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视角下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1
作者 徐昊文 黄亚浩 +3 位作者 吴洋洋 贾振江 韩金朝 李王成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0-392,共13页
[目的]为探究“双碳”目标下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效应。[方法]以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发布的碳排放系数法,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量和农业生产活动中碳排放量的差值作为农田净碳汇构建测算体系... [目的]为探究“双碳”目标下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效应。[方法]以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发布的碳排放系数法,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量和农业生产活动中碳排放量的差值作为农田净碳汇构建测算体系,测算2003—2022年宁夏农田净碳汇量及净碳汇强度,综合运用ArcGIS可视化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刻画农田净碳汇时空特征,进而结合LMDI模型明确宁夏农田净碳汇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就时序特征而言,研究期内宁夏农田净碳汇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3.38×10^(6) t增加至2022年的7.56×10^(6) t;农田净碳汇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55 t/hm^(2)增长到2022年的6.35 t/hm^(2)。2)就空间格局而言,宁夏县域间农田净碳汇空间分布格局由“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变为“北部高,南部低”;农田净碳汇重心由银川市灵武市向吴忠市红寺堡区移动,迁移距离为40.15 km。3)就净碳汇来源而言,宁夏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来源主要是化肥施用,占碳排放总量的36.06%;碳吸收量贡献最大的作物是玉米,占碳吸收总量的50.90%。4)农田净碳汇效率和农业劳动力是宁夏农田净碳汇的负向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因素是促进宁夏农田净碳汇的驱动因素。[结论]宁夏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呈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净碳汇效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种植结构,能够增强农田碳汇功能。为干旱区农业生态碳汇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对我国西北地区制定碳减排政策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净碳汇 时空动态 重心转移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盐碱区排水沟岸边带和底泥脱氮贡献及驱动因素
2
作者 祁若曈 孙西燕 +1 位作者 李宏旭 郑兰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1-4562,共12页
以宁夏第三排水沟为研究对象,采用15N同位素技术,测定了不同采样断面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厌氧氨氧化速率及其脱氮贡献;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PCR定量分析,探讨理化特征、功能基因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岸边带和底泥脱氮过程的影响... 以宁夏第三排水沟为研究对象,采用15N同位素技术,测定了不同采样断面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厌氧氨氧化速率及其脱氮贡献;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PCR定量分析,探讨理化特征、功能基因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岸边带和底泥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宁夏第三排水沟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速率(1.22~3.75μmol N_(2)/(kg·h)均显著高于厌氧氨氧化速率(0.16~0.48μmol N_(2)/(kg·h)(P<0.05),反硝化的脱氮贡献占83.91%~92.95%,厌氧氨氧化的脱氮贡献占7.05%~16.09%,反硝化为宁夏第三排水沟岸边带和底泥中主要的脱氮途径.排水沟底泥的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岸边带(P<0.05),而厌氧氨氧化速率在岸边带和底泥中的差异不显著(P > 0.05).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在岸边带的丰度显著高于底泥(P<0.05);nirS则反之;岸边带和底泥的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和nirS)丰度之和均显著高于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P<0.05).亚硝化球菌属是岸边带中最优势的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脱氯菌属是底泥中最优势的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理化因子通过调控微生物活性影响功能基因的丰度及表达进而驱动脱氮过程;底泥中更高的TOC含量、更为厌氧的环境及更高的功能基因丰度是其反硝化能力显著优于岸边带的核心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边带 底泥 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同位素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P-IES作物同化模型的宁夏玉米产量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赛驹 金建新 +3 位作者 丁一民 孙伯颜 孙振源 朱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54,共8页
作物长势和田间水分预测对于农业精准管理至关重要。为准确模拟宁夏玉米产量,利用2019-2020年田间观测数据,整合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和迭代集成平滑算法(iterative ensemble smoother,IES)构建了适用于宁夏干旱地区... 作物长势和田间水分预测对于农业精准管理至关重要。为准确模拟宁夏玉米产量,利用2019-2020年田间观测数据,整合SWAP(soil-water-atmosphere-plant)模型和迭代集成平滑算法(iterative ensemble smoother,IES)构建了适用于宁夏干旱地区玉米的SWAP-IES作物同化模型。比较了同化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土壤含水率(soil water content,SW)及其组合对宁夏干旱地区玉米种植区土壤含水率模拟和产量估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同时同化LAI和SW数据时,土壤含水率模拟的决定系数(R2)显著提升,从初始时的-0.07增加到0.71。这表明,将LAI和SW数据同时纳入模型显著增强了模型预测土壤含水率的准确性。而同时同化LAI和SW相比仅同化LAI或SW能更好的模拟土壤含水率,这表明2个观测变量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二者的耦合能更好地提升模型的模拟精度。同时同化LAI和SW时估产精度最高,RMSE降低到914.113 kg/hm^(2),显著低于其他情景。说明所构建的SWAP-IES玉米同化模型,在同时同化LAI和SW的情况下,可以准确模拟土壤含水率变化过程和玉米产量,为干旱地区农田灌溉优化和玉米估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P-IES作物同化模型 玉米 生长模拟 产量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BAL模型的宁夏蒸散发遥感估算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南 郭子龙 +2 位作者 柴明堂 朱磊 丁一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蒸散发较为强烈,目前对于区域尺度蒸散发的反演是一大难点,常见的蒸散发产品分辨率较低。基于SEBAL模型对宁夏地区地表蒸散发进行了反演,并采用现有数据集对其估算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利用P-M模型和气... 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蒸散发较为强烈,目前对于区域尺度蒸散发的反演是一大难点,常见的蒸散发产品分辨率较低。基于SEBAL模型对宁夏地区地表蒸散发进行了反演,并采用现有数据集对其估算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利用P-M模型和气象站水面蒸发数据验证,相关系数R2的平均值都保持在0.80和0.79以上,利用MOD16蒸散量产品验证,得到R2的平均值保持在0.90以上,均方根误差的平均值为1.03,偏差的平均值为1.76;宁夏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基本呈现为北部平原向南部山区增加趋势特征,在时间上,2001-2021年蒸散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蒸散量的分布规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蒸散量的能力大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草地>城市建设用地>裸地,蒸散量均值依次为10.18、8.18、8.12、7.83、7.70、7.48 mm/d。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EBAL模型反演得到的地表蒸散量有较高的精确度,同时该结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以及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更广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土地利用类型 遥感反演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绿洲参考作物蒸散演变特征及其归因
5
作者 罗霄 杜灵通 +4 位作者 乔成龙 马龙龙 吴宏玥 钟艳霞 潘海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82-4794,共13页
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是生态水文过程中的关键因子,研究ET_(0)在干旱绿洲区的演变,不仅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洲水文过程响应,亦对绿洲水土资源高效配置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有指导意义。以... 参考作物蒸散(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是生态水文过程中的关键因子,研究ET_(0)在干旱绿洲区的演变,不仅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洲水文过程响应,亦对绿洲水土资源高效配置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有指导意义。以宁夏沿黄绿洲为例,基于1960—2019年的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ET_(0),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对敏感系数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宁夏沿黄绿洲近60 a的ET_(0)演变特征及其归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绿洲ET_(0)年内呈单峰形态,ET_(0)在5—7月间较高,累积ET_(0)占年总ET_(0)的43.6%;近60 a的ET_(0)年均值为1226.38 mm,并以1.66 mm/a(P<0.01)幅度上升,但年际波动特征明显,其中在1988年突变之前,ET_(0)无显著变化趋势,而突变之后则以每10 a左右的周期显著增加或降低。(2)年ET_(0)主要以20—40 a和50—60 a周期振荡,且有多重时间尺度的复杂嵌套现象,不同季节的周期振荡差异较大,夏、秋季振荡幅度较强,其周期接近于年ET_(0)规律,而冬、春季振荡幅度较弱。(3)虽然ET_(0)与6种气象因子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但ET_(0)对不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最高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系数分别为11.58%和8.40%。(4)宁夏沿黄绿洲ET_(0)与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有较强的耦合性,区域气候的持续升温和相对湿度持续降低、以及由此引发的饱和水汽压亏缺持续增强是推动ET_(0)上升的重要原因,而气候由湿润向干旱的突变和平均风速的异常波动是诱发ET_(0)突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绿洲 蒸散发 敏感系数 小波分析 参考作物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第三排水沟底泥氮循环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6
作者 郑兰香 赵靖 黄凌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底泥是水体氮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为揭示宁夏第三排水沟底泥氮循环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该文在5个采样点底泥理化性质分析基础上,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并对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 底泥是水体氮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为揭示宁夏第三排水沟底泥氮循环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该文在5个采样点底泥理化性质分析基础上,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并对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三排起点底泥中pH值为6.96以外,其余点均呈弱碱性。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和全磷沿沟的空间分布均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在硝化菌群落中,AOB amoA基因丰度(3.16×10^(6)~7.95×10^(7)copies/g)远高于AOA amoA(5.62×10^(3)~3.76×10^(5)copies/g);反硝化菌群落中,nirS基因丰度(6.87×10^(7)~9.16×10^(8)copies/g)高于nirK(2.40×10^(7)~3.42×10^(8)copies/g)。泉古菌门是AOA主要优势菌门,变形菌门为AOB、nirK和nirS共有的主要优势菌门。底泥中的氮循环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AOA与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AOB与pH呈显著正相关;nirS型反硝化菌与pH呈显著负相关;nirK型反硝化菌与TOC呈极显著负相关,三排底泥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差别较大且受理化因子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氮循环 群落结构 AOA AOB NIRK n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影响下的土壤三维干缩裂纹模拟
7
作者 朱磊 邵绪云 +1 位作者 张一凡 万愉快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134,148,共9页
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机械加固直接增加土壤强度,抑制其附近土壤开裂。基于三维土壤开裂模型,结合以趋势项和随机波动项为特征的非平稳随机场,建立了描述根系影响下三维土壤干缩开裂过程的数值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三维根系密度分布函数,并... 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机械加固直接增加土壤强度,抑制其附近土壤开裂。基于三维土壤开裂模型,结合以趋势项和随机波动项为特征的非平稳随机场,建立了描述根系影响下三维土壤干缩开裂过程的数值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三维根系密度分布函数,并利用临界应变与根密度的指数函数关系将根系对土壤的加固作用具现在非平稳随机场中。采用闵可夫斯基密度(即面积密度、长度密度和欧拉数密度)来量化裂纹模式。通过现场实验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评价。实验与模拟裂纹图像的闵可夫斯基密度及裂纹深度相对频率的决定系数在0.7697~0.9983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05~0.083之间,偏差在0.0148~0.0810之间,一致性指标大于0.9617,表明新构建的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根系影响下的三维土壤干缩开裂。此外,敏感性分析表明,土壤表面裂纹分布随着根系三维径向分布密度函数(Rad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Function,RDDF)的横向分布半径的增加而减少,裂纹深度相对频率则受极半径的影响更加明显。研究成果对于干旱条件下的土壤结构变化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裂纹 裂纹深度 三维裂纹模型 闵可夫斯基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成本多视角立体视觉的辣椒苗三维重建与策略优化
8
作者 朱磊 程瑞英 +3 位作者 丁一民 孙振源 郭政 江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9,共7页
基于立体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有效降低了植株表型无损测量中的影像获取成本,但算力消耗较大。开展三维重建策略优化研究,对于提高植株表型信息的采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构建了以手机为影像获取手段的多视角成像系统,获取了30株辣椒... 基于立体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有效降低了植株表型无损测量中的影像获取成本,但算力消耗较大。开展三维重建策略优化研究,对于提高植株表型信息的采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构建了以手机为影像获取手段的多视角成像系统,获取了30株辣椒苗的影像数据,进一步结合运动恢复结构与多视图立体视觉(SFM-MVS,Structure From Motion-MultiPle View Stereo)算法,在2160个不同分辨率和不同数量影像组合情景下,分别重建了辣椒苗三维点云。通过重建速度、精度、稳定性以及植株表型参数(叶长、叶宽)准确性的评估,优化植株三维点云重建方案。结果表明,当分辨率为480 p,图片数量大于45幅时,重建成功率达到80%,点云间平均距离误差均小于0.05 cm,提取的表型参数值与实测值的R2均到了0.96以上。同时,该情景下单株平均重建时间为344 s,仅为参照情景(分辨率为1080 p、图片数量为120幅)耗时的10%。综上,在辣椒苗的重建中可将分辨率和图像数量分别设置为480 p和45,从而优化表型测量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三维重建的辣椒苗表型参数快速无损测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多视角立体视觉 点云模型 表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田退化机制及其修复改良措施:研究进展及展望
9
作者 李王成 黄亚浩 +5 位作者 马东祥 贾振江 吴洋洋 徐昊文 张一帆 李旭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90,共14页
系统梳理连作砂田退化历程及其机制,探讨针对砂田关键土壤环境问题所提出改良措施的合理性,以期为制定砂田生态体系恢复和农业高效生产可持续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基于现有研究结论,从时间维度厘清砂田土壤环境恶化脉络,从覆盖... 系统梳理连作砂田退化历程及其机制,探讨针对砂田关键土壤环境问题所提出改良措施的合理性,以期为制定砂田生态体系恢复和农业高效生产可持续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基于现有研究结论,从时间维度厘清砂田土壤环境恶化脉络,从覆盖层功能劣化及连作障碍层面揭示砂田物理和生化环境退化机制,归纳总结田间管理措施、土壤改良剂施用、耕作方式变革和加速砾石成壤化等改良措施的成效及其适宜性。砂田连作年限达10年表现出明显连作障碍。3~5年后水肥供给不足,需采取补水施肥措施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连作20年后,土壤保墒保温功能基本丧失。单一种植模式下根际条件和土壤环境致使微生物环境持续恶化,砂田由细菌型高肥土向真菌型低肥土转变,更换耕作方式、配施生物有机肥是现阶段主要应对策略。砂田退化机制及其改良措施相关研究基本清晰,但尚存在不足,未来相关研究可拓展深化以下3个方面:(1)现阶段砂田土壤环境监测连续性不足,梳理归纳各时期砂田土壤环境恶化特征对实施针对性改良措施极为关键;(2)土壤理化特性与生化环境间的关联机制尚不清晰,缺乏统筹性定量分析阐释;(3)撂荒砂田治理是长期化过程,岩石成壤化赋予土壤环境的改善效果不容忽视,对延缓砂田荒漠化、促进植株定殖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退化历程 砂田退化机制 土壤环境 调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罗及博弈赋权法的地热资源潜力与适宜性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怡香 丁朋朋 +2 位作者 刘韶华 王明珠 朱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7,共12页
【背景】砂岩孔隙型地热能是一种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但热储层非均质性、勘探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地热资源量概率评估及适宜性识别等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方法】选取鲁西北平原馆陶组地热为研究对象,采用体积法与蒙特卡罗法开展地热资... 【背景】砂岩孔隙型地热能是一种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但热储层非均质性、勘探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地热资源量概率评估及适宜性识别等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方法】选取鲁西北平原馆陶组地热为研究对象,采用体积法与蒙特卡罗法开展地热资源潜力不确定性评估;从地热资源特性、地质结构属性、社会经济3个方面建立砂岩热储适宜性多维度指标体系,采用博弈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开展地热资源适宜性定量评价,并通过地热井空间分布对评价结果进行校验。【结果和结论】鲁西北平原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地热资源量为5.68×10^(17) kJ,折合标准煤1.94×10^(10) t,地热资源量为(4.75~6.32)×10^(17) kJ的概率为90%,平均地热资源丰度为3.35×10^(13) kJ/km^(2);研究区适宜性“较好”及以上面积为5557 km^(2),占比35.63%;适宜性“差”区域占比最低,仅为14.32%;综合资源潜力和适宜性结果,鲁西北平原德州潜断陷为地热勘探开发首选靶区。研究成果可为重点地区地热资源勘探优化和开发目标区域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蒙特卡罗模拟 热储特征 体积法 博弈赋权法 适宜性评价 鲁西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伪标签迭代自训练的无人机玉米冠层覆盖度识别研究
11
作者 詹磊 丁一民 +3 位作者 朱磊 杨志 丁龙辉 叶一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20,130,共8页
冠层覆盖度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重要参数。研究针对传统无人机提取玉米冠层过程中光照不均、阈值选取不确定以及对大量标注数据依赖性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GB影像的迭代自训练识别方法。首先采用中值滤波、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 冠层覆盖度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重要参数。研究针对传统无人机提取玉米冠层过程中光照不均、阈值选取不确定以及对大量标注数据依赖性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GB影像的迭代自训练识别方法。首先采用中值滤波、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SV)及Retinex光照校正对原始图像进行增强,改善了对比度、突出了玉米细节并降低了噪声。随后,构建了包含超绿指数(EXG)在内的多维特征向量,并结合无监督高斯混合模型(GMM)聚类生成玉米冠层覆盖度识别伪标签。最后,基于伪标签和少量人工标注数据(共45张图像,占样本总量约3.7%),利用DeepLab v3+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迭代自训练,逐步提高识别精度。结果表明,多轮迭代后模型整体准确率由87.05%提升至94.24%,Kappa系数由73.26%提高至87.97%。该方法有效降低了识别算法对大规模标注数据的依赖,为基于无人机RGB影像的玉米冠层覆盖度遥感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冠层覆盖度 迭代自训练识别 伪标签 DeepLab v3+ 高斯混合模型 无人机RGB 低空遥感反演 图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生植物生长影响因素及其适应策略:研究进展与展望
12
作者 黄亚浩 贾振江 +5 位作者 李王成 吴洋洋 马东祥 吕航 张一帆 高素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系统梳理、总结、分析岩石-土壤-植物三者协同作用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植物在石质化土壤环境下的适应机制,以期为石质生境植被生长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方法]从内因岩石碎片体积分数及所处位置、外因植被类型... [目的]系统梳理、总结、分析岩石-土壤-植物三者协同作用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植物在石质化土壤环境下的适应机制,以期为石质生境植被生长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方法]从内因岩石碎片体积分数及所处位置、外因植被类型与降雨气候条件等不同维度,深入分析石质土壤对植物生长的综合效应,揭示石质生境下植物在形态、生理及分子层面的适应策略。[结果]石质土壤对植物生长的调控作用与岩石形状、体积分数、埋深及气候条件、植物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石质土壤中植物生长受限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流失和养分匮乏。在此情形下,植物通过调节自身生长性状及生理代谢以更好地应对环境胁迫。[结论]未来相关研究可从3个方面拓展和深化:1)石质土壤中不同属性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协同作用效果及植物的遗传适应机制。2)寻求石质土壤环境下适宜植物生长的最佳岩石碎片参数组合。3)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特定区域适生植物的优化筛选,选取具有强抗逆性的植物品种,以促进区域植物稳定定植,进而逐步改良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生境 环境胁迫 植物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干旱区流域湿地水体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以宁夏平原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业斌 柴明堂 +3 位作者 杨娟 申晓晶 冯东溥 舒瑞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4,共6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宁夏平原为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湿地区域。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对宁夏平原1984—2020年湿地水体的历史覆盖、面积变化、类型转变及季节性演变等动态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宁夏平原为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湿地区域。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对宁夏平原1984—2020年湿地水体的历史覆盖、面积变化、类型转变及季节性演变等动态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 1984—2020年宁夏平原湿地水体历史覆盖面积为1 373.86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8.1%,全时段覆盖水体面积为116.46 km^(2);(2) 1984—1999年至2000—2020年宁夏平原地表水体面积共计增加482.99 km^(2),总体面积变化率为45.6%;(3)研究区新增永久性水体明显,过去37年新增永久性水体218.89 km^(2),同时季节性水体面积变化幅度较大;(4) 2020年,全年覆盖水体占比为39.45%,而1—6月覆盖时间的水体面积占比超过50%。本文成果可为环境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湿地水体 水体面积变化 水体类型转变 水体季节性演变 谷歌地球引擎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石覆盖下的农田土壤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王成 马东祥 +5 位作者 贾振江 高素素 栾文杰 张一帆 陈继虹 宿起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8,共11页
砾石覆盖是旱区特有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模式。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地表覆砂能够很好地适应旱区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为当地农业发展和效益提升带来极大助力。然而,砾石覆盖农田退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愈加凸显,成为当地农... 砾石覆盖是旱区特有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模式。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地表覆砂能够很好地适应旱区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为当地农业发展和效益提升带来极大助力。然而,砾石覆盖农田退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愈加凸显,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障碍因子。文章以砾石覆盖的土壤环境效应为脉络,归纳总结了砾石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土壤盐分、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和相关机制。同时,进一步指明旱区砂田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持续深化和拓展的方向,主要包括:(1)砾石覆盖农田退化过程中土壤环境的综合演变机制;(2)“砾石-土壤-作物”系统间的协同作用机制;(3)应对砂田退化的农业修复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4)砾石覆盖对局部区域气候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覆盖 土壤环境 旱区 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辐射场的苗期作物三维建模和表型参数获取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磊 江伟 +3 位作者 孙伯颜 柴明堂 李赛驹 丁一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2,230,共10页
苗期作物三维结构的精准高效重建是获取表型信息的重要基础。传统的三维重建大多基于运动恢复结构-多视图立体视觉(Structure from motion and multi-view stereo,SFM-MVS)算法,计算成本高,难以满足快速获取表型参数的需求。本研究提出... 苗期作物三维结构的精准高效重建是获取表型信息的重要基础。传统的三维重建大多基于运动恢复结构-多视图立体视觉(Structure from motion and multi-view stereo,SFM-MVS)算法,计算成本高,难以满足快速获取表型参数的需求。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神经辐射场(Neural radiance fields,NeRF)的苗期作物三维建模和表型参数获取系统,利用手机获取不同视角下的RGB影像,通过NeRF算法完成三维模型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利用点云库(Point cloud library,PCL)中的直线拟合和区域生长等算法自动分割植株,并采用距离最值遍历、圆拟合和三角面片化等算法实现了精准测量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表型参数。为评估该方法的重建效率和表型参数测量精度,本研究分别选取辣椒、番茄、草莓和绿萝的苗期植株作为试验对象,对比NeRF算法与SFM-MVS算法的重建结果。结果表明,以SFM-MVS方法重建点云为基准,NeRF方法重建的各植株点云点对距离均方根误差仅为0.128~0.395 cm,两者重建质量较接近,但在重建速度方面,本文研究方法相比于SFM-MVS方法平均重建速度提高700%。此外,该方法提取辣椒苗株高、茎粗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1和0.90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6 cm和0.017 cm,对各苗期植株叶面积提取的R^(2)为0.909~0.935,RMSE为0.75~3.22 cm^(2),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三维重建和表型参数获取效率,从而为作物育种选苗提供更为高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期作物 三维重建 神经辐射场 表型参数 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的青铜峡灌区水稻和玉米种植分布早期识别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磊 王科 +2 位作者 丁一民 孙振源 孙伯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0-860,共11页
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内作物种植分布对于灌溉水资源高效配置、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Sentinel-2卫星数据,通过水稻和玉米早期特征分析,提取关键的“水淹”信号和“植被”信号,构建时序归... 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内作物种植分布对于灌溉水资源高效配置、农田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宁夏青铜峡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时相Sentinel-2卫星数据,通过水稻和玉米早期特征分析,提取关键的“水淹”信号和“植被”信号,构建时序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特征值数据集,并通过样本分析关键特征阈值,构建水稻和玉米早期种植分布决策树模型,提取2022年宁夏青铜峡灌区水稻和玉米种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玉米和水稻苗期的后半段5月15—31日,水淹信号和植被信号是区分二者关键时期。(2)基于早期作物物候特征的方法,在5月16—31日获取的水稻和玉米图像制图精度高于90%,用户精度超过91%,总体精度超过90%,Kappa系数高于0.88,明显高于同时期随机森林方法的分类精度。(3)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早期水稻和玉米种植分布提取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能够在时空尺度上以较少的实地样本进行延展,同时在时间上也更有优势。因此,该方法为青铜峡灌区水稻和玉米种植分布早期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峡灌区 Sentinel-2 归一化植被指数 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 决策树 水稻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生长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赵昱 刘吉利 +3 位作者 吕雯 任鸿武 代婧 崔卓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27-133,共7页
为了筛选适合盐化土壤种植的玉米品种、探究耐盐玉米苗期的生长机制,采用实验室作物品种选育等方法对21个不同玉米品种进行NaCl[0(CK)、220 mmol/L)]胁迫处理,分别测定CK和盐胁迫处理苗期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通过主成分分... 为了筛选适合盐化土壤种植的玉米品种、探究耐盐玉米苗期的生长机制,采用实验室作物品种选育等方法对21个不同玉米品种进行NaCl[0(CK)、220 mmol/L)]胁迫处理,分别测定CK和盐胁迫处理苗期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玉米苗期生长指标降低,茎粗比CK降低54.05%~60.18%(P<0.05),宁单33、晋单73和银玉238品种苗期的叶绿素在盐胁迫下较CK降低37.5%~63.7%,SOD活性和POD活性受盐胁迫影响复杂。聚类分析将21个供试材料分为7个高度耐盐型、8个中度耐盐型、3个轻度耐盐性和3个盐敏感型。21个品种中耐盐性较好的品种有晋单73、禾青157、先玉355、西蒙青贮707、先玉1225、科乐699等,其次为华亦204、反诺501、迪卡159、银玉238、屯玉168、德科622、宁单33、京科青贮93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耐盐性 苗期 玉米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间生草对霞多丽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亚楠 苏丽 +3 位作者 梁飞 孙霄 陈建胜 李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95-2002,共8页
为探索适宜的酿酒葡萄生态栽培管理模式,以清耕葡萄园为对照,研究行间种植湖南稷子、箭筈豌豆、黑麦草和红豆草对霞多丽葡萄果实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行间生草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含... 为探索适宜的酿酒葡萄生态栽培管理模式,以清耕葡萄园为对照,研究行间种植湖南稷子、箭筈豌豆、黑麦草和红豆草对霞多丽葡萄果实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行间生草处理提高了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4种生草处理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湖南稷子处理的葡萄总糖含量最高,较对照高出11.77%;4种生草处理的总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H值显著低于对照,其中箭筈豌豆总酸含量最高、pH值最低,分别为5.47 g·L^(-1)和3.55;4种生草处理葡萄总酚及总黄烷酮含量较对照有显著提高,其中箭筈豌豆、湖南稷子处理果皮和果籽的总酚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32.10%、48.20%和22.32%、25.18%。在葡萄酒中共检测出47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物质含量最多,共22种,醇类物质15种,脂肪酸类物质5种;4种生草处理的香气物质总量均高于对照,主要表现为重要酯类物质含量的增加,其中湖南稷子处理香气物质总量最高。综上,行间生草提高了贺兰山东麓葡萄园的土壤养分含量,对产区土壤具有一定的改良作用;湖南稷子和箭筈豌豆两种草种对霞多丽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提升效果较好,适宜在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推广。本研究结果为葡萄园生草模式和种类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间生草 霞多丽 土壤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对‘赤霞珠’葡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津聪 撒晓梅 +3 位作者 李明 戴仲龙 孙霄 王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4-2145,共12页
为了研究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赤霞珠’葡萄根际土壤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并提出高效可行的有机肥配施模式。以7 a生‘赤霞珠’葡萄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7个施肥处理:CK(传统施肥)、A1(蚯蚓粪+未腐熟枝条+100倍光合细菌菌... 为了研究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对‘赤霞珠’葡萄根际土壤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并提出高效可行的有机肥配施模式。以7 a生‘赤霞珠’葡萄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7个施肥处理:CK(传统施肥)、A1(蚯蚓粪+未腐熟枝条+100倍光合细菌菌剂)、A2(蚯蚓粪+未腐熟枝条+200倍光合细菌菌剂)、A3(蚯蚓粪+未腐熟枝条+300倍光合细菌菌剂)、B1(蚯蚓粪+腐熟枝条+100倍光合细菌菌剂)、B2(蚯蚓粪+腐熟枝条+200倍光合细菌菌剂)、B3(蚯蚓粪+腐熟枝条+300倍光合细菌菌剂)。结果表明:与CK处理比较,B2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含量。A2处理显著提高Chao187.60%,且其OTU数量最多,说明A2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细菌群落丰富度。与CK比较,B2处理改变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增加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与施用未腐熟枝条A2比较,施用腐熟枝条B2处理显著增加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速效钾、碱解氮、全氮、有机质的含量与细菌群落优势菌群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B2处理为最佳施肥配比方案,其次为A2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微生物菌剂 葡萄园根际土壤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