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营养分析
1
作者 黄伟卿 张艺 +5 位作者 周振平 周逸洋 周舒宁 周洪磊 武小宣 丁建发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60-467,共8页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16.77±0.33)%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12.23±0.12)%和水分含量(69.13±0.69)%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所含的氨基酸总量(TAA)和鲜味氨基酸(DA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84.71±0.86,与对照组基本保持一致;肌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7.63±0.6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为(12.79±0.50)%,∑n-3 PUFA含量(13.21±0.44)%和EPA+DHA含量(11.70±0.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n-6 PUFA的含量(13.82±0.9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大黄鱼复合体型修长、体色金黄和生长速度快的多性状良种选育,能提高大黄鱼肌肉中TAA、DAA、PUFA、HUFA、∑n-3 PUFA和EPA+DHA的含量,改善大黄鱼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选育子代 肌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糟草鱼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段姿睿 杨絮 +1 位作者 陈小娥 郭全友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1-123,共13页
为了解酒糟草鱼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演变情况,探究采用酒醪代替酒糟进行草鱼发酵的可能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未发酵样本和3组发酵样本(发酵5 d的酒糟、发酵2 d的酒糟和发酵2 d的酒醪对风干草鱼进行发酵)的... 为了解酒糟草鱼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演变情况,探究采用酒醪代替酒糟进行草鱼发酵的可能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未发酵样本和3组发酵样本(发酵5 d的酒糟、发酵2 d的酒糟和发酵2 d的酒醪对风干草鱼进行发酵)的细菌组、真菌组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样本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组发酵样本的水分含量、乙醇体积分数和氨基酸态氮含量随发酵时间整体呈上升趋势,pH值呈下降趋势。酒醪发酵组在气味、色泽、滋味和质地上表现最佳,整体可接受度较好。在样本发酵前期阶段,优势细菌菌属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在样本发酵中、后期阶段,乳酸片球菌属(Pediococcus)和乳酸乳球菌属(Lactococcu)的物种丰度增高,枸橼酸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物种丰度大幅降低。优势真菌菌属毕赤酵母菌属(Pichia)在3组样本的发酵过程中占据绝对优势。所有样本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乙酸乙酯、丙酸乙酯和乙偶姻为酒糟草鱼的特征风味物质。魏斯氏菌属、乳酸片球菌属和毕赤酵母菌属、酿酒酵母菌属与多种香气物质的产生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发酵草鱼的优势菌株筛选和发酵工艺优化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草鱼 高通量测序 酒醪 优势菌群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IgM的分子特征与表达分析
3
作者 何亮银 曾智军 +6 位作者 陈伟鑫 陈楠洁 周薇 温靖宇 黄淑怡 孙赵韩 李进寿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4-735,共12页
IgM是硬骨鱼类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在鱼体抵抗病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认识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IgM的分子组成与序列特征,并探究其免疫应答规律,本研究纯化了褐菖鲉血清IgM蛋白并制备了其鼠源多克隆抗体;克隆了褐菖鲉IgM... IgM是硬骨鱼类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在鱼体抵抗病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认识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IgM的分子组成与序列特征,并探究其免疫应答规律,本研究纯化了褐菖鲉血清IgM蛋白并制备了其鼠源多克隆抗体;克隆了褐菖鲉IgM重链(SmIgMH)基因并对其序列和进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检测了SmIgMH基因mRNA在雌性和雄性鱼体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LPS或Poly I:C刺激后基因的表达变化;对SmIgMH的恒定区进行了原核表达,并检测了重组蛋白与血清IgM鼠源抗血清的结合。结果显示:利用饱和硫酸铵盐析结合Protein A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IgM蛋白,其由重轻链组成,分子量分别为74 kDa和27 kDa。血清IgM免疫小鼠制备的多抗效价达1∶500000,且能特异性识别IgM的重轻链条带。克隆的SmIgMH基因cDNA全长1982 bp,包含一个1746 bp的ORF,编码581个氨基酸,对应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5.1 kDa,包含信号肽、1个可变区和4个恒定区结构域。SmIgMH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IgMH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度达63.5%。SmIgMH基因mRNA在脾脏、头肾和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且雌性和雄性鱼体中没有显著差异。LPS或Poly I:C刺激后,脾脏和头肾组织中SmIgMH基因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表明其能有效应答病原感染。原核表达获得的SmIgMH恒定区重组蛋白大小约66.8 kDa,且能被血清IgM鼠源抗血清特异性识别。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褐菖鲉免疫系统的认识,并为后续免疫检测提供工具,也为深入研究IgM参与褐菖鲉抗病原感染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IGM 分子特征 组织分布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黄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4
作者 何纪元 刘盛荣 魏奇 《食用菌》 2025年第3期94-99,共6页
硫黄菌是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硫黄菌,研究硫黄菌子实体提取物在体外环境中的抗氧化性能,并测定其多糖、总酚、黄酮及三萜含量。结果:硫黄菌提取物得率为25.31%,其中富含抗氧化成分,对超氧阴离子O_(2)^(-)、ABT... 硫黄菌是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硫黄菌,研究硫黄菌子实体提取物在体外环境中的抗氧化性能,并测定其多糖、总酚、黄酮及三萜含量。结果:硫黄菌提取物得率为25.31%,其中富含抗氧化成分,对超氧阴离子O_(2)^(-)、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以及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效果。硫黄菌提取物还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硫黄菌提取物在体外环境中的抗氧化能力小于水溶性维生素E。硫黄菌提取物中多糖含量最高,三萜含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黄菌 提取物 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与发展途径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宋炜 李莉珍 +3 位作者 谢伟铭 王启要 徐豪 黄伟卿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1期17-21,共5页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经济鱼类,其产业较早地经历了从资源濒临枯竭无法形成渔汛到科技攻关形成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本文综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讨论了新时期大黄鱼养殖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经济鱼类,其产业较早地经历了从资源濒临枯竭无法形成渔汛到科技攻关形成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本文综述了大黄鱼养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讨论了新时期大黄鱼养殖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大黄鱼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养殖 可持续发展对策 大黄鱼 科技攻关 渔汛 途径探究 现状和存在问题 机遇与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伟卿 宋炜 +4 位作者 刘铮 李婷婷 邵逸臻 张艺 杨俊帆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1-757,共7页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大黄鱼仔、稚鱼(1~30日龄)各发育时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脊索呈管状,于2~5日龄仔鱼有明显分节现象,...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大黄鱼仔、稚鱼(1~30日龄)各发育时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脊索呈管状,于2~5日龄仔鱼有明显分节现象,9日龄仔鱼髓弓开始分化发育,13日龄仔鱼鱼脉弓开始分化发育,脊索分节完全,17日龄仔鱼背肋和腹肋变得清晰,髓棘和脉棘也分别由髓弓和脉弓末梢延长完全形成,18日龄稚鱼脊椎骨开始发生骨化,直至27日龄稚鱼骨化完全。大黄鱼仔、稚鱼奇鳍以尾鳍、臀鳍、背鳍的先后顺序形成。尾鳍在7日龄仔鱼开始发育,第1尾下骨形成,直至13日龄仔鱼开始出现尾下骨愈合现象,尾鳍条出现,15日龄仔鱼尾上骨开始发育,直至19日龄稚鱼尾杆骨、尾上骨和尾下骨均已形成,尾鳍鳍条逐渐清晰,第3、4尾下骨之间间隙将尾鳍分为两个部分,尾鳍形态初步发育完全,27~30日龄稚鱼尾杆骨首先开始骨化,其次尾下骨及鳍条开始骨化;14日龄仔鱼时出现8个臀鳍支鳍骨,17日龄仔鱼鳍条长出8条,20日龄稚鱼出现硬棘分化,直至25日龄稚鱼臀鳍发育完全,鳍条和硬棘骨化完全;17日龄仔鱼体背出现支鳍骨1行,背鳍开始发育,至20日龄稚鱼时,第1背鳍10根硬棘均出现,第二背鳍鳍条基本出现,21~25日龄稚鱼期间,硬棘从前向后逐渐骨化,鳍条发育完全。在大黄鱼仔、稚鱼骨骼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脊骨前凸、椎体融合、脉棘分叉和脉棘冗余等骨骼发育畸形的现象。研究结果可为丰富大黄鱼发育生物学理论和鱼类骨骼异常发育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仔稚鱼 脊椎骨发育 附肢骨发育 骨骼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幼鱼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永红 王武卿 +4 位作者 曾霖 张成林 谢正丽 黄伟卿 宋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9-607,共9页
为研究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大黄鱼幼鱼的养殖水体温度从18.5℃升至24℃,驯养7 d后进行高温(31℃)和低温(9℃)胁迫,将鱼分为升温驯化+高温组和升温驯化+低温组;未经高温驯化... 为研究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大黄鱼幼鱼的养殖水体温度从18.5℃升至24℃,驯养7 d后进行高温(31℃)和低温(9℃)胁迫,将鱼分为升温驯化+高温组和升温驯化+低温组;未经高温驯化的鱼分为对照组(18.5℃)、高温组[(31±0.5)℃]和低温组[(9±0.5)℃]。分别在胁迫6、12和24 h后取肝脏样本,测定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和ATP合成酶(F-ATP)、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及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α)等能量代谢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PK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MDH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表明高温胁迫下大黄鱼幼鱼以糖酵解供能为主;与高温组相比,升温驯化+高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PK、SDH和MDH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12和24 h时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升温驯化加快了大黄鱼对高温胁迫的适应速度,机体对能量增加的需求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低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MDH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6和12 h时SDH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在6 h时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大黄鱼在低温胁迫初始阶段主要通过提高糖酵解来满足其对增加的能量需求;与低温组相比,升温驯化+低温组大黄鱼在6、12和24 h时ATP含量、SDH和PK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表明升温驯化改善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幼鱼的能量代谢。AMPKα基因表达与其他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成正相关,表明AMPKα参与了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升温驯化降低了高温胁迫下大黄鱼机体对能量的需求,改善了低温胁迫下大黄鱼的能量代谢效率。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升温驯化对温度胁迫下大黄鱼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为大黄鱼健康养殖的水温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高温胁迫 低温胁迫 能量代谢 升温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胁迫对大黄鱼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莉珍 张惠 +2 位作者 曾霖 黄伟卿 宋炜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342,共9页
为探讨盐度胁迫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置3个盐度梯度(12、25、40,分别记为低盐组L组、对照组C组、高盐组H组),对大黄鱼进行盐度胁迫实验,在实验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提取肝脏样本,结果显示,低盐组和... 为探讨盐度胁迫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置3个盐度梯度(12、25、40,分别记为低盐组L组、对照组C组、高盐组H组),对大黄鱼进行盐度胁迫实验,在实验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提取肝脏样本,结果显示,低盐组和高盐组相比对照组,大黄鱼丙二醛(MDA)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在第1、3和7天时均显著增加(P<0.05);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第1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至第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第1、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溶菌酶(LZM)活力变化与SOD类似;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变化趋势较复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c型溶菌酶(c-type LZM)、g型溶菌酶(g-type LZM)和AKP基因表达水平与对应的酶活力呈正相关(P<0.05);NF-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与抗氧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大黄鱼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抵御盐度胁迫对机体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盐度胁迫 抗氧化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养殖对拟穴青蟹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9
作者 陈思仪 黄鑫岚 +5 位作者 李婷婷 刘铮 吴周宇 邵逸臻 张丽梅 黄伟卿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74-80,93,共8页
为探究低盐对拟穴青蟹(Scalla paramamosain)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为(254.00±36.81)g的拟穴青蟹在循环水中饲养60 d,一蟹一盒。试验将盐度25的正常海水直接降至20,再以日均2.5的幅度将盐度降至15和10,最后以日均2的幅... 为探究低盐对拟穴青蟹(Scalla paramamosain)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为(254.00±36.81)g的拟穴青蟹在循环水中饲养60 d,一蟹一盒。试验将盐度25的正常海水直接降至20,再以日均2.5的幅度将盐度降至15和10,最后以日均2的幅度将盐度降至5,使试验组盐度分别为5(S_(5))、10(S_(10))、15(S_(15))、20(S_(20))和25(S_(25),对照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组30只蟹。结果显示:低盐养殖青蟹的肌肉粗蛋白含量变化在(16.2±1.9)%~(19.5±0.7)%之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_(10)组蟹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_(25)(P<0.05);S_(15)组的肌肉氨基酸总量(TAA)为(18.63±0.91)%,必需氨基酸(EAA)(6.49±0.41)%和呈味氨基酸(DAA)(7.48±0.21)%均高于对照组,氨基酸指数(EAAI)最优为80.36。S_(10)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与EP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3族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含量为33.0%,达到最高。结果表明,在10~15的低盐环境下养殖拟穴青蟹,有助于改善肌肉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低盐度 肌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dazl基因的分子鉴定和组织表达
10
作者 李菲艳 曾思源 +2 位作者 韩坤煌 孙赵韩 周莉 《海洋与湖沼》 2025年第4期968-975,共8页
dazl是重要的母源生殖基因,在鱼类生殖细胞发育和配子产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比对,从大黄鱼基因组中获得dazl基因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和进化分析,并借助分子手段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各组... dazl是重要的母源生殖基因,在鱼类生殖细胞发育和配子产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源比对,从大黄鱼基因组中获得dazl基因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和进化分析,并借助分子手段半定量RT-PCR检测其在各组织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通过原位杂交分析其在性腺生殖细胞的分布。多重比较表明其含有保守的DAZ及DAZL结构域,且进化树显示其与鲈形目鱼类形成一个大支,证实其为大黄鱼dazl基因。半定量RT-PCR进一步分析显示dazl特异性表达于性腺,且精巢表达量高于卵巢。随后,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dazl的时空表达进行定位,发现其在早期生殖细胞表达量较高,随着细胞的发育,表达逐渐减弱,甚至检测不到。dazl在卵巢中主要在卵原和早期卵母细胞中表达,而在精巢中则主要在精原和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暗示着dazl在雌雄大黄鱼性腺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探究dazl基因对大黄鱼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及两性配子发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dazl基因 半定量RT-PCR 原位杂交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