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低氧胁迫对香鱼鳃和肝脏组织结构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1
作者 刘珏巧 刘巍 +12 位作者 张锋 刘彦斌 刘凯 景梦雷 王永杰 李敏敏 赛清云 朱浩 王飞雨 肖伟 田永华 刘哲 连总强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8-576,共9页
【目的】以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为研究对象,探究急性低氧胁迫下香鱼鳃和肝脏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对组织的损伤情况,为开展香鱼健康养殖及低氧胁迫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测定香鱼呼吸生理点(浮头点、窒息点等)并进... 【目的】以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为研究对象,探究急性低氧胁迫下香鱼鳃和肝脏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对组织的损伤情况,为开展香鱼健康养殖及低氧胁迫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测定香鱼呼吸生理点(浮头点、窒息点等)并进行急性低氧胁迫(6、24、48 h)和复氧(6 h)试验,分析其鳃和肝脏组织结构变化,并测定抗氧化酶活性、代谢酶活性。【结果】呼吸生理点试验表明香鱼浮头点为2.85 mg·L^(-1),窒息点为1.37 mg·L^(-1),高于底栖鱼类,表明其对低氧高度敏感。组织学分析显示,低氧胁迫导致香鱼鳃小片弯曲肿胀、血细胞堆积,肝脏空泡化、肝血窦扩张及细胞坏死。急性低氧胁迫下,随胁迫时间的持续,鳃和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并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在低氧至48 h过程中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性、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随低氧胁迫时间的持续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在48 h时达到最大值。同时,复氧6 h后,以上4种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鳃和肝组织损伤未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香鱼低氧不耐受的生理特征。低氧胁迫对香鱼肝脏、鳃组织结构造成了一定损伤,香鱼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无氧代谢能力来抵抗缺氧造成的危害,但这种抵抗缺氧的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和限度,过度胁迫对香鱼肝脏及鳃组织的损伤不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鱼 低氧胁迫 肝脏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沙湖水体富营养化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红雪 邱小琮 +1 位作者 杨艳梅 李广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14-2417,共4页
于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对宁夏沙湖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透明度、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浮游植物等水质指标季节变化规律,采用非生物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与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等对其营养... 于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对宁夏沙湖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了透明度、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浮游植物等水质指标季节变化规律,采用非生物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与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等对其营养水平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沙湖水体已达到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夏季TLI最高,为中度富营养;秋季、春季为轻度富营养。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评价表明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夏季污染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湖 营养水平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胁迫对兰州鲇幼鱼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王飞雨 朱浩 +11 位作者 刘彦斌 景梦雷 刘凯 刘珏巧 张锋 王永杰 李敏敏 赛清云 肖伟 田永华 连总强 王玉涛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8-567,共10页
【目的】探究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幼鱼在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下的生理响应及基因表达特征,为兰州鲇健康养殖及种质创新提供数据。【方法】在测定分析其呼吸生理点的基础上,开展兰州鲇鳃、肝组织在低氧胁迫0、6、24、48 h时和复... 【目的】探究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幼鱼在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下的生理响应及基因表达特征,为兰州鲇健康养殖及种质创新提供数据。【方法】在测定分析其呼吸生理点的基础上,开展兰州鲇鳃、肝组织在低氧胁迫0、6、24、48 h时和复氧6 h时的组织病理、氧化应激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低氧胁迫下,兰州鲇鳃组织出现血细胞增多、上皮细胞肿胀、鳃小片延伸等形态学损伤;肝则表现为空泡减少、肝细胞排列紊乱及局部坏死;复氧6 h后,部分鳃小片之间间隔、长度及宽度出现恢复现象。鳃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肝中SOD、CAT活性则呈先降后升的特点。鳃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脯氨酸羟化酶结构域1(prolyl hydroxylase domain 1,PHD1)和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s,HSP90α)在胁迫48 h内显著上调(P<0.05);肝中3种基因表达量则呈先升后降趋势,在胁迫24 h时达到峰值,48 h时显著下调(P<0.05);复氧后,鳃中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肝中HIF-1α和PHD1相比48 h显著升高(P<0.05),HSP90α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兰州鲇通过调整鳃呼吸表面积、激活抗氧化系统及调控低氧基因表达以适应低氧环境,其组织结构损伤具有一定可逆性,提示其较强的低氧耐受能力。本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兰州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策略,也为兰州鲇的养殖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鲇 低氧胁迫 组织结构 抗氧化能力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鲇幼鱼对饲料蛋白和能量需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赛清云 王远吉 +1 位作者 吴旭东 邱小琮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58,共6页
以粗蛋白、总能、赖氨酸、非植酸磷为试验因素,各设6个水平,采用均匀设计U6*(64)制成6种配合饲料,饲喂黄河鲇(Silurus lanzhouensis)幼鱼60 d,研究黄河鲇对饲料粗蛋白和能量的需要量。以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值为指标,... 以粗蛋白、总能、赖氨酸、非植酸磷为试验因素,各设6个水平,采用均匀设计U6*(64)制成6种配合饲料,饲喂黄河鲇(Silurus lanzhouensis)幼鱼60 d,研究黄河鲇对饲料粗蛋白和能量的需要量。以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值为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并对方程进行降维分析和优化求解。结果显示:摄食第3组饲料(蛋白质42%,总能19.50 kJ/g)试验鱼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均获得最大值,分别为84.83%、1.02%、2.98;随着饲料中粗蛋白、总能的增加,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黄河鲇幼鱼对饲料粗蛋白的需要量为42.48%~42.96%,对总能的需要量为19.3~19.4 k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鲇(Silurus lanzhouensis) 营养需求 粗蛋白 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