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气CO_(2)化学吸收与加氢转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燕霞 付娜 胡修德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95,共12页
燃煤电厂燃烧发电过程排放大量CO_(2),烟气中CO_(2)高效捕集和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碳减排而言尤为重要。燃烧后烟气CO_(2)化学吸收是目前最成熟的分离方法,目前已有相关CO_(2)捕集项目成功运行,但仍存在高成本、高能耗的缺点。新型高效CO... 燃煤电厂燃烧发电过程排放大量CO_(2),烟气中CO_(2)高效捕集和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碳减排而言尤为重要。燃烧后烟气CO_(2)化学吸收是目前最成熟的分离方法,目前已有相关CO_(2)捕集项目成功运行,但仍存在高成本、高能耗的缺点。新型高效CO_(2)吸收剂开发、工艺优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烟气中CO_(2)化学吸收串联加氢催化合成化学品、燃料是燃煤电厂进行碳减排的有效途径。随着CO_(2)催化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在CO_(2)催化加氢制化学品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介绍了单胺吸收剂碳捕集原理和再生能耗,进一步综述了新型吸收剂(混合胺溶液、两相吸收剂和功能化离子液体)的CO_(2)吸收性能、节能降耗原理及碳捕集流程,探讨了CO_(2)解吸催化剂、工艺参数优化在降低再生能耗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从不同类型的CO_(2)加氢转化产物(甲醇、低碳烯烃和高碳烃)出发,对CO_(2)催化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最后,展望了燃烧后烟气CO_(2)化学吸收法及CO_(2)加氢催化剂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化学吸收 催化加氢 甲醇 烯烃 高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
作者 尚莹 朱一栋 +3 位作者 张慧 江志波 马晓莉 南泽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研究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枸杞子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1)、潘当归素(2)、白当归... 研究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枸杞子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1)、潘当归素(2)、白当归脑(3)、珊瑚菜内酯(4)、3-[2-甲酰基-5-羟甲基-1 H-吡咯-1-基]-戊二酸(5)、4-[2-甲酰基-5-羟甲基-1 H-吡咯-1-基]-丁酸(6)、3-甲氧基-1 H-吡咯(7)、烟酰胺(8)、5-羟基-2-羟甲基吡啶(9)、5-羟甲基-糠醛(10)、豆甾-4-烯-3-酮(11)、(+)-hannokinol(12)、反式阿魏酸(13)、4-羟基肉桂酸(14)、2,4-二甲氧基-2-甲基-(6 H)-吡喃-3-酮(15)、对羟基苯甲醛(16)、对羟基苯甲酸(17)。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枸杞属中分离,化合物11为首次从枸杞中得到。DPPH自由基清除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4、5、12、14、15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3~9、11、14、17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_(50)范围分别为0.17~87.56μg/mL和1.65~68.76μg/mL,其中化合物5和14的抗氧化能力优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化合物3、6、8、11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高于熊果苷(阳性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子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高灰煤与向日葵秸秆的混合灰的熔融行为
3
作者 孙冬 徐荣声 +3 位作者 徐炜 王萍 史小红 李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57-1468,共12页
生物质与煤共燃烧是能源清洁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了宁夏高灰煤灰(WWA)、向日葵秸秆灰(SSA)及不同质量比的WWA与SSA的混合灰(W_(3)S_(1)、W_(2)S_(1)、W_(1)S_(1)、W_(1)S_(2)和W_(1)S_(3))在高温下的熔融温度特性,并通过X射线荧光... 生物质与煤共燃烧是能源清洁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了宁夏高灰煤灰(WWA)、向日葵秸秆灰(SSA)及不同质量比的WWA与SSA的混合灰(W_(3)S_(1)、W_(2)S_(1)、W_(1)S_(1)、W_(1)S_(2)和W_(1)S_(3))在高温下的熔融温度特性,并通过X射线荧光衍射(XRF)分析灰的化学组成、X射线衍射(XRD)分析矿物质演化行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高温下灰渣的微观形貌,以及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灰在高温下的液相含量,阐明影响灰熔融过程的影响因素,阐释灰的熔融机制。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SSA后,混合灰的4种熔融特征温度开始减小。当SSA添加质量分数为33%(W_(2)S_(1))时,灰熔融温度最低,其变形温度(DT)降低至1228℃,比WWA降低了约50℃;随着SSA质量分数的继续增加,混合灰的DT和软化温度(ST)略有升高,但半球温度(HT)和流动温度(FT)升高明显。高温下,灰中碱性组分形成白榴石、透辉石、钾霞石和镁黄长石等硅铝酸盐,是灰熔融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随着SSA比例的增加,部分碱性组分以高熔点的单体氧化物或无定形物质存在,造成灰的FT升高。WWA中添加少量SSA后,混合灰的起始液相温度降低,熔融过程与煤灰相似,主要熔融过程(液相含量超过80%)发生在1300℃之前。当SSA的质量分数超过50%时,起始液相温度增加,主要熔融过程发生在1400℃。本文为解决向日葵秸秆与煤共燃烧过程中的结渣问题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灰 向日葵秸秆灰 灰熔融特性 矿物质演变 结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多层界面润滑特性研究
4
作者 王固霞 徐海明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2-957,共6页
为解决机械磨损引起的能源损耗问题,通过共价作用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烷基化,制备了不同链长的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N=12、16、18]。结果表明,rGO-... 为解决机械磨损引起的能源损耗问题,通过共价作用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十二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十八烷基三乙氧基硅烷进行烷基化,制备了不同链长的烷基化还原氧化石墨烯[rGO-C(N),N=12、16、18]。结果表明,rGO-C(16)在15#工业白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在多种负载条件下,rGO-C(16)展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其中,在400 N条件下,与15#工业白油相比,其摩擦系数和磨斑直径分别降低了38.0%和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滑动磨损 分散稳定性 界面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电子结构构建S型异质结用于光催化析氢
5
作者 苗鑫宇 杨浩 +2 位作者 何杰 王晶 靳治良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5,共13页
缓慢的电子迁移速率和显著的电子-空穴复合是实现高光催化效率的重大障碍。利用多种催化剂构建异质结可以有效增强电荷分离。通过水热合成制备了一系列Keggin型空心十二面体多金属氧酸盐,并通过添加金属元素对其分子轨道进行修饰。金属... 缓慢的电子迁移速率和显著的电子-空穴复合是实现高光催化效率的重大障碍。利用多种催化剂构建异质结可以有效增强电荷分离。通过水热合成制备了一系列Keggin型空心十二面体多金属氧酸盐,并通过添加金属元素对其分子轨道进行修饰。金属元素的引入调节了多金属氧酸盐的电子结构,有效增强了多金属氧酸盐的电子聚集能力。单一组分催化剂常常面临严重的空穴-电子复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构建异质结的方案以提高电子传输效率。通过将ZnCdS纳米颗粒固定在多金属氧酸盐表面形成异质结结构,显著增强了界面电荷传输能力。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组分的调控使多金属氧酸盐具有更有利的能级轨道。ZnCdS和KMoP S型异质结的催化机制也得到了验证。S型异质结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电子传输效率,与其他传统异质结相比,实现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高效利用。此外,S型异质结使催化剂的d带中心更接近费米能级,从而提高了导电能力。本文为多金属氧酸盐的能级调控和S型异质结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CdS 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 空心结构 电荷密度差分 d带中心调节 S型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H2O2体系脱硫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梅 孙功成 +3 位作者 程雪云 李佳佳 金权 徐荣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2-1052,共11页
选取四种不同种类离子液体(ILs),1-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Bmim]Br)、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HSO4)、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Bmim]H2PO4)与30%H2O2溶液在温和条件下对两种... 选取四种不同种类离子液体(ILs),1-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Bmim]Br)、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HSO4)、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Bmim]H2PO4)与30%H2O2溶液在温和条件下对两种高硫脱灰煤样(LS、QX)进行脱硫实验研究。用化学法测定脱硫前后煤样形态硫含量,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热重(TG)对脱硫前后的煤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加入使H2O2氧化脱硫能力增强,煤中硫铁矿硫和有机硫化物硫被显著脱除;经ILs/H2O2体系作用后的煤样中小粒径的颗粒减少,颗粒间的缝隙增大,煤表面的凹坑明显,热重实验结果表明,ILs/H2O2体系作用后的煤样相对于原煤热失重增大,部分挥发性物质释放峰温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脱硫 形态硫 热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镧/碳烟复合润滑添加剂的制备及摩擦学特性
7
作者 刘金雨 李靖 +1 位作者 黄越 刘天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中国稀土资源丰富,镧是重要的稀土元素,氢氧化镧具有制备方法经济环保和摩擦学性能良好的特性,在摩擦学领域有应用潜力。煤制油碳烟(Coal-to-oil soot,CS)的减摩抗磨效果有限,为探究氢氧化镧对于煤制油碳烟摩擦学性能提升的影响和润滑机... 中国稀土资源丰富,镧是重要的稀土元素,氢氧化镧具有制备方法经济环保和摩擦学性能良好的特性,在摩擦学领域有应用潜力。煤制油碳烟(Coal-to-oil soot,CS)的减摩抗磨效果有限,为探究氢氧化镧对于煤制油碳烟摩擦学性能提升的影响和润滑机理,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油胺改性氢氧化镧复合碳烟纳米材料(La(OH)_(3)/CS),用MRS-10F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来考察CS和La(OH)_(3)/CS作为液体石蜡(LP)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借助一系列表征方法对CS、La(OH)_(3)/CS形貌、成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磨痕表面进行SEM和XPS表征来分析摩擦学机理。结果表明,La(OH)_(3)/CS的减摩抗磨性能优于CS,在添加浓度为0.3 wt%时平均摩擦系数(Average friction coefficient,AFC)和平均磨斑直径(Average wear scar diameter,AWSD)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0818和0.372 mm,相较LP的AFC和AWSD分别减小了33.1%和29.3%。在0.3 wt%添加浓度下,与CS相比,La(OH)_(3)/CS在低转速有着更好的减摩效果,AFC较LP降低39.9%,在高转速的工况下二者的抗磨减摩性能相差不大。摩擦机理分析表明:La(OH)_(3)/CS在摩擦过程中能在摩擦表面形成含有C、O、Fe的润滑保护膜,CS的类洋葱状碳在摩擦表面剥落,La(OH)_(3)纳米棒充当轴承,对摩擦表面起到滚动抛光作用,La(OH)_(3)/CS中的CS和La(OH)_(3)的协同作用提升了LP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碳烟 油胺 La(OH)_(3)/CS 添加剂 减摩抗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熔渣对耐火材料的润湿/侵蚀机理研究
8
作者 徐荣声 孙冬 +2 位作者 孟泽 徐炜 李梅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5,共11页
含碳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行为是影响含碳固态燃料高温热转化工艺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利用X射线荧光衍射仪、灰熔点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不同残碳含量的熔渣对不同耐火材料表面的润湿行为,分析了润湿过程中碳元素的影响... 含碳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行为是影响含碳固态燃料高温热转化工艺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利用X射线荧光衍射仪、灰熔点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不同残碳含量的熔渣对不同耐火材料表面的润湿行为,分析了润湿过程中碳元素的影响及其迁移特性,阐释了含碳熔渣对不同耐火材料界面润湿/侵蚀机理。含碳熔渣对不同耐火材料的润湿特性有着显著的区别。在镁铬砖表面,熔渣CC-15在1219℃达到了最大接触角(126°),而在莫来石砖和高铝砖表面,达到的最大接触角相近(分别为134°和135°),对应的温度分别为1240℃和1250℃。残碳含量相同的熔渣对三种耐火材料润湿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铬砖、高铝砖、莫来石砖。对于高铝砖和莫来石砖,熔渣中的碳元素在界面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聚集现象,形成碳的不熔骨架;而熔渣与镁铬砖的化学反应明显促进了碳和硅元素向镁铬砖基体迁移。含碳熔渣在高铝砖表面的侵蚀主要以物理渗透为主,碳形成不熔骨架,抑制了熔体的流动,减缓了润湿过程;含碳熔渣在镁铬砖表面的侵蚀作用主要以两类化学反应为主,熔渣中的碳参与了化学反应,促进了润湿和侵蚀过程。除此之外,耐火砖的孔隙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高孔隙率的莫来石砖,虽然少量碳参与化学反应促进了润湿过程,但熔渣中液相的物理渗透作用阻碍了化学反应,其余碳形成不熔骨架抑制了润湿和侵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熔渣 耐火材料 润湿 界面反应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N磺酸型双层碳微球基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柴油合成中的催化性能研究
9
作者 刘浩 何水清 +1 位作者 郭韩旭 袁红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173,180,共8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双层空心多孔碳微球(DHPCMs),以其为载体制备了含N的磺酸型双层碳微球基固体酸(DHPCMs-SPT)催化剂,将DHPCMs-SPT用于催化煎炸废油与甲醇合成生物柴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X射...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双层空心多孔碳微球(DHPCMs),以其为载体制备了含N的磺酸型双层碳微球基固体酸(DHPCMs-SPT)催化剂,将DHPCMs-SPT用于催化煎炸废油与甲醇合成生物柴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同步热分析仪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DHPCMs-SPT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及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DHPCMs-SPT经过改性仍具有双层空心结构,且在碳微球上引入了含N的磺酸基团,其比表面积为10.96m 2/g,表面酸密度为12.5mmol/g;在反应温度110℃,催化剂/油(质量比)为1∶25,甲醇/油(摩尔比)为16∶1、反应时间4h条件下,脂肪酸甲酯产率达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酸型固体酸 碳微球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藤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舂龙 詹慕蓉 +8 位作者 高华 刘正 苟洪倩 阳倩倩 马赫 陈钇洁 罗婷 江志波 南泽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9005-9016,共12页
紫藤是豆科紫藤属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在中国多地有栽培。在民间,紫藤常常被用于治疗腹水浮肿、关节肿痛、通风、小便不利等病症。前期研究表明紫藤含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酚类、生物碱、凝集素类、有机酸等;紫藤的粗提物和... 紫藤是豆科紫藤属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在中国多地有栽培。在民间,紫藤常常被用于治疗腹水浮肿、关节肿痛、通风、小便不利等病症。前期研究表明紫藤含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酚类、生物碱、凝集素类、有机酸等;紫藤的粗提物和单体成分表现出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降血压、抗癌、抗病毒作用、抑菌作用、凝集作用等,说明紫藤具有重要的药物研究价值。然而,迄今为止有关紫藤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的工作仍未见综述报道,因此,开展对紫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将为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紫藤药材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藤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T理论和MD模拟分析丙三醇-烷基乙二胺型低共熔溶剂吸收CO_(2)气体
11
作者 刘佳星 花儿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32,共12页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CO_(2)含量不断升高,高效、环保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探讨低共熔溶剂的结构特征对其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以丙三醇(Glycerol)为氢键供体,辛基乙二胺(Octen)或2-乙基己基乙二胺(EtHexen)为...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CO_(2)含量不断升高,高效、环保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探讨低共熔溶剂的结构特征对其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以丙三醇(Glycerol)为氢键供体,辛基乙二胺(Octen)或2-乙基己基乙二胺(EtHexen)为氢键受体,制备了直链型低共熔溶剂Glycerol-Octen和支链型低共熔溶剂Glycerol-EtHexen。对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的官能团、氢键、熔点和黏度等进行了表征,并对其CO_(2)吸收性能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结果表明,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的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之间存在较强的O—H···N型氢键作用,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分别与3个和4个CO_(2)结合时CO_(2)吸收性能最优,对应的氢键能分别为39 kJ/mol和47 kJ/mol。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在室温下的黏度较低,分别为409.0 mPa·s和231.4 mPa·s。相同条件下,Glycerol-EtHexen的CO_(2)吸收性能优于Glycerol-Octen,其CO_(2)吸收率分别为70.5%和63.5%。在25℃、0.1 MPa下,被吸收的CO_(2)主要分布在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的气液相界面处。该研究可为开发高效、环保的CO_(2)吸收剂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密度泛函理论 CO_(2)吸收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续士勇 岳劲松 +3 位作者 程园 程嗣丹 丁宁 李梅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71,共10页
以HCl-HF法脱矿物质处理后的云南莲花塘褐煤和内蒙古白音华褐煤以及这两种褐煤所制备的半焦为原料,将原料以KOH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KOH用量和炭化终温对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孔体积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 以HCl-HF法脱矿物质处理后的云南莲花塘褐煤和内蒙古白音华褐煤以及这两种褐煤所制备的半焦为原料,将原料以KOH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考察KOH用量和炭化终温对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孔体积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比表面积与孔隙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表征活性炭的结构及表面性质。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活性炭电极进行循环伏安特性(CV)、交流阻抗特性(EIS)和充放电特性(GCD)分析,利用蓝电电池测试系统测试扣式电容器的电容保持率。结果表明:采用脱矿物质处理后的褐煤为原料,以KOH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碱煤质量比为4∶1,炭化终温为800℃的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大;在此工艺条件下,莲花塘褐煤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2728 m^(3)/g,孔体积为1.58 cm^(3)/g,白音华褐煤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824 m^(3)/g,孔体积为1.00 cm^(3)/g;将这两种活性炭作为电极材料,所制备的活性炭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比电容分别为246 F/g和244 F/g,在电流密度为20 A/g时,比电容分别为205 F/g和202 F/g,比电容下降率分别为16.7%和17.2%,表现出良好的高倍率特性;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测试所制备的扣式电容器,经8000次循环后的比电容保持率达99.87%,体现出褐煤基活性炭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半焦 活性炭 孔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含量对正己胺-Tf2N型质子化离子液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3
作者 刘铮 刘燃 +1 位作者 花儿 冀健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70-2277,共8页
通过Brønsted酸碱中和反应,合成了由碱正己胺(hexylamine,Hexam)与酸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imide,HTf_(2)N]形成的质子化离子液体(protic ionic liquids,PILs),简称为HHexam(Tf_(2)N)型PILs,其疏水性较... 通过Brønsted酸碱中和反应,合成了由碱正己胺(hexylamine,Hexam)与酸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imide,HTf_(2)N]形成的质子化离子液体(protic ionic liquids,PILs),简称为HHexam(Tf_(2)N)型PILs,其疏水性较强,但仍溶解少量水,其中饱和水含量可达6.33%(w_(0)=[H_(2)O]/[PIL]=1.44)。PILs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在温度T=303.15~353.15K的范围内、不同含水量(w_(0)=0.12、0.23、0.47、0.74、1.0、1.28)条件下,测定了HHexam(Tf_(2)N)的密度、黏度及电导率。结果显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其密度和黏度值均降低,电导率升高。在相同含水量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密度值呈直线下降,黏度均呈指数下降趋势,电导率均呈指数上升趋势,并且lnη、lnσ与1000/T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基本符合Arrhenius方程。在w_(0)=0.12~1.28范围内,HHexam(Tf_(2)N)的Walden线均在ΔW=0.5~1.0内,离子性较好,并且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其Walden线靠近KCl理想线,即离子化程度增大。另外,当漏极电压为-0.6V时,由HHexam(Tf_(2)N)制备的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有机电化学晶体管(PEDOT OECT)的最大跨导(2.79mS)为水溶液获得的PEDOT:PSS OECT最大跨导(0.832mS)的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化离子液体 水分影响 黏度 电导率 离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石渣改性制备高效CO_(2)复合吸收剂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媛 高彩云 +1 位作者 李东 李梅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电石渣是典型的高钙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但是在钙循环中纯电石渣的反应活性和CO_(2)吸收性能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本文以电石渣为钙源,以MgO和ZnO为掺杂剂合成高效稳定的钙镁锌复合吸收剂,在固定床反应器... 电石渣是典型的高钙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但是在钙循环中纯电石渣的反应活性和CO_(2)吸收性能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本文以电石渣为钙源,以MgO和ZnO为掺杂剂合成高效稳定的钙镁锌复合吸收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探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及掺杂量对复合吸收剂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以及循环吸收过程中吸收剂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干物理混合法合成的吸收剂比湿混合法具有更丰富的孔隙结构,Mg和Zn元素在电石渣表面分散均匀,有效改善了电石渣的抗烧结性能和反应活性,改性后的复合吸收剂在循环过程中具有更高的CO_(2)吸收性能,且20次循环后,干物理混合法合成的复合吸收剂CO_(2)吸收量仍可达0.42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电石渣 CO_(2)吸收性能 干物理混合法 湿混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有序介孔碳的软模板法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浩宇 刘威 +1 位作者 袁红 周惠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1,197,共7页
以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PEO-PPO-PEO,记作P123)为结构导向剂,正丁醇为溶质,甘油为碳源,硅酸四乙酯为硅源,通过水热软模板法合成了具有立方双连续结构(Ia3d)的三维有序介孔碳(GOMC),研究了碳化温度对其结构、... 以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PEO-PPO-PEO,记作P123)为结构导向剂,正丁醇为溶质,甘油为碳源,硅酸四乙酯为硅源,通过水热软模板法合成了具有立方双连续结构(Ia3d)的三维有序介孔碳(GOMC),研究了碳化温度对其结构、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温度为700℃和800℃时,GOMC比表面积高达909m^(2)/g和908m^(2)/g,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碳 生物质 甘油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Zr复合氧化物催化耦合甘油和CO_(2)合成碳酸甘油酯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换换 柯义虎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3,共13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Cu-Zr物质的量比的Cu1-xZrxO_(2)双金属氧化物,以此为催化剂,将生物柴油生产过程副产物甘油与温室气体CO_(2)耦合反应制备精细化工产品碳酸甘油酯。结果表明,Zr掺杂量不同,催化剂对甘油羰基化反应效果呈现明...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Cu-Zr物质的量比的Cu1-xZrxO_(2)双金属氧化物,以此为催化剂,将生物柴油生产过程副产物甘油与温室气体CO_(2)耦合反应制备精细化工产品碳酸甘油酯。结果表明,Zr掺杂量不同,催化剂对甘油羰基化反应效果呈现明显差距,最佳反应条件下,Cu0.99Zr0.01O_(2)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性能,甘油转化率和碳酸甘油酯选择性分别达到64.1%和85.9%。并且发现与纯CuO和纯ZrO_(2)相比,Cu1-xZrxO_(2)复合氧化物在甘油与CO_(2)耦合反应体系中表现出更强的催化活性,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还原(H2-TPR)、程序升温脱附(TP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推测高活性与Zr在CuO表面的分散程度、催化剂表面氧物种含量及酸碱性位点数量有关。此外,为了研究催化剂的稳定性,以Cu0.99Zr0.01O_(2)催化剂作为基准进行了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六次循环后,甘油的转化率和碳酸甘油酯的选择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该催化剂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碳酸甘油酯 二氧化碳 复合氧化物 2-氰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负载分层纳米结构氧化铝催化油酸脱羧的研究
17
作者 王珉鑫 石祥 姜国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193,共7页
以MOF材料为前驱体合成三维形貌的氧化铝(3DAO),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分层纳米结构的勃姆石(HNγ-AlOOH),最后经煅烧形成相同纳米结构的活性氧化铝(HNγ-Al_(2)O_(3))。以HN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负载量(0.5%、1%和1.5%)... 以MOF材料为前驱体合成三维形貌的氧化铝(3DAO),采用低温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分层纳米结构的勃姆石(HNγ-AlOOH),最后经煅烧形成相同纳米结构的活性氧化铝(HNγ-Al_(2)O_(3))。以HN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负载量(0.5%、1%和1.5%)的Pt/HNγ-Al_(2)O_(3)双功能催化剂,并将其用于油酸脱羧制备航空煤油。利用XRD、SEM、TEM、BET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Nγ-Al_(2)O_(3)具有丰富的孔结构、较高的比表面积(266.8 m^(2)/g)和适宜的酸性。1%Pt/HNγ-Al_(2)O_(3)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340℃、反应时间为5 h时,C_(8)~C_(17)的收率可达8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纳米结构 氧化铝 低温水热 脱羧 C_(8)~C_(17)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梅 金权 +3 位作者 孙功成 程雪云 李佳佳 徐荣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53-1162,共10页
为阐明微波场联合过氧乙酸(PAA)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选取山西临汾(LF)、宁夏宁东(ND)、山西灵石(LS)和河南洛阳(LY)脱矿物质煤及三种含硫模型化合物苄硫醇(Benzyl mercaptan, BM)、苯并(b)噻吩(Benzo (b) thiophene,BT)和二苯基亚砜(D... 为阐明微波场联合过氧乙酸(PAA)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选取山西临汾(LF)、宁夏宁东(ND)、山西灵石(LS)和河南洛阳(LY)脱矿物质煤及三种含硫模型化合物苄硫醇(Benzyl mercaptan, BM)、苯并(b)噻吩(Benzo (b) thiophene,BT)和二苯基亚砜(Diphenyl sulfoxide,DS)作为研究对象。微波功率为100 W,并联合PAA,辐照1-5 min,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固相中硫形态的变化;通过离子色谱仪(Ion chromatography,IC)分析脱硫后液相中SO2-4 的浓度;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萃取物中硫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硫化物硫的含量高,脱硫率大,LY和LS最大脱硫率分别高达55.06%和45.78%,ND和LF最大脱硫率分别为31.24%和28.21%,煤中的硫醇比噻吩和亚砜更易脱除,且脱硫过程中硫形态逐渐向高价态转化,含硫键在微波场中断裂,最终可被PAA氧化为SO2-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 微波 有机硫 GC/MS 含硫模型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硅改性磷-氮阻燃剂和双季戊四醇协同阻燃聚乙烯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固霞 董庭轩 +5 位作者 栗照帅 王哲 喻迎春 李丹 周鹏 郭生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9,共11页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对聚磷酸铵(APP)和三聚氰胺尿酸盐(MCA)进行改性,制备了Si-MAPP和Si-MMCA,解决了APP和MCA疏水性差的问题。将Si-MAPP和Si-MMCA与双季戊四醇(DPER)复配得到一种新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并... 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对聚磷酸铵(APP)和三聚氰胺尿酸盐(MCA)进行改性,制备了Si-MAPP和Si-MMCA,解决了APP和MCA疏水性差的问题。将Si-MAPP和Si-MMCA与双季戊四醇(DPER)复配得到一种新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并用于LDPE阻燃。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证明了APP和MCA成功被TEOS和A-151涂层修饰。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极限氧指数仪、UL-94垂直燃烧试验和锥形量热试验测试了LDPE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经TEOS和A-151涂层修饰后,Si-MAPP和Si-MMCA疏水性能优异,与LDPE相容性好。加入含Si-MAPP/DPER/Si-MMCA的IFR大幅提高了LDPE复合材料的阻燃性。当加入质量分数43.75%的Si-MAPP/DPER/Si-MMCA后,复合材料极限氧指数为30.3%并达到V-0级别,拉伸强度达12.92 MPa,比同比例无Si-MMCA的LDPE/IFR高出了3.79%,比质量分数为41.6%无Si-MAPP的LDPE/IFR高出了6.81%。烟密度试验表明,Si-MAPP和Si-MMCA的加入有效提高了LDPE复合材料的残炭量和热稳定性,并使烟气排放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氮阻燃剂 双季戊四醇 改性 协同 低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基硒化物修饰g-C_(3)N_(4)光催化产氢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靳治良 李彦兵 郝旭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0-134,共15页
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是突破单体光催化材料载流子低分离和转移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将Ni_(3)Se_(4)和CoSe_(2)纳米粒子锚定在具有良好分散性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合成了两种新的g-C_(3)N_(4)@Ni_(3)Se_(4)和g-C_(3)N_(4)@CoSe_(2)光... 新型高效的催化剂是突破单体光催化材料载流子低分离和转移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将Ni_(3)Se_(4)和CoSe_(2)纳米粒子锚定在具有良好分散性的g-C_(3)N_(4)纳米片表面,合成了两种新的g-C_(3)N_(4)@Ni_(3)Se_(4)和g-C_(3)N_(4)@CoSe_(2)光催化剂并实现了原位光催化析氢。相当严重的载流子的重组导致g-C_(3)N_(4)单体展现了大约只有1.9μmol∙h^(−1)的极差的光催化析氢活性。Ni_(3)Se_(4)和CoSe_(2)纳米颗粒对于加速载流子快速分离和转移的独特作用使得在g-C_(3)N_(4)表面负载Ni_(3)Se_(4)和CoSe_(2)纳米粒子极大地提高了其产氢活性。G-C_(3)N_(4)@Ni_(3)Se_(4)展示了一个大约16.4μmol∙h^(−1)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并且g-C_(3)N_(4)@CoSe_(2)展现了一个大约25.6μmol∙h^(−1)的光催化产氢活性,这分别是g-C_(3)N_(4)单体的8倍和13倍。其中,将Ni_(3)Se_(4)和CoSe_(2)与g-C_(3)N_(4)耦合可以显著提高光吸收密度以及扩展光响应范围。激发态EY在g-C_(3)N_(4)@Ni_(3)Se_(4)和g-C_(3)N_(4)@CoSe_(2)存在时比在g-C_(3)N_(4)存在时展现了更低的荧光强度,并且在g-C_(3)N_(4)@Ni_(3)Se_(4)和g-C_(3)N_(4)@CoSe_(2)体系中可观察到最大的电子转移速率。相比g-C_(3)N_(4)@Ni_(3)Se_(4)@FTO和g-C_(3)N_(4)@CoSe_(2)@FTO电极,g-C_(3)N_(4)@@FTO显现了最小的光电流响应密度和最大的电化学,这表明在g-C_(3)N_(4)纳米片表面引入Ni_(3)Se_(4)和CoSe_(2)纳米颗粒增强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效率,即基于g-C_(3)N_(4)的金属硒化的合成有效地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以及促进了光催化水裂解制氢反应。同时,吸收带边的红移有效地降低了光激电子从价带到导带跃迁的阈值。此外,g-C_(3)N_(4)@Ni_(3)Se_(4)和g-C_(3)N_(4)@CoSe_(2)复合催化剂的zeta电位比g-C_(3)N_(4)的更负,说明样品表面对质子增强的吸附。并且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表明:g-C_(3)N_(4)中N位点对H的吸附能为−0.22 eV,还发现氢原子更倾向于吸附在两个硒原子的桥位点上形成Se―H―Se键,并且吸附能为1.53 eV。所有对样品进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瞬态光电流、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相关表征都展示了彼此匹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3Se4 CoSe2 g-C_(3)N_(4) 析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