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转向视角下的高校“锚+”创新空间研究
1
作者 张国昌 胡赤弟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1,共6页
随着哲学观念的转变、时空体验的转型、学科从分化到整合,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整体性的空间转向,同时,创意集群的发展推动了空间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一个以高校为中心,众多异质性行动者共同融入的高校“锚+”创新空间。高校“锚+... 随着哲学观念的转变、时空体验的转型、学科从分化到整合,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整体性的空间转向,同时,创意集群的发展推动了空间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一个以高校为中心,众多异质性行动者共同融入的高校“锚+”创新空间。高校“锚+”创新空间是一个多元行动者扩展的关系网络,多元主体构成的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具有社会性、混合性、多元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构建一个高校“锚+”创新空间,对高校而言,要发挥好平台型高校的作用,激活由各类异质性行动者构成的关系网络,主要应在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合作格局、构建多中心联动的发展格局、搭建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多方集会等方面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锚+”创新空间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概念、结构和功能
2
作者 王贺元 胡赤弟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3-61,共9页
当前高校绩效评价的认知多从单个评价着手,如政府对高校评价、高校对二级学院评价、学院对教师评价等等,彼此孤立,缺乏总体性系统性认识。基于高校发展这一根本目标,高校绩效评价有必要从整体和系统性角度来研究其概念、结构和功能。高... 当前高校绩效评价的认知多从单个评价着手,如政府对高校评价、高校对二级学院评价、学院对教师评价等等,彼此孤立,缺乏总体性系统性认识。基于高校发展这一根本目标,高校绩效评价有必要从整体和系统性角度来研究其概念、结构和功能。高校绩效评价不是一项具体的办学活动,而是建立在制度体系上的一种治理机制,价值性、过程性、学术性和多元性是其基本内涵。从结构功能理论出发,高校绩效评价可以分为要素结构、组织结构和过程结构,其相应的功能体现为:效率基础上的资源优化功能、共同价值基础上的发展激励功能、达标评判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绩效评价 概念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与产业有效互动的动机调适与模式构建 被引量:4
3
作者 疏礼兵 胡赤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9-43,共5页
新知识生产范式下的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和互动性特点,大学与产业两大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相互协同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虽然大学与产业在互动合作中有着不同动机和诉求,但从经济、人才、知识和责任4个层面均可以找到大学与... 新知识生产范式下的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和互动性特点,大学与产业两大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相互协同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虽然大学与产业在互动合作中有着不同动机和诉求,但从经济、人才、知识和责任4个层面均可以找到大学与产业互动的有效结合点。传统意义上大学与产业的互动合作存在教育、科研和服务3种模式,而学科-专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与产业有效互动的新模式,能够在有效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播、创造和应用能效倍增,促进创新要素在不同创新主体间双向融合与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创新 大学-产业互动关系 动机调适 学科-专业-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分析——基于知识流动视角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士慧 胡赤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从知识流动角度,分析了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的一般规律和维度,认为组织融合是产生超越以往组织价值的根本原因。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流动价值链可分为5项基本活动和4项辅助活动,基本活动促进知识交易,产生大量价值;辅助活动作... 从知识流动角度,分析了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的一般规律和维度,认为组织融合是产生超越以往组织价值的根本原因。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流动价值链可分为5项基本活动和4项辅助活动,基本活动促进知识交易,产生大量价值;辅助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制度配置降低了交易成本。最后,使用国内外两个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融合 知识流动 价值链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绩效生产模型构建与促进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胡赤弟 江春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8-55,共8页
高校绩效生产是在生产理论指导下高校绩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绩效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概念,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体。完整的绩效概念是组织或个体行为过程和要素结构的集体表达,是多种要素在绩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反映。同时,绩效不等同于产出,... 高校绩效生产是在生产理论指导下高校绩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绩效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概念,是一个多维的结构体。完整的绩效概念是组织或个体行为过程和要素结构的集体表达,是多种要素在绩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反映。同时,绩效不等同于产出,绩效的内核是价值,实质上是多元价值建构的产物。高校绩效不同于企业绩效、政府绩效,其独特类型属性决定了高校绩效生产过程要拓展传统“投入—产出”模型,以“目标环”“行动环”“结果环”构成多要素、多层次的结构模型,并通过绩效信息流动进行绩效表达。促进高校绩效生产,要整合多元价值,以战略导向强化多层级组织协同,建立多元主体合作生产机制,建构系统化、整体化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以及推动全过程绩效信息采集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绩效 生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的实践误区及纠偏理路 被引量:3
6
作者 江春华 胡赤弟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0,共6页
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全面展示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治理的综合性评价制度。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主要存在排名取向、急功近利、模式趋同和评价结果应用偏差等方面的误区,必须充分发挥办学绩效评价的治理功能,构... 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全面展示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治理的综合性评价制度。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主要存在排名取向、急功近利、模式趋同和评价结果应用偏差等方面的误区,必须充分发挥办学绩效评价的治理功能,构建治理型绩效评价模式,推动学校绩效管理向绩效治理转变,产出高职院校办学治理绩效。由此,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科学化,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评价规律,促进多元利益相关者主动参与绩效评价,增加科学有效评价供给,优化高职教育评价生态,同时坚持战略导向,强化战略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式,规范使用评价结果,合理配置绩效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评价 高职教育 治理 办学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