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植被土壤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曹颖 聂明鹤 +6 位作者 沈艳 胡艳 马登宝 李东 候腾思 方鹏 王学琴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共14页
为深入了解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植被与土壤变化,探究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性质与植被特征的关系,本研究以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为对象,比较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阶段下草地植被和土壤性状,分析了草地... 为深入了解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植被与土壤变化,探究荒漠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性质与植被特征的关系,本研究以宁夏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为对象,比较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阶段下草地植被和土壤性状,分析了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草地退化程度增加,草地优势种由多年生豆科、禾本科逐渐转变为一年生杂类草;不同草地植物功能群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随着退化加剧变化并不相同(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全碳、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黏粒含量显著降低,但容重显著增加。冗余分析发现,荒漠草原植被特征与土壤因子密切相关,不同退化阶段影响草地植被特征的土壤性质不同。未退化阶段,草地的植被特征受全碳含量极显著影响,中度退化阶段,草地的植被特征受容重含量极显著影响,重度退化阶段,草地的植被特征受速效氮含量极显著影响(P<0.01)。通过改善植被进而影响土壤或者补充土壤养分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草地恢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阶段 植被 土壤 冗余分析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黄土丘陵典型草原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3
2
作者 周瑶 马红彬 +3 位作者 贾希洋 张蕊 宿婷婷 周静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02-110,共9页
为了研究生态恢复措施对草原土壤性状和土壤质量的影响,2016年在宁夏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FM)为对照,研究了封育(FY)、水平沟(SP)和鱼鳞坑(YL)3种恢复措施对0~4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评价了各措施下的土壤... 为了研究生态恢复措施对草原土壤性状和土壤质量的影响,2016年在宁夏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FM)为对照,研究了封育(FY)、水平沟(SP)和鱼鳞坑(YL)3种恢复措施对0~4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评价了各措施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FM土壤容重最高,土壤黏粒含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较低;FY、SP和YL措施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不显著(P>0.05)。2)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以FY最高,SP和YL较低;全磷与速效钾含量以FM最高,SP最低。3)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FY>SP>YL>FM;蛋白酶和磷酸酶呈FY草地最高,YL最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在各处理间变化各异,微生物总量呈FY>FM≈SP>YL,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呈FY>YL≈SP>FM(P<0.05);土壤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隶属函数结合因子分析法评价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为FY>SP>FM>YL。因此封育是最有利于研究区退化草地土壤质量恢复的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宁夏典型草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恢复 封育 典型草原 鱼鳞坑 水平沟 土壤性状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农户和社区自愿参与土地退化防治行动机制构建——以贺兰山东麓生态移民村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秉儒 宋乃平 杨新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6,共3页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成功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理念,探索出以产业带动土地退化防治、以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模式,为防治土地退化和提高社区自身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文章以该移民村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层次上分析农户和社区参与土地退化防治项目的自愿行动机制,为条件不利地区运用综合系统管理理念防治土地退化、消除贫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区 生态移民 土地退化防治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机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蕊 马红彬 +4 位作者 贾希洋 周瑶 宿婷婷 蔡育蓉 周静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41,共10页
开展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草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对封育(F15)、水平沟(S15)、鱼鳞坑(Y15)整地后15年草地以及长期放牧草地(F0)的0~15cm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特征、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 开展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草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对封育(F15)、水平沟(S15)、鱼鳞坑(Y15)整地后15年草地以及长期放牧草地(F0)的0~15cm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特征、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植物以多年生植物为主,F0和S15种子库以禾本科物种比例最高,Y15和F15以菊科最高;植物种类以鱼鳞坑最多,封育次之,放牧地最少。2)相对于F0,Y15、S15和F15措施使土壤种子库密度增加,且以Y15增加最为明显。各处理下种子库优势物种各异,种子库密度具有表聚特征。3)各措施下,土壤种子库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接近,鱼鳞坑提高了种子库丰富度指数;处理间土壤种子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封育和鱼鳞坑相似性最高,达到0.81。4)各措施下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在0.37~0.55之间,相似性总体较低。相对而言,鱼鳞坑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最高,是最有利于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增加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封育 鱼鳞坑 水平沟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 被引量:16
5
作者 贾希洋 马红彬 +4 位作者 周瑶 张蕊 宿婷婷 张双乔 张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5,共11页
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研究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1年)、3、6、10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 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研究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1年)、3、6、10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群落演替序列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8个。(2)封育0~15年,植被演替序列为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铁杆蒿群落;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后1年到15年,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赖草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赖草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鱼鳞坑和水平沟措施下植物优势物种变化总趋势是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植物,但也存在非线性或螺旋式的变化;3种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封育草地增加速度最快,鱼鳞坑最慢。(3)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真菌、全磷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生态恢复 数量分类 演替序列 DCCA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贾希洋 马红彬 +5 位作者 周瑶 张蕊 宿婷婷 蔡育蓉 胡艳莉 俞冲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0,共10页
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年(1年)、3年、6年、10年和15年的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稳定性等,并采用RDA排序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 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年(1年)、3年、6年、10年和15年的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稳定性等,并采用RDA排序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措施的多年生草本物种数、物种及重要值比例、多样性均在10年时达到最高。随恢复年限延长,封育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P <0.05),水平沟和鱼鳞坑盖度呈增加趋势(P <0.05)。相近恢复年限下,植被盖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为封育最高,放牧地高度及生物量最低;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为封育草地较低。各措施下群落均处在不稳定的演替阶段,水平沟和鱼鳞坑间群落相似性较高,土壤含水率是影响研究区植物特征的主要因子。研究认为,封育有利于多年生草本物种数、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水平沟和鱼鳞坑措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长期封育会使物种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生态恢复 多样性 相似性和稳定性 RDA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鳞坑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蔡育蓉 陆琪 +5 位作者 吴宛萍 周瑶 贾希洋 宿婷婷 马红彬 胡艳莉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115-2126,共12页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对草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FM)为对照,研究了草地封育(FY)和鱼鳞坑整地1年(Y1)、3年(Y3)、6年(Y6)、10年(Y10)和15年(Y15)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鳞坑和...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对草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FM)为对照,研究了草地封育(FY)和鱼鳞坑整地1年(Y1)、3年(Y3)、6年(Y6)、10年(Y10)和15年(Y15)措施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鳞坑和封育措施下,植物物种数较放牧增加。其中鱼鳞坑使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杂类草及半灌木比例增加;封育使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增加;随鱼鳞坑恢复年限增加,优势物种呈根茎-疏丛-密丛型植物的变化趋势。2)草地植物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呈现鱼鳞坑居中,封育草地最高,放牧草地最低;鱼鳞坑植被仍处于恢复演替阶段。3)鱼鳞坑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随恢复年限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其多样性显著(P<0.05)高于放牧草地,与封育草地接近;各措施下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阶段。相对而言,放牧草地稳定性最大,鱼鳞坑15年稳定性最低。相对放牧草地,鱼鳞坑可改善植被,但弱于封育草地恢复效果,一定的放牧干扰有利于群落稳定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坑 植物群落 多样性 稳定性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蕊 马红彬 +4 位作者 贾希洋 周瑶 宿婷婷 李维军 蔡育蓉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5期984-995,共12页
开展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草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放牧草地(对照F0)、15年封育(F15),水平沟整地1年后(S1)、3年后(S3)、6年后(S6)、10年后(S10)和15年后(S15)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0-5、5-10和10-15cm土... 开展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对草原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放牧草地(对照F0)、15年封育(F15),水平沟整地1年后(S1)、3年后(S3)、6年后(S6)、10年后(S10)和15年后(S15)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0-5、5-10和10-15cm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大小、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对种子库特征与土壤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1)植物种类以S1最多,F15次之,F0和S10较少;随着水平沟恢复年限增加,种子库植物种类无明显变化规律,但种子库主要植物由一年生草本向多年生草本转变。2)土壤种子库密度以F15、S3和S15较高,F0最低;土壤种子库密度具有表聚特征;随着水平沟恢复年限的增加,种子库总密度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变化。3)土壤种子库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在处理间无明显变化规律;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为0.38~0.55,相似性总体较低,相对而言,F15年相似性最高、S3次之,S10与S15最低。4)CCA表明,土壤速效钾、全磷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该区土壤种子库分布的主要因子。研究认为,与放牧草地相比,水平沟整地措施能使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物种种类和密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作用仍低于草地长期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措施 恢复年限 密度 物种多样性 相似性系数 典范对应分析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土壤有机碳库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霞 杜灵通 +4 位作者 易志远 罗霄 苏丽 乔成龙 薛斌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53,共13页
干旱荒漠草原区垦殖葡萄园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在价值。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为对象,基于2023年5-7月在0~100 cm土壤剖面每20 cm深度采集的土壤样品,不仅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总碳含量,还... 干旱荒漠草原区垦殖葡萄园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潜在价值。本研究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为对象,基于2023年5-7月在0~100 cm土壤剖面每20 cm深度采集的土壤样品,不仅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总碳含量,还测定耕作干扰较强的表层土壤(0~40 cm)中SOC的活性、中性和惰性组分含量,采用地理空间插值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开展不同土壤类型区和典型葡萄园的SOC库特征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该产区0~100 cm剖面的SOC含量为3.0~11.1 g·kg^(-1),土壤养分缺乏,平均SOC密度为52.85 t·hm^(-2),具有中等变异程度;其中0~40 cm表层土壤的SOC富集系数大于1,即表层土壤碳固持能力更强;2)受葡萄垦殖活动的碳输入影响,整个葡萄产区表层0~40 cm的土壤总碳、SOC、活性SOC和惰性SOC含量呈西高东低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特点;3)产区土壤碳库稳定性较强,不仅无机碳占总碳比例高达74.8%,而且SOC中的惰性组分含量达50%,土壤碳库活度较低;4)受制于土壤发育背景差异,不同土壤类型对SOC特征的影响较大,虽然风沙土的SOC密度高于灰钙土,但风沙土的SOC含量低于灰钙土,且风沙土的碳库活度也最大,其SOC的稳定性较差。以上认识可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园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葡萄园 垦殖活动 土壤有机碳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辐射收支及其生物物理响应机制
10
作者 乔成龙 杜灵通 +4 位作者 陈娜 王玉霞 蔡露露 施光耀 薛斌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39-7549,共11页
为揭示生态修复工程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地气间能量交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响应机制,本文基于2019-2021年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研究... 为揭示生态修复工程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地气间能量交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响应机制,本文基于2019-2021年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研究了反照率对生物物理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人工灌丛生态系统日内变化趋势大体相似;但变化幅度、峰值时间和日均值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2)下行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单峰变化,净辐射和净短波辐射也遵循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下行短波辐射驱动了净辐射的季节性变化,生长季反照率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现出凹谷特征。(3)土壤水分、饱和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是影响反照率的主要生物物理因子,反照率与生物物理因子间存在非线性的响应关系。(4)降水事件及其耦联的土壤水分变化驱动了反照率的短期随机波动,调控短波辐射的短期收支过程;而人工灌丛植被的年内季节性生长决定了反照率的长期趋势。该研究补充了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过程认识,揭示了驱动反照率变化的关键生物物理因素,为荒漠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收支 反照率 生物物理因子 人工灌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宁夏典型草原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瑶 马红彬 +4 位作者 贾希洋 张蕊 宿婷婷 周静静 吴兴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6-242,共7页
为探讨不同恢复措施下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特征的变化,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对放牧(对照GG),封育(EG),水平沟(CG)和鱼鳞坑(FG)3种不同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 为探讨不同恢复措施下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特征的变化,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对放牧(对照GG),封育(EG),水平沟(CG)和鱼鳞坑(FG)3种不同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封育草地最高,分别为30.35和2.92 g/kg,放牧草地次之,水平沟草地最低(P<0.05);C/N表现为封育最高,水平沟次之,放牧草地最低;各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整体呈下降趋势。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呈封育和放牧草地较高,鱼鳞坑居中,水平沟最低。各恢复措施下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全氮密度无明显规律。3)土壤碳氮储量表现为封育草地>放牧草地>鱼鳞坑草地>水平沟草地。禁牧封育更有利于该区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措施 典型草原 土壤碳氮含量 碳氮密度 碳氮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对生态恢复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宿婷婷 马红彬 +4 位作者 周瑶 贾希洋 张蕊 张双乔 胡艳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46,共13页
研究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质量变化对草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为对照,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生态恢复措施实施15年草地的0~40 cm土壤粒径、容重、持水性、孔隙度、有机质、氮磷钾等理化性状进行... 研究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质量变化对草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为对照,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生态恢复措施实施15年草地的0~40 cm土壤粒径、容重、持水性、孔隙度、有机质、氮磷钾等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评价了不同措施下土壤质量恢复状况。结果表明:1)土层黏粒含量以水平沟措施最高,粉粒以放牧草地最高、砂粒以鱼鳞坑最高;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值(D)从大到小依次为水平沟、封育、鱼鳞坑和放牧草地,土壤粒径垂直变化差异不明显;2)放牧草地土壤容重最高,为1.14 g·cm^(-3),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均可显著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性和总孔隙度,但对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改善效果不大;各处理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不显著;3)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封育>放牧>鱼鳞坑>水平沟,全磷含量以放牧和封育草地较高,水平沟最低;速效钾含量以放牧草地最高,封育草地次之,鱼鳞坑最低,土壤养分含量呈表聚性;4)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在放牧、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措施下分别为0.337、0.719、0.348和0.281,呈封育>水平沟>放牧草地>鱼鳞坑。基于土壤理化性状,认为草地封育对土壤质量改善最为明显,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草地生态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水平沟 鱼鳞坑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 典型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地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柠条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许昊 吴宏玥 +2 位作者 王占军 何建龙 吴旭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1-100,共10页
【目的】理解立地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柠条生物量分配规律的影响,充分认识柠条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完善柠条的适应性研究。【方法】基于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109丛柠条灌木生物量数据,将坡向、海拔(1218~1476 m)、坡度3个立... 【目的】理解立地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柠条生物量分配规律的影响,充分认识柠条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完善柠条的适应性研究。【方法】基于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109丛柠条灌木生物量数据,将坡向、海拔(1218~1476 m)、坡度3个立地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分类,分别采用欧氏距离和布雷−柯蒂斯距离的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方法,探讨立地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叶质比、茎质比、根质比和根冠比)及其综合特征的影响。【结果】(1)坡向对叶质比和茎质比的解释度最高,解释度因子R2分别为0.1445和0.2810;海拔对根质比和根冠比的解释度均最高,R2分别为0.2967和0.2957。(2)在立地因子的交互作用中,海拔与坡度的交互作用对根质比和根冠比的影响显著(P<0.05),坡向、海拔和坡度的交互作用对茎质比和根冠比的影响显著(P<0.05)。(3)根据欧氏距离和布雷−柯蒂斯距离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得到坡向、海拔、坡度对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的综合影响均呈现显著性(P<0.05),且坡向的影响最大(R2=0.2322和0.2357),海拔(R2=0.2213和0.2211)次之,坡度(R2=0.0358和0.0292)影响最小;在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中,海拔与坡度的交互作用以及坡向、海拔、坡度3因素交互作用对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影响显著(P<0.05)。【结论】不同立地因子对柠条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不同,且立地因子的交互作用也会对生物量分配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最终确立了立地因子对柠条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程度,为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在生物量分配格局中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灌木的碳储量及其生态意义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格局 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 立地因子 柠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半干旱带不同灌溉量下的禾豆混播效果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会丽 朱林 许兴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77-787,共11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两种豆科牧草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3种禾本科牧草为材料,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地区开展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单播...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两种豆科牧草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3种禾本科牧草为材料,在宁夏中部半干旱地区开展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单播及禾豆混播试验,设置3种水分梯度处理,即低灌溉量(484 mm)、中灌溉量(707 mm)、高灌溉量(1 160mm),对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单混播组合的产量、整株的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及光合作用参数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有灌溉条件下进行禾豆牧草混播可以提高群体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沙打旺+披碱草混播组合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好且Δ^(13)C值最高。不同水分处理对禾、豆牧草的株高、光合生理参数、产量及Δ^(13)C等有显著影响(P<0.05)。牧草混播组合在高灌溉量时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Δ^(13)C最高,低灌溉量条件下最低。在高灌溉量时Δ^(13)C、气孔导度(Gs)、叶温、株高等与产量和WUE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高灌溉量时可将高Δ^(13)C作为筛选高产组合的标准,在低灌溉量时可将低Δ^(13)C作为筛选抗旱节水组合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 碳同位素分辨率 光合生理参数 牧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东煤炭基地植被生态特征及矿业开发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杜灵通 徐友宁 +4 位作者 宫菲 丹杨 王乐 郑琪琪 马龙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15-2223,共9页
准确评估大型能源基地矿业开发活动对区域植被生态系统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利用2000—2017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连续观测的生态系统参量,定量研究宁东煤炭基地开发建设以来的植被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矿业... 准确评估大型能源基地矿业开发活动对区域植被生态系统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利用2000—2017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连续观测的生态系统参量,定量研究宁东煤炭基地开发建设以来的植被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矿业开发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宁东煤炭基地开采活动的持续,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与大气之间的水汽交换强度整体增强,归一化植被指数、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净生产力和蒸散的年增长幅度分别为0.0053、5.10g·C/(m2·a-1)、4.10g·C/(m2·a-1)和6.62mm/a;这4种指标在空间像元上也以增长趋势为主,且未来多数像元有持续增强的特征,但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却在降低。空间分析表明,大尺度植被生态演变受矿业活动影响微弱,其主要受制于气候和区域性的生态治理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 宁东煤炭基地 净初级生产力 矿业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阳县土地利用及林草生态需水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园园 璩向宁 +1 位作者 蔡静 刘文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9-61,65,共4页
选取退耕还林典型区彭阳县为研究对象,应用ENVI和GIS软件,对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彭阳县土地利用变化后的林草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1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彭阳县耕地面... 选取退耕还林典型区彭阳县为研究对象,应用ENVI和GIS软件,对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根据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彭阳县土地利用变化后的林草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1 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彭阳县耕地面积分别为1 405.8、1 345.9、1 327.9 km2,呈减小趋势,草地面积由2000年的684.4 km2增大到2010年的731.6 km2,灌丛地缓慢增大,林地面积变化不大;22000年、2005年、2010年彭阳县林草生态需水量逐渐增大,其中草地生态需水量增大最为明显,灌丛生态需水量增加较小,林地生态需水量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 生态需水量 彭阳县 2000—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药生态农业模式的实践与发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明 刘华 +2 位作者 安钰 马斌 李吉宁 《宁夏农林科技》 2020年第1期30-34,共5页
文章阐述了道地药材与环境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和基于近自然林业理念的中药生态农业的演绎与发展,介绍了宁夏中药生态农业发展案例,旨在为推动宁夏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宁夏 中药生态农业 近自然林 适地适药 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各市2012年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园园 璩向宁 卫萍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3期5887-5890,共4页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供需平衡指数,对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宁夏固原市生态足迹最小,为2.047 hm^2/人;吴忠市生态足迹最大,为... 从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供需平衡指数,对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宁夏固原市生态足迹最小,为2.047 hm^2/人;吴忠市生态足迹最大,为2.560 hm^2/人。银川市的生态承载力为五市之中最小,为0.669 4 hm2/人;中卫市的生态承载力最大,为1.631 4 hm^2/人。各市均表现出生态赤字,从生态平衡指数得出银川生态赤字最大,中卫生态赤字最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知各市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差别较大,其中草地和水域的生态赤字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平衡指数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宫菲 杜灵通 +4 位作者 孟晨 丹杨 王乐 郑琪琪 马龙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9068-9078,共11页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于MODIS数据以及宁夏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分析2000—2017年宁夏不同生态系统WUE的变化特征,探讨了...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水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于MODIS数据以及宁夏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分析2000—2017年宁夏不同生态系统WUE的变化特征,探讨了NPP和ET两种因子对WUE年际与年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年均WUE为1.03 g·C/kg·H2O,值域在0.55—2.98 g·C/kg·H2O之间,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2)不同生态系统的WUE差异较大,由高到低为水体及湿地、森林、农田、草地、聚落、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在同类生态系统中,植被生物量和盖度越高的亚类生态系统,其WUE也越高。(3)宁夏陆地生态系统WUE存在着每年0.0141 g·C/kg·H2O的下降趋势,年内WUE呈典型的单峰形态,变化范围在0.02—2.16 g·C/kg·H2O之间。(4)年际尺度上,宁夏陆地生态系统WUE与年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有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与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没有相关性;年内尺度上,WUE变化与ET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NP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与植被的年内季节性生长过程有关。(5)根据ET强弱和WUE高低,可将宁夏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划分为4类,即低ET低WUE区、低ET高WUE区、高ET低WUE区和高ET高WUE区。宁夏的生态恢复工程在增强植被生产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区域水分消耗,致使陆地生态系统整体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这为宁夏未来水资源调控和生态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陆地生态系统 蒸散 净初级生产力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散演变驱动的宁夏绿洲平原生态系统耗水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宏玥 杜灵通 +5 位作者 乔成龙 钟艳霞 潘海珠 张祎 施光耀 易志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180,189,共10页
为揭示宁夏绿洲平原蒸散水文过程演变引起的区域耗水变化规律,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下,利用2001—2020年的MOD16A2蒸散数据,基于Sen趋势度、重新标度极差分析、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时空分析手段,对宁夏绿洲平原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开展研究,... 为揭示宁夏绿洲平原蒸散水文过程演变引起的区域耗水变化规律,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下,利用2001—2020年的MOD16A2蒸散数据,基于Sen趋势度、重新标度极差分析、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时空分析手段,对宁夏绿洲平原蒸散时空演变特征开展研究,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间,宁夏绿洲平原的年平均蒸散量为355.37 mm,且呈6.75 mm/a的增加趋势(p<0.01),其中,耕地的年蒸散为443.50~605.47 mm,明显高于区域平均蒸散;同时,多年平均蒸散远高于同期降水量,故维持绿洲生态系统平衡需要大量引黄灌溉水源。(2)宁夏绿洲平原蒸散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异质性,并与地表覆盖类型差异有关,表现出耕地区高、草地和城市建成区低的规律。(3)宁夏绿洲平原有77.60%的区域其蒸散呈显著增加,但2020年后将有93.90%的区域蒸散变化趋势将发生逆转。(4)人类活动强烈地驱动宁夏绿洲平原蒸散的增强,其中,人类活动协同气候变化共同正向驱动的区域占53.96%。(5)蒸散的逐渐增强,导致宁夏绿洲平原流域内的水分亏缺显著,即供给生态系统光合生产以及回补土壤储水在减少。综上,近些年,宁夏绿洲平原的人为垦殖活动显著增强生态系统的耗水量,给区域水资源供给带来压力,未来应控制合理的农业垦殖力度并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以减缓水资源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绿洲平原 人类活动 水资源消耗 谷歌地球引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