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韩涛 朱存世 +1 位作者 王晓阳 张全超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98,共7页
宁夏地区的古人骨材料较为丰富,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均有发现,为探讨该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从宁夏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材料出发,在梳理人骨材料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 宁夏地区的古人骨材料较为丰富,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均有发现,为探讨该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从宁夏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材料出发,在梳理人骨材料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期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的分类,进而对不同时期人群的构成问题进行了讨论,为解决宁夏地区历史时期各部族或民族的渊源和流向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人骨 体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隆德渝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剑 王晓阳 霍耀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共14页
渝河是宁夏隆德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六盘山西麓。在渝河及其支流分布有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分布于渝河南北两侧的坡地或台地上,其时代为仰韶至龙山时期。通过对渝河流域的系统考古调查,我们对该地区新石... 渝河是宁夏隆德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六盘山西麓。在渝河及其支流分布有较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分布于渝河南北两侧的坡地或台地上,其时代为仰韶至龙山时期。通过对渝河流域的系统考古调查,我们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状况和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德 渝河 仰韶文化 龙山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考古调查的新成果——两部关于宁夏明长城调查报告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姚蔚玲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08,共4页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物,其遗存在宁夏地区分布广泛,贯穿自治区全境。2007至201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依照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对宁夏境内的长城资源进行了考古调查。根据调查成果...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物,其遗存在宁夏地区分布广泛,贯穿自治区全境。2007至201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依照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对宁夏境内的长城资源进行了考古调查。根据调查成果,依时代分布情况编写了多卷本长城调查报告,已出版的分别为《宁夏明代长城·河东长城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河东长城》)、《宁夏明代长城·固原内边长城调查报告》(下文简称《固原内边长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调查 明长城 明代长城 国家文物局 人工建筑物 调查成果 多卷本 固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境内史前人类居住型态述略 被引量:3
4
作者 余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70-75,共6页
关键词 史前人类 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黄河流域 宁夏考古 新石器时代遗址 地面建筑 居址 地理环境 居住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兼论官窑概念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建保 马新田 冯冕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4-72,共9页
通过梳理灵武窑考古发现的资料,对灵武窑遗址存在争议的性质作出判断,认为灵武窑是西夏官府投资、经营,产品由官府掌控分配的官方窑场,具备广义官窑属性。
关键词 灵武窑 官窑 民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彭阳海子塬北魏、隋墓清理简报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存世 周赟 +5 位作者 杨宁国 马晓玲 徐永江 罗录会 边东冬 张全超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40,共9页
海子塬墓地位于宁夏固原彭阳县西南,2010年8~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26座,其中北魏墓葬1座、隋墓5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铜钱、波斯萨珊银币等遗物。海子塬墓地的发现,为该地区北魏和... 海子塬墓地位于宁夏固原彭阳县西南,2010年8~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26座,其中北魏墓葬1座、隋墓5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铜钱、波斯萨珊银币等遗物。海子塬墓地的发现,为该地区北魏和隋代葬制、葬俗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为确定黄石县、百泉县的具体位置提供了新线索,同时进一步证明了高平经平凉至安定段的丝绸之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彭阳 北魏 隋代 墓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灵武市古长城调查与试掘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晓桦 于国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0,共5页
为配合敖银公路建设,切实保护好古长城,2004年8、9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文物局委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文化局,在灵武市文管所的配合下,对公路所穿过灵武市境内的古长城地点进行了试掘。同时对长城... 为配合敖银公路建设,切实保护好古长城,2004年8、9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文物局委托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文化局,在灵武市文管所的配合下,对公路所穿过灵武市境内的古长城地点进行了试掘。同时对长城沿线进行考古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长城 灵武市 宁夏 试掘 文物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 内蒙古自治区 公路建设 鄂托克前旗 考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西吉县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8
作者 耿志强 郭晓红 +3 位作者 杨明 乔国平 黄丽荣 程云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共11页
关键词 宁夏西吉县 发掘简报 砖雕 宋代 宋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 被引量:13
9
作者 罗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4-89,共6页
关键词 夏鼐 中央研究院 院士选举 学术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向现实生活意趣的转变——以北朝—唐墓室发现的屏风式“树下老人”图为中心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晓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75,共9页
如果说到社会的变迁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影响,那么战争频繁、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的南北朝与稳定、统一的隋唐时代则是不得不说的典型。关于这种影响的研究除了历史学、哲学等知识领域的涉及外,它们也反映在丰富的考古学资料中。自2... 如果说到社会的变迁对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影响,那么战争频繁、分裂割据、各自为政的南北朝与稳定、统一的隋唐时代则是不得不说的典型。关于这种影响的研究除了历史学、哲学等知识领域的涉及外,它们也反映在丰富的考古学资料中。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中国境内的北朝—隋唐时期的墓葬中,发现许多屏风式墓室壁画,多将屏风以条框式绘在象征床榻的墓室棺床的上方或者周围,然后在条框内绘人物、花鸟、山水等内容的壁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唐代 屏风式壁画 “树下老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市南塬唐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1
作者 余军 陈晓桦 +11 位作者 马东海 杜李平 王仁芳 王金铎 胡永祥 刘云仓 张建锋 吕建平 陈安位 王建斌 屈学芳 董宏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42,共12页
关键词 发掘简报 固原市 唐墓 宁夏 文物考古研究所 施工建设 高速公路 砖室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2017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2
作者 樊军 王晓阳 +3 位作者 杨剑 边东冬(摄影) 贾长友(绘图) 孙广贺(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共11页
周家嘴头遗址是渝河流域一处仰韶文化至汉时期的重要遗址,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大量的房址和窑址,是一处具有专业烧制陶器性质的居址。其中出土的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晚期文化;但也有双耳罐、葫芦形器等较为独特的器物。为研究... 周家嘴头遗址是渝河流域一处仰韶文化至汉时期的重要遗址,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大量的房址和窑址,是一处具有专业烧制陶器性质的居址。其中出土的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晚期文化;但也有双耳罐、葫芦形器等较为独特的器物。为研究仰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隆德县 周家嘴头遗址 仰韶文化 陶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隆德沙塘北塬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13
作者 樊军 王晓阳 +5 位作者 杨剑 刘世友 朱争争 吕建平 陈国强 贾长有 《文博》 2017年第6期3-12,共10页
隆德沙塘北塬遗址是在1984年宁夏第一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01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沙塘北塬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址、灰坑等遗迹类型,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其文... 隆德沙塘北塬遗址是在1984年宁夏第一次文物普查、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01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沙塘北塬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4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址、灰坑等遗迹类型,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其文化内涵接近师赵村七期文化遗存,为研究宁夏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德 北塬遗址 窑洞式房址 师赵七期遗存 齐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海原石砚子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赟 王晓阳 +6 位作者 马强 陈安位 陈国强 李成录 李小龙 乔国平 王静竹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6,共14页
海原石砚子墓地清理了10座汉墓,虽大多经历盗扰,但仍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出土器物以陶罐、壶、灶、铜镜、带钩、车马器、五铢钱等器物为主。在随葬器物和体质人类学上都表明石砚子墓地的居民是深受汉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影响的一... 海原石砚子墓地清理了10座汉墓,虽大多经历盗扰,但仍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出土器物以陶罐、壶、灶、铜镜、带钩、车马器、五铢钱等器物为主。在随葬器物和体质人类学上都表明石砚子墓地的居民是深受汉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影响的一群混合人群,对研究宁夏地区汉代的墓葬习俗以及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砚子墓地 墨书 混合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柳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赟 王晓阳 +2 位作者 张晓荣 赵兵 贾长有 《文博》 2015年第6期3-9,共7页
柳沟遗址位于宁夏固原柳沟村北侧。2009年,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出房址1座、灰坑12座,出土了罐、盆、钵、斝、碗、豆、瓮、盘等器物。该遗址的发掘,为固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及... 柳沟遗址位于宁夏固原柳沟村北侧。2009年,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出房址1座、灰坑12座,出土了罐、盆、钵、斝、碗、豆、瓮、盘等器物。该遗址的发掘,为固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及文化之间的地域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沟遗址 师赵村类型 菜园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陵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若瑀 温睿 +4 位作者 马强 师培轶 刘峰 温涛 王文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6,共10页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建筑构件,以白瓷板瓦与各种类型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为主,即为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当前对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对西夏的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主要是通过考古类型学与历史文献对其社会功能等加以考释,对工艺研究甚少,同时相关的技术特点与来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研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材料的工艺特点,选取该遗址出土的白瓷板瓦、绿釉琉璃瓦30件,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物相分析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白瓷板瓦胎体Al_(2)O_(3)含量较高,存在莫来石,釉料配方属于钙碱釉,工艺精细,与同时期灵武窑白瓷接近,应采用白瓷技术制作;绿釉琉璃瓦胎体CaO与Fe_(2)O_(3)含量较高,属于北方普通高钙易熔黏土,釉料为铜作着色剂的铅釉,与宋代绿釉琉璃瓦成分相近,符合传统的低温铅绿釉体系,可能是借鉴中原技术完成的。两种材质的瓦件都是西夏时期高等级建筑构件,官式建材的典型代表,是同时存在的,展现出西夏时期在官式建材生产技术上的多元性。但这两种技术差别较大,来源不同,反映出西夏在官式建材生产中兼容并包,在学习中原传统的同时又能紧密结合佛教文化,极具党项族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西夏时期的建筑体系已趋于复杂化,可能会根据建筑不同部位、性质、等级与功能来使用不同的琉璃瓦构件,这对建筑琉璃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是极大的贡献。本工作利用科技考古分析,探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讨论制作技术反映出的建筑思想伦理;进一步丰富西夏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与宋辽金时期建筑琉璃形成对比,补充了中国古代建筑琉璃技术的研究;同时加深了对西夏官式建筑的认识,也促进了对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融合互鉴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遗址 琉璃瓦 科技分析 功能复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杨家庄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赟 王晓阳 +1 位作者 乔国平(绘图) 孙广贺(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43,共15页
2009年,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宁夏固原杨家庄清理了12座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墓葬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本次发掘为研究固原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习俗提供... 2009年,为配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宁夏固原杨家庄清理了12座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墓葬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本次发掘为研究固原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固原 杨家庄汉墓 两汉时期 墓葬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西方学者早期西夏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达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对"西夏"似乎毫无所知。此后,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学者,在考察居庸关云台六体刻经时,发现了他们并不认识的西夏文字。他们通过对"西夏碑"的研究,知道居庸关刻石不识之字为西夏文字,发表了不...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对"西夏"似乎毫无所知。此后,居住在北京的西方学者,在考察居庸关云台六体刻经时,发现了他们并不认识的西夏文字。他们通过对"西夏碑"的研究,知道居庸关刻石不识之字为西夏文字,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早期西夏学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其中也有一些错误和误解。本文对西方学者是何人、何时最先研究西夏的,西夏文字是什么时候、什么人"考定"的,所谓有人从12枚西夏钱中得识40个西夏字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西方最早研究西夏的学者是英人伟烈,最早"考定"西夏文字的是我国学者张澍,所谓用12枚西夏钱币认出40个西夏字是一种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西夏学 聂斯克 伟烈 张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夏活字印刷研究及其相关问题——兼谈媒体对学术研究成果的曲解报道 被引量:3
19
作者 牛达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31-36,共6页
西夏活字印刷的确认是近20年来中国印刷术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不仅带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深入研究,有力地反驳了印刷术发明于韩国的说法,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媒体对相关问题的报道多有曲解和夸大,需要澄清。
关键词 西夏 活字印刷 媒体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征伐西夏将帅人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军 《宁夏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77-83,共7页
本文自旧史纪传中稽录参与伐灭西夏的蒙古将帅人物 50余人 ,就其人员的成份构成、参战时间、蒙古灭夏依靠的主要力量及蒙夏双方“人力资源”的对比方面进行了述略探讨。认为在冷兵器战争时代 ,人力资源的强弱、优劣对战争的胜败起关键... 本文自旧史纪传中稽录参与伐灭西夏的蒙古将帅人物 50余人 ,就其人员的成份构成、参战时间、蒙古灭夏依靠的主要力量及蒙夏双方“人力资源”的对比方面进行了述略探讨。认为在冷兵器战争时代 ,人力资源的强弱、优劣对战争的胜败起关键性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征伐西夏 将帅人物 成吉思汗 察合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