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乡村产业振兴实现路径的研究——以宁夏固原市农村产业为例
1
作者 刘勇 牛小宁 +1 位作者 田舒文 康义 《宁夏农林科技》 2025年第5期59-64,共6页
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农民富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多个典型乡镇的调研,以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及特色种植业等农村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固原... 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农民富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多个典型乡镇的调研,以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及特色种植业等农村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固原市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推进宁夏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农村产业 宁夏固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文化在固原——固原博物馆馆藏丝绸之路文物金银器与金银币 被引量:2
2
作者 黄丽荣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4-128,136,共6页
固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关中通往中亚地区的咽喉要塞。汉唐丝绸之路繁荣时期,有大量中亚人来到中国,有的还落脚于固原,他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域外文化,这些文化交流不仅见于诸多文献记载,同时还反映在考古学上。近数... 固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关中通往中亚地区的咽喉要塞。汉唐丝绸之路繁荣时期,有大量中亚人来到中国,有的还落脚于固原,他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域外文化,这些文化交流不仅见于诸多文献记载,同时还反映在考古学上。近数十年大量重要文物的出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的物证,再现了固原丝路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博物馆 丝绸之路 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早期丝绸之路遗址——回中宫、瓦亭驿、朝那古城、固原古城 被引量:2
3
作者 苏银梅 《文博》 2010年第3期61-64,共4页
宁夏固原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境内丰厚的文化遗存,见证着曾经繁荣的丝路盛况。本文作者介绍了固原早期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回中宫、瓦亭驿、朝那古城、固原古城及其出土文物,旨在证明固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关键词 宁夏 固原 早期丝绸之路遗址 回中宫 瓦亭驿 朝那古城 固原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宁夏两汉墓葬 被引量:10
4
作者 姚蔚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90,共10页
关键词 墓葬 汉墓 猃狁 两汉 匈奴 旧石器时代 聚居 独特 时期 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西吉县宋代砖雕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5
作者 耿志强 郭晓红 +3 位作者 杨明 乔国平 黄丽荣 程云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共11页
关键词 宁夏西吉县 发掘简报 砖雕 宋代 宋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美穗博物院藏中国十一围屏双塔柱门石榻 被引量:7
6
作者 乐仲迪 苏银梅 《宁夏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83-87,共5页
本文作者对日本美穗博物院收藏的一具中国石榻 (即集美石榻 )的浮雕内容作了详细描述 。
关键词 日本 美穗博物馆 中国 石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境内“北方系青铜器”及其文化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建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5-129,共5页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境内分布着一种典型的考古文化遗存,即现在考古界和学术界所称的“北方系青铜器”。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在宁夏南部和中部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型青铜文化墓葬一百多座,文化分布地点近40处,出... 春秋战国时期,宁夏境内分布着一种典型的考古文化遗存,即现在考古界和学术界所称的“北方系青铜器”。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迄今为止,在宁夏南部和中部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型青铜文化墓葬一百多座,文化分布地点近40处,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文化内涵既展示了“北方系青铜器”文化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浓郁区域特征,从而使本地区一跃成为该文化分布、发现和研究不可逾越的区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增添了新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境内 北方系青铜器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文化的发现及其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建军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41-46,共6页
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遗存有丰富发达的春秋战国青铜文化,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种类型青铜文化墓葬百余座,文化分布地点计有50处左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风格与特征既展示出... 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遗存有丰富发达的春秋战国青铜文化,这种文化的发现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发现、发掘和清理的各种类型青铜文化墓葬百余座,文化分布地点计有50处左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质地的器物,其风格与特征既展示出了"北方系青铜器"的一般特点,又显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从而使该地区一跃成为"北方系青铜器"分布和发现的稠密区域,也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南部 青铜文化 发现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变迁的考古学观察
9
作者 苏银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生活着义渠、乌氏等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西戎",因而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风格鲜明的动物纹北方系青铜器为主。秦汉时期,固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出土文物的文化风貌与中...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生活着义渠、乌氏等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西戎",因而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风格鲜明的动物纹北方系青铜器为主。秦汉时期,固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出土文物的文化风貌与中原一致。文章从考古资料探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的变迁,认为地理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此阶段该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 春秋战国 秦汉 地域文化 变迁 考古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家村窖藏:制作机构及其世界性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子 程云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7,共6页
对何家村窖藏,学者们依据政府职能推测为与唐少府监关系密切。通过分析其中钱币等信息,可发现这批宝物应属于少府监下的铸钱院、中尚署等机构,其制造地点可能是少府监下属铸钱院所在的崇德坊,位在窖藏出土的兴化坊之南。通过研究金银器... 对何家村窖藏,学者们依据政府职能推测为与唐少府监关系密切。通过分析其中钱币等信息,可发现这批宝物应属于少府监下的铸钱院、中尚署等机构,其制造地点可能是少府监下属铸钱院所在的崇德坊,位在窖藏出土的兴化坊之南。通过研究金银器工艺,可发现少数器物纹饰和工艺较为成熟外,当时唐朝金银器制作还处在模仿学习期。与唐朝关系密切的波斯、大秦、粟特甚至吐蕃等,都成为学习对象。少府监是为皇室和国家打造和管理金银器的主体部门,同时负责对外贸易,大量收藏和打造兼有中外文化元素的器皿,是金银器成为丝路交流的重要载体的必然结果,客观上促进丝路贸易和文化交流,具有世界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家村窖藏 少府监 世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建明二年造像碑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磊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造像碑 北魏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上的萧关道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建军 《文博》 2010年第3期50-55,共6页
萧关道是丝绸之路长(安)凉(州)古道北路经过今宁夏固原境内一段驰名线路,因萧关而得名,开辟于商周之际,到汉代全线贯通。伴随着丝路的开通、繁荣与昌盛,成为关中通往北方与河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要道,在中西、南北文化交流,商业... 萧关道是丝绸之路长(安)凉(州)古道北路经过今宁夏固原境内一段驰名线路,因萧关而得名,开辟于商周之际,到汉代全线贯通。伴随着丝路的开通、繁荣与昌盛,成为关中通往北方与河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要道,在中西、南北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民族迁徙融合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萧关道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窟寺: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标 被引量:3
13
作者 程云霞 《文博》 2010年第3期65-67,共3页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条传播线路上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成为佛教传播的路标,清晰地显示了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脉络。这些石窟中著名者主要有"龟兹模式"的代表新疆地区的克孜儿石窟,甘肃敦...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条传播线路上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成为佛教传播的路标,清晰地显示了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脉络。这些石窟中著名者主要有"龟兹模式"的代表新疆地区的克孜儿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榆林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成熟与辉煌的体现。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中国化,在佛教石窟方面主要表现为:石窟形制的变化;造像题材的变化;造像形象的变化。佛教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佛教石窟 路标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乐舞与须弥山石窟中的乐伎雕刻探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佩妮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15-117,共3页
佛教所倡导的极乐世界同人世间一样,都需要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音乐,乐舞遂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乐舞传入中国在适应本土化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发展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乐舞。须弥山石... 佛教所倡导的极乐世界同人世间一样,都需要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音乐,乐舞遂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佛教乐舞传入中国在适应本土化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发展吸收了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乐舞。须弥山石窟中的乐伎雕刻展现了佛教乐舞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乐舞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乐舞 石窟 乐伎雕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考古学专家钟侃
15
作者 罗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3-104,共2页
钟侃,江西省定南县人,现任宁夏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是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宁夏历史学会副会长。1938年9月,钟侃出生在江西定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56年中学毕业后,钟侃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 钟侃,江西省定南县人,现任宁夏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是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宁夏历史学会副会长。1938年9月,钟侃出生在江西定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56年中学毕业后,钟侃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考古专业。1960年秋,钟侃毕业后被分配到正在筹建中的宁夏博物馆。以后短短的几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宁夏地区 博物馆 历史学 江西省 西北大学 文物考古工作 定南 历史系 研究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