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莎豆种植及开发利用价值研究初探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星玉 郭子玥 +3 位作者 石慧东 余婷 高亮 解云虎 《内蒙古林业》 2024年第2期29-31,共3页
油莎豆,是油莎草的别称,又称地下板栗、地下核桃等,属一年生莎草科莎草属植物,是一种抗逆、高产、优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作物。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保加利亚和朝鲜先后引入油莎豆,开始在北京等地试种。其中,从保加利亚引... 油莎豆,是油莎草的别称,又称地下板栗、地下核桃等,属一年生莎草科莎草属植物,是一种抗逆、高产、优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作物。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保加利亚和朝鲜先后引入油莎豆,开始在北京等地试种。其中,从保加利亚引进的圆粒豆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新疆和内蒙古种植,每亩产量高达400~500千克,含油量约为25%。2010年之前,全国油莎豆种植面积不足1万亩,2018年形成规模种植,增加至10万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每亩产量 开发利用价值 含油量 规模种植 油莎草 莎草科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质草原区风蚀坑形态演变——以锡林郭勒盟大河口镇为例
2
作者 郭子玥 解云虎 +4 位作者 高亮 姜洪涛 余婷 石慧东 海春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401-10410,共10页
草原区风蚀坑的出现,加速了草地沙漠化进程,对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严重威胁。已有关于沙质草原风蚀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风蚀坑的形态、规模及机制研究,缺乏区域尺度一个完整发育周期风蚀坑形态变化的研究。基于此,以锡林郭勒沙质草... 草原区风蚀坑的出现,加速了草地沙漠化进程,对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严重威胁。已有关于沙质草原风蚀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风蚀坑的形态、规模及机制研究,缺乏区域尺度一个完整发育周期风蚀坑形态变化的研究。基于此,以锡林郭勒沙质草原区大河口镇风蚀坑为研究对象,以美国锁眼卫星数据和中国高分一号卫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ENVI 5.6影像数据处理软件和ArcGIS 10.5数据提取分析软件提取1962—2023年共六期风蚀坑形态数据,并进行了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风蚀坑形态变化分析。同时选取了锡林郭勒沙质草原发育典型的独立型和复合型风蚀坑,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椭圆几何参数定量描述法,探讨了近60年风蚀坑的形态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962—2023年风蚀坑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均显著增加,研究区该时间段有大型风蚀坑发育;风蚀坑总体发育规律为坑体向坑后边缘扩展,积沙体沿盛行风向延伸,形态从卵圆形到碟形再到槽形坑;该区发育典型的独立型和复合型风蚀坑面积及长短轴长度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复合型风蚀坑A长轴和短轴长度分别增加722.78%和150.43%,演化过程经过裸地沙斑、活跃发展和固定消亡三个阶段,该类型风蚀坑在以上三个阶段均有重新活化的可能性。通过对锡林郭勒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演变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草原风蚀坑治理和草地沙化防治、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质草原 风蚀坑 形态演变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