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周瑶 马红彬 +5 位作者 贾希洋 沈艳 周静静 闫鹏科 陆琪 王建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70,共8页
研究禁牧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期为该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选取未封育(放牧)、封育3~15a、水平沟整地后1~15a的土壤,分析0... 研究禁牧封育和水平沟生态恢复措施下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期为该区草地生态建设提供依据。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选取未封育(放牧)、封育3~15a、水平沟整地后1~15a的土壤,分析0—10,10—20,20—30,3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试验区土壤微生物类群以放线菌为主,达到86.18%~94.43%,数量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微生物生物量碳、量氮含量,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随着草地封育年限增加呈上升变化,但水平沟措施下随着整地年限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种措施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相反,真菌数在封育6a和水平沟6a较低,分别为11.33,4.67cfu/g;(2)各处理下,0—40cm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整体呈现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有机碳等主要养分含量相关性显著(p<0.05);(3)相近恢复年限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酶活性总体为封育草地高于水平沟(p<0.05);研究认为,禁牧封育较水平沟措施更有利于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水平沟 禁牧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土地退化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长军 徐秀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1期339-339,341,共2页
分析了宁夏地区的土地退化现状,并从3个方面包括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水土流失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对策,以期为解决宁夏市土地退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退化 现状 对策 宁夏回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慧 赵娅茹 +6 位作者 魏佳媛 吴梦瑶 李冰 孙浩楠 陈林 李学斌 庞丹波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5,共15页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其固碳潜力较大,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两种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9—2022年发表的4464篇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期揭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研究的发文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通过VOSviewer对WOS数据库中发文国家的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利用CiteSpace对WOS和CNKI数据库中发文机构的分析显示,在WOS数据库中发文量位居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CNKI数据库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最为活跃,但各研究团队的交流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该领域在两个数据库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变化的驱动作用,土壤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价值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固碳功能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丛化对宁夏东部荒漠草原草地植被群落的影响
4
作者 龙进潇 陈林 +4 位作者 庞丹波 张雅琪 李冰 陈应龙 李学斌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68-5581,共14页
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对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较为复杂,尚存在较大争议。在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分别选取轻度、中度、重度及未灌丛化样地,利用植被群落调查和经典生态位理论,研究了自然入侵的柠条锦鸡儿(Ca... 草原灌丛化是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对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较为复杂,尚存在较大争议。在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分别选取轻度、中度、重度及未灌丛化样地,利用植被群落调查和经典生态位理论,研究了自然入侵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对宁夏东部荒漠草原植被群落及生态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灌丛化过程中,草本植被群落的高度、地上生物量显著上升,而密度显著下降,群落向着密度稀疏,而生物量增大的方向演替。(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轻度灌丛化>重度灌丛化>中度灌丛化>未灌丛化样地,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灌丛化程度的加剧而显著上升。(3)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雾冰藜(Grubovia dasyphylla)等物种具有较大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作为荒漠草原优势物种。中度灌丛化区域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的拟合度高,置信带区间较窄,相关性强,进一步说明中度灌丛化更适宜于这些优势物种的生存和繁殖。(4)灌丛化模式驱动下,除了部分优势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荒漠草原植被群落整体生态位重叠度普遍较低,物种生态位分化明显,种间竞争小。综上所述,柠条锦鸡儿入侵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促进了灌下草本植物的生长,且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化 灌丛资源 荒漠草原 植被群落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5
作者 李小聪 司浩宇 +7 位作者 李静尧 邱开阳 张硕 黄业芸 刘王锁 鲍平安 苏云 崔璐瑶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凋落物及表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全碳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全磷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全碳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小值为336.80 g·kg^(-1),全磷在2947 m有最大值为0.92 g·kg^(-1);凋落物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13.73 g·kg^(-1)。而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116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79.57 g·kg^(-1)、0.87 g·kg^(-1),土壤全氮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2947 m有最大值,为7.77 g·kg^(-1)。(2)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碳氮比(C:N)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碳氮比(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凋落物全氮与土壤有机碳、碳磷比(C:P)呈显著负相关(P<0.05),凋落物全磷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凋落物氮磷比(N:P)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氮磷比(N:P)、碳磷比(C: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凋落物碳磷比(C:P)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落物养分循环及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凋落物 垂直地带性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张硕 郭艳菊 邱开阳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优势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并测定其C、N和P含量。结果表明:1)优势植物细根全碳、C꞉N与根际土壤C꞉P、N꞉P均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而根际土壤全磷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氮、全磷和根际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呈倒“V”型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常绿针叶林,与优势植物细根C꞉P的变化趋势相反。2)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碳与根际土壤有机碳(P=0.041)、全氮(P=0.016)、根际土壤C꞉P(P=0.013)、N꞉P(P=0.007)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海拔(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较低海拔(荒漠草原和浅山灌丛)出现了根际土壤磷限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生态化学计量比 细根 海拔梯度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人工植被推动下水分介导的系统响应、生态阈值与互馈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新国 刘春虹 +4 位作者 王磊 陈林 王兴 曲文杰 宋乃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5-104,共10页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生态恢复与重建 人工植被 生态互馈作用 生态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变化 被引量:20
8
作者 许冬梅 许新忠 +1 位作者 王国会 陶利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5-42,共8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复的围封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未封育、封育3、5、7和10年的草地总有机碳及其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增加,除0~5cm土层外,各... 以宁夏荒漠草原自然恢复的围封草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未封育、封育3、5、7和10年的草地总有机碳及其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增加,除0~5cm土层外,各土层有机碳含量以封育7年、10年的草地较高;就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看,0~10cm表层土壤以封育3年及未封育草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而10~40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随封育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各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以1~0.5mm与0.5~0.25mm粒级较高;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在0~10cm表层以<0.25mm微团聚体最高,10~20cm土层以>5mm粒级和<0.25mm粒级较高,20~40cm土层以>5 mm粒级最高。综上所述,封育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退化荒漠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在封育7年时出现转折;随土层的加深,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对封育的响应减弱,且大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的贡献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恢复演替 土壤有机碳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不同封育年限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晶晶 许冬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8,共6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对不同封育年限及未封育草地的植被进行调查,并运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对不同恢复演替阶段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计测。结果表明:草地封育后,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 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对不同封育年限及未封育草地的植被进行调查,并运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对不同恢复演替阶段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计测。结果表明:草地封育后,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发生变化,未封育草地以一年生植物刺蓬(Salsola pestifer)的生态位宽度最大,短花针茅(Stipa breviliora)和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均以封育7年的草地最高,分别为3.153和4.058,中亚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各封育年限草地及未封育草地中均较高,是该区域的泛化种。封育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总体较高,大多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4~0.8之间;其中,未封育草地的种群重叠指数较低,封育5年的草地种群重叠指数最高。不同封育年限草地中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不一定和其他的物种有最大的重叠值,植物群落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和种群生态位宽度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自然恢复 优势种群 生态位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生计方式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适应——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例 被引量:15
10
作者 卞莹莹 宋乃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22,共13页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农牧交错带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度、感知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表现出不同的结果.研究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单一....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农牧交错带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措施.结果表明,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度、感知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表现出不同的结果.研究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单一.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感知研究区生态环境好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生态环境变化认知度也提高.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对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认知与研究区近50年的气象观测值趋势相符.农户在遇到极端气候事件时基本上是被动适应,事后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关注的极端气候事件不同.随着生态建设效果显现和非农业化带来的经济能力增强,农户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和关注度逐渐降低,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计方式 环境感知 环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柱模拟降雨对铜尾矿重金属淋溶进入下伏土壤的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贺婧 金安妮 +4 位作者 张扣扣 马娟 罗玲玲 任惠芹 钟艳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为探究铜尾矿重金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溶实验,配置初始pH=7.2的人工模拟雨水为淋滤液,采用柱状淋溶装置进行尾矿重金属淋出实验,探究中卫某铜尾矿重金属的淋溶释放特征,评估尾矿重金属淋溶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中Cu、Zn... 为探究铜尾矿重金属释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动态淋溶实验,配置初始pH=7.2的人工模拟雨水为淋滤液,采用柱状淋溶装置进行尾矿重金属淋出实验,探究中卫某铜尾矿重金属的淋溶释放特征,评估尾矿重金属淋溶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中Cu、Zn、As、Cd和Pb平均质量含量分别为2130.30、105.10、234.41、0.72和64.57mg·kg^(-1),均超出宁夏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淋溶10次后,尾矿中Cd、Zn、Pb、As、Cu等重金属的释放率分别为1.98%、0.32%、0.30%、0.15%、0.01%,即Cd的释放率最高.淋溶后,尾矿重金属质量含量明显下降,其中0~5cm深度尾矿重金属含量下降最多,As的释放量最大,重金属向下层迁移明显.尾矿中Cu、Pb、Cd和Zn主要淋失碳酸盐结合态,As主要淋失可交换态,As和Cd的淋溶风险较高.Cu是尾矿重金属中关键的生态风险因子,尾矿中Cd和Cu为高风险,As、Zn和Pb为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重金属淋溶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落物输入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何文强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曹萌豪 张雅琪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5-1763,共9页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 枯落物输入改变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了解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探究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改变的响应,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筛选出712组有效数据通过Meta分析,从枯落物输入改变、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揭示枯落物输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添加使土壤pH降低2.2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分别提高3.99%、15.9%、9.82%和16.52%;枯落物去除使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C/N、铵态氮分别降低8.16%、4.02%、6.47%、5.09%、10.55%和8.86%。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调控。在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对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海拔对土壤pH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林分类型对土壤pH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得出枯落物输入改变条件下,年均温是土壤pH的主要调控因子,年均降水量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调控因子;海拔是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的主要调控因子。枯落物输入改变后土壤含水量、p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均显著发生变化,而枯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程度除了受到枯落物输入改变的调控,还受到气候、海拔、林分类型、处理年限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枯落物输入差异化响应的驱动因素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输入 森林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不同年限退耕压砂地土壤质量评价
13
作者 王思瑶 邱开阳 王建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8,共11页
探讨宁夏压砂区域退出耕地对土壤性状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宁夏中卫市环香山地区退耕压砂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地势平缓一致、土壤... 探讨宁夏压砂区域退出耕地对土壤性状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宁夏中卫市环香山地区退耕压砂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地势平缓一致、土壤类型相同的不同退耕年限压砂地,研究压砂地退耕2、5、10、15、20、30和100 a的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采用隶属函数结合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压砂地退耕不同年限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自退耕5 a后,土壤全钾含量整体随退耕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退耕2 a时最高,其余年限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呈波动变化趋势,分别在退耕15、2、15 a时最高。2)土壤孔隙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先减后增趋势;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均于退耕2 a时最大,退耕5 a时急剧降低,之后随年限增加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在退耕20 a后趋于稳定。3)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两者均在退耕30 a时活性最大。4)不同退耕年限土壤质量综合得分为2 a>30 a>100 a>15 a>20 a>10 a>5 a,退耕恢复2 a时土壤质量评价得分最高,综上所述,压砂地退耕2 a土壤质量有一定恢复,退耕5 a时土壤质量衰退,并随退耕年限增加土壤质量呈正向演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地 土壤质量 退耕地 恢复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
14
作者 杨敏 刘任涛 +3 位作者 方进 郭志霞 赵璇 周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3-2732,共10页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 土壤质地是固沙植被区土壤生境恢复的重要标志。研究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结构的影响,对于解析固沙植被区生物群落营养级结构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依据土壤质地设置3种处理样地(S,只含有砂粒;SS,含有砂粒和粉粒;SSC,含有砂粒、粉粒和黏粒),采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分布特征,阐明了土壤质地演变对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包括捕食性、植食性、杂食性和腐食性动物,其中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占据优势地位。(2)随土壤质地细化,捕食性与植食性动物个体数呈相反变化趋势,前者先降低后增加,而后者则为先增加后降低;但杂食性动物个体数呈增加趋势。(3)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SSC显著高于SS和S。具体表现为:与S和SS样地相比,SSC样地的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动物的类群数分别增加了0.70—3.95倍、0.45—1.23倍和0.50—1.33倍;其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了1.32—6.43倍、0.81—1.59倍和10倍以上。(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总体上土壤质地对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多样性分布产生正效应。表现为:土壤质地既可对捕食性动物的类群数产生直接影响,亦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土壤质地对植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是通过草本植物的间接作用;土壤质地对杂食性动物类群数的影响则是通过土壤理化性质产生间接作用。研究表明,随着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细化、土壤条件改善和草本植物增加,地面节肢动物营养级功能群的多样性增加,有利于食物链延长和稳定,并且捕食性动物亦可调控植食性动物分布,表征了上行-下行效应营养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土壤质地 地面节肢动物 功能群结构 固沙植被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甘草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52
15
作者 李学斌 陈林 +1 位作者 李国旗 安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8-722,共5页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一种重要的食用、饲用及轻工业用原料商品。中国甘草以其独特的形、色、质、味及传统的有效运用,在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从甘草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概述了中国甘草资源的自然特性:在中国,甘草属植物约有29种6个变种,其中只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列入国家药典;甘草为深根性植物,主要通过地下水平根茎进行繁殖,由于其种子硬实率极高,自然状态下很少进行有性繁殖。从甘草的分布学特征、区划学特征和产区学特征阐述了甘草的生态学特征:甘草作为干旱地区的自然资源之一,生态幅度较宽,分布较广,亚洲中部古老而干旱的高原是其分布的中心,其中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是其主产区。通过种子繁殖、根茎无性繁殖和组培快繁分析了近年来甘草的繁殖技术的发展。同时,展望了建立多元化、科学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是中国甘草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自然特征 分布 繁殖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土壤与植被的RDA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5 位作者 杨新国 陈林 刘秉儒 曲文杰 杨明秀 肖绪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7,共8页
土壤质量变劣是沙化的本质,核心内容为土壤物质流失,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土体构型的变化。弃耕前土壤沙化程度和性质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进程、演替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弃耕恢复草地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变劣是沙化的本质,核心内容为土壤物质流失,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土体构型的变化。弃耕前土壤沙化程度和性质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进程、演替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弃耕恢复草地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研究弃耕恢复草地随地表覆沙厚度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植被分布及其多样性变化与主要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覆沙厚度的增加植被由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向苦豆子群落转变;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由0.334降低到0.104,苦豆子的重要值由0增加到0.404。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从0.32增加到0.79,丰富度指数从0.13增加到0.40,均匀度指数从0.11增加到0.22。3)对弃耕地植物群落分布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分别为碳酸钙和全盐(0~10cm)、碳酸钙(10~40cm)。表层土壤碳酸钙含量的变化表征了地带性灰钙土的沙化程度和退化阶段,弃耕恢复草地当前植物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还是特定土壤退化状态约束下物种随机扩散竞争的适应性结果,覆沙厚度所决定的表层土壤环境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是主要的决定因子,土壤养分对植被的直接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弃耕恢复草地 覆沙厚度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近50年来的干旱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杜灵通 宋乃平 +1 位作者 王磊 南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宁夏是中国的气候敏感地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变化特征对其应对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和构建西北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宁夏的生态分区,在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分别选取代表性的气象站,基于1960-201... 宁夏是中国的气候敏感地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变化特征对其应对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和构建西北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宁夏的生态分区,在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分别选取代表性的气象站,基于1960-2012年的逐月降水和平均温度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研究了宁夏近50a来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近50a的气候变暖事实存在,年均增温0.027~0.040℃,由北向南增温幅度降低,年降水量显示减少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宁夏近50a来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湿润期到干旱期的旱化过程,1960-1980年期间为近50a内的湿润期,1980-1995年为气候波动期,而1995年以后全区基本进入干旱期;南部山区的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中部干旱带次之,引黄灌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候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MANN-KENDALL检验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高粱属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的适应性 被引量:21
18
作者 梁丹妮 靳巧红 +4 位作者 李明雨 魏晓艳 谢应忠 伏兵哲 兰剑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2期490-501,共12页
为丰富宁夏引黄灌区牧草种质资源,于2017年4–10月在宁夏引黄灌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0个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进行适应性评价,通过测定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抗倒伏系数等指标,对抗倒伏系数的各因子间进行相关分析、营养成分... 为丰富宁夏引黄灌区牧草种质资源,于2017年4–10月在宁夏引黄灌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0个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进行适应性评价,通过测定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抗倒伏系数等指标,对抗倒伏系数的各因子间进行相关分析、营养成分指标间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对不同品种的营养价值进行得分排序,采用隶属函数对10个高粱属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高粱品种在该地区的生育期为113~125 d,以绿巨人品种株高最高,达312.67 cm,干草产量最高的品种为海牛(29.72 t·hm–2),且高于其他品种(P <0.05),大力士的茎秆糖锤度最高,为16.37%,叶绿素含量在26.97~51.95(SPAD),相对牧草质量最高的品种为大奖2120(154.33),营养价值综合评价得分前五的品种为大奖2180>斯威特>大奖2120>金冠>绿巨人。抗倒伏较强的5个品种依次为大力士、大奖2180、海牛、绿巨人和大奖2120。最终根据营养成分、干草产量和抗倒伏系数综合评价得出,大奖2180、大力士、绿巨人、海牛和大奖2120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营养价值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抗倒伏系数 宁夏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东部风沙区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秦建蓉 马红彬 +3 位作者 沈艳 谢应忠 俞鸿千 李小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91-1898,共8页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了宁夏东部风沙区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物种多样性变化;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性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风沙区荒漠草原物种较为单一,多集中在6~13种;不同群落类型间地...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了宁夏东部风沙区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物种多样性变化;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性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风沙区荒漠草原物种较为单一,多集中在6~13种;不同群落类型间地上生物量和盖度差异显著;群落内竞争性较弱的物种减少,优势种具有较高的重要值。(2)群落间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但变化趋势并不一致;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 7和0.880 2,而与优势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519 8。(3)CCA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以及氮磷钾含量较高、容重小时,植物物种相对丰富;对群落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土壤水分、容重和土壤有机质,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 8、0.683 8、0.532 9,物种和群落二者在CCA排序轴相关性较大的土壤因子较为一致。研究认为,宁夏东部风沙区荒漠草原植物优势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明显,物种丰富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均匀度,土壤水分是影响该区草原植物群落分布的决定性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区 荒漠草原 物种多样性 典范对应分析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茬时期与留茬高度对宁夏荒漠草原柠条营养成分和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周静静 马红彬 +4 位作者 蔡育蓉 朱旭 谭松伟 段强 王占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7-293,共7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的人工柠条林带为对象,研究不同月份平茬和留茬高度为0、5、10和15cm对柠条营养成分及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生育期内,柠条蛋白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质量分数呈现波动变化,其中粗蛋白... 以宁夏荒漠草原的人工柠条林带为对象,研究不同月份平茬和留茬高度为0、5、10和15cm对柠条营养成分及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生育期内,柠条蛋白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质量分数呈现波动变化,其中粗蛋白质量分数变幅为11.19%~15.38%,6月最高。留茬高度对柠条当年再生速度、分枝数、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留茬0cm植株地径的日增量和冠幅最高,留茬15cm最低;返青率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5、6月平茬柠条的再生速度、冠幅增量、地径增量和萌枝长增量显著好于其他月份平茬,返青率以5-7月平茬柠条较高。研究认为,从饲用营养成分和柠条再生考虑,宁夏荒漠草原柠条最佳平茬时期为6月,高度为齐地平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柠条 留茬高度 平茬时期 再生性能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