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典型黄土丘陵区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初探
1
作者 韩新生 董立国 +1 位作者 许浩 翟红霞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6期39-45,共7页
低效林一般指林分生物量和林地综合效益低于相同立地和林分类型平均水平的林地。在综述低效林的内涵、辨识、分类、成因及其改造原则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宁夏典型黄土丘陵区低效林的现状,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改造过稀化、过密化、限制化和... 低效林一般指林分生物量和林地综合效益低于相同立地和林分类型平均水平的林地。在综述低效林的内涵、辨识、分类、成因及其改造原则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宁夏典型黄土丘陵区低效林的现状,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改造过稀化、过密化、限制化和老龄化低效林的具体技术方案,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低效林改造技术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低效林改造 人工生态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结构对森林生态功能影响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会平 韩新生 +7 位作者 许浩 王登魁 王力红 张伟正 杨彦军 张世杰 杨伟 贾生舜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1期79-83,共5页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用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林分结构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反作用于林分结构,林分结构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林分密度、冠层...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用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林分结构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反作用于林分结构,林分结构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林分密度、冠层郁闭度、冠层叶面积指数等主要林冠层的结构特征为基本指标,分析其对森林固碳增汇、林分蓄积与木材生产、林下植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产水与涵养水源等主要生态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与需要长期探讨及研究的难点课题,以期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及林分结构的合理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结构 林分密度 郁闭度 叶面积指数 森林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浩 吴旭东 +2 位作者 蒋齐 马丽慧 于江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5-174,共10页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并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城市带0~20 cm土壤砷(As)、铬(Cr)、铜(Cu)、锰(Mn)、铅(Pb)、锌(Zn)、镍(Ni)和镉(Cd)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值分别为(3.11±1.88)、(60.66±15.64)、(17.86±6.10)、(509.92±186.74)、(17.62±11.10)、(57.36±25.33)、(25.23±4.95)和(0.77±0.49) mg/kg。0~20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也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5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0~20 cm土层,且Cr、Mn、Zn和Cd 4种元素含量超过了土壤背景值。(2)沿黄城市带中As、Cr、Cu、Mn、Pb、Zn和Ni这7种元素对环境污染风险极低。大部分区域土壤Cd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污染风险较高。(3)沿黄城市带重金属元素有5种来源,其中母质源对重金属来源贡献率最高,其次为农业和工业复合源、交通运输源,农业源和工业源对重金属元素贡献小。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有较高等级的Cd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沿黄城市带 土壤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丘陵区不同时间尺度山杏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1 位作者 刘广全 曹扬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9,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水文年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山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2023年生长季,利用智墒传感器连续监测土层深度为100 cm的... [目的]明确不同水文年和时间尺度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土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山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2023年生长季,利用智墒传感器连续监测土层深度为100 cm的水分特征,分析土壤水分对降水量、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生长季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97.7、428.5、298.1 mm,生长季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分别为19.69%、16.67%、11.88%。土壤水分月变化在丰水年呈先升后降趋势,平水年和枯水年呈先降后升趋势;土壤水分日变化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分别呈波浪状、“u”形、“w”形。不同水文年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格局均为相对稳定期(4—5月)和频繁波动期(6—10月)。土壤水分的垂直空间格局整体来看,从丰水年到枯水年,速变层深度逐渐加长,活跃层先增后减,次活跃层逐渐减短,相对稳定层逐渐显现;从丰水年到枯水年,土壤水分与气温的相关性逐渐增强,与太阳辐射、潜在蒸散的相关性先升后降,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由正转负,与饱和水汽压的相关性逐渐减弱;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变化的解释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9.2%、44.8%、61.5%。在日、月、生长季尺度,降水量对土壤水分变化的作用逐渐增强,逐步回归分析进入的气象因子逐渐减少,对土壤水分变化的解释率逐渐增大。[结论]不同水文年、时间尺度、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均存在差异,枯水年土壤水分下降明显,今后人工林恢复及经营时,应兼顾考虑树种的抗旱特性及对环境要素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间尺度 降水年型 山杏林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土壤湿度动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蔡进军 董立国 郭永忠 王月玲 万海霞 安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0,共12页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和带间各布设1套200 cm测深的智墒传感器,分层逐时监测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变化,同时布设1台气象站连续监测近地面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条件,采用相关分析探究土壤湿度对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2020年和2021年为平水年,降水量分别为467.4和440.8 mm;2022年为枯水年,降水量为354.8 mm;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值为平水年(2021年,17.0%)显著高于枯水年(2022年,14.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土层加深呈近线性增加,其斜率表现为林带间高于林带内,平水年高于枯水年。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为林带内(15.3%)高于林带间(14.0%),但在120~200 cm土层为林带间(17.6%)高于林带内(16.8%)。在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为林带间(42.9%)高于林带内(37.8%),但在60~200 cm土层为林带内(23.2%)高于林带间(19.1%)。土壤湿度变化的季节格局为:相对稳定期(3—4月)、耗损期(5—8月)、恢复期(9—11月)和衰退期(12月—次年2月),最大值多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平水年)和12月(枯水年);土壤湿度变化的垂直空间格局为:速变层(0~50 cm)、活跃层(50~90 cm)、次活跃层(90~170 cm)、相对稳定层(170~200 cm)。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湿度日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正相关的前1日土壤湿度和负相关的土壤温度,月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负相关的土壤温度。【结论】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林带内和林带间土壤湿度在季节和剖面上均表现出较大波动,枯水年比平水年波动的层次更深。综合分析发现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象因子均是影响枯水年和平水年日及月尺度各剖面层次土壤湿度变化的要素。其中,前1日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在0~120 cm土层内的土壤湿度为林带内高于林带间。本研究结果对宁夏半干旱黄土区水平沟整地后退化植被科学恢复及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人工林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水平沟整地 半干旱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典型植物群落的持水功能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涂立辉 熊伟 +2 位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韩新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3-441,共9页
量化分析和定量评价植物群落的持水功能与固碳功能对于系统认识旱区植物群落的水源涵养及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选择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沙棘人工灌丛和天然草地等4种典型... 量化分析和定量评价植物群落的持水功能与固碳功能对于系统认识旱区植物群落的水源涵养及碳汇功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选择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沙棘人工灌丛和天然草地等4种典型植物群落,开展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功能与固碳功能的野外测定与定量对比,采用熵权法(EWM)对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应用通径分析解析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持水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3.03~20.55 t·hm^(-2),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2.13~14.58 t·hm^(-2),其中最大的为白桦人工林,约分别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沙棘人工灌丛、天然草地的1.4、3.0、6.8倍;在4种植物群落的0~100 cm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515.0~563.9 mm,毛管持水量变化范围为377.8~423.1 mm,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持水性能最优;4种植物群落0~100 cm土层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值变化范围为23.89~26.43 g·kg^(-1),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白桦人工林最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持水性能(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有很好的协同关系;对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功能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0.330),白桦人工林次之(0.303),天然草地(0.218)和沙棘人工灌丛(0.148)相对较差.以上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持水和固碳功能要好于其他植物群落,在立地条件较好时应优先恢复.本研究结论可为六盘山半干旱山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多功能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土壤层 持水功能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北部华北落叶松林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构建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新生 王彦辉 +3 位作者 于澎涛 李振华 于艺鹏 王晓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4,共12页
【目的】分析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密度和主要立地因子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建立树木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为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预测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和2019年... 【目的】分析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密度和主要立地因子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建立树木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为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预测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和2019年,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分别选择42和57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坡向、土壤厚度等立地因子,并收集2003—2017年在叠叠沟小流域调查的93块样地历史数据。基于192块样地数据,分析树高和胸径对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等因子的响应规律,利用2/3和1/3的数据建立和验证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多因子响应耦合模型。【结果】树高和胸径对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的响应规律各异;树高和胸径随林龄增加先快速增加,后在林龄超过20年时缓慢增加;树高和胸径随密度增加先表现为稳定,后在密度分别超过2000、1500株·hm^(-2)时缓慢下降,在密度超过3000、2300株·hm^(-2)时加快下降;树高和胸径随坡向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增加先表现为稳定,后在坡向超过80°时迅速降低;树高和胸径随土壤厚度增加先表现为增加,后在土壤厚度分别超过90、80 cm渐趋稳定。基于连乘耦合、立地指数和立地因子3种林木生长模型表达式,建立树高和胸径响应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和立地指数的耦合模型并拟合模型参数;树高模型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804、0.902、0.806,NS系数分别为0.793、0.903、0.762;胸径模型的确定系数分别为0.846、0.803、0.834,NS系数分别为0.837、0.840、0.818;3种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好。【结论】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随林龄、密度、坡向、土壤厚度增加分别表现为先快后慢增加、先稳定后下降、先稳定后降低、先升高后稳定,建立的连乘耦合、立地指数和立地因子多因子耦合模型精度均较高,但鉴于研究区尚未确定立地指数分布规律并综合考虑各模型精度、应用难度、结构复杂程度差异,建议采用多因子连乘耦合模型预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林木生长 林龄 林分密度 立地指数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典型坡面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新生 刘广全 +5 位作者 许浩 董立国 郭永忠 安钰 万海霞 王月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1,共13页
【目的】定量认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坡面上的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探索“由点及面”估算坡面平均SOC含量的精确便捷途径,为细致刻画坡面土壤资源状况、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制定土壤高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宁... 【目的】定量认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坡面上的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探索“由点及面”估算坡面平均SOC含量的精确便捷途径,为细致刻画坡面土壤资源状况、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制定土壤高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3个相邻的由退耕还林工程形成的典型坡面,从坡顶向坡脚设置连续样点,调查各样点的土地利用、植被特征、立地条件及表层(0^20 cm)SOC含量,分析其坡向差异、坡位变化;以“离坡顶的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为自变量,以表层SOC含量的顺坡滑动平均值为因变量,定量描述坡面尺度效应;再以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为因变量,实现由“点”到“面”的尺度上推。【结果】研究区表层SOC含量存在明显的坡向差异、坡位变化、尺度效应。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平均值在南坡(7.60 g·kg^(-1))最高,东坡(6.42 g·kg^(-1))次之,西坡(5.65 g·kg^(-1))最低,其坡位间变幅在东坡(15.95 g·kg^(-1))最大,其次为西坡(11.34 g·kg^(-1)),最小为南坡(9.72 g·kg^(-1)),说明东坡的坡面效应最强,其次为西坡,南坡最弱。东坡、西坡、南坡表层SOC含量的坡位变化大致相同,均由坡顶向下逐渐减小,至离坡顶水平距离200、150、280 m(相对距离0.73、0.45、0.76)后趋于稳定,主要与坡面“上部为自然状态的坡地+林草植被+恢复年限长、下部为人工梯田+林农植被+扰动频繁”的空间格局有关。在东坡、西坡、南坡上,距坡顶水平距离每增加100 m,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3.40、-2.50、-1.51 g·kg^(-1);距坡顶相对距离每增加0.1,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0.96、-0.75、-0.55 g·kg^(-1)。构建3个坡向不同坡位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增加而变化的数量关系(R^(2)>0.7,P<0.001),籍此可由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精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平均值。将所有位点数据融合得出,离坡顶相对距离0.4的位点表层SOC含量最接近坡面平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面表层SOC含量沿坡从上至下基本呈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恢复年限的坡面分布格局有关。以顺坡(相对)水平坡长增加为尺度变量可较好地定量刻画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藉此可实现坡面表层SOC含量平均值的精确便捷推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立地条件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含量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评述
9
作者 邓树剑 王力红 +7 位作者 韩明哲 贾生舜 王登魁 赵玉海 李院兵 张伟正 董立国 韩新生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1期69-73,共5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通常指较长时间段内土壤水分补给量能够承载的最大数量限度,指标包括林分密度、生物量或产量、叶面积指数等,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承载力大小受雨水资源利用程度限制、维持土壤水分良性循环和所能承载植被最大数量等内...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通常指较长时间段内土壤水分补给量能够承载的最大数量限度,指标包括林分密度、生物量或产量、叶面积指数等,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承载力大小受雨水资源利用程度限制、维持土壤水分良性循环和所能承载植被最大数量等内涵。综述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进展,阐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核心内容是水量平衡,探讨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的关系,最后提出群落尺度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承载力 土壤水分 水量平衡 植被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10
作者 王震尧 蒋齐 +1 位作者 许浩 吴旭东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期27-32,共6页
土壤粒径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颗粒体积分形理论,分析了宁夏平原土壤颗粒组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组成较为均匀,土壤... 土壤粒径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颗粒体积分形理论,分析了宁夏平原土壤颗粒组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组成较为均匀,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粒和砂粒为主,其中:黏粒和粉粒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田、道路边坡、防护林、荒地,而砂粒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荒地、防护林、道路边坡、农田;研究区域分形维数在1.91~2.94之间,分形维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农田、道路边坡、防护林、荒地;土壤颗粒组成与分形维数呈现显著线性相关,黏粒与粉粒含量对分形维数有重要影响。土壤不同粒径占比与分形维数相关性表明,分形维数更易受到土壤粒径中占比较高的颗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城市带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中庄小流域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
11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刘广全 安钰 董立国 王月玲 万海霞 郭永忠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 [目的]分析土壤密度在坡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探讨土壤密度坡面尺度转换路径,为精准监测土壤密度、科学评价土壤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选择3个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至下设置了5个样地,调查各样地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立地条件等,采用环刀法分层测定了200 cm深度的土壤密度。[结果]在东坡、西坡、南坡,土壤密度随土层加深基本表现为线性增加,土层每加深10 cm土壤密度平均增加0.0062,0.0036,0.0075 g/cm^(3),其原因为植被根系、土壤有机质、压实作用的土层差异。在0—200 cm土层,东坡和南坡土壤密度坡面均值均为1.22 g/cm^(3),低于西坡(1.26 g/cm^(3))。3个坡面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存在差异,东坡、西坡、南坡沿坡变化表现为逐渐增加或先增后减、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整体上为坡面下部大于上部,主要原因包括植被类型、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恢复年限等坡面差异。以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100 m土壤密度坡面滑动平均值的变化量评价坡面尺度效应,0—20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密度坡面尺度效应在东坡为0.032(g/cm^(3))/100 m,在西坡为0.024(g/cm^(3))/100 m(离坡顶0—250 m)和-0.007(g/cm^(3))/100 m(离坡顶250—329 m),在南部为-0.011(g/cm^(3))/100 m(离坡顶0—140 m)和0.018(g/cm^(3))/100 m(离坡顶140—368 m)。构建3个坡面不同坡位样地各土层的土壤密度与坡面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增加而变化的关系式(R2>0.80,p<0.0001),且基于拟合关系式预测的土壤密度坡面均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5%,藉此可由任一坡位样地土壤密度测定值准确便捷地估算坡面均值。[结论]半干旱黄土区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和坡位差异明显,且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等对土壤密度坡面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主要作用因子对土壤密度坡面变化及尺度效应的贡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密度 坡面变化 尺度效应 植被类型 半干旱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主要沙地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浩 何建龙 +2 位作者 王占军 郭永忠 温学飞 《宁夏农林科技》 2018年第2期10-12,共3页
植物叶片13C碳同位素指示了其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通过叶片13C碳同位素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对研究沙地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修复中的物种选择有参考价值,本文取样测定了宁夏主要沙地植物的叶片δ13C,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及立地条件对叶... 植物叶片13C碳同位素指示了其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通过叶片13C碳同位素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对研究沙地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修复中的物种选择有参考价值,本文取样测定了宁夏主要沙地植物的叶片δ13C,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及立地条件对叶片δ13C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沙地C3植物叶片δ13C变化范围为-29.31‰^-24.37‰,与北方其他区域的同类植物相近,C4植物梭梭的叶片δ13C为-12.04‰±0.76‰,显著高于C3植物;相同立地条件下C3植物物种间叶片δ13C差异显著,叶片δ13C可能更多地受遗传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植物生活型对叶片δ13C影响不大;不同立地条件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差异,生长于风沙土、灰钙土等干旱区域的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比生长于黄土和苗圃地的更高,表明柠条通过提升水分利用效率适应干旱严苛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C3植物 C4植物 碳同位素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河东沙地沙蒿水分利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浩 何建龙 +2 位作者 王占军 郭永忠 温学飞 《宁夏农林科技》 2018年第2期7-9,37,共4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为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提供了便利,研究河东沙地植物的水分利用对荒漠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河东沙地沙蒿的水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6月和9月沙蒿主要利用0~60 cm的土层水分,6月份0~6... 稳定同位素技术为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提供了便利,研究河东沙地植物的水分利用对荒漠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河东沙地沙蒿的水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6月和9月沙蒿主要利用0~60 cm的土层水分,6月份0~6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87.1%,9月份0~6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84.0%,6月和9月0~2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达到了40%;沙蒿是一种浅根系植物,主要依赖60 cm以上土层的土壤水分生存;6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沙蒿水分来源的变异也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东沙地 稳定同位素 沙蒿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区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新生 刘广全 +6 位作者 许浩 于艺鹏 郭永忠 万海霞 安钰 王月玲 董立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0-259,共10页
选择宁南黄土区贾新庄组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川地农田、阴坡梯田、阳坡人工林),在2021年生长季使用土钻监测土壤含水量(SMC),同时利用自动气象站监测气象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坡位、作物种类影响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 选择宁南黄土区贾新庄组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川地农田、阴坡梯田、阳坡人工林),在2021年生长季使用土钻监测土壤含水量(SMC),同时利用自动气象站监测气象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坡位、作物种类影响下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SMC大小为川地农田(16.32%)>阴坡梯田(12.66%)>阳坡人工林(10.82%);随着研究时段推进,SMC呈先降后升的变化,SMC与降水量存在较好的时间协同性,气温、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与阳坡人工林SMC显著相关;随土层深度增加,川地农田、阴坡梯田、阳坡人工林的SMC分别呈升高、降低、先降后升的变化,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于100—200 cm土层。SMC季节变化分为相对稳定期(4—5月)、消退期(6—8月)和恢复期(9—10月);SMC土层变化分为活跃层(0—40 cm)、相对活跃层(40—140 cm)、相对稳定层(140—200 cm)。土壤水分的补给时间滞后于降水,下层土壤水分补给滞后于上层土壤。阴坡梯田和阳坡人工林SMC随坡位降低均先降后升,最小值分别在坡上和中下坡位。土地利用、坡位差异、作物种类、气象因子均是影响SMC的因素;从SMC的变异程度看,各因子对SMC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气象>土地利用>坡位>作物种类。研究结果有利于指导半干旱黄土区的植被重建与生态产业发展,确定不同立地环境下的合理植被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坡位差异 作物种类 时空变化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生态资源(技术)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途径
15
作者 许浩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第9期96-97,共2页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目标。宁夏南部山区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可通过开发生态资源把乡村...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战略目标。宁夏南部山区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可通过开发生态资源把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生态建设中通过景观规划和垃圾处理等措施加强乡村环境整治,为美丽乡村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相关产业,通过生态建设技术提升乡村景观和居住环境,是生态修复学科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源 乡村振兴 生态旅游 林果产业 草畜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主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研究
16
作者 许浩 于江珊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6期6-11,共6页
为筛选对重金属综合吸收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以银川市常见的17种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及土壤的镉(Cd)、铜(Cu)、锌(Zn)、铬(Cr)、锰(Mn)、镍(Ni)、砷(As)和铅(Pb)8个重金属含量,确定不同树种叶片的富集系数及潜在污染消减指数... 为筛选对重金属综合吸收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以银川市常见的17种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片及土壤的镉(Cd)、铜(Cu)、锌(Zn)、铬(Cr)、锰(Mn)、镍(Ni)、砷(As)和铅(Pb)8个重金属含量,确定不同树种叶片的富集系数及潜在污染消减指数。结果表明:(1)17种绿化树种叶片间的8个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垂柳(Salix babylonica)叶片的As和Ni含量、榆叶梅(Prunus triloba)叶片的Cr含量、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叶片的Cu含量、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叶片的Mn含量、杏(Prunus armeniaca)叶片的Pb含量、河北杨(Populus×hopeiensis)叶片的Zn和C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2)绝大多数树种叶片对8个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CF)远低于富集植物的标准值(BCF=1.0)。(3)依据富集系数与综合潜在污染消减指数筛选的树种不同,这与Cd的高毒性有关。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叶片的综合潜在污染消减指数最高,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最强。不同树种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存在差异,新疆杨叶片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能力最强,最适宜作为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市 绿化植物 叶片重金属 吸收积累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土壤水分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会平 韩新生 +1 位作者 徐秀琴 胡永强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8期42-45,共4页
坡面是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植被结构优化调整、陆表过程深入理解的基本空间单位,其土壤水分变化格局和动态特征明显。笔者阐述了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规律,即由坡顶到坡底,土壤水分基本表现为逐渐升高、持续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先减少后... 坡面是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植被结构优化调整、陆表过程深入理解的基本空间单位,其土壤水分变化格局和动态特征明显。笔者阐述了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规律,即由坡顶到坡底,土壤水分基本表现为逐渐升高、持续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先减少后增加、波浪状等变化规律。分析了导致土壤水分坡面变化或坡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土壤因子、地形特征、人为活动、土地利用、气候变化、植被要素等,且土壤水分坡面变化规律在不同水文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土层存在差异。并论述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此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坡面变化 坡位差异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对红梅杏园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永忠 许浩 +3 位作者 韩新生 安钰 董立国 万海霞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6期29-35,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材料覆盖对红梅杏园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的特征,设置覆盖锯末、麦草、白膜和黑膜四个覆盖处理,以常规栽培为对照,探析红梅杏园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日变化、空气温度日变化、太阳辐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形式... 为了探明不同材料覆盖对红梅杏园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的特征,设置覆盖锯末、麦草、白膜和黑膜四个覆盖处理,以常规栽培为对照,探析红梅杏园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日变化、空气温度日变化、太阳辐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形式变化,都随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增大,随太阳高度角减小而减小,只是到达高峰时间不同,到达高峰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太阳辐射、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土壤不同深度土层温度曲线变化规律相同,也呈单峰型变化,但变化幅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延后;覆盖地膜对提升土壤温度作用明显,提升效果达到13%~74%,尤其是覆盖白膜,各层土壤温度较对照高5.4~13.5℃。覆盖麦草和锯末土壤平均温度较对照低0.2~12℃,土壤温度达到一日内最低温时,浅层土壤温度较对照高0.3~3.1℃。说明覆盖地膜有利于土壤热量的积累,高温时覆盖锯末和麦草能缓冲地温剧烈变化,低温时能起到保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梅杏 覆盖材料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水分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的林下日蒸散量变化差异
19
作者 韩新生 王晓 +1 位作者 王彦辉 李振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58,共10页
【目的】探讨土壤湿度对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下日蒸散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林地蒸散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制定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 【目的】探讨土壤湿度对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下日蒸散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林地蒸散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制定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遮断降水输入(防水处理)和自然降水输入2种处理,人为加大土壤湿度梯度,分析2种土壤湿度条件下气温、太阳辐射、降水量等因子对林下日蒸散量的影响。【结果】在8、9、10月,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分别为67.06、36.32、29.49 mm·d^(-1),防水处理分别为54.22、20.07、11.35 mm·d^(-1),各月自然降水下的日蒸散量均大于防水处理。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随时间进程总体呈逐渐减小趋势,且自然降水下波动大于防水处理。8—10月,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值总体呈先升后降的波浪状变化,比值总体呈逐渐升高的波浪状变化;在8、9、10月,各日自然降水日蒸散量与防水处理日蒸散量之差的均值依次为0.41、0.54、0.59 mm·d^(-1),比值依次为1.29、1.91、2.74。随潜在蒸散增大,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差的比值逐渐增加。土壤湿度对林下蒸散的影响在日潜在蒸散量小于3 mm·d^(-1)时较小,在大于3 mm·d^(-1)时增大,在大于5 mm·d^(-1)时增大极为明显。【结论】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蒸散影响因子大致相同,区别为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更多受降水影响,而防水处理则更多受土壤湿度影响。未来应增加多个土壤湿度梯度对林下蒸散差异的影响研究。图7表1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条件 林下蒸散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推宽幅梯田培肥对苜蓿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20
作者 安佟 董立国 +6 位作者 许浩 韩新生 王月玲 郭永忠 万海霞 安钰 蔡进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新推宽幅梯田是实现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存在土壤肥力分布不均、肥力低下、出苗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新推宽幅梯田效益的快速发挥。为了快速提高新推宽幅梯田的土壤肥力,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t·667^(-1)·m^(-2... 新推宽幅梯田是实现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存在土壤肥力分布不均、肥力低下、出苗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新推宽幅梯田效益的快速发挥。为了快速提高新推宽幅梯田的土壤肥力,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t·667^(-1)·m^(-2)、0.5t·667^(-1)·m^(-2)、1.0t·667^(-1)·m^(-2)、1.5t·667^(-1)·m^(-2)优质有机肥为主处理,以自配微生物菌剂1+NPK、商用微生物菌剂2+NPK、NPK配施和不施肥为副处理,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1.0t·667^(-1)·m^(-2)或者1.5 t·667^(-1)·m^(-2)有机肥的情况下,配施微生物菌剂+NPK或者NPK均能显著改善土壤质量,促进苜蓿生长,增加苜蓿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推宽幅梯田 快速培肥 紫花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