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后结构体系地震易损性分析
1
作者 包超 吴巧智 +4 位作者 杜姣燕 马肖彤 杜永峰 谭伏波 冯琥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既有建筑隔震改造是提升老旧建筑抗震性能和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既有建筑隔震改造过程中下部结构尺寸对隔震改造后串联体系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从整体结构的串联特征入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下支柱截面面积未... 既有建筑隔震改造是提升老旧建筑抗震性能和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既有建筑隔震改造过程中下部结构尺寸对隔震改造后串联体系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从整体结构的串联特征入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下支柱截面面积未改变及增大不同尺寸后各部分子结构与整体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易损性及结构超越概率,并确定了结构倒塌裕度比。研究结果表明:下支柱截面面积大小会对串联隔震体系结构地震易损性造成一定影响。随着下支柱截面尺寸增加,串联隔震体系倒塌裕度比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最高倒塌裕度比未必出现于下支柱截面尺寸最大的工况,最优下支柱截面尺寸需通过计算确定。既有建筑隔震改造时,通过串联隔震体系地震响应与易损性分析确定下支柱最优截面尺寸,可以有效提高结构体系安全冗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建筑 串联隔震体系 增量动力法 地震易损性 下支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桩在宁夏地区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绍端 王波 +1 位作者 刘晓涛 杜方江 《农业科学研究》 2011年第4期51-53,共3页
以载体桩在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1#~23#学生公寓楼的应用为实例,采用载体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及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方法,对其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及经济技术对比,分析了载体桩在本工程中应用的实际效果.试验结果表... 以载体桩在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1#~23#学生公寓楼的应用为实例,采用载体桩竖向静载荷试验及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方法,对其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及经济技术对比,分析了载体桩在本工程中应用的实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载体桩承载力高、造价低、工期短,可消耗大量建筑垃圾,既经济、环保,又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宁夏地区有着十分广泛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桩 填充料 挤密土体 载体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mall本构模型的银川地区深基坑开挖-降水过程数值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卫兵 张刚柱 +1 位作者 韩自刚 王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211-218,共8页
针对银川地区缺乏数值计算深基坑稳定性和锚杆受力等相关研究,运用midas GTS NX软件中HS-Small本构模型,对采取锚钉支护的宁夏自治区银川某地下车库深基坑开挖-地下水位下降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的开挖,基坑边坡的变... 针对银川地区缺乏数值计算深基坑稳定性和锚杆受力等相关研究,运用midas GTS NX软件中HS-Small本构模型,对采取锚钉支护的宁夏自治区银川某地下车库深基坑开挖-地下水位下降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的开挖,基坑边坡的变形量逐渐增大,最终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基坑顶部阳角处;锚杆轴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加大,控制变形能力与所处位置有关,下部锚杆控制变形能力优于上部锚杆,锚钉联合支护形式和土钉墙支护形式界面处变形差异较大;随着开挖和持续降水,周边建筑物沉降缓慢增加且最终沉降小于警戒值;锚钉支护中土钉轴力表现为轻微S型曲线,最大值约位于沿土钉长度3/4位置处;通过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吻合较好,反分析获得银川地区典型土层HS-Small模型的参数取值,可作为银川地区类似深基坑工程数值模拟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数值分析 HS-Small模型 参数 锚钉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钢结构抗震节能体系在“塞上农民新居”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蕙兰 张建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2457-22460,共4页
针对宁夏地区农民传统住宅抗震性差,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采暖系统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采用轻钢结构配以轻质保温板材的轻钢结构抗震节能体系,以期为宁夏农村住宅设计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宁夏农宅 轻钢结构 抗震节能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框架结构隔震改造后体系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巧智 包超 +3 位作者 马肖彤 曹纪兴 谭伏波 高宁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 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地下室下支柱的临界承载力方程;通过实际案例求解出该串联隔震体系的临界承载力具体表达式,并对典型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下支柱截面尺寸不同的6种柱顶隔震模型,对下支柱柱顶、隔震支座、下支柱与隔震支座串联后整体位移响应以及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临界承载力表达式变化规律与柱顶隔震设计模型数值模拟相一致;下支柱截面增大对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减小下支柱的位移;在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实际工程中,增加下支柱的截面尺寸是保证下部结构的抗震能力高于上部结构既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工程中截面增量普遍较大且偏于保守,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支柱 串联隔震体系 临界承载力 位移响应 层间位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