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胶质细胞在大鼠暂时性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区活化反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邢馨元 张建忠 +4 位作者 常越 李平安 董俭达 曹相玫 景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9-315,共7页
目的:探讨暂时性局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反应规律,进一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技... 目的:探讨暂时性局灶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的反应规律,进一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30 min,再灌注0.5、3、6 h以及1、3、7、14 d和28 d后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学和数量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MACO30 min再灌注0.5 h后,梗死区出现神经元肿胀,脑水肿;再灌注3 h和6 h,脑水肿加重,部分神经元出现核固缩,对侧脑组织也出现水肿。脑水肿和神经元固缩在再灌注1 d时最重。再灌注3 d开始,脑水肿程度逐渐减弱,缺血区浸润的小胶质细胞增多。再灌注7 d时,缺血灶小胶质细胞浸润最明显,伴胶质结节形成,再灌注14 d,胶质瘢痕逐渐减小。再灌注28 d,大多数动物梗死区仅存少量小胶质细胞,个别未能修复的坏死灶液化并形成囊腔。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小,突起细长柔和。脑缺血30 min再灌注0.5 h可见小胶质细胞的体积增大,突起少而短。缺血再灌注6 h,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增大,突起减少或消失。再灌注1 d和3 d,小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5)。再灌注7 d,细胞数量增加达到高峰。再灌注14 d以后,小胶质细胞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再灌注28 d后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少于再灌注7 d,但仍多于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3 d(P<0.05)。结论:暂时性局灶脑缺血能够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生,经历损伤性、反应性、效应性和恢复性变化四个阶段。小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组织的清除和损伤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小胶质细胞 反应 增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