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黄鳍金枪鱼肉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112
1
作者 王霞 黄健 +4 位作者 侯云丹 王求娟 陈义方 夏静波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索黄鳍金枪鱼肉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温度(70、80、90、10 0、12 0、15 0℃)加热条件下的黄鳍金枪鱼肉及其生肉样品,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 目的:探索黄鳍金枪鱼肉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方法:利用电子鼻分别检测不同温度(70、80、90、10 0、12 0、15 0℃)加热条件下的黄鳍金枪鱼肉及其生肉样品,并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鲜和分别加热到95、150℃的黄鳍金枪鱼肉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条件下的样品电子鼻信号表现出很强的聚类特性。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3种样品,分别检出52、50、53种成分,主要为醛类、烃类、醇类、酮类、呋喃类,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黄鳍金枪鱼肉特有的特征气味。结论:黄鳍金枪鱼生肉中含有较多的腥味成分——1-戊烯-3-醇、1,5-辛二烯-3-醇,通过加热处理后这两种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加热处理后,具有特殊香气的长链醛以及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增多,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是烤制肉品重要的香味呈味物,是加热后黄鳍金枪鱼的特征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油冬化前后脂肪酸含量和主体风味的解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红燕 李晔 +9 位作者 袁贝 竺周斌 王求娟 陈义芳 董丽莎 王朝阳 司开学 韩姣姣 崔晨茜 苏秀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4-324,共11页
为了研究金枪鱼油在冬化前和冬化后不同温度条件下,脂肪酸含量和主体风味成分的变化,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金枪鱼鱼油中的脂肪酸含量;电子鼻检测金枪鱼鱼油冬化前后不同温度下的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仪(HS... 为了研究金枪鱼油在冬化前和冬化后不同温度条件下,脂肪酸含量和主体风味成分的变化,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金枪鱼鱼油中的脂肪酸含量;电子鼻检测金枪鱼鱼油冬化前后不同温度下的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感觉阈值确定金枪鱼鱼油的主体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鱼油中脂肪酸组成范围为C14~C22,在冬化过程中,饱和脂肪酸随着温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相对含量从冬化前的25.57%降到冬化后的23.08%;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逐渐上升,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从冬化前的27.92%提高到冬化后的29.0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从冬化前的29.20%提高到冬化后的32.20%。电子鼻检测发现,冬化前后鱼油挥发性物质差异显著。冬化前和冬化后,对金枪鱼油风味有重要贡献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无明显变化,主体风味成分主要有1-辛烯-3-醇、反-2-辛烯醛、辛醛、己醛、庚醛、2-十一酮、2-戊基呋喃等,这些物质赋予了鱼油鱼腥、油脂气息、泥土味、脂肪香味、青草味、蜡香、蘑菇香、蔬菜香味等。本研究结果对今后改善金枪鱼油加工工艺和不良风味等方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的冬化 电子鼻 HS-SPME-GC-MS 脂肪酸 主体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2
3
作者 孙静 黄健 +3 位作者 侯云丹 王求娟 陈义方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究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挥发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主要风味贡献物质。结果:从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分别鉴定出36种和4... 目的:探究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挥发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主要风味贡献物质。结果:从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分别鉴定出36种和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一些醛酮类、醇类、呋喃类化合物,它们协同作用构成了大眼金枪鱼肉特有的风味;生鲜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醇类起主要作用,尤其是2,4-戊二烯醛(31.74%)、1-辛烯-3-醇(7.8%);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呋喃类对其风味贡献最大,相对含量分别为64.09%和11.41%。结论:醛类、醇类、酮类、呋喃类等化合物对鱼肉的风味贡献较大,热处理产生肉香味的原因可能脂肪、蛋白质的降解以及Maillard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大眼金枪鱼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温度对牡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4
4
作者 黄健 王霞 +4 位作者 侯云丹 王求娟 陈义方 张腾军 苏秀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1-317,共7页
为探讨牡蛎挥发性风味与加工温度的关系,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不同温度加热牡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牡蛎在加热过程中气味的变化,新鲜牡蛎在加热到100℃和150℃... 为探讨牡蛎挥发性风味与加工温度的关系,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不同温度加热牡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牡蛎在加热过程中气味的变化,新鲜牡蛎在加热到100℃和150℃时气味发生明显变化。通过GC-MS从新鲜牡蛎、100℃加热牡蛎和150℃加热牡蛎中分别检出47、59和56种挥发性物质,己醛、反-2-,顺-6-壬二烯醛、庚醛、辛醛等醛类物质对新鲜牡蛎的风味影响较大,使其具有腥味、蘑菇及黄瓜的风味;经过100℃加热后,牡蛎的腥味减弱,肉香浓郁,醛类和杂环化合物是其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150℃加热牡蛎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烃类,杂环化合物对其烘烤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壳中钙的改性及吸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刘文 李天华 +3 位作者 张滕军 王秋娟 陈义芳 苏秀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88-92,共5页
为提高牡蛎壳的综合利用价值,比较了活化前后牡蛎壳中钙的结构特征和成分变化,分析了其吸附性能,初步研究了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效果。利用牡蛎壳为原料经活化处理制备出一种新型高效吸附材料,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总钙含量,利用扫描电镜... 为提高牡蛎壳的综合利用价值,比较了活化前后牡蛎壳中钙的结构特征和成分变化,分析了其吸附性能,初步研究了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效果。利用牡蛎壳为原料经活化处理制备出一种新型高效吸附材料,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总钙含量,利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活化前后牡蛎壳的超微结构、热力学变化、成分变化和红外吸收光谱带。结果表明,牡蛎壳的总钙含量为37.56%,标准差为0.46%;SEM图显示,活化前颗粒粒径不均匀、表面光滑、孔隙少,活化后表面高度复杂,不规则微孔和孔隙增多;TG分析表明,峰温为877.0℃时,失重率达到(43.71±0.73)%;XRD显示,活化前牡蛎壳主要成分是三方晶系方解石型CaCO3,活化后主要是CaO;FTIR显示,牡蛎壳有明显的方解石的特征吸收峰(1421cm-1、876cm-1、713cm-1);当900℃活化2h的牡蛎壳用量为3g/L时,对10mg/L的刚果红溶液的脱色率为(98.13±1.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壳 扫描电镜 热重分析 X射线衍射 吸附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超临界萃取技术对金枪鱼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亚男 季晓敏 +4 位作者 黄健 王求娟 陈义芳 夏静波 苏秀榕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78,100,共6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精制金枪鱼粗鱼油,依据现有对油脂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过氧化值(POV)和酸值(AV),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不同萃取条件下的鱼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精制的鱼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符合水产行...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精制金枪鱼粗鱼油,依据现有对油脂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过氧化值(POV)和酸值(AV),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不同萃取条件下的鱼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精制的鱼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符合水产行业标准对精制鱼油的要求,32℃,20 MPa酸值最小,30 MPa过氧化值最小。电子鼻能够快速、灵敏的检测到鱼油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通过PCA和LDA方法分析原鱼油、32℃,20 MPa、32℃,30 MPa和40℃,20 MPa条件精制的鱼油挥发性物质明显不同,利用GC-MS分别检测出46、19、12和23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酸类、醛类、烃类、酮类、醇类、酯类,还有少量杂环化合物、胺类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醛类、酮类、胺类等主要影响鱼油风味的物质去除率达到100%,对酸类去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鱼油 精制 电子鼻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体液风味物质的GC-MS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文 张悦容 +3 位作者 张腾军 王求娟 陈义芳 苏秀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7,共7页
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不同加热温度的牡蛎体液风味物质进行分析,以探讨牡蛎体液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牡蛎体液在加热过程中气味的变化,新鲜牡蛎体液在加热到10... 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不同加热温度的牡蛎体液风味物质进行分析,以探讨牡蛎体液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牡蛎体液在加热过程中气味的变化,新鲜牡蛎体液在加热到100℃和150℃时气味发生明显变化,利用GC-MS鉴定出体液中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有醛类、烃类、醇类、酮类、酯类和呋喃类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牡蛎体液的特征风味;新鲜牡蛎体液以清新的果香为主(丙酸戊酯、D-丁香醛),略带肉香(反-4-癸烯醛),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和酯类;100℃处理的牡蛎体液产生浓郁的花香和果香味(1-苯基-1,2-丙二酮、2-甲基-1-丁醇),肉香和焦香味增强(2-乙基呋喃、反-2-(2-戊烯基)呋喃),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酮类和呋喃类;150℃处理的牡蛎体液以浓郁的焦香和甜香为主(环己基丙酸甲酯、1-(2-呋喃)-1-丙酮),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酯类和杂环化合物。经不同温度处理的牡蛎体液可以弥补焙烤牡蛎风味的不足,掩盖一些不愉快的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体液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体液主要呈味物质的测定及脂类成分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文 张悦容 +5 位作者 李晔 张腾军 陈义芳 秦小明 章超华 苏秀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18-1524,共7页
为充分利用牡蛎体液中呈味核苷酸(5′-CMP、5′-AMP、5′-UMP、5′-GMP、5′-IMP)、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煮制前后牡蛎体液中呈味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含量,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 为充分利用牡蛎体液中呈味核苷酸(5′-CMP、5′-AMP、5′-UMP、5′-GMP、5′-IMP)、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煮制前后牡蛎体液中呈味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含量,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五种呈味核苷酸分离较好,样品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8.76%~100.92%之间,6次重复测量的变异系数在1.42%~1.83%之间,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高。牡蛎体液中检出三种呈味核苷酸5′-cMP(14.32mg·100mL-1)、5′-GMP(7.27mg·100mL-1)和5′-IMP(2.14mg·100mL-1),煮制后含量有所下降;谷氨酸(2.78mg·mL-1)、甘氨酸(1.04mg·mL-1)和精氨酸(5.47mg·mL-1)等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煮制后脂肪酸含量较丰富,18种脂肪酸总含量为702.36μg·mL-1,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319.75μg·mL-1)占脂肪酸总量的45.52%,不饱和脂肪酸(382.61μg·mL11)占脂肪酸总量的54.48%,EPA和DHA占脂肪酸总量的16.48%。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赋予牡蛎体液鲜美味道和-定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体液 呈味核苷酸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GC—MS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浸鲣鱼罐头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朝阳 王祖忠 +7 位作者 李晔 周君 张凌芷 苏秀榕 夏静波 王求娟 陈义方 吕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16-321,共6页
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时间的油浸鲣鱼罐头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 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时间的油浸鲣鱼罐头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油浸鲣鱼罐头在贮藏过程中的气味变化。利用气质联用仪在油浸鲣鱼罐头贮藏过程共鉴定出47种可挥发性化合物,呋喃类化合物、含氮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呋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含量不断降低,从刚出厂罐头的51.42%减少到贮藏第4年的41.20%。电子鼻可以用来区分罐头的贮藏时间,超过保质期的罐头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油浸罐头 挥发性成分 电子鼻 气质联用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鲣鱼血合肉风味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茂琴 潘俊娴 +7 位作者 蔺佳良 王求娟 陈义方 夏静波 周君 张春丹 李晔 苏秀榕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30-1439,共10页
本文旨在通过酒酿发酵的方式去除鲣鱼血合肉的腥臭味。运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对经不同时间、温度和固液比发酵的血合肉及未经发酵的新鲜血合肉的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测定,对所得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 本文旨在通过酒酿发酵的方式去除鲣鱼血合肉的腥臭味。运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对经不同时间、温度和固液比发酵的血合肉及未经发酵的新鲜血合肉的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测定,对所得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进行了处理。而后通过感官评定,确定最佳发酵条件。最终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发酵前后血合肉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电子鼻能检测到酒酿发酵前后鲣鱼血合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趋势。由GC-MS分析可知,经过酒酿发酵后,血合肉的腥味成分明显减少。通过感官评定结果可知,发酵时间为4d、温度30℃、固液比1∶2时,脱腥作用最好。由此说明,酒酿发酵能够较好的去除鲣鱼血合肉的腥臭味,改良其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血合肉 挥发性成分 风味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电子舌和GC-MS分析饲料中添加金枪鱼蒸煮液对巴马香猪猪肉气味和滋味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鲍伟 刘雅婷 +10 位作者 王小凤 王颖 杨茗媛 申慧婷 乙丛敏 芦晨阳 周君 李晔 苏秀榕 陈义方 王求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29-234,共6页
本文研究了巴马香猪饲料中添加金枪鱼蒸煮液对猪肉气味和滋味的影响。采用电子鼻与GC-MS研究猪肉气味的变化、电子舌与HPLC检测猪肉滋味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鼻前2个主成分(PC1和PC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9.41%,能够涵盖传感器原始信息,... 本文研究了巴马香猪饲料中添加金枪鱼蒸煮液对猪肉气味和滋味的影响。采用电子鼻与GC-MS研究猪肉气味的变化、电子舌与HPLC检测猪肉滋味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鼻前2个主成分(PC1和PC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9.41%,能够涵盖传感器原始信息,反应猪肉气味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醛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增加13.294%、5.930%和0.244%,而烷烃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减少6.864%和2.639%,赋予了猪肉显著的油脂气味、果香和清香青草气味,同时减少了腥味;作为主要的呈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3.48%和3.29%,而苦味氨基酸含量降低4.27%。本研究证明,喂食金枪鱼蒸煮液可以有效提高巴马香猪猪肉的气味和滋味,这为巴马香猪工业化养殖饲料优化和金枪鱼加工废弃物再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马香猪 金枪鱼蒸煮液 电子鼻 电子舌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红肉酶解液对小鼠抗疲劳和调节肠道菌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淑凡 李鑫 +6 位作者 韩姣姣 芦晨阳 周君 李晔 苏秀榕 陈义方 王求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14-320,326,共8页
以金枪鱼红肉酶解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抗疲劳、抗氧化和肠道菌群调节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制备金枪鱼红肉酶解液,通过MALDI-TOF/TOF对多肽组成和丰度进行鉴定;随后对小鼠进行连续8周灌胃,评价其抗疲劳、抗氧化及对肠道菌群调节的能... 以金枪鱼红肉酶解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抗疲劳、抗氧化和肠道菌群调节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制备金枪鱼红肉酶解液,通过MALDI-TOF/TOF对多肽组成和丰度进行鉴定;随后对小鼠进行连续8周灌胃,评价其抗疲劳、抗氧化及对肠道菌群调节的能力。结果表明,金枪鱼红肉酶解液中富含与抗疲劳作用密切相关的精氨酸和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三种支链氨基酸。与对照组相比,酶解液分别延长了雌雄小鼠72.8%和70.8%的转棒时间。同时,雄性处理组血清中抗疲劳参数指标磷酸肌酸激(CK)酶活和乳酸(LD)含量分别降低12.1%和18.7%,乳酸脱氢酶(LDH)酶活增加29.8%;抗氧化参数指标GSH-Px和SOD分别增加38.4%和13.9%,MDA含量降低48.6%;而在雌性处理组中,CK酶活和LD含量分别降低3.7%和12.4%,LDH酶活增加13%,GSH-Px和SOD分别增加4.99%和1.74%,MDA含量降低39.6%,肝脏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血清中一致。此外,酶解液降低了雌性小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而只降低了雄性小鼠的菌群丰富度;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在雌雄小鼠中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乳酸菌、乳杆菌和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等益生菌丰度上升;雌雄小鼠间仅存在3个共有关键O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红肉 酶解液 抗疲劳 抗氧化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碎肉酶解液对巴马香猪肉风味和滋味的作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乙丛敏 杨茗媛 +10 位作者 申慧婷 耿灵鑫 王小凤 张凌芷 芦晨阳 周君 李晔 苏秀榕 陈义芳 王求娟 袁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4,共6页
以金枪鱼碎肉酶解液作为添加剂喂养巴马香猪,研究其对猪肉风味和滋味的影响。运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巴马香猪肉风味,运用电子舌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滋味。结果显示:GC-MS测得实验组的醛类总的相对百分含量为65.6... 以金枪鱼碎肉酶解液作为添加剂喂养巴马香猪,研究其对猪肉风味和滋味的影响。运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巴马香猪肉风味,运用电子舌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滋味。结果显示:GC-MS测得实验组的醛类总的相对百分含量为65.63%,比对照组高出20.44%,使猪肉具有明显的清香、果香和油脂香气味;电子舌与HPLC测定出实验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38.39%和27.04%,比对照组高5.76%和1.8%,味道阀值比对照组高2.09和0.45,实验组苦味氨基酸比对照组少3.05%,味道阀值相差较小。本研究表明金枪鱼碎肉酶解液喂养巴马香猪对肉质的风味和滋味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能明显的增加肉的鲜味和甜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碎肉酶解液 巴马香猪肉 风味和滋味 电子鼻和电子舌 气质和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冰衣对鲣鱼冷冻贮藏过程中鲜度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文博 柯志刚 +5 位作者 徐霞 邬华威 王求娟 周绪霞 丁玉庭 刘书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14-221,共8页
选用褐藻胶、褐藻胶+D-异抗坏血酸钠、褐藻胶+复合磷酸盐3种不同的冰衣镀液对冷冻鲣鱼进行镀冰衣处理,并在-18℃下贮藏300 d,比较研究了冻藏过程中不同冰衣镀液对鲣鱼的鲜度品质、蛋白质与脂质氧化的影响,分析了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 选用褐藻胶、褐藻胶+D-异抗坏血酸钠、褐藻胶+复合磷酸盐3种不同的冰衣镀液对冷冻鲣鱼进行镀冰衣处理,并在-18℃下贮藏300 d,比较研究了冻藏过程中不同冰衣镀液对鲣鱼的鲜度品质、蛋白质与脂质氧化的影响,分析了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过氧化值、荧光强度、镀冰衣失重率、pH值、汁液流失、质构特性、感官特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镀冰衣的鲣鱼在冷冻贮藏180 d后品质显著下降,在300 d冷冻贮藏期内,与未镀冰衣的对照组相比,镀冰衣处理能显著抑制鱼肉的腐败、蛋白质和脂肪氧化,并且大大降低鱼肉的品质损失。其中D-异抗坏血酸钠与褐藻胶的复配冰衣组的鲜度品质、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汁液流失发挥了最优的效果,冻藏300 d后,其TVB-N值低于对照组7.11%,TBA值低于对照组57.34%,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21.31%,汁液流失率低于对照组6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镀冰衣 褐藻胶 D-异抗坏血酸钠 复合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鱼骨活性钙对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活力和凋亡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灵鑫 钱琴莲 +10 位作者 申慧婷 杨铭媛 王小凤 芦晨阳 周君 李晔 苏秀榕 李妍妍 陈义芳 王求娟 袁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1-314,319,共5页
目的:以金枪鱼骨为原料,制备柠檬酸-苹果酸钙剂(CMC),研究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细胞活力、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高浓度(1μg/m L)CMC和低浓度... 目的:以金枪鱼骨为原料,制备柠檬酸-苹果酸钙剂(CMC),研究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细胞活力、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培养液中,分别加入高浓度(1μg/m L)CMC和低浓度(0.1μg/m L)CMC,利用MTT法检测对MC3T3-E1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高浓度和低浓度的钙对MC3T3-E1细胞活力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4 h的高钙组的细胞增长率(9.67%)优于低钙组(8.95%);36 h和48 h后低钙组的增长率分别为14.96%和20.33%,明显优于36 h和48 h作用后的高钙组(6.23%和1.73%),两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较小,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MC高钙组和CMC低钙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MC3T3-E1细胞活力显著增强,并且改善血清饥饿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鱼骨 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 活性钙 细胞活力和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鱼卵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斌 邬华威 李龙岩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金枪鱼鱼卵营养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金枪鱼鱼卵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组成。【结果与结论】金枪鱼鱼卵水分质量分数为(68.76±0.35)%,粗蛋... 【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金枪鱼鱼卵营养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金枪鱼鱼卵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组成。【结果与结论】金枪鱼鱼卵水分质量分数为(68.76±0.35)%,粗蛋白质量分数为(21.00±0.06)%,粗脂肪质量分数为(7.10±0.12)%,粗灰分质量分数为(1.60±0.0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得鱼卵中含有丰富的Mg、Ca、K、Na、Fe等金属元素。鱼卵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天冬氨酸(Asp)次之。鱼卵中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色氨酸被水解),占氨基酸总量的40.17%;8种非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9.92%;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80.47%,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关于理想蛋白源的标准。另外,鱼卵中有10种不饱和脂肪酸和5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4.44%和51.56%。其中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主要脂肪酸,三者之和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0.90%。鱼卵中磷脂含量丰富且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多,可作为优质的脂肪酸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鱼卵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精巢鱼精蛋白制备及活性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斌 杨绣荣 +1 位作者 邬华威 何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64-71,共8页
【目的】建立并优化金枪鱼精巢中鱼精蛋白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肝素拮抗效应。【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金枪鱼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采用羧甲基-琼脂糖凝胶CL-6B(CM Sephaorse CL-6B)离子交换层析对金枪鱼鱼精蛋白粗品进行纯化... 【目的】建立并优化金枪鱼精巢中鱼精蛋白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肝素拮抗效应。【方法】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金枪鱼鱼精蛋白的提取工艺,采用羧甲基-琼脂糖凝胶CL-6B(CM Sephaorse CL-6B)离子交换层析对金枪鱼鱼精蛋白粗品进行纯化,并通过坂口反应、Tricin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和肝素结合力-滴定法测定样品纯度和效价。【结果与结论】确定金枪鱼鱼精蛋白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36℃、硫酸浓度0.4 mol/L、液料比为6∶1、提取时间65 min,在此条件下得率为12.51%±1.2%。采用CM Sephaorse CL-6B离子交换层析对金枪鱼鱼精蛋白粗品进行纯化,获得Ⅰ、Ⅱ、Ⅲ3个组分。坂口反应显示组分Ⅲ呈现阳性反应,Tricine-SDS-PAGE电泳表明其分子质量为6.5~21.1ku,氨基酸质量分数为76.90%±0.37%,碱性氨基酸质量分数为39.00%±0.27%,精氨酸质量分数为25.86%±0.32%,肝素结合力-滴定法测定结果显示组分Ⅲ的效价约为标品鱼精蛋白的2/3。以上结果证明组分Ⅲ为目标蛋白,即金枪鱼鱼精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精巢 鱼精蛋白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鲣鱼精巢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绣荣 邬华威 +1 位作者 何宇 王斌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306-311,共6页
系统分析和评价鲣鱼精巢营养成分、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利用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鲣鱼精巢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组成。常规营养成分分析表明:新鲜鲣鱼精巢水分含量为(76.36... 系统分析和评价鲣鱼精巢营养成分、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利用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鲣鱼精巢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组成。常规营养成分分析表明:新鲜鲣鱼精巢水分含量为(76.36±1.14)%;干燥的精巢中粗蛋白、粗脂肪、总核酸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52.71±0.42)%、(10.36±0.79)%、(27.59±0.43)%和(3.34±0.14)%。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鲣鱼精巢中精氨酸含量最高(9.29±0.09)%,其次为谷氨酸(5.95±0.05)%和赖氨酸(4.05±0.04)%;含有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7种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5.22%;元素分析表明鲣鱼精巢的常量元素中钾含量最高(563.048±3.042)mg·kg^(-1),微量元素中锌含量最高(60.243±9.023)mg·kg^(-1);鲣鱼精巢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3.25%、35.69%和11.07%;在鉴定出的13种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49.97±0.16)mg·100^(-1)·g^(-1)。鲣鱼精巢可作为药用鱼精蛋白、活性肽和DHA制备的优质原料,亦适宜作为补钾、补锌产品进行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精巢 营养成分 氨基酸 元素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鱼丸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康孟利 宣晓婷 +2 位作者 王求娟 林旭东 凌建刚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9期73-77,共5页
金枪鱼素有“海洋黄金”之称,因其富含优质蛋白、维A、维D,以及DHA、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从金枪鱼营养价值、鱼丸加工关键技术、影响因素、贮藏特性及保鲜技术及金枪鱼丸开发前景等方面综述了鱼丸生产工艺,为金枪鱼... 金枪鱼素有“海洋黄金”之称,因其富含优质蛋白、维A、维D,以及DHA、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从金枪鱼营养价值、鱼丸加工关键技术、影响因素、贮藏特性及保鲜技术及金枪鱼丸开发前景等方面综述了鱼丸生产工艺,为金枪鱼鱼丸开发提供有益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鱼丸 加工 贮藏 工艺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