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
被引量:
6
1
作者
刘秉儒
宋乃平
杨新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6,共3页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层次上分析农户和社区参与土地退化防治项目的自愿行动机制,为条件不利地区运用综合系统管理理念防治土地退化、消除贫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区
生态移民
土地退化防治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机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宁夏各市2012年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曹园园
璩向宁
卫萍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3期5887-5890,共4页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供需平衡指数,对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宁夏固原市生态足迹最小,为2.047 hm^2/人;吴忠市生态足迹最大,为...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供需平衡指数,对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宁夏固原市生态足迹最小,为2.047 hm^2/人;吴忠市生态足迹最大,为2.560 hm^2/人。银川市的生态承载力为五市之中最小,为0.669 4 hm2/人;中卫市的生态承载力最大,为1.631 4 hm^2/人。各市均表现出生态赤字,从生态平衡指数得出银川生态赤字最大,中卫生态赤字最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知各市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差别较大,其中草地和水域的生态赤字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平衡指数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
被引量:
11
3
作者
候静
杜灵通
+1 位作者
马菁
张学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近20a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为了解区域生态变化态势,评估生态工程成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00,2006和2012年的TM数据,基于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原理,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宁夏植被...
[目的]探讨近20a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为了解区域生态变化态势,评估生态工程成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00,2006和2012年的TM数据,基于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原理,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宁夏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和动态监测。[结果]宁夏植被覆盖呈现南北好,中部差的空间分布特点;近20a来宁夏的植被覆盖度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即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增加了6 434km2,全区平均植被覆盖度提高6%,其中扬黄灌区及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增加幅度较大。[结论]宁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而降水量的变化则是引起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退耕还林还草情境下的土壤侵蚀——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文辉
璩向宁
+1 位作者
李晓宇
曹园园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289-294,共6页
以退耕还林典型区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地信软件,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中后3期(2000、2008、2014年)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侵蚀强度分级,结合转移矩阵、地...
以退耕还林典型区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地信软件,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中后3期(2000、2008、2014年)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侵蚀强度分级,结合转移矩阵、地形位分布指数、灰度关联分析对侵蚀量与侵蚀强度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退耕还林情境下土壤侵蚀的变化。结果表明:(1)彭阳县2000年土壤侵蚀量为65.47 t/(hm^2·年),属于强烈侵蚀;2008年为119.04 t/(hm^2·年),属于极强烈侵蚀;2014年为84.99 t/(hm^2·年),属于极强烈侵蚀,相比2008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期的2014年土壤侵蚀情况得到控制。(2)不同的地质地貌环境下土壤侵蚀状况不同,黄土丘陵沟壑区相比土石质山区更容易发生侵蚀。(3)从侵蚀强度转移情况来看,2000—2008年向上转移为主要趋势,2008—2014年为向下转移趋势,2008年为侵蚀情况最为严重的一年。(4)从土壤侵蚀强度的坡度分布来看,在较强侵蚀条件下,大于35°的区域侵蚀发生主要是坡度提高导致,而25°以下区域主要是林草地与耕地变化导致了侵蚀强度的变化。(5)通过对人为作用影响最大的地类与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地类变化对彭阳县3期土壤侵蚀作用最大。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引起的地类变化导致了彭阳县土壤侵蚀情况的变化。今后退耕还林工程须要巩固上一阶段的工程成果,同时重点解决不同流域区域、坡度上的土壤侵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退耕还林(草)工程
地形位分布指数
灰度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宁夏引黄灌区水稻冠层高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永梅
张立根
+1 位作者
侯静
张学俭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642-1645,共4页
以不同施氮量试验小区为依托,对各生育期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谱反射率及一阶微分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冠层光谱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与其生长发育变化特征相对应;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随施氮量增加在可见光...
以不同施氮量试验小区为依托,对各生育期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谱反射率及一阶微分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冠层光谱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与其生长发育变化特征相对应;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随施氮量增加在可见光波段降低、近红外波段升高,其中550~600 nm和800~900nm处差异明显,是诊断氮素的特征波段;红边位置(λr)和红边斜率(Dr)在孕穗期前均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齐穗期后λr出现蓝移现象,Dr减小;将特征波长的比值指数、λr和Dr与叶片氮积累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800 nm和550 nm的反射率之比(R800 nm/R550 nm)与叶片氮积累量的相关性较好,其相关系数为0.864,λr和Dr与叶片氮积累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908。说明合适的光谱变量可以诊断水稻氮素状况,进而为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冠层
高光谱特征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82—2012年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
16
6
作者
候静
杜灵通
+4 位作者
刘可
朱玉果
胡悦
杨新国
张学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3-482,共10页
基于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 3g数据,在提取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每年植被物候期的基础上,研究了1982—2012年物候期的时间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物候变化的气候...
基于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 3g数据,在提取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每年植被物候期的基础上,研究了1982—2012年物候期的时间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物候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1998年之前,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期变化地区间差异较大,而在1998年之后,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生长季结束期整体提前,平均提前0.41 d/a;同时,除萨赫勒以外的各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普遍缩短,平均缩短0.88 d/a。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且空间差异明显。在中高纬度地区,气温是限制植被活动的关键因子,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生长季开始期的提前,而降水增加则会妨碍植被生长;在较低纬度地区,水分是影响植被活动的关键因素,高温造成的水分亏缺会导致植被生长季缩短。从植被物候期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性来看,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的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对蒸散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对降水的响应不存在时滞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过渡带
GIMMS
NDVI
3g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冠层截留特征
被引量:
9
7
作者
田娜
古君龙
+4 位作者
杨新国
王磊
杨东东
苗翻
孟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279-5287,共9页
以荒漠草原人工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2017年监测获取的26次降雨事件,对比分析了两组灌丛(自然组和人工组)的冠层截留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共观测到有效降雨33次,总降雨量为251 mm,次平均降雨量和...
以荒漠草原人工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2017年监测获取的26次降雨事件,对比分析了两组灌丛(自然组和人工组)的冠层截留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共观测到有效降雨33次,总降雨量为251 mm,次平均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分别为7.6 mm和1.14 mm/h,以雨量<2 mm,雨强<1 mm/h和降雨历时2-5 h的降雨出现次数最多;(2)自然组和人工组中间锦鸡儿平均截留量分别为1.11 mm和0.72 mm,平均截留率分别为24.81%和15.95%,两组灌丛截留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在雨量级>15 mm时,自然组(4.57%,CV=73.38%)和人工组(5.25%,CV=51.96%)平均截留率变异性相差最大;(4)自然组和人工组截留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描述,截留率与三者的关系均用指数函数描述较好。在降雨特征相同的情况下,灌丛形态特征是影响中间锦鸡儿冠层截留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中间锦鸡儿
衰退
冠层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10
8
作者
阎欣
安慧
刘任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6-1012,共7页
以宁夏中北部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密度、氮密度、NH4+-N和NO–3-N的变异规律,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对...
以宁夏中北部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密度、氮密度、NH4+-N和NO–3-N的变异规律,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0~3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荒漠草地分别升高了0.3%、2.9%和2.4%。土壤孔隙度随草地沙漠化加重整体表现为线性递减趋势。同一沙漠化阶段,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土壤孔隙度表现出相反的变化。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加剧,NH4^+-N、NO3^--N、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与荒漠草地相比,流动沙地0~30 cm土层土壤NH4^+-N、NO3^--N、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分别降低了27.4%、31.8%、44.8%、56.7%、43.5%和55.7%。荒漠草原沙漠化破坏了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理化特性
沙漠化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对荒漠草原沙漠化的响应
被引量:
8
9
作者
阎欣
安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46-2854,共9页
沙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变异规律对于探讨沙化草地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不同沙化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
沙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变异规律对于探讨沙化草地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不同沙化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粗颗粒有机碳、细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的分布特征、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转化为保护性有机碳的速率。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发生逆向演替后,土壤细颗粒有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为固定沙地>荒漠草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粗颗粒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荒漠草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粗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表现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荒漠草地>固定沙地;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递减。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对草地沙漠化的敏感性不同,颗粒有机碳较轻组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敏感性强,其中细颗粒有机碳较粗颗粒有机碳敏感性强。随着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增强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草地沙漠化降低土壤质量。荒漠草地退化至流动沙地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转化为保护性有机碳的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非保护性有机碳
沙漠化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压砂种植模式对地表热场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
4
10
作者
候静
杜灵通
张学俭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4-271,共8页
基于Landsat ETM+数据,反演了宁夏环香山地区的地表温度,计算热场指数差异,运用景观指数对压砂地热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宁夏环香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压砂地的地表温度及热场变异指数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地,而草...
基于Landsat ETM+数据,反演了宁夏环香山地区的地表温度,计算热场指数差异,运用景观指数对压砂地热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宁夏环香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压砂地的地表温度及热场变异指数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地,而草地、耕地、林地的地表温度较低。近十年间,宁夏环香山地区的热场呈现出高温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景观由简单到复杂、再趋向简单的演变趋势。在2004—2009年间,热场景观斑块总数及密度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高等级斑块类型的优势度明显提升,形状趋向复杂;由于大量低等级斑块转向高等级斑块,导致区域热岛效应明显增强。但在2009—2013年间,宁夏环香山地区的热场景观格局变化却表现出与2004—2009年间完全相反的变化态势。引起热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种植模式的变化,在2009年之前,宁夏环香山地区的压砂地面积的迅速扩张,由分散、局部、小面积转变为集中、连片、大面积的模式,大规模改变下垫面性质造成地表温度升高;然而2009—2013年,虽然压砂地面积继续扩大,但由于调整了种植结构,实行枣瓜间作,使得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高温斑块面积比例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地
种植模式
地表温度
景观格局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荒漠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1
11
作者
吴秀芝
阎欣
+2 位作者
王波
刘任涛
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2-1088,共7页
为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对宁夏中北部盐池县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
为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对宁夏中北部盐池县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草地的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加剧呈显著降低趋势,而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速效磷无显著变化。土壤速效氮对荒漠草地沙漠化的响应更加敏感,轻度沙漠化阶段、重度沙漠化阶段和极度沙漠化阶段土壤速效氮分别比潜在沙漠化阶段降低了12.0%、50.1%和54.4%。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α-1,4-葡萄糖苷酶(AG)、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木糖苷酶(BXYL)、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的活性均表现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胞外酶的分解能力逐渐变弱。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胞外酶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地
沙漠化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对增水和增氮的响应
被引量:
29
12
作者
杜忠毓
安慧
+2 位作者
文志林
王波
张馨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59-2371,共13页
通过在荒漠草原开展增水和增氮野外控制试验,研究增水和增氮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水和增氮处理显著影响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而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影响不显著(P>0.05...
通过在荒漠草原开展增水和增氮野外控制试验,研究增水和增氮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水和增氮处理显著影响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而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影响不显著(P>0.05)。增水处理显著增加了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地上生物量(101.3%和57.9%)(P<0.05);增水+增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植物群落盖度(43.2%)和地上生物量(112.4%)及不同功能群(禾本科和杂类草)植物盖度(75.5%和47.3%)和地上生物量(139.3%和85.7%)(P<0.05)。与增氮处理相比,增水+增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植物群落和不同功能群(禾本科和杂类草)植物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5)。(2)增水、增氮和增水+增氮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Pielou指数(11.7%、8.7%和10.2%)(P<0.05)。(3)增水和增水+增氮处理提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而增氮处理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增水处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效应大于增水+增氮处理。研究表明,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受到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的共同影响。增加降水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积极效应可能会抵消部分氮沉降的消极影响,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及群落稳定性可能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增水
增氮
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
43
13
作者
杜忠毓
安慧
+4 位作者
王波
文志林
张雅柔
吴秀芝
李巧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0-1110,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对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退化荒漠草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在宁夏荒漠草原开展了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野外控制试验,通过测定植物群落物种数及生物量,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对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退化荒漠草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在宁夏荒漠草原开展了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野外控制试验,通过测定植物群落物种数及生物量,研究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显著降低禾草丰富度(P<0.05);减少50%降水显著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总丰富度,增加50%降水显著增加物种总丰富度(20.5%~28.2%)(P<0.05);养分添加和增加50%降水显著提高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P<0.05);减少50%降水条件下,养分添加处理与不添加处理相比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54.3%~75.6%)(P<0.05);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总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减少50%降水条件下,养分添加能够缓解水分对荒漠草原植物生长的限制,其中氮磷钾添加缓解效果优于氮添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添加
降水变化
荒漠草原
植物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
被引量:
6
1
作者
刘秉儒
宋乃平
杨新国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
大学
农业
部
生态
农业
重点
开放
实验室
出处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6,共3页
基金
农业部生态农业开放实验室基金(2009K1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发展规划项目(2009CB426304)
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宁夏项目(PRC-GEF)
文摘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层次上分析农户和社区参与土地退化防治项目的自愿行动机制,为条件不利地区运用综合系统管理理念防治土地退化、消除贫困提供借鉴。
关键词
荒漠草原区
生态移民
土地退化防治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机制构建
Keywords
desert grassland areas
ecological migration
combating land degradation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iE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宁夏各市2012年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曹园园
璩向宁
卫萍萍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
部
生态
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3期5887-5890,共4页
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课题(2014014)
文摘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供需平衡指数,对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宁夏固原市生态足迹最小,为2.047 hm^2/人;吴忠市生态足迹最大,为2.560 hm^2/人。银川市的生态承载力为五市之中最小,为0.669 4 hm2/人;中卫市的生态承载力最大,为1.631 4 hm^2/人。各市均表现出生态赤字,从生态平衡指数得出银川生态赤字最大,中卫生态赤字最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知各市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差别较大,其中草地和水域的生态赤字量最大。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平衡指数
宁夏
Key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balance index
Ningxia
分类号
S718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
被引量:
11
3
作者
候静
杜灵通
马菁
张学俭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
部
生态
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
宁夏
农林科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127-13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干旱时空信息演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宁夏为例"(41201438)
宁夏自然科学资助项目(NZ14206)
+1 种基金
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GY2014001)
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GIP2015041)
文摘
[目的]探讨近20a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为了解区域生态变化态势,评估生态工程成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00,2006和2012年的TM数据,基于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原理,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宁夏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和动态监测。[结果]宁夏植被覆盖呈现南北好,中部差的空间分布特点;近20a来宁夏的植被覆盖度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即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增加了6 434km2,全区平均植被覆盖度提高6%,其中扬黄灌区及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增加幅度较大。[结论]宁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而降水量的变化则是引起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遥感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宁夏
Keywords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fraction
dimidiate pixel mode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分类号
Q149 [生物学—生态学]
P94 [天文地球—自然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退耕还林还草情境下的土壤侵蚀——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文辉
璩向宁
李晓宇
曹园园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289-294,共6页
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项目(编号:2014014)
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GIP201609)
文摘
以退耕还林典型区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地信软件,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中后3期(2000、2008、2014年)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侵蚀强度分级,结合转移矩阵、地形位分布指数、灰度关联分析对侵蚀量与侵蚀强度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退耕还林情境下土壤侵蚀的变化。结果表明:(1)彭阳县2000年土壤侵蚀量为65.47 t/(hm^2·年),属于强烈侵蚀;2008年为119.04 t/(hm^2·年),属于极强烈侵蚀;2014年为84.99 t/(hm^2·年),属于极强烈侵蚀,相比2008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期的2014年土壤侵蚀情况得到控制。(2)不同的地质地貌环境下土壤侵蚀状况不同,黄土丘陵沟壑区相比土石质山区更容易发生侵蚀。(3)从侵蚀强度转移情况来看,2000—2008年向上转移为主要趋势,2008—2014年为向下转移趋势,2008年为侵蚀情况最为严重的一年。(4)从土壤侵蚀强度的坡度分布来看,在较强侵蚀条件下,大于35°的区域侵蚀发生主要是坡度提高导致,而25°以下区域主要是林草地与耕地变化导致了侵蚀强度的变化。(5)通过对人为作用影响最大的地类与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地类变化对彭阳县3期土壤侵蚀作用最大。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引起的地类变化导致了彭阳县土壤侵蚀情况的变化。今后退耕还林工程须要巩固上一阶段的工程成果,同时重点解决不同流域区域、坡度上的土壤侵蚀状况。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退耕还林(草)工程
地形位分布指数
灰度关联分析
分类号
S15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宁夏引黄灌区水稻冠层高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永梅
张立根
侯静
张学俭
机构
宁夏
农林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宁夏
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宁夏大学
/西北
土地
退化与
生态
恢复
省
部
共建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培育基地
/西北
退化
生态系统
恢复与
重建
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西
部
生态
与生物资源开发联合研究中心.银川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642-1645,共4页
基金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Z14188)
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先导资金资助项目(NKYJ-14-16)
文摘
以不同施氮量试验小区为依托,对各生育期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谱反射率及一阶微分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冠层光谱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与其生长发育变化特征相对应;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随施氮量增加在可见光波段降低、近红外波段升高,其中550~600 nm和800~900nm处差异明显,是诊断氮素的特征波段;红边位置(λr)和红边斜率(Dr)在孕穗期前均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齐穗期后λr出现蓝移现象,Dr减小;将特征波长的比值指数、λr和Dr与叶片氮积累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800 nm和550 nm的反射率之比(R800 nm/R550 nm)与叶片氮积累量的相关性较好,其相关系数为0.864,λr和Dr与叶片氮积累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4、0.908。说明合适的光谱变量可以诊断水稻氮素状况,进而为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冠层
高光谱特征
宁夏引黄灌区
Keywords
rice(Oryza sativa L.)
canopy
hyper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Ningxia Yellow river irrigated areas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161.1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82—2012年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
16
6
作者
候静
杜灵通
刘可
朱玉果
胡悦
杨新国
张学俭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西沃成
生态
环境研究所
宁夏
农林科学院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3-48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1003)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Z16010)
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GIP2015041)
文摘
基于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NDVI 3g数据,在提取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每年植被物候期的基础上,研究了1982—2012年物候期的时间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全球气候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物候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1998年之前,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期变化地区间差异较大,而在1998年之后,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生长季结束期整体提前,平均提前0.41 d/a;同时,除萨赫勒以外的各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普遍缩短,平均缩短0.88 d/a。植被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且空间差异明显。在中高纬度地区,气温是限制植被活动的关键因子,温度升高可以促进生长季开始期的提前,而降水增加则会妨碍植被生长;在较低纬度地区,水分是影响植被活动的关键因素,高温造成的水分亏缺会导致植被生长季缩短。从植被物候期对各气候因子响应的时滞性来看,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的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最迅速,对蒸散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对降水的响应不存在时滞差异。
关键词
物候
气候变化
荒漠草原过渡带
GIMMS
NDVI
3g数据
Keywords
phenology
climate change
desert/grassland biome transition zone
GIMMS NDVI 3g dataset
分类号
Q948.112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冠层截留特征
被引量:
9
7
作者
田娜
古君龙
杨新国
王磊
杨东东
苗翻
孟明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279-5287,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60161)
宁夏大学西部一流学科建设项目(NXYLXK2017B06)
+1 种基金
宁夏大学西部一流大学建设项目(GZXM2017001)
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GIP2019043)
文摘
以荒漠草原人工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2017年监测获取的26次降雨事件,对比分析了两组灌丛(自然组和人工组)的冠层截留特征。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共观测到有效降雨33次,总降雨量为251 mm,次平均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分别为7.6 mm和1.14 mm/h,以雨量<2 mm,雨强<1 mm/h和降雨历时2-5 h的降雨出现次数最多;(2)自然组和人工组中间锦鸡儿平均截留量分别为1.11 mm和0.72 mm,平均截留率分别为24.81%和15.95%,两组灌丛截留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在雨量级>15 mm时,自然组(4.57%,CV=73.38%)和人工组(5.25%,CV=51.96%)平均截留率变异性相差最大;(4)自然组和人工组截留量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描述,截留率与三者的关系均用指数函数描述较好。在降雨特征相同的情况下,灌丛形态特征是影响中间锦鸡儿冠层截留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中间锦鸡儿
衰退
冠层截留
Keywords
desert grassland
Caragana intermedia
decline
canopy interception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10
8
作者
阎欣
安慧
刘任涛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6-1012,共7页
基金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Z17004)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项目(NXYLXK2017B06)资助
文摘
以宁夏中北部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密度、氮密度、NH4+-N和NO–3-N的变异规律,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0~3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荒漠草地分别升高了0.3%、2.9%和2.4%。土壤孔隙度随草地沙漠化加重整体表现为线性递减趋势。同一沙漠化阶段,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土壤孔隙度表现出相反的变化。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加剧,NH4^+-N、NO3^--N、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与荒漠草地相比,流动沙地0~30 cm土层土壤NH4^+-N、NO3^--N、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分别降低了27.4%、31.8%、44.8%、56.7%、43.5%和55.7%。荒漠草原沙漠化破坏了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
关键词
土壤
理化特性
沙漠化
荒漠草原
Keywords
Soil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Desertification
Desert grassland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对荒漠草原沙漠化的响应
被引量:
8
9
作者
阎欣
安慧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846-2854,共9页
基金
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GY2017006)
文摘
沙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变异规律对于探讨沙化草地恢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不同沙化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粗颗粒有机碳、细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的分布特征、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转化为保护性有机碳的速率。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发生逆向演替后,土壤细颗粒有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现为固定沙地>荒漠草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粗颗粒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荒漠草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粗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表现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荒漠草地>固定沙地;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递减。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对草地沙漠化的敏感性不同,颗粒有机碳较轻组有机碳和土壤有机碳敏感性强,其中细颗粒有机碳较粗颗粒有机碳敏感性强。随着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增强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草地沙漠化降低土壤质量。荒漠草地退化至流动沙地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转化为保护性有机碳的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非保护性有机碳
沙漠化
荒漠草原
Keywords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light-fraction organic carbon
unprotected soil organic carbon
desertification
desert grassland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压砂种植模式对地表热场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
4
10
作者
候静
杜灵通
张学俭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宁夏
农林科学院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4-271,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438)
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GY2014001)
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GIP2015041)
文摘
基于Landsat ETM+数据,反演了宁夏环香山地区的地表温度,计算热场指数差异,运用景观指数对压砂地热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宁夏环香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压砂地的地表温度及热场变异指数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地,而草地、耕地、林地的地表温度较低。近十年间,宁夏环香山地区的热场呈现出高温斑块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景观由简单到复杂、再趋向简单的演变趋势。在2004—2009年间,热场景观斑块总数及密度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高等级斑块类型的优势度明显提升,形状趋向复杂;由于大量低等级斑块转向高等级斑块,导致区域热岛效应明显增强。但在2009—2013年间,宁夏环香山地区的热场景观格局变化却表现出与2004—2009年间完全相反的变化态势。引起热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种植模式的变化,在2009年之前,宁夏环香山地区的压砂地面积的迅速扩张,由分散、局部、小面积转变为集中、连片、大面积的模式,大规模改变下垫面性质造成地表温度升高;然而2009—2013年,虽然压砂地面积继续扩大,但由于调整了种植结构,实行枣瓜间作,使得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高温斑块面积比例开始下降。
关键词
压砂地
种植模式
地表温度
景观格局
生态环境
Keywords
gravel-mulched land
cropping pattern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分类号
TP7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S316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荒漠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1
11
作者
吴秀芝
阎欣
王波
刘任涛
安慧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盐池县草原
实验
站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2-1088,共7页
基金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Z17004)
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生态学)项目(NXYLXK2017B06)
文摘
为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对宁夏中北部盐池县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草地的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加剧呈显著降低趋势,而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速效磷无显著变化。土壤速效氮对荒漠草地沙漠化的响应更加敏感,轻度沙漠化阶段、重度沙漠化阶段和极度沙漠化阶段土壤速效氮分别比潜在沙漠化阶段降低了12.0%、50.1%和54.4%。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α-1,4-葡萄糖苷酶(AG)、β-1,4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木糖苷酶(BXYL)、β-1,4-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的活性均表现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胞外酶的分解能力逐渐变弱。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胞外酶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关键词
荒漠草地
沙漠化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土壤养分
Keywords
desert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soil nutrient
分类号
S1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X14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对增水和增氮的响应
被引量:
29
12
作者
杜忠毓
安慧
文志林
王波
张馨文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盐池县草原
实验
站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59-237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244)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AAC03292)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项目(NXYLXK2017B06)。
文摘
通过在荒漠草原开展增水和增氮野外控制试验,研究增水和增氮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水和增氮处理显著影响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而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影响不显著(P>0.05)。增水处理显著增加了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地上生物量(101.3%和57.9%)(P<0.05);增水+增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植物群落盖度(43.2%)和地上生物量(112.4%)及不同功能群(禾本科和杂类草)植物盖度(75.5%和47.3%)和地上生物量(139.3%和85.7%)(P<0.05)。与增氮处理相比,增水+增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植物群落和不同功能群(禾本科和杂类草)植物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5)。(2)增水、增氮和增水+增氮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Pielou指数(11.7%、8.7%和10.2%)(P<0.05)。(3)增水和增水+增氮处理提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而增氮处理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增水处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效应大于增水+增氮处理。研究表明,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受到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的共同影响。增加降水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积极效应可能会抵消部分氮沉降的消极影响,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及群落稳定性可能有所增加。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增水
增氮
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群落稳定性
Keywords
desert grassland
water addition
nitrogen addi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aboveground biomass
community stability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
43
13
作者
杜忠毓
安慧
王波
文志林
张雅柔
吴秀芝
李巧玲
机构
宁夏大学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宁夏大学
农学院
盐池县草原
实验
站
出处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0-111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244)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项目(NXYLXK2017B06)资助。
文摘
本研究旨在探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对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退化荒漠草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在宁夏荒漠草原开展了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野外控制试验,通过测定植物群落物种数及生物量,研究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养分添加显著降低禾草丰富度(P<0.05);减少50%降水显著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总丰富度,增加50%降水显著增加物种总丰富度(20.5%~28.2%)(P<0.05);养分添加和增加50%降水显著提高植物群落盖度和生物量(P<0.05);减少50%降水条件下,养分添加处理与不添加处理相比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54.3%~75.6%)(P<0.05);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总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减少50%降水条件下,养分添加能够缓解水分对荒漠草原植物生长的限制,其中氮磷钾添加缓解效果优于氮添加。
关键词
养分添加
降水变化
荒漠草原
植物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Keywords
Nutrient addition
Precipitation manipulation
Desert grassland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Biomass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
刘秉儒
宋乃平
杨新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宁夏各市2012年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曹园园
璩向宁
卫萍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
候静
杜灵通
马菁
张学俭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退耕还林还草情境下的土壤侵蚀——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刘文辉
璩向宁
李晓宇
曹园园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宁夏引黄灌区水稻冠层高光谱特征研究
李永梅
张立根
侯静
张学俭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1982—2012年北半球荒漠草原过渡带植被物候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候静
杜灵通
刘可
朱玉果
胡悦
杨新国
张学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冠层截留特征
田娜
古君龙
杨新国
王磊
杨东东
苗翻
孟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
阎欣
安慧
刘任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对荒漠草原沙漠化的响应
阎欣
安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压砂种植模式对地表热场景观格局的影响
候静
杜灵通
张学俭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荒漠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吴秀芝
阎欣
王波
刘任涛
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对增水和增氮的响应
杜忠毓
安慧
文志林
王波
张馨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养分添加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杜忠毓
安慧
王波
文志林
张雅柔
吴秀芝
李巧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