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君珑
李小伟
+1 位作者
曹兵
张维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19,共7页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植被恢复模式对弃耕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7种植被恢复模式(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刺槐+油松、旱柳+刺槐+山杏、油松+山杏、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油松+旱柳+红豆草、自然恢复)为研究对...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植被恢复模式对弃耕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7种植被恢复模式(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刺槐+油松、旱柳+刺槐+山杏、油松+山杏、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油松+旱柳+红豆草、自然恢复)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II-1模式(旱柳+刺槐+山杏)利于土壤表层氮元素和有机质的积累,而CK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也存在显著差异,I-1模式(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要优于其他模式;而I-2模式(刺槐+油松)不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3)土壤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均与土壤养分指标无显著相关性。而蔗糖酶分别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4)土层间土壤养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该地区合理配置人工林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积累和酶活性的促进作用要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因此,通过人工合理构建植物群落结构,定向恢复到稳定群落阶段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迁出区
植被恢复
自然恢复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杨君珑
刘小龙
+2 位作者
李帆
曹兵
张维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93-2199,共7页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泾源县移民区6种人工混交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lol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泾源县移民区6种人工混交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lol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旱柳Salix matsudana+刺槐+山杏Prunus armeniaca、油松+山杏、刺槐+山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松+旱柳+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为对象,自然恢复为对照,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AWCD值以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模式为最高(0.94±0.44),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最低(0.26±0.18)。(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对各碳源的利用状况有所差异,碳水化合物类是7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而其他化合物和胺类的利用较低。(3)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刺槐+山杏+紫花苜蓿和油松+山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Brilloui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4)PCA分析显示,PCA1和PCA2分别占总方差的36.54%和26.83%。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油松+山杏、油松+旱柳+红豆草混交模式及自然恢复可利用碳源较多,旱柳+刺槐+山杏混交模式次之,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和刺槐+油松混交模式可利用碳源少。以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不同混交模式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区内,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植被恢复模式较其他植被恢复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生态移民迁出区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玉米膜垄沟灌配方肥最佳用量及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沈强云
党根友
+3 位作者
王兆川
樊明
李路一
田军仓
《宁夏农林科技》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试验采用玉米配方肥,于玉米播种起垄前施于两行玉米中间,通过起垄达到肥料深施的目的。且配方肥肥效施放缓慢,氮、磷、钾等养分均衡,可持续供给玉米生长,省去追肥等环节,达到省肥省水的目的。试验采用0~1170kg/hm2玉米配方肥,每间隔90k...
试验采用玉米配方肥,于玉米播种起垄前施于两行玉米中间,通过起垄达到肥料深施的目的。且配方肥肥效施放缓慢,氮、磷、钾等养分均衡,可持续供给玉米生长,省去追肥等环节,达到省肥省水的目的。试验采用0~1170kg/hm2玉米配方肥,每间隔90kg/hm2为1个水平,共设14个处理,进行单因子回归试验,建立玉米配方肥施用量与玉米出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二次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配方肥施于玉米二行中间安全可行,不影响玉米出苗率;施肥量对玉米收获穗数影响极小,不同施肥量与玉米收获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3513.9+11.98X-0.01091X2;求解出适宜用量为549kg/hm2,对应的玉米产量为16802.6kg/hm2。其增产机制主要是增加了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垄沟灌
配方肥
施用量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3
1
作者
杨君珑
李小伟
曹兵
张维江
机构
宁夏大学
农
学院
宁夏大学土木学院
出处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19,共7页
基金
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Z16052)资助
文摘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植被恢复模式对弃耕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7种植被恢复模式(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刺槐+油松、旱柳+刺槐+山杏、油松+山杏、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油松+旱柳+红豆草、自然恢复)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II-1模式(旱柳+刺槐+山杏)利于土壤表层氮元素和有机质的积累,而CK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也存在显著差异,I-1模式(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要优于其他模式;而I-2模式(刺槐+油松)不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3)土壤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均与土壤养分指标无显著相关性。而蔗糖酶分别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4)土层间土壤养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该地区合理配置人工林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积累和酶活性的促进作用要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因此,通过人工合理构建植物群落结构,定向恢复到稳定群落阶段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生态移民迁出区
植被恢复
自然恢复
土壤酶活性
Keywords
ecological immigration are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natural restoration
soil enzyme activity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杨君珑
刘小龙
李帆
曹兵
张维江
机构
宁夏大学
农
学院
宁夏大学土木学院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93-2199,共7页
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BEG02010)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六盘山海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集成与示范)
文摘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泾源县移民区6种人工混交林(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loli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油松、旱柳Salix matsudana+刺槐+山杏Prunus armeniaca、油松+山杏、刺槐+山杏+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松+旱柳+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为对象,自然恢复为对照,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AWCD值以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模式为最高(0.94±0.44),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最低(0.26±0.18)。(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对各碳源的利用状况有所差异,碳水化合物类是7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羧酸类和聚合物类,而其他化合物和胺类的利用较低。(3)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刺槐+山杏+紫花苜蓿和油松+山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Brilloui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4)PCA分析显示,PCA1和PCA2分别占总方差的36.54%和26.83%。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油松+山杏、油松+旱柳+红豆草混交模式及自然恢复可利用碳源较多,旱柳+刺槐+山杏混交模式次之,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和刺槐+油松混交模式可利用碳源少。以上结果表明,人工林的不同混交模式对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具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区内,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植被恢复模式较其他植被恢复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提高。
关键词
六盘山
生态移民迁出区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Keywords
Liupan mountains
Eco-emigration are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odels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分类号
Q718.8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膜垄沟灌配方肥最佳用量及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沈强云
党根友
王兆川
樊明
李路一
田军仓
机构
宁夏
农林科
学院
农作物研究所
宁夏大学
水利
土木学院
出处
《宁夏农林科技》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基金
宁夏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宁夏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节水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及"优势粮食持续增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文摘
试验采用玉米配方肥,于玉米播种起垄前施于两行玉米中间,通过起垄达到肥料深施的目的。且配方肥肥效施放缓慢,氮、磷、钾等养分均衡,可持续供给玉米生长,省去追肥等环节,达到省肥省水的目的。试验采用0~1170kg/hm2玉米配方肥,每间隔90kg/hm2为1个水平,共设14个处理,进行单因子回归试验,建立玉米配方肥施用量与玉米出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二次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配方肥施于玉米二行中间安全可行,不影响玉米出苗率;施肥量对玉米收获穗数影响极小,不同施肥量与玉米收获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3513.9+11.98X-0.01091X2;求解出适宜用量为549kg/hm2,对应的玉米产量为16802.6kg/hm2。其增产机制主要是增加了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
关键词
玉米
膜垄沟灌
配方肥
施用量
增产效果
分类号
S513.06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君珑
李小伟
曹兵
张维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杨君珑
刘小龙
李帆
曹兵
张维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玉米膜垄沟灌配方肥最佳用量及增产效果研究
沈强云
党根友
王兆川
樊明
李路一
田军仓
《宁夏农林科技》
201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