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溶解氧评价方法的改进初探:以官井洋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鲁超 石志洲 +7 位作者 覃宝 郭玉臣 方文 凌信文 徐炳旭 刘炜 李益云 王金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2014年官井洋增养殖区溶解氧含量在4.24~8.62 mg/L之间,平均值为6.70 mg/L,在夏季形成低氧环境(<5 mg/L),使得鲍鱼在养殖中受到溶解氧影响,虽影响不大(溶解氧标准指数不超过1.5),应引起重视。水温对全年溶解氧含量变化起到主要因素... 2014年官井洋增养殖区溶解氧含量在4.24~8.62 mg/L之间,平均值为6.70 mg/L,在夏季形成低氧环境(<5 mg/L),使得鲍鱼在养殖中受到溶解氧影响,虽影响不大(溶解氧标准指数不超过1.5),应引起重视。水温对全年溶解氧含量变化起到主要因素。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溶解氧评价方法的改进:1)首先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1993)中饱和溶解氧含量计算公式基础上增加盐度影响因子,统一饱和溶解氧含量的计算方法;2)并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赋值不正常以及结果无法描述实际情况等的不足,在建议修改《海水水质标准》中溶解氧的分类范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溶解氧标准指数算法,并将取样层次内所有(或特定)生物安全生存的溶解氧浓度作为溶解氧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溶解氧 评价 改进 官井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埕港多种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颢 刘炜 +2 位作者 许珠华 王丽莎 樊立静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2013年8月对福建沙埕港海域海水、沉积物及贝类体内重金属进行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来源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埕港表层海水中Cu、Cd、Hg和As等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Pb含量在大部分海域... 通过2013年8月对福建沙埕港海域海水、沉积物及贝类体内重金属进行的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来源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埕港表层海水中Cu、Cd、Hg和As等溶解态重金属含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Pb含量在大部分海域略超海水水质一类标准.沉积物中Pb、Cd、Hg和As含量均低于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而Cu在上段八尺门海域及中段罗唇溪入海口附近存在超标现象.地积累指数评价表明Pb和Cd处于无污染状态,而Cu、Hg和As 3种重金属在不同区域存在轻微污染.港内八尺门点头镇附近海域采集的2种贝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体内重金属污染较轻,而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体内重金属污染较重,Cu和Cd污染指数均在10以上.浙闽沿岸流是沙埕港Pb、Cd、Hg和As等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而白琳石材加工排放的污水是造成沙埕港上段八尺门浅滩区重金属Cu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中段罗唇溪入海口附近海域Cu、Pb和Cd含量较高,可能同罗唇港修造船厂的污染排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沙埕港 重金属 海水 沉积物 地积累指数 浙闽沿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核电厂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潜在致灾生物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文斌 孙伟 +5 位作者 许歆 王洪波 郑碧琪 鲁超 李靖 穆景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43,共12页
为了了解某核电厂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筛选潜在威胁核电厂冷源安全的致灾生物,分析影响致灾生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进行了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最高,春季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 为了了解某核电厂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筛选潜在威胁核电厂冷源安全的致灾生物,分析影响致灾生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进行了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最高,春季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他季节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硅藻。浮游动物密度夏季最高,以桡足类为主,春、夏季优势种还包括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和薮枝螅水母(Obelia sp.)。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秋季最高,优势种主要为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均在夏季最为稳定,群落多样性水平和物种丰度较高,且分布较为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与悬浮物和磷酸盐的浓度正相关性最高。浮游动物的密度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较大。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悬浮物和无机营养盐的浓度影响。本研究共筛选出17种威胁该核电厂冷源安全的潜在致灾生物。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海葵(Actiniaria species)和球型侧腕水母的风险等级较高,其分布主要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后续工作中,该核电厂应根据潜在致灾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加强暴发机制研究、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并优化驱赶消杀技术和干扰体系,为核电厂冷源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潜在致灾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实验结果对倾倒泥沙扩散数值模型参数率定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玉臣 石志洲 +4 位作者 王庆业 夏永健 高炜 宋微 吴毓儒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0-177,共8页
倾倒区倾倒过程泥沙输运扩散数值模型理论较为成熟,但模型的一些相关参数给定范围较大,且一般由实验室静水或河口淡水实验获取,用于海洋倾倒区的泥沙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模型预测结果波动范围也很大,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模型参数亟... 倾倒区倾倒过程泥沙输运扩散数值模型理论较为成熟,但模型的一些相关参数给定范围较大,且一般由实验室静水或河口淡水实验获取,用于海洋倾倒区的泥沙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模型预测结果波动范围也很大,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模型参数亟需物理实验数据的率定和验证。2011-2014年在沙埕港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开展了3次倾倒物海洋倾倒实验,对现场实验结果数据分析论证后,建立倾倒过程二维泥沙输运扩散数值模型,用实验数据对模型中一些主要参数进行计算和率定。计算率定结果表明:沙埕港倾倒区倾倒过程初期疏浚泥絮团沉降速度可达3.0 cm/s,细沙颗粒充分混合后沉降速度减小,一般小于0.5 mm/s;悬沙紊动扩散系数Dx、Dy取45 m^2/s时计算悬浮物浓度增量曲线与实测结果吻合效果最佳,建议调试值域为30~50 m^2/s。模型参数率定后计算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可为海洋倾倒区选划泥沙扩散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倾倒区 倾倒实验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变化背景下三大河口咸潮入侵特征及变化浅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左常圣 王慧 +3 位作者 李文善 黄清泽 张建立 刘秋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3,共7页
基于2009-2019年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我国三大河口咸潮入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珠江口每年都会受到咸潮入侵的威胁,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8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全禄水厂超标时间超过210 h;钱塘江口除2014年外均发... 基于2009-2019年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我国三大河口咸潮入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珠江口每年都会受到咸潮入侵的威胁,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8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全禄水厂超标时间超过210 h;钱塘江口除2014年外均发生较强咸潮入侵,其中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9年最为严重的一年,南星水厂超标时间超过550 h;长江口咸潮入侵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后咸潮入侵次数明显减少,平均每年<3次,主要原因为长江口北支倒灌影响,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5年最为严重的一年,青草沙水库超标时间超过470 h。对河口咸潮入侵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径流,其次是潮汐和海平面变化;受潮周期影响,咸潮入侵具有日变化和半月变化周期;受径流影响,咸潮入侵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三大河口咸潮入侵机制共性和差异性并存。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增水会加剧磨刀门咸潮入侵灾害,在高海平面期及风暴潮多发期需格外注意咸潮入侵灾害,做好预警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海平面 风暴潮 咸潮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不同阶段对洪季盐度场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毓儒 张庆河 +3 位作者 郭玉臣 李允 任堃 郑碧琪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1-279,共9页
基于FVCOM模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水动力和盐度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采用盐度实测数据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同的洪季潮位边界及洪季河流边界,对比不同工期,长江口海域洪季盐度场分布情况,... 基于FVCOM模型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水动力和盐度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在采用盐度实测数据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相同的洪季潮位边界及洪季河流边界,对比不同工期,长江口海域洪季盐度场分布情况,特别是南北槽的盐淡水交汇区域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深水航道沿程盐度垂向分布变化,说明不同工期盐水楔差异及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深水航道 盐度 FV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海域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形态特征及系统发育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碧琪 季晓 +6 位作者 夏永健 林婧 黄文 程宏 刘守海 秦玉涛 刘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7-435,共9页
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福建海域的一种海参——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描述了海地瓜的骨片、触手、石灰环、波里氏囊、呼吸树、性腺等重要特征。观察到的骨片类型有哑铃体、颗粒体、杆状体、C形... 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福建海域的一种海参——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描述了海地瓜的骨片、触手、石灰环、波里氏囊、呼吸树、性腺等重要特征。观察到的骨片类型有哑铃体、颗粒体、杆状体、C形体、穿孔板和环形体,数量上以哑铃体为主。与之前的报道相比,颗粒体和C形体是两种新观察到的骨片类型。获得了一段海地瓜的mtCOⅠ基因片段序列(长度为596 bp),基于mtCOⅠ序列的系统发育树(NJ树、ML树和Bayes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海地瓜属于海参纲芋参目尻参科物种的分类地位。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收录的4条海地瓜mtCOⅠ序列(登录号:MK050109、EU827691、FJ971405.KX874336)进行了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MK050109序列样本与本研究样本为相同物种,即海地瓜,其余3条mtCOⅠ序列的物种命名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地瓜 形态 骨片 mtCOⅠ 系统发育 物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礵岛附近海域夏季海浪波高-周期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清泽 宋微 +3 位作者 王庆业 陈晓禄 王恒 陈本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8,共7页
利用2016年夏季(6—8月)北礵岛附近海域的实测波浪数据,统计分析该海域海浪的波高特征值,探讨各特征波高与平均波高及有效波高之间的关系,找出较适用于该海域的波高分布、周期分布以及波高和周期的联合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效波高的... 利用2016年夏季(6—8月)北礵岛附近海域的实测波浪数据,统计分析该海域海浪的波高特征值,探讨各特征波高与平均波高及有效波高之间的关系,找出较适用于该海域的波高分布、周期分布以及波高和周期的联合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效波高的平均值为0.73 m,最大值为2.96 m,平均周期的平均值为4.50 s;各特征波高与平均波高及有效波高的比值普遍小于Rayleigh分布理论值;采用双参数Weibull分布,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的波高分布和周期分布较适用于该海域。根据实测波高和周期联合分布结果,与已有的波高和周期理论分布进行对比,发现Longuet-Higgins改进分布和孙孚分布较适用于该海域的波高和周期联合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礵岛 波高分布 周期分布 波高-周期联合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三沙湾海域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飞鹏 杨靖煜 +6 位作者 蔡尊栋 陈锦源 田淼 王路 李荣茂 刘炜 穆景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6,共13页
细菌群落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基于DNA和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福建三沙湾海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1)三沙湾海域中共检测到细菌147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中γ-变形菌、α-变形菌、蓝细菌和拟... 细菌群落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基于DNA和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福建三沙湾海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1)三沙湾海域中共检测到细菌1476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其中γ-变形菌、α-变形菌、蓝细菌和拟杆菌为多样性最高的类群;(2)基于DNA和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均发现这4种类群同时也是该海域细菌群落中的优势类群,但其代谢活性处于不同的状态,主要受到盐度、总氮、亚硝氮和无机磷酸盐浓度的调控;(3)三沙湾细菌群落结构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表现为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海区其细菌群落结构越相似。中性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三沙湾海域细菌群落的形成主要受到中性过程的调控。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福建三沙湾海域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代谢活性 群落形成机制 三沙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的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碧琪 鲁超 +4 位作者 刘炜 郭玉臣 黄文 程宏 林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雄海地瓜的性腺发育均可划分为休止期(Ⅰ)、发育早期(Ⅱ)、增长期(Ⅲ)、成熟期(Ⅳ)、部分排放期(Ⅴ)和排空期(Ⅵ),雌、雄性腺发育程度基本同步。海地瓜性腺发育有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大多数海地瓜在5月性成熟后开始陆续排放配子,配子排放过程中伴随着生殖管的自体破坏然后重生,即性腺开始新一轮发育,新的生殖细胞在11月开始生成并逐步发育直至翌年5月成熟。海地瓜性别比接近1∶1,生殖周期为1年,繁殖期为5-8月(夏季),属于多次排精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地瓜 性腺发育 周年变化 繁殖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