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陈刚 张鼎 +5 位作者 应亚草 王志峰 陶伟 朱皓 张景峰 彭志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51,共8页
目的:比较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与常规经动脉化疗栓塞(cTACE)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使用CalliSphere~DEB-TACE... 目的:比较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与常规经动脉化疗栓塞(cTACE)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例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中使用CalliSphere~DEB-TACE或cTACE治疗,在介入前1周及介入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行MRI检查,对患者的随访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等进行汇总和分析,采用国际通用的改良实体瘤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比较两种方法在患者肿瘤反应、复发情况、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杲:DEB-TACE组与cTACE组在介入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DEB-TACE组局部胆道损伤和胆汁瘤发生率以及瘤体外新发病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EB-TACE与cTACE治疗用于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肿瘤反应、治疗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方面等结果相似。DEB-TACE治疗较cTACE治疗可能更易发生肝脏局部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肜药物疗法 肝肿瘤/药物疗法 药物洗脱支架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肝动脉 微球体 治疗结果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影像学类型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宏艳 王志锋 +4 位作者 马小龙 杨盼盼 张雪凤 袁渊 王铁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68-771,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P)影像学类型与其病理基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SCP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根据囊腔的数量、大小和排列形态将SCP分为多囊型、单囊型、蜂巢型和实型...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P)影像学类型与其病理基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SCP的影像学和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根据囊腔的数量、大小和排列形态将SCP分为多囊型、单囊型、蜂巢型和实型,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42例SCP中,多囊型19例,单囊型4例,蜂巢型16例,实型3例。中央瘢痕样结构较为常见(多囊型89%,实型67%和蜂巢型44%)。蜂巢型表现为难以计数的微小囊腔密集蜂巢状排列。实型在CT图像上表现为"实性肿瘤"的密度和强化方式,但在MR T2WI和MRCP图像上显示囊性肿瘤信号特征。89%的多囊型具有分叶状轮廓;6例钙化全部发生在中央瘢痕样结构内。仅有1例囊腔内有出血。所有囊壁均未见壁结节。病理显示所有病例镜下均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覆盖内壁的囊腔性结构,不同类型SCP囊腔的大小、数量和排列不同。结论:在SCP的影像学类型中,多囊型、蜂巢型和实型都具有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不同影像学类型表现与病理形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影像学误诊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志锋 陈雀芦 +4 位作者 马小龙 袁渊 王铁功 张雪凤 杨盼盼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59-1263,共5页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of pancreas,DACP)影像学误诊经验,探讨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51例误诊患者中男13例,女38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并经术后病...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 of pancreas,DACP)影像学误诊经验,探讨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51例误诊患者中男13例,女38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并经术后病理确诊为DACP。回顾对比分析影像学资料与病理结果,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20例低分化DACP完全无囊性成分,因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被误诊为"胰腺囊性肿瘤"或"胰腺囊肿";16例DACP伴发假性囊肿因肿瘤被囊肿掩盖而被误诊为"胰腺炎伴假性囊肿";15例DACP伴发阻塞性胰腺炎因肿瘤体积小且被炎症表现掩盖而被误诊为"局灶性胰腺炎"。所有病例(100%)均有边缘不清晰的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肿块,43例(84%)出现上游主胰管扩张并至肿瘤处"截断"征象,胆总管扩张至胰腺段"截断"征象在肿瘤位于胰头的病例中占100%。结论熟练掌握胰腺局部解剖及DACP病理组织学特点并了解其常见继发性改变的影像特征有助于避免其影像学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误诊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MRI表现 被引量:3
4
作者 石玉铸 郝新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95-129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12月北京陆道培医院确诊为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1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12月北京陆道培医院确诊为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1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1岁,中位年龄15岁。发病与移植术的时间间隔为5~37个月,中位时间为10个月。结果:本组12例患者以白质受累为主,其中小脑及深部核团受累3例,脑干受累1例。病灶在T 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 2WI上呈等或高信号;T 2-FLAIR序列上呈等或高信号,2例病灶可见“核心+晕环”征象;DWI上3例累及深部及皮层下的白质病灶呈高信号,其它病灶呈等信号。增强后1例病灶表现为带有小缺口的环状强化,呈“开环”征。结论:MRI是发现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水平,为临床制订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枢神经系统 移植物抗宿主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假淋巴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1
5
作者 郝新民 王明亮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表现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及其临床资料,MR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病灶平扫信号特点,动态增强特征等。结果:6个病例共7个病... 目的:探讨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表现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假性淋巴瘤的MRI及其临床资料,MR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病灶平扫信号特点,动态增强特征等。结果:6个病例共7个病灶,5例单发,1例含2枚病灶;7枚病灶均呈类圆形结节,平均大小为1.9cm,MRI平扫T1WI均为低信号,T2WI2枚略高信号、5枚呈中等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7枚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模式;6枚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厚环形强化;1枚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2枚病灶外见尖角状强化并向外延伸;1枚病灶内可见血管穿通征。6例病例肝门及腹膜后均未见淋巴结肿大、未见腹腔积液,未见远处转移。结论:肝脏假性淋巴瘤临床罕见,体积较小,多呈类圆形,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及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假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