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地理学教学载体的课程思政表征及实践
1
作者 刘小鹏 郑芳 +1 位作者 王鹏 杨美玲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8,共4页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更具挑战性。本文提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互联网“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结构体系,并系统设计“七位一体”的...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更具挑战性。本文提出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互联网“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人文地理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结构体系,并系统设计“七位一体”的教学载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以期通过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发挥人文地理学思政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 育人结构体系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宁夏不同地理分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时空非平稳性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小龙 马明德 +3 位作者 王鹏 李陇堂 米文宝 宋永永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3-868,共16页
地表植被是土壤、水体与大气之间重要的连接物质。研究不同地理分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时空非平稳性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13Q1 NDVI数据及其同期气象、地形、土壤、人类活动... 地表植被是土壤、水体与大气之间重要的连接物质。研究不同地理分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时空非平稳性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13Q1 NDVI数据及其同期气象、地形、土壤、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明确不同地理分区FVC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宁夏不同地理分区下的FVC差异显著,南部山区拥有较好的FVC水平。2000-2022年宁夏FVC呈现波动式增长趋势,南部山区FVC变化最为明显,平均增长速率为0.011/a。生长季多年平均空间格局分析说明宁夏高FVC主要集中在六盘山高山区、沿黄流域和清水河流域。23年间宁夏FVC低波动区域重点位于六盘山、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南华山以及吴忠市和银川市城建区域,中部干旱带高波动明显,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显示南部山区增长趋势明显,引黄灌溉区有递减趋势,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说明宁夏越往南部FVC改善越显著,Hurst趋势进一步表明了南部山区和引黄灌溉区具有高持续特点,南部山区高山区、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甘城子以西、贺兰山石炭井、中宁县、贺兰县月牙湖乡等区域未来将维持稳定不变,沙坡头区香山一带反持续性显著,FVC有将会得到改善,贺兰山部分地区FVC较低且持续性较强有维持现状风险。宁夏不同地理分区FVC与影响因素时空非平稳特征明显,空间序列回归系数说明人类活动对FVC产生重要影响,时间序列回归系数说明了历史时期气候因素对FVC影响波动性大。该项研究可为宁夏不同地域生态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差异化对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非平稳性 生长季 地理分区 趋势分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作视角下黄河流域规划统筹与可持续发展
3
作者 杨蓉 禹怀亮 +1 位作者 王会龙 杨美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6-797,共12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以来,如何在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黄河流域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规划词云、ROSTCM6.0等软件方法对黄河流域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梳理和规律总结,找出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以来,如何在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黄河流域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规划词云、ROSTCM6.0等软件方法对黄河流域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梳理和规律总结,找出在协同合作中的欠缺性。研究发现:①流域整体之间、内外部空间布局缺乏协调;②生态补偿机制未在流域中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尚不完善。而协同合作会对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为黄河流域规划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禁、控、导、修”的规划路径和发展策略: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②生态经济,区段补偿;③统一管理,水土协调。研究结论从多角度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黄河流域 可持续 国土空间规划 编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红寺堡区65个行政村为例
4
作者 程淑杰 王林伶 朱志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093,共13页
探讨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的特殊性,对差异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 探讨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的特殊性,对差异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风貌5个维度构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田野调查法、面对面访谈对65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运用统计分析、ArcGIS及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0.670 5,处中等偏上水平,52.31%的村庄高于均值,村际差异不大;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水平呈西南部>东北部>中间过渡带的梯度递减格局,兼具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呈显著高-高、低-低集聚特征;生态环境子系统、基础设施环境子系统空间分布村际差异显著,而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和文化风貌环境子系统空间分布呈集聚特征。土地灌溉、建筑布局与风格、厕所状况、教育设施、商业环境和文化活动是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研究表明,移民群体对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研究区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空间分异明显,但因政府主导的均衡化政策,形成了“有限差异”的独特格局,基础设施(如灌溉、厕所)和公共服务(教育、商业)是短期内提升满意度的关键干预点,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仍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区 农村人居环境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红寺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程静 王鹏 +1 位作者 赵文智 刘任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98-2310,共13页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 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下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空间驱动机制是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和有效应对变化环境冲击的科学基础。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年际变率与变化趋势,量化了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敏感性、适应性和脆弱性,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整体较高,其中,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占比达61%;空间分布上,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变化趋势。(2)黄河流域不同生态地理区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河套与内蒙古西部中平原荒漠草原区、内蒙古东部中平原草原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脆弱性最高,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黄土梁峁与山地草原区、华北平原栽培植被区、祁连青东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次之,汾渭盆地与黄土高原南部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鲁中低山丘陵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区、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区的脆弱性最低。(3)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导驱动因子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均降水,且所有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作用显著增强。(4)年均降水、NDVI和海拔整体和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均以负相关关系为主,NDVI对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空间非平衡性。研究表明,地理气候带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态本底的生产力高低属性特征直接决定了黄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脆弱性 净初级生产力 黄河流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地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鹏 马逸伦 +5 位作者 程静 许明祥 苏胜亮 蒲勇 韩蕾 杨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共9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为案例区,基于InVEST模型、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科学评估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为案例区,基于InVEST模型、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宁夏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除未利用地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约为0.009 mm/a,空间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宁夏水源涵养功能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面临着较大的退化风险;降水是影响宁夏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海拔和坡度,而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程度最低。[结论]研究期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可持续性有所恢复,但仍需进一步强化水源涵养能力以应对未来的退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演变格局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7
作者 宋小龙 李陇堂 +4 位作者 任婕 吴月 王鹏 米文宝 马明德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1-962,共12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评估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生态环境脆弱,分析其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对该区域生态植被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高...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评估生态环境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生态环境脆弱,分析其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对该区域生态植被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发、高程、土壤、夜间灯光指数等多源数据集,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地理探测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ixe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03—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2年NDVI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在0.1974~0.2464之间。其中,NDVI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NDVI最大值出现在2018年。(2)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中,大部分区域的NDVI是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绝大部分地区的NDVI变化程度集中于低稳定性,整体上中部稳定性强,东西部稳定性弱。(4)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大部分区域显示增大趋势,仅有少部分区域呈现出减少趋势。(5)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NDVI时空变化受自然和人文的综合影响,土壤类型是主要驱动因子,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该区域产生影响,MGWR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土壤类型对NDVI的作用强度最大,气温、潜在蒸散发呈负向效应,降水量、夜间灯光指数呈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趋势分析 MGWR 驱动力 西北干旱生态地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8
作者 王鑫 郑芳 +2 位作者 何铃瑶 何浩亮 侯迎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3-1303,共11页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与目标,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对共同富裕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宁夏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县域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泰尔指数、基准回归分析等...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与目标,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对共同富裕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宁夏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县域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泰尔指数、基准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时空分异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2年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宁北、宁中、宁南不同区域间的增长差异与指标各维度的增长差异显著。(2)从泰尔指数来看,宁夏县域共同富裕的发展差异一直存在,但整体差距在逐渐缩小,泰尔指数分解后组间差距贡献率增长远大于组内差距贡献率。(3)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实现了向更高水平的转变,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4)宁夏县域共同富裕进程相对缓慢,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对宁夏县域共同富裕推进具有阶段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共同富裕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宁夏民宿空间分布特征·热点探测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宋小龙 李陇堂 +4 位作者 王鹏 马明德 米文宝 全晓虎 吴月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18-124,共7页
为了揭示民宿产业发展空间分布特征、热点区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POI数据,以宁夏22个县区为例,综合运用最临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缓冲区分析、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宁夏民宿空间分布状况、热点区域及... 为了揭示民宿产业发展空间分布特征、热点区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POI数据,以宁夏22个县区为例,综合运用最临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缓冲区分析、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宁夏民宿空间分布状况、热点区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民宿已经形成“一核+一带+三组团”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沿黄流域和宁夏南部山区,大多数集中于A级景区的缓冲半径,中卫市民宿集聚现象最为明显;宁夏民宿共计形成1个大型热点区,1个中型热点区,13个小型热点区;空间分异关键因素为旅游总收入,在因素交互作用中,各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旅游总收入和特色村镇数量、GDP等旅游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因素共同交互主导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分布特征 热点探测 影响因素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耦合交互研究
10
作者 周涛 王亚娟 刘小鹏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57-1468,共12页
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互动关系,为实现新型城镇化转型,推动“碳减排”和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基于2012—2022年宁夏沿黄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和Tobit模型探讨了宁夏沿黄... 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互动关系,为实现新型城镇化转型,推动“碳减排”和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基于2012—2022年宁夏沿黄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和Tobit模型探讨了宁夏沿黄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互动响应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城市群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持续向好发展,且逐渐形成“一极多核”的空间格局。(2)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二者互动程度较低,且新型城镇化对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优于低碳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3)城镇化水平、环境治理等因素有助于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而工业化水平则成为阻碍二者良性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低碳发展 耦合协调 互动响应 宁夏沿黄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11
作者 刘子毓 施琳娜 +2 位作者 吴昕燕 丁金梅 文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2-1452,共11页
相对贫困是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从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可... 相对贫困是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从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可行能力、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5个维度构建相对贫困测度体系,运用相对贫困指数模型对农村相对贫困进行测度,通过划定相对贫困线,识别出421户相对贫困农户,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个体和区域相对贫困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彭阳县物质基础维度和发展机会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低,但经济条件维度、可行能力维度和社会保障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高;②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平均高程、劳动力占比、基础设施满意度和工资性收入占比是影响相对贫困的主导因子;主要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医疗支出、是否有小额信贷和第一产业贡献率是次要因子;③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受阻、地区发展差异化明显。为破解黄土高原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困境,亟需以城乡融合为纽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依托跨区域要素流动破除发展壁垒,通过创新治理尺度构建多层级协同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脱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三生用地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情景模拟
12
作者 李聪慧 马彩虹 +1 位作者 安斯文 杨航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探究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对三生用地变化研究对于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系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采用PLUS-Markov(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Markov)模型对2030年三生用地... 探究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对三生用地变化研究对于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系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采用PLUS-Markov(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Markov)模型对2030年三生用地变化作了自然发展(nat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NDS)、生态保护(ecological protection scenario,EPS)与城镇发展(urban development scenario,UDS)3种情景模拟,并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对三生用地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生产用地主要在银川平原与卫宁平原呈现增减变化;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减少,以内部结构调整为主,用地结构发生优化,空间上主要集中于沙坡头、白芨滩、银川平原中北部黄河河岸防护林带以及南部的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生活用地持续增加,以各市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张。NDS情景下三生用地变化速率降低,EPS情景下生态用地转出速率降低,UDS情景下生活用地增速、生态和生产用地减速均快于其他情景。②ESV有所提升但不同情景下的提升度存在差异,表现为EPS(11.48×10^(8)元)>UDS(2.74×10^(8)元)>NDS(1.89×10^(8)元)。③ESV值提升区主要以银川平原中北部与卫宁平原、灵盐台地等区域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扩张;不同情景下ESV降低区分布各异。今后研究区的发展应优先生态保护,防止生活用地无序蔓延、确保生产用地的保有量,多方面促进研究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PLUS-MarKov模型 情景模拟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不同地理分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晓雯 石云 +3 位作者 李建华 马小燕 赵娜 佘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5-161,共7页
乡村聚落用地的地域性分异规律是国土空间分类施治的科学依据。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乡村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对比研究1990—2020年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代表地市乡村聚落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乡村聚落用地的地域性分异规律是国土空间分类施治的科学依据。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乡村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对比研究1990—2020年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代表地市乡村聚落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部引黄灌区银川市乡村聚落用地空间结构呈高密度团状—宽带状—团状演变;中部干旱带吴忠市呈低密度分散—中密度散点状演变;南部山区固原市呈中密度团状嵌套分布。(2)不同地理分区乡村聚落用地均进行了整合,用地先以新生、扩张为主,侵占农业生产、草地生态空间,2005年后有补偿农业生产、生态空间的趋势。(3)北部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大规模聚落发育欠佳,小规模聚落需整合。宁夏不同地理分区乡村聚落演变规律共性与个性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演变 三生空间 地理分区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小龙 马明德 +4 位作者 李陇堂 米文宝 王鹏 吴月 任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57-1969,共13页
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是高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揭示其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能够为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以宁夏94个自治区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气象数据、旅游资源、... 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是高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揭示其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能够为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以宁夏94个自治区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气象数据、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源数据,借助ArcGIS软件,集成多种空间分析模型探究了其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宁夏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偏率为0.71、角度为1.74°的“南-北”两极椭圆形区域内,明显呈北部“一核”成熟增长和南部“一核”雏形发育的“双核”分布特征。(2)宁夏乡村旅游重点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空间差异显著,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与海拔、坡度呈负相关关系,其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且交通以高速公路为主要快速可进入方式,总体上经济发展活跃和人口数量较多的宁夏沿黄城市带和银川平原重点村数量相对较为密集。(3)宁夏乡村旅游重点村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城镇人均收入是主导因素,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集聚产生影响,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交通配套、社会经济和资源禀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格局 地理差异 影响因素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宁夏中部干旱带旱灾危险性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丛士翔 王融融 +2 位作者 常文静 余海龙 黄菊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232,共10页
[目的]揭示宁夏中部干旱带旱灾危险性的时空特征,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生产、农业灾害防治、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灌溉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沙坡头区、中宁县、同心县、盐池县、海原县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 [目的]揭示宁夏中部干旱带旱灾危险性的时空特征,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生产、农业灾害防治、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灌溉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沙坡头区、中宁县、同心县、盐池县、海原县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近39年(1981—2019年)干旱等级的时空变化,并结合GIS技术评价其旱灾危险性时空演变特征。[结果]SPI 12结果表明代际干旱趋势呈波动中加剧趋势(趋势线斜率范围为-0.004~0.003)。SPI 3结果表明季尺度旱灾危险性时空分布异质性明显,空间上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征,而时间上则表现为连旱特征突出。春冬两季旱灾发生频率高于45%;夏、秋两季干旱现象不显著,干旱发生频率处于10.26%~43.59%之间;旱灾危险性时空演变特征评价结果表明代际旱灾危险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季尺度旱灾危险性时空差异明显,空间上表现为旱灾危险性由南向北升高,时间上表现为春冬两季旱灾危险性较高,而夏、秋两季旱灾危险性较低。[结论]宁夏中部干旱带季尺度旱灾危险性时空异质性明显,沙坡头区、中宁县旱灾危险性高,未来应加强春、秋、冬三季的旱灾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宁夏中部干旱带 时空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河东沙区柠条和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柳利利 韩磊 +3 位作者 王娜娜 周鹏 马云蕾 马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9,共10页
【目的】探究柠条和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分析这2个树种在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关系、土壤水利用率的影响因子以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影响,为旱区防护林的林分结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8年生长季(5... 【目的】探究柠条和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分析这2个树种在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关系、土壤水利用率的影响因子以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影响,为旱区防护林的林分结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8年生长季(5—10月),在宁夏河东沙区选择柠条纯林、新疆杨纯林和柠条+新疆杨混交林,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和IsoSource混合模型,分析柠条和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来源,采用相似性比例指数(PS指数)计算柠条和新疆杨在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关系;同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和根系生物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不同因子对林地植物土壤水利用率的影响;计算土壤储水量、土壤水分亏缺和土壤水消耗率,分析柠条、新疆杨纯林及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影响。【结果】1)在纯林和混交林中,整个生长季的柠条的主要水分来源土层基本一致,而新疆杨则表现出不一致性。2)混交林中柠条和新疆杨在整个生长季的相似性比例指数(PS)为62.75%,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弱的水分竞争,在生长季不同时期,2个树种的主要水分来源土层不同,能通过水分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分离来应对干旱。3)土壤含水量对3个林地的植物土壤水利用率的总效应最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与柠条纯林的土壤水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混交林中柠条的土壤水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新疆杨纯林和混交林的植物土壤水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根系生物量对3个林地的植物土壤水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4)混交林土壤储水量高于柠条和新疆杨纯林,而土壤水分亏缺和土壤水消耗率低于柠条和新疆杨纯林。【结论】柠条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基本一致,新疆杨在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水分利用策略存在差异;混交林中的柠条和新疆杨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水分利用的差异来应对干旱,且混交林相比纯林可更有效降低土壤干旱化风险;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是影响3个林地植物土壤水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来源 水分利用关系 氢氧稳定同位素 结构方程模型 土壤水分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程静 王鹏 +1 位作者 陈红翔 韩永贵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37-1648,共12页
深入探究半干旱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明确其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优化半干旱区景观格局、防范和治理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景观... 深入探究半干旱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明确其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优化半干旱区景观格局、防范和治理生态风险、促进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模型,结合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风险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盐池县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下降,其余地类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6.90%。(2)2000—2020年盐池县景观斑块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香浓多样性指数上升,最大斑块指数和蔓延度指数下降,表明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复杂化和分散化的发展态势。(3)2000—2020年盐池县生态风险指数由0.1465下降至0.1312,其中高、较高和中等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5.25%、24.21%和5.44%,而低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14.11%和20.79%,空间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4)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因素对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逐渐弱化,而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和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进 陶恩泽 +2 位作者 陶红 何浩亮 高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9,共12页
[目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2011—2020年耕地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评价生态效率,为构建低碳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碳减排,促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采用耕地碳排放估算模型和ArcGIS计算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 [目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2011—2020年耕地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评价生态效率,为构建低碳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碳减排,促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采用耕地碳排放估算模型和ArcGIS计算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模型SBM(松驰值测算模型)评估耕地生态效率值。[结果](1)2011—2020年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化肥和农用柴油是耕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平罗县和中宁县是最大的耕地碳排放城市。(3)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耕地碳排放总量变化相似。(4)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状态,利通区耕地生态效率较低,需要调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时空分布不均匀,且生态效率不稳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巩固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沿黄城市带 耕地碳排放 SBM超效率模型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及节水潜力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亚苗 陈浩楠 +3 位作者 王芳 南雄雄 陈红翔 李文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05-2016,共12页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粮菜产能显著提升,但其作为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省份之一,评估农业生产水足迹及其节水潜力有助于推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5种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为对象,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探究2006—202...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粮菜产能显著提升,但其作为全国水资源最匮乏省份之一,评估农业生产水足迹及其节水潜力有助于推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5种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为对象,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探究2006—2020年该区域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演变趋势,利用节水潜力模型进一步揭示作物节水潜力。结果表明:(1)近15a宁夏典型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固原市作物生产水足迹下降了42.97%,粮食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2)各作物生产蓝水和灰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同一作物生产绿水足迹在市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大豆对生产绿水足迹贡献率最大。(3)典型年作物生产工程节水潜力、蓝水和绿水真实节水潜力分别可达44.81%、46.43%和45.10%。研究结果可为宁夏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水足迹 时空演变 节水潜力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时间序列的宁夏青铜峡市农田防护林提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嘉敏 何俊 +4 位作者 高富东 李敏 孙兆军 李茜 楠菲山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农田防护林在西北多风沙地区发挥了重要防护作用,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了解农田防护林的空间分布特征,需要对防护林进行有效提取,采用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农田防护林提取成为重要途径。以宁夏青铜峡市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 农田防护林在西北多风沙地区发挥了重要防护作用,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了解农田防护林的空间分布特征,需要对防护林进行有效提取,采用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农田防护林提取成为重要途径。以宁夏青铜峡市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影像中选取7期可以代表4个季度地物特征的Landsat8 OLI影像数据,在影像预处理基础上,融入水体指数、植被特征和植被指数,提取植被的物候特征,掩膜去除研究区内其他地物,从而实现农田防护林的提取。同时利用野外调查结果和土地利用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防护林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5.16%,野外调查的50个采样点中有44个点被准确提取,精度达到88.00%。青铜峡市农田防护林多以林带的形式呈现,林带主要沿排水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序遥感影像 青铜峡市 物候特征 农田防护林 Landsat8 OL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