66侧成人髋骨标本,男36侧,女30侧;CT扫描男、女各30例骨盆,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根据坐骨小切迹的形态进行分型。结果髋骨标本分型:男性")"型44.4%;"C&q...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髋臼后柱打钉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用66侧成人髋骨标本,男36侧,女30侧;CT扫描男、女各30例骨盆,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根据坐骨小切迹的形态进行分型。结果髋骨标本分型:男性")"型44.4%;"C"型30.6%;"『"型16.7%;"丿"型8.3%。女性")"型73.3%;"C"型占3.3%;"『"型占6.7%;"丿"型1%。Mimics三维重建分型:男性")"型56.7%;"C"型26.7%;"『"型13.3%"丿"型3.3%。女性")"型76.7%;;"C"型10.0%;"『"型6.7%;"丿"型6.7%。结论坐骨小切迹"C"型时,坐骨小切迹的下端影响打钉,要用骨刀切下坐骨小切迹下端,打入导针;如坐骨小切迹为"『"型时,打导针易打滑,需要在坐骨小切迹的进钉点做一个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小切迹 髋臼后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结合中医手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如卿 卢斌 +1 位作者 陈先武 陈雅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4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中医手法治疗关节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冻结肩患者48例,其中左肩部冻结肩患者21例,右肩部冻结肩患者27例,应用关节镜结合中医手法进行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VAS疼痛评分、ASES评分、Constant... 目的:探讨关节镜结合中医手法治疗关节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冻结肩患者48例,其中左肩部冻结肩患者21例,右肩部冻结肩患者27例,应用关节镜结合中医手法进行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VAS疼痛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和Constant修正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缓解16例(33.3%),显效23例(47.9%),有效5例(10.5%),总有效率为91.7%。患者治疗3个月后,肩关节外展、前屈、旋后、后伸的活动度分别为(95.34±16.63)°、(115.47±10.82)°、(75.34±11.33)°、(45.47±10.15)°,明显高于患侧术前活动度;术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1.39±0.16)分,低于术前和术后三周的(7.83±1.52)分与(4.31±8.25)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和Constant修正评分在治疗后三周后为(86.61±11.80)分、(50.67±11.05)分、(57.27±11.15)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三个月的上述指标评分分别为(90.06±21.51)分、(75.43±12.76)分、(86.44±10.11)分,均高于治疗后三周和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结合中医手法治疗冻结肩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关节镜 中医手法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前侧小切口植骨及内固定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7
13
作者 叶一 蒋国强 乐增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髋前侧小切口自体髂骨植骨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术。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9例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单纯空心... 目的探讨髋前侧小切口自体髂骨植骨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术。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9例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术(对照组),23例行髋前侧小切口自体髂骨植骨及空心钉内固定术(植骨组),比较2组围术期情况和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植骨组手术时间长[(53.5±12.7)min vs.(40.4±9.7)min,t=4.084,P=0.000],术中出血量多[(66.1±22.7)ml vs.(46.4±13.8)ml,t=-3.719,P=0.000],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7.1±2.9)d vs.(6.2±3.6)d,t=-0.955,P=0.344],但术后骨折愈合率高[100.0%(23/23)vs.76.9%(20/26),P=0.016],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低[8.7%(2/23)vs.34.6%(9/26),χ2=4.710,P=0.030]。49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25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植骨组术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5.7±4.3)分vs.(79.1±6.2)分,t=-4.274,P=0.000]。结论髋前侧小切口自体髂骨植骨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较低,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股骨颈骨折 自体髂骨植骨 中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足外缘动脉弓为蒂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发科 史增元 +2 位作者 尹维刚 林荣 范永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为扩大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3侧成尸下肢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及吻合弓的位置,外径,长度。结果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 目的为扩大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3侧成尸下肢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10)解剖,观测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及吻合弓的位置,外径,长度。结果足背外侧动脉链与足底外侧动脉有3个较恒定的吻合。跗外侧动脉在第5跖骨粗隆后缘发出1条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的吻合,命名为足外缘第1动脉弓,起点外径(0.7±0.1)mm,占54.5%(18侧);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与足底外侧动脉在外踝前缘下方和外踝后缘下方有2个吻合支,命名为足外缘第2动脉弓和足外缘第3动脉弓,起点外径分别为(0.9±0.1)mm和(1.0±0.2)mm,分别占88.0%(29侧)和78.8%(26侧)。结论以足外缘动脉弓为蒂的足背外侧岛状皮瓣可修复足底外侧,跟外侧的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状皮瓣 跗外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外踝前动脉 动脉弓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腕管内正中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俞淼 朱学平 +1 位作者 史增元 陈德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腕管内正中神经的超声解剖测量方法及各项指标,为临床提供正常解剖参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查60侧正常人腕管段正中神经,分别测量其腕管入口、中点和出口平面的横截面积,腕管中点平面正中神经的扁平率和屈肌支持带的厚度。应... 目的探讨腕管内正中神经的超声解剖测量方法及各项指标,为临床提供正常解剖参数。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查60侧正常人腕管段正中神经,分别测量其腕管入口、中点和出口平面的横截面积,腕管中点平面正中神经的扁平率和屈肌支持带的厚度。应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30侧腕管内正中神经近1/3段、中1/3段、远1/3段的硬度值。结果腕管入口、中点、出口平面正中神经截面积分别为(0.09±0.02)、(0.08±0.02)、(0.10±0.03)cm2,不同部位截面积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1);腕管中点平面正中神经的扁平率3.12±0.29;屈肌支持带厚度为(0.33±0.07)cm。正中神经腕管近段、中段、远段最高硬度的分别为(41.3±10.3)、(35.4±5.8)、(38.1±4.3)k Pa,不同部位硬度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为临床提供了腕管内正中神经形态学解剖参数,剪切波弹性成像提供了神经硬度参数。两者结合应用为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供超声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 正中神经 剪切波弹性成像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的影像学与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海清 尹维刚 +3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范永盛 陈一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7,154,共5页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 目的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女各30例)导入mimcs15.01进行三维重建,从骶骨耳状面长轴与S1、S2、S3椎弓根中轴的交点置入螺钉。测量各螺钉与冠状面夹角α及水平面的夹角β。结果 (1)3根螺钉在髂骨翼外侧的穿出点在髂后下棘与髂结节的连线上(2)α、β角分别为男:α1(13.6±3.7)°、α2(4.3±1.8)°、α3(10.0±4.4)°;β1(19.1±5.3)°、β2(9.5±4.1)°、β3(4.0±1.5)°。女:α1(12.4±3.4)°、α2(4.5±2.1)°、α3(10.7±4.0)°;β1(17.5±4.6)°、β2(10.0±4.1)°、β3(3.7±1.5)°。结论经髂后下棘与髂结节连线上确定的进针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髂关节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 三维重建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加冲洗治疗创伤后感染性骨折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群慧 林秉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2期1142-1142,共1页
关键词 创伤后感染性骨折 外固定 冲洗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定
18
作者 陈先武 王亮 +2 位作者 叶如卿 许海平 陆建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2-1118,共7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3月先后共13例肩后向不稳患者,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7.9岁,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术,...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3月先后共13例肩后向不稳患者,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7.9岁,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术,获得15~31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比较手术前后的UCLA肩关节评分、患肩关节外展位外旋角度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效果均满意,UCLA肩关节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术前26.69±1.032提高到术后33.77±2.127,P=0.000),而肩外展位外旋角度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对恢复肩关节稳定和功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手术 肩关节不稳定 肩后向不稳定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膜间隙综合征41例的观察和护理
19
作者 庄海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10期73-74,共2页
关键词 筋膜间隙综合征 观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5
20
作者 买尔旦.买买提 艾尔肯.萨德尔 +2 位作者 盛伟斌 欧阳甲 帕尔哈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699-700,共2页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脱位 手术治疗 临床特点 神经根损伤 暴力作用 损伤平面 不同程度 胸腰椎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