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枸杞酒发酵前后酚类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婷 田晓菊 +2 位作者 周桂珍 徐佳敏 王志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62-268,共7页
酚类物质作为枸杞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抗癌、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为了解枸杞酒发酵前后酚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宁杞1号枸杞干果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 酚类物质作为枸杞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炎、抗癌、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为了解枸杞酒发酵前后酚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宁杞1号枸杞干果为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linear ion trap quadrupole-Orbitrap-mass-spectrometry,UPLC-LTQ-Orbitrap-MS),对枸杞汁及枸杞酒中的酚类物质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5种酚类物质,其中枸杞汁特有的6种,枸杞酒特有的3种,二者共有的物质46种。然后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枸杞酒发酵前后酚类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枸杞酒发酵前后存在较大的代谢物差异,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8种酚酸类、2种黄酮类、2种酚酰胺衍生物及1种香豆素。最终确定了发酵前后枸杞酒中酚类代谢物的变化,研究拓展了对枸杞汁及枸杞酒中多酚类成分的基础研究,为枸杞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酒 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产物 酚类物质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多孔淀粉包埋肉桂精油和焦亚硫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俊英 徐超 章中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3,共10页
为了延缓肉桂精油(CEO)的挥发,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微胶囊,探究以改性多孔淀粉(MPS)和黄原胶(XG)为壁材包埋肉桂精油和焦亚硫酸钠的微胶囊工艺,并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肉桂精油和焦亚硫酸钠微胶囊的最适条件是m... 为了延缓肉桂精油(CEO)的挥发,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微胶囊,探究以改性多孔淀粉(MPS)和黄原胶(XG)为壁材包埋肉桂精油和焦亚硫酸钠的微胶囊工艺,并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肉桂精油和焦亚硫酸钠微胶囊的最适条件是m(MPS)∶m(XG)=20∶1、V (CEO)∶m (MPS)=0.67 mL∶1 g、m (Na_(2)S_(2)O_(5))∶m (MPS)=1∶100,CEO的包埋率为68.73%,Na_(2)S_(2)O_(5)的包埋率72.42%;微胶囊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霉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根据敏感指数大小,4种菌的排序为霉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因此,改性多孔淀粉和黄原胶作为复配壁材有利于微胶囊的包埋。将肉桂精油和焦亚硫酸钠制备成微胶囊达到长效抑菌的效果,为拓宽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多孔淀粉 肉桂精油 焦亚硫酸钠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大米多孔淀粉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倩倩 徐超 +1 位作者 曹俊英 章中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湿热处理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比容积、溶解率、膨胀率和吸油率等指标;通过X-晶体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湿热处理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比容积、溶解率、膨胀率和吸油率等指标;通过X-晶体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湿热工艺条件为含水量30%、处理时间6 h、处理温度110℃,多孔淀粉的比容积、溶解度、膨胀度和吸油率较原淀粉分别增加了46.15%、93.81%、61.40%、86.01%;多孔淀粉的晶型结构和特征官能团无明显变化;酶解后淀粉表面形成孔洞,粒径减小;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与普通酶法制备多孔淀粉相比其酶解时间减少一半,可达到同等的吸附性能,吸附过程可以通过等温线模型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淀粉 湿热处理 多孔淀粉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米多孔淀粉黄原酸酯的合成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包军鹏 吴珊 +3 位作者 徐超 曹俊英 张倩倩 章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2-146,共5页
以粳米多孔淀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研究合成粳米多孔淀粉黄原酸酯(PSX)的最优工艺,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所得产品进行结构表征和分析,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其对废水中Cu^(2+)和Pb^(2+)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合成粳米PSX... 以粳米多孔淀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研究合成粳米多孔淀粉黄原酸酯(PSX)的最优工艺,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所得产品进行结构表征和分析,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其对废水中Cu^(2+)和Pb^(2+)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合成粳米PSX最优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3h,二硫化碳用量2.0mL,氢氧化钠用量20mL,温度30℃,傅里叶红外光谱对PSX结构表征显示在3343cm^(-1)附近处的特征峰变窄,在2550cm^(-1)处出现新的弱吸收峰,推测是PSX单元的—SH伸缩振动产生的峰,且黄原酸酯基的形成使1085cm^(-1)处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粳米多孔淀粉添加了黄原酸基。通过吸附试验得出粳米PSX对Cu^(2+)和Pb^(2+)的吸附都在30min达到平衡,都是快速吸附的过程,且吸附过程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Pb^(2+)的吸附拟合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米多孔淀粉 多孔淀粉黄原酸酯 Cu^(2+)和Pb^(2+)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