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锂离子电池的动力学挑战及解决策略
1
作者 段佳月 陈金秀 +4 位作者 张晋豪 王芳芳 赵予生 夏威 孔龙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84-1493,共10页
锂离子电池(LIB)应用领域广泛,但其在低温条件下容量、倍率和寿命等指标严重下降,极大限制了LIB在低温领域的应用。造成LIB低温性能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发生在电极/电解质界面附近的微观过程,特别是低温下固态电解质界面(SEI)附近锂离子... 锂离子电池(LIB)应用领域广泛,但其在低温条件下容量、倍率和寿命等指标严重下降,极大限制了LIB在低温领域的应用。造成LIB低温性能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发生在电极/电解质界面附近的微观过程,特别是低温下固态电解质界面(SEI)附近锂离子(Li^(+))脱溶剂化能垒增大以及Li+通过SEI的缓慢传输对LIB的低温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低温电解液的改进与发展对低温LIB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从限制低温LIB动力学的因素着手,分析其低温速控步骤,并探讨了溶剂、盐、添加剂在不同电池体系中改善低温性能的机制和规律,期望从电解液设计的角度为下一代低温LIB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低温 速控步骤 电解液设计 电极/电解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LDI-MS和UHPLC-MS/MS的微量活细胞系蛋白质快速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闫凌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9,I0001,共8页
本研究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系统地探索了功能化微型酶反应器在微量活细胞系蛋白质组快速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分析效能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将功能化酶纳反应器封装于枪头... 本研究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技术,系统地探索了功能化微型酶反应器在微量活细胞系蛋白质组快速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分析效能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将功能化酶纳反应器封装于枪头内,结合盐酸胍和双酶系统(胰酶与DNase I),实现了细胞裂解、蛋白质提取和酶解的一体化操作,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提取和酶解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处理微量细胞样品(1×10^(4)个细胞)时,蛋白质提取效率显著优于传统的过滤器辅助样品前处理(FASP)流程。活细胞样品在酶纳反应器中的反应时间仅需6 min,整个分析流程不超过1 h,展示了功能化酶纳反应器在高通量在线前处理方面的巨大潜力。本研究不仅为微量活细胞系蛋白质组的快速高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平台,还通过MALDI-MS与UHPLC-MS/MS整合策略实现了微量蛋白质组学前处理方法的全面评估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 功能化微型酶反应器 蛋白质组学 微量活细胞 前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井曲线重构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掌星 张永安 +5 位作者 李健 惠钢 孙有壮 李奕政 陈云天 张东晓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4-756,共13页
为提高测井曲线重构任务的准确性和泛化性,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大模型“盖亚”,并开展模型评估实验。该模型通过微调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显著增强了对测井曲线序列模式和空间特征的提取能力。借助适配器(Adapter)技术微调,... 为提高测井曲线重构任务的准确性和泛化性,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大模型“盖亚”,并开展模型评估实验。该模型通过微调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显著增强了对测井曲线序列模式和空间特征的提取能力。借助适配器(Adapter)技术微调,模型仅需训练约1/70的本体参数,大幅提高了训练效率。基于250口井的测井数据设计并开展对比实验、消融实验和泛化性实验:对比实验中,将盖亚模型与领域前沿的深度学习小型模型及常规大模型进行横向对比,结果显示盖亚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至少降低了20%;消融实验验证了盖亚模型的多组件协同作用,其MAE较单组件模型至少降低了30%;泛化性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盖亚模型在盲井预测中的优越性能。盖亚模型在测井曲线重构上相较于传统模型表现出明显的准确性和泛化性优势,充分体现了大语言模型在测井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未来的智能测井数据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重构 大语言模型 适配器 预训练模型 微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全球案例分析和启示 被引量:8
4
作者 薛振乾 谢祥 +3 位作者 马浩铭 孙喆 张凯 陈掌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为了实现中国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大规模应用CO_(2)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减少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CCUS技术、项目的调研,得出了关于未来CCUS部署的3个见解,这些见解有助于能源行业实现转型。首先,碳源浓... 为了实现中国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大规模应用CO_(2)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减少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CCUS技术、项目的调研,得出了关于未来CCUS部署的3个见解,这些见解有助于能源行业实现转型。首先,碳源浓度较低导致碳捕集效率低,从而导致碳捕集的经济成本较高的问题是目前CCUS项目无法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在发展当前的碳捕集技术,提高捕集效率和降低捕集成本的同时也应大力研究空气捕集技术,尤其是在工艺设计和新型吸附材料研发方面,争取实现弯道超车;其次,CO_(2)在油气藏和咸水层的封存与利用应当作为CCUS技术研究的重点,逐步实现大规模推广,并在技术升级和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推广CO_(2)增强地热、煤层气等其他耦合技术;最后,应当在当前国际上较成熟的碳政策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中国的激励政策,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论文总结了当前CCUS的关键挑战,并为未来的CCUS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碳中和 碳捕集 CO_(2)利用 CO_(2)地质封存 CO_(2)提高油气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