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语境与宁夏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
作者 牛学智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7-140,共4页
宁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即人文精神内涵和宁夏文化身份认同,必须放在全国乃至全球化文化趋势的语境才能看得更清楚。这也是作为文化之一种的宁夏文化,在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意义上是否独特的科学论证态度。
关键词 宁夏多民族主体 宁夏精神 多元文化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舒清短篇小说论 被引量:2
2
作者 牛学智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9年第3期84-92,共9页
《底片》是迄今为止石舒清唯一的长篇小说,它发在《十月》杂志2006年的某一期上,虽然在该期的显赫位置,似乎没引起什么大的反响。这当然很正常,如果一个作家的东西一出炉就引来很多眼球。
关键词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西海固 死亡主题 日常生活 死者 宗教性 伊斯兰教 底片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话语与批评的生成 被引量:1
3
作者 牛学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78,共5页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需要建构,怎样建构,已经谈论有年。但鲜有成功建构的范例,和运用成功范例的批评实践。问题自然很复杂,然而囿于古今转换、中西转换学科边界的"双重转换"可能是问题之一;之二是批评话语建构并非尊重文学理论...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需要建构,怎样建构,已经谈论有年。但鲜有成功建构的范例,和运用成功范例的批评实践。问题自然很复杂,然而囿于古今转换、中西转换学科边界的"双重转换"可能是问题之一;之二是批评话语建构并非尊重文学理论的基本规约,这使得批评话语在反复转述中丢失了文学研究的基础话语,蔓延到了本不属于文学理论的理论范畴,建构就很难返回文学的基本现实。如果离开对本土文本的内在性研究,本土理论便难以生成,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而言,这或者是一个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转换 基础话语 本土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后”声音与批评的转向——谢有顺文学批评阅读
4
作者 牛学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8-197,共10页
“七0后”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当他们分布在各个岗位、不同机制的工作流水线上时,他们的文化属性就显得相当模糊。惟新是追是“九0后”的特点,寻找属于自己独立空间而不得虽不能代表“八0后”普遍性的境遇,但自觉地捍卫已经获得的... “七0后”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当他们分布在各个岗位、不同机制的工作流水线上时,他们的文化属性就显得相当模糊。惟新是追是“九0后”的特点,寻找属于自己独立空间而不得虽不能代表“八0后”普遍性的境遇,但自觉地捍卫已经获得的领地大概也算“八0后”比较体面的思想面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谢有顺 阅读 声音 文化属性 社会性 流水线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重与软弱:当前文学批评的含混面影
5
作者 牛学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路子,这30多年来,如何借重西方话语或者转换西方话语,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命题之一。不能否认借重和转换对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但中国批评家对"中国经验"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路子,这30多年来,如何借重西方话语或者转换西方话语,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主要命题之一。不能否认借重和转换对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但中国批评家对"中国经验"的暧昧使用,对伊格尔顿"后理论"的任意拆解,暴露了中国批评家与文学现场的隔膜,并论述了在此基础上批评家普遍借重的"对话型"方法论有其必须警惕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中国经验 西方话语 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激情”,寻找失衡的“传统”——对80年代文学批评“归位与正名”的再理解
6
作者 牛学智 《扬子江(评论)》 2010年第3期30-38,共9页
"工具论"作为80年代之前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甚至文学史操作的一般标准,自然还远不止政治工具论一个。形式工具论、道德伦理工具论、社会思潮工具论以及审美工具论等等,都属于广义的工具论。把"工具论"的范围... "工具论"作为80年代之前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甚至文学史操作的一般标准,自然还远不止政治工具论一个。形式工具论、道德伦理工具论、社会思潮工具论以及审美工具论等等,都属于广义的工具论。把"工具论"的范围扩展得如此之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方法论 工具论 文学理论 文学艺术 文艺学 人道主义 年代 政治工具 夏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