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跑步过程下肢肌肉协同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谢蔓香 余枷枷 +2 位作者 吴蓉梅 冯雪峰 马晔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10-510,共1页
目的跑步是人类独特的运动模式,肌肉协同作为一种低层级模块化控制,通过控制特定肌肉群来实现简化运动控制。表面肌电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肌肉协同特征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近10年来跑步过程中下肢肌肉协同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 目的跑步是人类独特的运动模式,肌肉协同作为一种低层级模块化控制,通过控制特定肌肉群来实现简化运动控制。表面肌电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肌肉协同特征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近10年来跑步过程中下肢肌肉协同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方法以跑步、肌肉协同、running、muscle synergy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为2014~2024年。共得到跑步过程中肌肉协同相关文献127篇,选取其中相关度高的79篇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国外文献主要研究短跑、跑前跑后以及特定跑速的肌肉协同模式,国内对跑步的研究也相对较少。(2)近10年来表面肌电技术在跑步中对下肢肌肉协同的研究中,提取的计算方法在不断地优化,其中使用最多且被证实最优的方法是非负矩阵分析法。(3)跑步过程中4~6个基本协同模式组就足以描述整个跑步过程下肢肌肉协同方式。(4)肌肉协同理论研究在可穿戴设备/辅助外骨骼的设计方面提供有效信息。结论本研究主要总结跑步过程中下肢肌肉协同的研究状况。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跑步中下肢肌肉协同特征,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优化肌肉协同,提高运动表现和减少受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肌肉 肌肉群 中国知网 可穿戴设备 跑步 跑速 协同模式 协同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上下楼梯情景下认知任务介入对于下肢关节间协调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蓉梅 余枷枷 +3 位作者 谢蔓香 冯雪峰 侯美金 马晔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70-570,共1页
目的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认知任务的干扰会影响其楼梯行走能力,增加跌倒风险。下肢关节间协调性分析能够识别行走中可能导致跌倒的异常协调模式,对于评估跌倒风险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任务介入后老年人在楼梯行走中下... 目的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认知任务的干扰会影响其楼梯行走能力,增加跌倒风险。下肢关节间协调性分析能够识别行走中可能导致跌倒的异常协调模式,对于评估跌倒风险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任务介入后老年人在楼梯行走中下肢关节间协调性模式的变化。方法以“上下楼梯”“双任务”“stair walking”“dual task”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国内外数据库,共得到楼梯行走下肢关节协调性相关文献81篇。结果(1)当前研究主要为单一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双任务下老年人的下肢关节间协调性研究较少。(2)协调性量化评估方法有矢量编码技术、连续相对相位角、角角图等。(3)双任务介入会改变老年人上楼梯时的下肢协调模式,使老年人采用稳定谨慎的行走策略;且双任务的影响会随着楼梯的阶数改变;同时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远端关节的控制存在显著差异。(4)过渡阶段的协调变异性大于楼梯行走阶段,下楼梯更具挑战性。结论认知任务的介入扰乱了老年人上下楼梯时的原始协调模式,涉及神经、运动系统、心理及环境因素。可以利用角-角图可视化来区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下肢协调性模式,以简化临床评估和康复监测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关节 机能衰退 跌倒风险 上下楼梯 行走能力 临床评估 关键词检索 协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和年轻人单双任务下楼梯行走步态参数及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冯雪峰 余枷枷 +3 位作者 谢蔓香 吴蓉梅 侯美金 马晔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83-583,共1页
目的双任务楼梯行走涉及动态平衡、肌肉力量和注意力等要素,对老年人有较大的挑战,导致其跌倒风险增大。本研究旨在探究双任务对健康老年人和年轻人步态参数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关键词“stair walking”“dual task”... 目的双任务楼梯行走涉及动态平衡、肌肉力量和注意力等要素,对老年人有较大的挑战,导致其跌倒风险增大。本研究旨在探究双任务对健康老年人和年轻人步态参数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关键词“stair walking”“dual task”“secondary task”在Web of Science检索,获得160篇文献,最终纳入了29篇文献。结果(1)双任务状态下多项研究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步速均显著降低,同时部分研究发现步速无显著差异;老年人在双任务下表现出足部间隙增加、步宽增加。(2)老年人内外方向身体质量中心(Co M)与足底压力中心(Co P)距离增加,动态稳度(Mo S)降低;部分研究发现Co P位移无显著变化。(3)年轻人双任务时Mo S小于单任务,Co P位移增加;部分研究发现单双任务中Co P无显著差异。结论多任务楼梯行走时注意力资源分散受到影响。老年人和年轻人采取不同的调节策略,其中老年人主要采取姿势优先策略,年轻人采取次要任务表现优先策略。当前研究结论结果差异可以归因于稳定性指标不同、次要任务类型和复杂性不同、楼梯高度及宽度不同、楼梯倾斜度不同、楼梯台阶数不同以及受试者年龄不同等因素导致的注意力资源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资源 步速 肌肉力量 稳定性指标 优先策略 调节策略 足底压力中心 倾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女性患者初学太极云手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
4
作者 林紫玲 熊凤 +4 位作者 侯美金 马晔 刘本科 陈博 王芗斌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1-357,共7页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和健康人群在练习太极云手初学阶段的下肢动态稳定性和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招募30名太极初学者,包括15名KOA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组,在太极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2 h太极云手练习... 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和健康人群在练习太极云手初学阶段的下肢动态稳定性和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差异。方法招募30名太极初学者,包括15名KOA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组,在太极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2 h太极云手练习。采用运动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台,采集并计算云手运动过程中左侧下肢的动态稳定性指标以及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KOA患者在云手动作中表现出更小的内外侧倾斜角,踝关节背屈角度的均值和峰值均减少,髋关节内收角度峰值减少,而膝关节屈曲峰值力矩增大(P<0.05)。结论KOA患者采用了适应性的姿势策略以维持太极云手运动中的横向稳定性,但在运动初学阶段应建议采用综合训练方案以减少下肢屈曲时的关节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太极云手 动态稳定性 运动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融合算法的无标记点步态分析系统 被引量:1
5
作者 滕君敏 马晔 +2 位作者 刘东威 赵晓光 李建设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3-740,共8页
目的以有标记点三维运动捕捉系统(MoCap)为金标准,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bi-later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递归神经网络和线性回归算法构建深度学习融合模型,减小深度传感器的系统误差,从而提高深度传感器下肢运动学分析的准确... 目的以有标记点三维运动捕捉系统(MoCap)为金标准,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bi-later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递归神经网络和线性回归算法构建深度学习融合模型,减小深度传感器的系统误差,从而提高深度传感器下肢运动学分析的准确性。方法招募1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进行步态分析,应用MoCap系统和Kinect V2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通过Cleveland Clinic及Kinect逆运动学模型分别计算下肢关节角度。以MoCap系统为目标,Kinect系统得到的角度为输入构建数据集,分别用BiLSTM算法和线性回归算法构建学习模型,得到系统误差修正后的下肢关节角度。使用留一交叉验证法评估模型的性能。采用多重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multiple correlations,CMC)及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表示下肢关节角度波形曲线相似程度以及平均误差。结果BiLSTM网络比线性回归算法更能够处理高度非线性的回归问题,尤其是在髋关节内收/外展、髋关节内旋/外旋和踝关节趾屈/背屈角度上。应用BiLSTM网络的误差修正算法显著降低Kinect的系统误差(RMSE<10°,其中髋关节RMSE<5°),下肢角度波形呈现很好的一致性(除髋关节内旋/外旋角度外,CMC>0.7)。结论本文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融合模型的无标记点步态分析系统可以准确评估下肢运动学参数、关节活动能力、步行功能等,在临床和家庭康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无标记点步态分析 下肢运动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形状建模及机器学习探究足的形态与功能
6
作者 梅齐昌 相亮亮 +2 位作者 俞佩敏 高自翔 顾耀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62-362,共1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人群的三维足形作统计形状建模分析,揭示形态与姿态的差异,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各形态与姿态特点与运动功能的关联性。方法对习惯裸足人群及习惯着鞋人群的双足进行扫描,获取三维足形;采用Novel EMED压力板记录走跑等... 目的通过对不同人群的三维足形作统计形状建模分析,揭示形态与姿态的差异,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各形态与姿态特点与运动功能的关联性。方法对习惯裸足人群及习惯着鞋人群的双足进行扫描,获取三维足形;采用Novel EMED压力板记录走跑等基础活动的足底分布。使用自编的Python程序对足形依次进行网面配准、质心对齐及主成分降维分析;将形态参数与走跑活动的足底压力作偏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并采用留一法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算法 偏最小二乘 留一法 线性回归分析 主成分降维 形态参数 足底压力 形状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和脊髓损伤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系统综述
7
作者 王晓锋 胡梦巧 +4 位作者 汪嫣 魏坤 徐文竹 任丹 马晔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8期914-92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并探讨不同技术类型与控制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基于PRISMA指南,检索2020年至2024年Scopus、Web of Science、P... 目的系统评价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RAGT)对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并探讨不同技术类型与控制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基于PRISMA指南,检索2020年至2024年Scopus、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中相关随机对照试验。采用PEDro量表评估文献质量,综合分析RAGT在步行能力、平衡功能、下肢肌力和功能独立性等方面的疗效。结果最终纳入8项研究,涉及702例参与者,主要来自中国、意大利、印度、土耳其和波兰等,研究设计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成年脑卒中或脊髓损伤患者,涵盖多种亚型;主要发表在老年神经科学、生物科学、医学和运动科学等领域的期刊,发表时间集中在2020年至2024年。干预方式涉及3类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基于跑台的系统(末端执行器与外骨骼型)、地面行走式和专用关节与平台式机器人。训练频率每次20~45 min,每天1~2次,每周1~7 d,共2~10周。RAGT显著改善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参数和下肢肌力,但在功能独立性上的效果存在异质性。自适应控制策略(如按需辅助)较固定参数模式更优。基于跑台的系统(如Lokomat)和地面外骨骼(如EKSO-GT)各具优势,前者适用于早期康复,后者更促进真实环境适应。结论RAGT是脑卒中和脊髓损伤患者步态和下肢功能康复的有效手段,干预效果取决于外骨骼机器人的个别化以及适应性的控制策略和模式的建构,3类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自适应控制模式。在康复训练中,要设计特定的下肢活动任务,并且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自适应活动和控制模式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脊髓损伤 步态 下肢运动功能 外骨骼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