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
1
作者 汪吉鹏 朱滕滕 +4 位作者 刘璐 马铖 魏晓博 刘慧燕 方海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方法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以E. coli NXA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λ-Red同源重组敲除编码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brnQ,获得突变菌株E. coli NXA1。然后将E. coli NXA1经常温常压等离子... 本研究旨在通过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方法提高大肠杆菌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以E. coli NXA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λ-Red同源重组敲除编码支链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brnQ,获得突变菌株E. coli NXA1。然后将E. coli NXA1经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紫外(UV)与亚硝基胍(NTG)多轮复合诱变,以α-氨基丁酸(α-AB)为结构类似物进行筛选,筛选得到突变菌株E. coli NXA2。摇瓶发酵结果表明,在37℃、200 r/min条件下发酵40 h后,E. coli NXA1的L-异亮氨酸滴度为2.76 g/L,较E. coli NXA提高了33.98%;E. coli NXA2的L-异亮氨酸滴度为3.22 g/L,较E. coli NXA1提高了16.67%,较E. coli NXA提高了56.31%。对菌株E. coli NXA2经连续传代20代后,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λ-Red重组技术结合复合诱变对大肠杆菌提高L-异亮氨酸合成能力有明显效果,为选育L-异亮氨酸高产菌株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λ-Red重组技术 brnQ基因 复合诱变 发酵 L-异亮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自然发酵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枸杞汁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旭阳 刘慧燕 +4 位作者 潘琳 胡明珍 方海田 王彤 王艳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26-134,共9页
以宁夏银川市采集的家庭自制的3份发酵泡菜制品为材料,从中筛选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耐酸、耐胆盐及发酵性能进行测定,筛选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最后将其应用到发酵枸杞汁中... 以宁夏银川市采集的家庭自制的3份发酵泡菜制品为材料,从中筛选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耐酸、耐胆盐及发酵性能进行测定,筛选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最后将其应用到发酵枸杞汁中。结果表明,筛选得到5株产酸量较高的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XU;9010)、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NXU;9023)、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 NXU;9006)、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NXU;9022)和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NXU;9004)。其中菌株瑞士乳杆菌NXU;9022的耐酸、耐胆盐及生长性能较好,在6 h左右优先进入生长对数期,其在pH为2时的存活率约为92%,在牛胆盐含量百分比为0.9%时的存活率约为18%。NXU;9022发酵后使枸杞汁中多糖含量提高约29%,多酚含量约为原来的91%,感官评分最高。能显著提高自由基清除率和改善发酵枸杞汁的风味品质。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对NXU;9022发酵前后枸杞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其中显著性差异代谢产物有20种,脂类物质含量上调,呈香味及甜味物质含量上调。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可进一步开发利用作为发酵产品的生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泡菜 分离 鉴定 枸杞汁 发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赤霞珠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形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一晟 张惠玲 +1 位作者 薛逸轩 郭晓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4-139,共6页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酵母以及同种酵母菌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以及干化处理后发酵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不同发酵条件对赤霞珠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对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产生存在显...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酵母以及同种酵母菌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以及干化处理后发酵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不同发酵条件对赤霞珠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对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产生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条件下发酵过程中,较高温度和较大接种量都会引起氨基甲酸乙酯的增高,但对生物胺影响较小。干化后的葡萄酒由于其糖度高使得酒精度升高,最终在导致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含量升高。最终在苹果酸-乳酸发酵阶段,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含量随温度和接种量的升高而升高。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检测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酒 氨基甲酸乙酯 生物胺 接种量 发酵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牛乳腺炎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朱妍 刘慧燕 +6 位作者 闫丹丽 赵春光 滕政蓉 张英 刘晓燕 方海田 武俊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感染牛乳腺引发炎症。研究表明益生菌对缓解牛乳腺炎有一定作用,且相对于抗生素更加安全。本文对S. aureus的致病机理、益生菌在牛乳腺炎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等进行了综述。明确S. aureu...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 aureus)感染牛乳腺引发炎症。研究表明益生菌对缓解牛乳腺炎有一定作用,且相对于抗生素更加安全。本文对S. aureus的致病机理、益生菌在牛乳腺炎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等进行了综述。明确S. aureus通过释放毒力因子,其中黏蛋白帮助病原菌定植细胞表面同时大量S. aureus生成生物膜破坏细胞结构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干扰机体免疫系统识别。S. aureus入侵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后激活信号通路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分析其入侵乳腺上皮细胞后能够破坏上皮细胞屏障,干扰机体免疫系统3个方面说明S. aureus能够在bMEC存活的干扰因素。并且从益生菌角度总结已有发现益生菌在体内定植可增强肠道完整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抑制S. aureus对bMEC的黏附和侵染,降低S. aureus生物膜的形成,以减少S. aureus在乳腺内的定植,从而起到减轻乳腺感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牛乳腺炎 益生菌 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初加工方法对咖啡豆风味化合物和感官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肖克 翟慧楠 +2 位作者 胡荣锁 于鑫欣 董文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初加工处理方法对阿拉比卡咖啡理化特性、风味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通过电子鼻和感官分析评价不同初加工咖啡样品的感官风味,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初加工方法进行区分,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初加工方法与产生的风...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初加工处理方法对阿拉比卡咖啡理化特性、风味和感官特性的影响。通过电子鼻和感官分析评价不同初加工咖啡样品的感官风味,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初加工方法进行区分,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初加工方法与产生的风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理化指标方面,不同初加工方法对咖啡样品的总可滴定酸度(TA)、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和pH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湿法加工(CS)的pH最高。初加工方法对咖啡样品中的生物碱、绿原酸和有机酸等风味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大,干法处理Ⅰ(GA)的咖啡因含量最高(12.32 mg/g DW),蜜处理Ⅰ(MA)拥有最高的葫芦巴碱含量(3.71 mg/g DW),湿法加工(CS)导致咖啡样品具有最低的绿原酸含量和最高的有机酸含量。此外,电子鼻结果显示,不同初加工方法制备的咖啡香气化合物含量差异显著,相较于人工评测,电子感官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对不同初加工方法进行区分。该研究结果明晰了不同初加工方法对咖啡的化学组成及感官风味的影响,对咖啡风味品质提升及对优质产品的筛选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比卡咖啡 初加工处理 理化特性 风味化合物 电子感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格瓦斯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博 肖世娣 +4 位作者 李艺凡 赵璐 薛逸轩 王菁 张惠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92-98,共7页
以宁夏固原青薯9号马铃薯为原料生产格瓦斯饮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条件:马铃薯制汁的料水比为1:4(g/mL),酶的添加量分别为:淀粉酶0.075%,糖化酶0.10%,蛋白酶110 mg/L,果胶酶60 mg/L,纤维素酶50 mg/L;选择酵母菌和乳酸菌质量... 以宁夏固原青薯9号马铃薯为原料生产格瓦斯饮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条件:马铃薯制汁的料水比为1:4(g/mL),酶的添加量分别为:淀粉酶0.075%,糖化酶0.10%,蛋白酶110 mg/L,果胶酶60 mg/L,纤维素酶50 mg/L;选择酵母菌和乳酸菌质量比为1:2进行混合发酵,接种量为0.30%,发酵最适温度为26℃,发酵最适时间为20 h。在以上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了口感协调的马铃薯格瓦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格瓦斯 乳酸菌 酵母菌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乳杆菌发酵枸杞汁营养与风味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7
作者 安欣 李桐彤 +3 位作者 胡佳雪 刘慧燕 方海田 魏晓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47,共9页
本文以药食同源的宁夏枸杞干果(Lyciumbarbarum L.)为原料,利用鼠李糖乳杆菌对其进行发酵,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工艺,并对发酵枸杞汁的发酵特性、营养和风味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 本文以药食同源的宁夏枸杞干果(Lyciumbarbarum L.)为原料,利用鼠李糖乳杆菌对其进行发酵,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工艺,并对发酵枸杞汁的发酵特性、营养和风味特性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发酵枸杞汁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28 h、发酵温度34℃、接种量4%,在此条件下,发酵枸杞汁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为79.40%,pH为4.44±0.04,活菌数可达9.5±0.005 lg CFU/mL。与未发酵枸杞汁相比,发酵枸杞汁的可溶性蛋白、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糖含量增加。此外,GC-IMS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枸杞汁有较多醇类物质产生,增加其独有的发酵香气。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枸杞汁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提高了186.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鼠李糖乳杆菌 黄嘌呤氧化酶 抗氧化能力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梅奇酵母与商业酿酒酵母发酵对枸杞酒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刘思媛 孟芳 +5 位作者 李强 王紫昕 喜琴琴 张惠玲 陈盼盼 田晓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8,I0008-I0010,共12页
枸杞酒作为枸杞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枸杞酒基本都是采用单纯的酿酒酵母发酵,而非酿酒酵母对于枸杞酒酿造的影响研究很少。为选育适用于枸杞酒发酵的非酿酒酵母菌,提升枸杞酒的香气... 枸杞酒作为枸杞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枸杞酒基本都是采用单纯的酿酒酵母发酵,而非酿酒酵母对于枸杞酒酿造的影响研究很少。为选育适用于枸杞酒发酵的非酿酒酵母菌,提升枸杞酒的香气,该文从枸杞鲜果、枸杞叶和枸杞园的土壤中分别采样并进行筛选,获得6株非酿酒酵母,通过耐受性实验,发现其中1株菌(编号JMJ)发酵性能较好,经2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美极梅奇酵母。以商业酿酒酵母STR单独发酵的枸杞酒作为对照,用非酿酒酵母JMJ与商业酿酒酵母STR进行混合发酵,结果发现,JMJ与STR接种比例为10∶1的顺序发酵有利于枸杞酒中香气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奇酵母 枸杞酒 商业酵母菌 混合发酵 接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枸杞汁及其体外降血糖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9
作者 漆莹 魏晓博 +2 位作者 马铖 刘慧燕 方海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2-151,共10页
为评价发酵对枸杞汁体外降血糖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鼠李糖乳酪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植杆菌、副干酪乳酪杆菌对枸杞汁的发酵性能、体外降血糖活性优选出发酵枸杞汁的最适菌株,采用响应面法对枸杞汁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为评价发酵对枸杞汁体外降血糖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鼠李糖乳酪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植杆菌、副干酪乳酪杆菌对枸杞汁的发酵性能、体外降血糖活性优选出发酵枸杞汁的最适菌株,采用响应面法对枸杞汁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副干酪乳酪杆菌表现出更好的耐酸、耐胆盐、发酵性能及较高的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性;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9 h,接种量5%,发酵温度37℃。与未发酵枸杞汁相比,多酚含量增加5.66%,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31.81%,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到92.3%、95.84%,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显著提高42.74%,同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也显著提高30.23%。益生菌发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枸杞汁的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对后续研究具有降血糖功能的发酵枸杞食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汁 益生菌 发酵工艺 抗氧化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霉素酰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10
作者 贾煜浛 张想军 +5 位作者 马铖 朱滕滕 魏晓博 陈龙 刘慧燕 方海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39,共7页
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acylase,PA)主要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合成工业生产。该文从雷氏普罗维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获得pga基因,在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astoris)GS115中进行异源表达,并对重组酶PA进行产酶条件优化。... 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acylase,PA)主要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合成工业生产。该文从雷氏普罗维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获得pga基因,在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astoris)GS115中进行异源表达,并对重组酶PA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异源表达构建的结果表明,重组毕赤酵母发酵上清液酶活力为2155.59 U/L,沉淀酶活力为1375.75 U/L。重组酶的最佳诱导产酶条件为温度29℃,时间72 h,甲醇浓度1.5%,重组酶PA的活性为(5003.72±50.623)U/L,酶活力较优化前提高了1.57倍,纯化后蛋白大小为72 kDa,蛋白浓度为1.58 mg/mL,纯化后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pH值为7,Mn 2+对其有强烈抑制作用,Al 3+对其有强烈激活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青霉素酰化酶的异源表达及进一步工业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青霉素酰化酶 异源蛋白表达 酶学性质 高效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烧干酪的工艺优化及对其在不同成熟期蛋白质降解的研究
11
作者 马晓蕊 瓮亚楠 +1 位作者 陈涛 魏超昆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为了开发干酪新品种,探究美拉德反应对炭烧干酪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其蛋白质降解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炭烧干酪的试验工艺条件,并对不同成熟期的炭烧干酪进行理化指标、蛋白质降解度、游离氨基酸以及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为了开发干酪新品种,探究美拉德反应对炭烧干酪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其蛋白质降解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炭烧干酪的试验工艺条件,并对不同成熟期的炭烧干酪进行理化指标、蛋白质降解度、游离氨基酸以及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最终结果表明,炭烧干酪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10%、加热温度95℃、加热时间3.0 h。实验结果表明,炭烧干酪在发酵过程中,pH和水分逐渐下降,蛋白质分解量和总游离氨基酸增加,蛋白酶活力和乳酸菌总数先增加后降低;在发酵中期,炭烧干酪的水分含量、脂肪以及蛋白质含量低于普通干酪,这是美拉德反应致使蛋白质和脂肪球膜蛋白发生变性,失去脂肪球膜的脂肪不稳定发生凝结,从而使得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炭烧干酪 蛋白质降解度 理化指标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离子迁移色谱对谷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体系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12
作者 瓮亚楠 马晓蕊 +1 位作者 陈涛 魏超昆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30,共11页
目前对于谷氨酸与还原糖所构建的美拉德反应体系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该研究以谷氨酸和葡萄糖为原料制备美拉德反应产物,发现其产物具有理想的增香提鲜效果。并结合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目前对于谷氨酸与还原糖所构建的美拉德反应体系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该研究以谷氨酸和葡萄糖为原料制备美拉德反应产物,发现其产物具有理想的增香提鲜效果。并结合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更全面的检测,以探究其挥发性风味特征。结果表明,GC-MS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72种,GC-IMS中共鉴定出53种;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也逐渐增加,但温度过高(180℃)会导致如5-羟甲基糠醛等物质含量增加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采用活力值确定了14种关键香气物质,主要提供焦甜香、花果香等。结合GC-MS和GC-IMS结果共同鉴定出4种,分别是壬醛、3-糠醛、2-呋喃甲醇和苯甲醛。结果发现采用GC-MS和GC-IMS检测出的基础风味物质种类基本一致,主要是醛类、酯类、醇类、酸类和杂环类,这可为今后探索美拉德反应产物增强食品风味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美拉德反应产物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3种葱属蔬菜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方海田 刘慧燕 +2 位作者 张光弟 靳磊 马若霜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5-149,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宁夏同心红葱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与白葱和洋葱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实验所用的3组样品同心红葱、白葱与洋葱中共测定检索出挥发性物质33种,其中同心红葱中检出26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宁夏同心红葱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与白葱和洋葱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实验所用的3组样品同心红葱、白葱与洋葱中共测定检索出挥发性物质33种,其中同心红葱中检出26种,白葱中检出28种,洋葱中检出24种。葱样中的挥发性成分有含硫化合物、醛类、酮类、酯类、烃类、醇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等。分析表明,不同葱样之间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3种葱属蔬菜中的挥发性组分主要由醛类和含硫化合物组成。同心红葱中分别占62.7%,26.59%;白葱中分别占53.3%,23.45%;洋葱中分别占56.28%,31.86%,其次是酯类、醇类、杂环类及其他。由此说明,同心红葱与白葱、洋葱相比,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基本相同,只有几个物质不同,但是在含量上却有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形成同心红葱特殊香味的主要因素,为下步开展红葱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株发酵枸杞汁中生物活性物质与香气组成物质含量变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予煊 程焕 +2 位作者 叶兴乾 刘慧燕 方海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9-509,共11页
为研究枸杞汁经过不同菌株发酵后品质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酵素食品中分离的4株菌分别发酵枸杞汁,比较不同发酵枸杞汁的黄酮、蛋白质、总酚和挥发性成分等产品特性。结果表明:各菌种发酵液中黄酮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蛋白质和总酚含量... 为研究枸杞汁经过不同菌株发酵后品质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酵素食品中分离的4株菌分别发酵枸杞汁,比较不同发酵枸杞汁的黄酮、蛋白质、总酚和挥发性成分等产品特性。结果表明:各菌种发酵液中黄酮含量均有显著增加;蛋白质和总酚含量差异显著,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发酵液蛋白质含量最高,为(599.50±1.53)μg·mL-1,巴达维亚芽孢杆菌(Bacillus bataviensis)发酵液含量最低,为(168.11±1.00)μg·mL-1;总酚含量最高的是巴达维亚芽孢杆菌(Bacillus bataviensis)发酵液,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发酵液总酚含量的1.10~3.01倍。各菌种发酵液共检测到挥发性成分52个,其中共有成分24个,但含量在各菌种发酵液中存在显著差异,酸类物质对发酵后的枸杞汁风味影响较大。综合各个指标,4种菌株中的Bacillus bataviensis最适宜用于枸杞汁发酵,其发酵的枸杞汁风味柔和,且品质指标和感官评价均优于其他菌株发酵的枸杞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汁 发酵 挥发性组分 酚类物质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营养组成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晶华 陈瑾 +1 位作者 范艳丽 张惠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56-160,171,共6页
对宁夏地区种植的8种马铃薯的基础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各矿物质含量进行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比较其营养组成,为马铃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黑美人、夏波蒂和大西洋的最佳综合营养品质居前三位。青薯9号中可溶... 对宁夏地区种植的8种马铃薯的基础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各矿物质含量进行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比较其营养组成,为马铃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黑美人、夏波蒂和大西洋的最佳综合营养品质居前三位。青薯9号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9.07%;大西洋中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7.44%、16.70%;费乌瑞它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83.47μg/100 g;黑美人中总糖、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C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7.01%、2.16%、5.07%、23.26 mg/100 g。8种马铃薯中均检测出必需氨基酸6种,非必需氨基酸11种,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品种是黑美人。总矿物质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大西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营养成分 氨基酸 矿物质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法合成胞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若霜 方海田 +5 位作者 刘慧燕 王茹 刘予煊 李金娜 赵贝贝 马江涛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9年第1期71-75,78,共6页
胞苷作为重要的抗肿瘤、抗病毒药物中间体,其合成方法与工业化进程可以说直接影响药物产品的研究和生产。而胞苷的合成方法上主要分为化学合成法与生物法,其中生物法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常见的方法有核糖核酸水解法、前体物添加发酵法和... 胞苷作为重要的抗肿瘤、抗病毒药物中间体,其合成方法与工业化进程可以说直接影响药物产品的研究和生产。而胞苷的合成方法上主要分为化学合成法与生物法,其中生物法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常见的方法有核糖核酸水解法、前体物添加发酵法和直接发酵法。而直接发酵法则以产率高、成本低等诸多优势成为研究重点,其研究核心在于通过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进行稳定高产菌种的培育。本文简单概述了生物法合成胞苷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对解淀粉芽孢杆菌育种的实例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苷 合成 酶法 发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淀粉汁水混菌发酵条件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羚 张惠玲 +1 位作者 周慧宁 李海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3-72,共10页
为了提高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中蛋白质的降解率及减少汁水发酵过程中臭味物质的产生,实现马铃薯淀粉汁水的绿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在低温环境(15℃)下将好氧型苔藓假单胞菌和厌氧型黏质沙雷式菌进行混合发酵。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曲线法对... 为了提高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中蛋白质的降解率及减少汁水发酵过程中臭味物质的产生,实现马铃薯淀粉汁水的绿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在低温环境(15℃)下将好氧型苔藓假单胞菌和厌氧型黏质沙雷式菌进行混合发酵。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曲线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苔藓假单胞菌与黏质沙雷氏菌接种质量比为1.7∶2.0,接种体积分数为1.98%,发酵48 h后,马铃薯淀粉汁水中蛋白质降解率为65.32%,氨氮质量浓度较未发酵组降低了51.05%,磷酸盐质量浓度提高了18.67%。同时,硫化氢、3-甲基吲哚等挥发性恶臭味物质未检出,尸胺、组胺、色胺、精胺等生物胺类物质未检出;此外,汁水发酵过程中吲哚乙酸-缬氨酸甲酯、氧化吲哚乙酸等植物生长激素质量浓度增加,此汁水稀释后可提高黄瓜种子的发芽率。此方法低成本地解决了马铃薯淀粉加工汁水在低温环境下处理排放的部分问题,为发酵汁水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汁水 低温 混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留兰香薄荷及其饲喂草鱼的挥发性组分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文丽 王江龙 +4 位作者 张浩宇 张昆明 贾毅男 俞晓燕 张光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4,共11页
为了区分留兰香薄荷茎叶饲喂草鱼与对照草鱼肌肉挥发性组分的不同,作者以鱼-花(薄荷)共生闭环系统中的新鲜留兰香薄荷(Mentha spicata L.)茎叶按鱼体质量的10%配合常规饲料饲喂草鱼,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测定留兰香薄荷及薄荷饲... 为了区分留兰香薄荷茎叶饲喂草鱼与对照草鱼肌肉挥发性组分的不同,作者以鱼-花(薄荷)共生闭环系统中的新鲜留兰香薄荷(Mentha spicata L.)茎叶按鱼体质量的10%配合常规饲料饲喂草鱼,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测定留兰香薄荷及薄荷饲喂草鱼、对照草鱼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指纹图谱,并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留兰香薄荷茎叶中可检测到VOCs 129种,可定性的以醇、酮和醛类为主的VOCs有30种,其中叶片中含量相对较多;在薄荷饲喂草鱼和对照草鱼中检测到VOCs 83种,能定性出45种;由指纹图谱结合定性分析发现,薄荷饲喂草鱼中双戊烯、苯乙醇、芳樟醇等含量比对照草鱼的高,而具有臭味的邻甲酚以及海水味、腥臭味的反式-2-戊烯醛含量大幅降低,且检测到留兰香薄荷VOCs中有6种芳樟醇、异戊醛向其饲喂草鱼中转移明显,使原有的2-甲基丁酸乙酯、2-乙基呋喃的含量大幅降低;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证实,薄荷饲喂草鱼与对照草鱼之间VOCs差异显著,可以各自聚为一类。结果表明,留兰香薄荷叶片中VOCs的含量远高于茎;薄荷饲喂草鱼VOCs的含量远高于对照草鱼,且留兰香薄荷中的具有木香、花香特征的芳樟醇及苹果香、桃子香特点的异戊醛向其饲喂的草鱼中发生转移,含量提升;而使原有影响草鱼风味的一些腥臭味物质如邻甲酚、反式-2-戊烯醛等降低,这为科学定向利用药食兼用薄荷属植物,改善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兰香薄荷 草鱼 鱼-花共生系统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降解生物胺乳酸菌用于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思弋 徐佳敏 +2 位作者 张惠玲 杨伟明 田晓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40-147,I0001,共9页
葡萄酒等发酵食品中微生物通过脱羧作用形成生物胺,高浓度的生物胺对人体有害。该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分离得到的一株可降解生物胺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XU-Q12为试验菌株,将其应用于葡萄酒酿造。采用HPLC法测定该菌株的生物胺降解率... 葡萄酒等发酵食品中微生物通过脱羧作用形成生物胺,高浓度的生物胺对人体有害。该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分离得到的一株可降解生物胺的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XU-Q12为试验菌株,将其应用于葡萄酒酿造。采用HPLC法测定该菌株的生物胺降解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和电子鼻测定经该菌株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前后的葡萄酒中挥发性化合物,以此评价该菌株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为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生物胺的控制提供解决途径。结果表明,L.plantarum NXU-Q12在发酵葡萄酒的过程中具有降解苹果酸而不降解酒石酸、柠檬酸和甘油的特点,且MLF后酒样(赤霞珠葡萄酒、马瑟兰葡萄酒)中的酒精度、总酸、还原糖、挥发酸、甘油含量以及pH值均符合葡萄酒国家标准。此外,赤霞珠、马瑟兰酒样中L-苹果酸含量在MLF 32 d后均降至0.1 g/L以下,而且该菌株发酵的赤霞珠和马瑟兰葡萄酒样中生物胺的总含量比商业乳酸菌Oenococcus oeni发酵的酒样中分别降低了31.07%和41.51%,同时L.plantarum NXU-Q12使两种酒样中部分酯类的含量与种类增加,使葡萄酒的香气更丰富。因此,L.plantarum NXU-Q12不仅具有良好的MLF发酵潜力,而且能有效控制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降解 植物乳杆菌 苹果酸-乳酸发酵 葡萄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日光温室光质特征及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侯晓健 杜常荣 +2 位作者 张光弟 何胜娟 张浩宇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39,共5页
为探究宁夏中部干旱带日光温室内不同位置光分布特点及其对葡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巨玫瑰’‘维多利亚’两个鲜食品种为试材,调查了走道杆、中杆、下风口3个位置的光质特征及其果实产量、可滴定酸、Vc、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的含量。从... 为探究宁夏中部干旱带日光温室内不同位置光分布特点及其对葡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巨玫瑰’‘维多利亚’两个鲜食品种为试材,调查了走道杆、中杆、下风口3个位置的光质特征及其果实产量、可滴定酸、Vc、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的含量。从7:00到19:00,光照强度、叶绿素a加权辐照度、叶绿素b加权辐照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日光温室内同一高度不同位置的光质强度均为中杆>下风口>走道杆。从产量来看,在走道杆、中杆、下风口3个位点‘巨玫瑰’平均株产分别为1.38、1.75、2.30 kg,差异极显著;‘维多利亚’平均株产分别为1.45、1.90、1.80 kg,无显著差异。从果实品质来看,‘巨玫瑰’在下风口处Vc、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05.9 mg·kg^(-1)、12.05%、6.99%,但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维多利亚’在中杆定植处Vc、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07.3 mg·kg^(-1)、10.35%、5.35%,可滴定酸最低,为0.37%。‘巨玫瑰’在下风口定植处品质与产量达到最佳,‘维多利亚’在中杆定植处品质与产量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鲜食葡萄 光质分布特点 产量与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