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尔马林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江飚 王晶 +3 位作者 罗恒利 陈佳 李国清 李安兴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6-341,共6页
为合理使用福尔马林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研究福尔马林对体外刺激隐核虫的灭活效果,并评估其对大黄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范围。结果显示,对幼虫分别药浴处理10、30、60、120min,使幼虫全部死亡的福尔马林质量浓度分别为62.5、62.5、3... 为合理使用福尔马林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研究福尔马林对体外刺激隐核虫的灭活效果,并评估其对大黄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范围。结果显示,对幼虫分别药浴处理10、30、60、120min,使幼虫全部死亡的福尔马林质量浓度分别为62.5、62.5、31.3、5.6mg/L;对包囊药浴处理1、2、4h,使包囊全部死亡的福尔马林质量浓度分别为150、75、75mg/L;福尔马林对大黄鱼(3.00±0.78)g幼鱼12、24、48、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4.7、365.3、334.4、322.8mg/L;治疗试验显示,125mg/L福尔马林药浴2h,可有效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存活率显著高于75mg/L组和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每隔3d,125mg/L的福尔马林药浴处理大黄鱼2h,共3次,可安全有效防治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尔马林 刺激隐核虫病 大黄鱼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林能锋 潘滢 +2 位作者 许斌福 龚晖 曾红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为探究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福建宁德三都澳网箱养殖花鲈的肠道内容物及肠壁菌群16S rDNA V3-V4区进行测序。肠道内容物和肠壁样品分别获得456和293个OTUs(opera... 为探究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福建宁德三都澳网箱养殖花鲈的肠道内容物及肠壁菌群16S rDNA V3-V4区进行测序。肠道内容物和肠壁样品分别获得456和293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分属22个门120个属。花鲈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细菌为主要优势菌群,分别占其肠道菌群数量的47.2%、25.8%、14.4%和10.3%。在属分类水平上,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等属细菌是主要类别。对养殖花鲈的肠道内容物与肠壁菌群进行比较分析显示,肠壁菌群多样性略高于肠道内容物。肠道内容物中,发光杆菌属、梭菌属及鲸杆菌属等是主要菌属,其中鲸杆菌属和梭菌属分别占肠道内容物菌群总菌数的17.8%和12.5%,为主要标志性差异种类;在肠壁样品的菌群中,乳球菌属(Lactococcus)、真杆菌属(Eubacterium)、Lachnoclostridium、弓形菌属(Arcobacter)和Flavonifractor为丰度较高的菌属,其中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为主要标志性物种,占肠壁菌群总数的5.6%。在花鲈肠壁上定殖着格氏乳球菌(L.garvieae)和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等条件致病菌,因此,在养殖中需要注重饵料及环境的管理,避免致病菌大量增殖引起暴发性鱼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花鲈 肠道 菌群结构 多样性 16S rD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分析揭示溶藻弧菌感染早期大黄鱼的免疫应答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程安怡 王永阳 +2 位作者 翁华松 陈新华 张伟妮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45-1854,共10页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手段,在转录组水平分析了溶藻弧菌感染24h后大黄鱼头肾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共获得1903个差异表达基因(D...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手段,在转录组水平分析了溶藻弧菌感染24h后大黄鱼头肾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共获得190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641个上调表达基因,1262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一些先天性免疫相关基因,包括补体(C1qbp、C1QL2和C7)、热休克蛋白(hspd1、hspa4、hspa5和hspa9)、抗菌肽(Hepcidin-1)、C型凝集素受体(Clec4e和MR1)、己糖激酶(hex1)、精氨酸酶(Arg-II)和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TUFM)等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而许多与获得性免疫相关基因,包括T、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FcR5和CCL17)、T细胞调控(TCRα、TCRβ、CD3ε、CD3γδ、CD3ζ、ZAP-70和ITK)及免疫球蛋白参与抗原识别(Ighv 5A、Ighv 914和Ighv XIG14)等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大黄鱼先天性免疫在抵御溶藻弧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此时获得性免疫受到了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头肾 转录组 免疫应答 大黄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资源增殖鱼苗繁育与标记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翁祖桐 赵文武 +4 位作者 康建平 刘招坤 马超 陈佳 许丽双 《中国水产》 CAS 2022年第1期89-91,共3页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一项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提供优质放流鱼苗和实用安全标记方法,对提高增殖放流效果与增强效果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繁育和锶元素耳石指纹标记技术,对大黄鱼等鱼类开展增殖放流及...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一项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提供优质放流鱼苗和实用安全标记方法,对提高增殖放流效果与增强效果评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繁育和锶元素耳石指纹标记技术,对大黄鱼等鱼类开展增殖放流及放流效果评估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 资源增殖 大黄鱼 标记技术 水生生物资源 标记方法 养护措施 锶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