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银川盆地1:50000平罗站幅工程地质钻孔及取样土工试验数据集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巧银 李成柱 方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32-38,10042-10050,共16页
本数据集是作者2017年在银川盆地平罗站幅施工的14个工程地质钻孔岩心中采集的234个岩土样品,经过测试分析后所得的共2 602组测试数据。这些数据主要体现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压缩模量、颗粒成分等。图幅内第四系分布广泛,厚度大,为区内... 本数据集是作者2017年在银川盆地平罗站幅施工的14个工程地质钻孔岩心中采集的234个岩土样品,经过测试分析后所得的共2 602组测试数据。这些数据主要体现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压缩模量、颗粒成分等。图幅内第四系分布广泛,厚度大,为区内主要的工程地质岩组,且成因多样,从西到东主要包括:上更新统洪积层,岩性主要为砾石、砂砾石;全新统灵武组细砂土;全新统湖沼积层,岩性主要为淤泥、砂质粘土及粉砂;全新统风积层,岩性主要为土黄色中-细砂、粉砂。其中,全新统灵武组占据了图幅大部分区域,岩性主要为细砂、粉砂、砂质粘土等。钻孔揭示,银川平原区地层纵向上以河湖相细砂、粉砂为主,夹粉质粘土,局部钻孔含卵砾石层。样品测试数据分析显示,图幅区内碎石土、冲积砂土、粘性土具较高的抗剪强度,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而图幅西北部砂岩、泥岩由于中等到强风化程度,且有软弱夹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湖沼积成因的淤泥、砂质粘土及粉砂工程地质性质亦较差。本次图幅区内的工程地质钻探工作施工规范,测试分析均由具备国家资质的实验室承担,得到的数据质量可靠,真实反映了该区域内地层信息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工程地质钻孔 土工试验 平罗站幅 1:50 000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地区潜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玉芳 金晓媚 薛忠歧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2,共7页
尽可能获取人类活动影响之前或影响相对较小时期的化学组分含量可作为一个地区的环境背景值。在综合分析银川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水环境单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1987-1989年潜水水质资料进行分析,以平均值、标准... 尽可能获取人类活动影响之前或影响相对较小时期的化学组分含量可作为一个地区的环境背景值。在综合分析银川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水环境单元,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1987-1989年潜水水质资料进行分析,以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含量范围等给出各单元潜水10个项目的环境背景值,分析了潜水环境背景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区域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潜水环境背景值在河湖积平原区最高,河漫滩和冲洪积平原区次之,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最低。潜水环境背景值的空间变化特征反映了地下水流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从溶滤→溶滤、浓缩平衡→浓缩的分带特征,服从自山前补给区向河岸排泄区水化学组分由亏缺转向富集的演化规律,在东部河漫滩地带黄河补给冲淡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地区 潜水 背景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平原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杰 王文科 +2 位作者 段磊 李英 张在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基于2013~2015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通过SPSS聚类分析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银川平原水位动态变化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银川平原地下水动态分为径流型、灌溉型、降水蒸发型和开采型4种类型,其中人为影响... 基于2013~2015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通过SPSS聚类分析和土地利用类型,分析银川平原水位动态变化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银川平原地下水动态分为径流型、灌溉型、降水蒸发型和开采型4种类型,其中人为影响地下水位动态类型(灌溉型、开采型)分布最广,约占银川平原总面积的1/2。在时间尺度上,受不同因素的影响,4种动态类型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从年内动态趋势看,径流型呈M型变化;灌溉型呈W型变化;降水蒸发型呈Λ型变化;开采型呈Z型变化,对于开采型,通过模拟,认为夏季开采全年的45%~50%,冬季开采15%~20%是最优开采量。在空间尺度上,受地形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类型自西向东呈径流型—开采型—灌溉型规律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开采的合理方式,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平原 地下水位动态类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及对地下水的补给 被引量:9
4
作者 杨丽虎 徐迎春 +5 位作者 马玉学 宋献方 赵志鹏 公亮 刘海燕 宋秋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8-174,共7页
为了揭示干旱区灌区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机制,以银川平原永宁灌区试验区为例,原位监测降雨、土壤水和地下水,采用零通量面法计算包气带的水量平衡,定量评估了土壤水与地下水的补给量。结果表明:(1)活跃层、次活跃层受... 为了揭示干旱区灌区包气带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机制,以银川平原永宁灌区试验区为例,原位监测降雨、土壤水和地下水,采用零通量面法计算包气带的水量平衡,定量评估了土壤水与地下水的补给量。结果表明:(1)活跃层、次活跃层受降雨/灌溉水入渗、蒸发的影响最为明显。地下水受渠系渗漏影响7月初埋深最小,4月末和11月初埋深最大。(2)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含水量增幅、初始入渗速率、持续时间和总渗漏量在灌溉模式均大于降雨模式,土壤蒸发量在两种模式下则表现相反。在灌溉量减少的情况下,由于地下水位抬升,深层渗漏量基本不变,但持续渗漏的时间增长。(3)研究时段土壤储水量增加了0.3 mm,入渗量为633.3 mm,蒸发量为285.6 mm,深层渗漏补给地下水量为434.4 mm,地下水补给土壤水为87.0 mm。包气带土壤水受持续降雨模式、灌溉模式和地下水位波动的影响,灌溉补给地下水占入渗量的68%,需要优化灌溉模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水分运移 地下水补给 引黄灌区 银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平原地下水模拟中山前侧向补给量的确定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洁 李英 +3 位作者 胡伏生 段扬 马小波 童彦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5,共6页
地下水数值模型中边界侧向补给量的精确性是决定模型可靠性的重要因素,进而也影响地下水数值模拟结果和预报结果的可靠性。为提高银川平原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精度,采用水文分析法提取贺兰山东麓子流域面积,由前人不完整统计的雨洪量与子... 地下水数值模型中边界侧向补给量的精确性是决定模型可靠性的重要因素,进而也影响地下水数值模拟结果和预报结果的可靠性。为提高银川平原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精度,采用水文分析法提取贺兰山东麓子流域面积,由前人不完整统计的雨洪量与子流域面积资料,类比推算贺兰山东麓雨洪水入渗量,并与遥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流域水文分析的计算结果为4 828.3万m^3/a,基于遥感的计算结果为6 208.6万m^3/a,取二者平均值5 518.5万m^3/a作为地下水模型中山前侧向补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侧向补给量 水文分析法 地下水模拟 银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物覆盖对农业区地下水入渗补给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昊旭 邵景力 +1 位作者 崔亚莉 马小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65,共9页
灌溉入渗是卫宁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研究不同农作物对地下水的灌溉入渗补给对于准确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卫宁平原灌区2个包气带水分运移原位试验点系统观测数据,运用Hydrus-1D软件建立了试验点的包气带水分运移... 灌溉入渗是卫宁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研究不同农作物对地下水的灌溉入渗补给对于准确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卫宁平原灌区2个包气带水分运移原位试验点系统观测数据,运用Hydrus-1D软件建立了试验点的包气带水分运移数值模型;设置了单次灌溉量、生长期天数、最大根系埋深和叶面积指数四种影响因子,应用模型分析了其对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的影响,计算了不同作物种植期内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结果表明:试验点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以灌溉入渗补给量为主。单次灌溉量的大小对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生长期天数和最大根系埋深,叶面积指数对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的影响最小。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农作物种植因子对地下水入渗补给的影响也会增大。不同时期的降雨入渗系数为0.02~0.25;受次降雨量和降雨频率影响差异较大。灌溉入渗系数大小与作物种类关系密切:玉米种植期内的灌溉入渗系数为0.78,茄子种植期内的灌溉入渗系数为0.51,枸杞种植期内的灌溉入渗系数为0.6~0.63。综合考虑研究区作物类型和地下水位埋深(117~267 cm),给出了研究区农田区域在作物单次灌溉量为50~150 mm情况下,对应的灌溉入渗系数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覆盖 地下水入渗补给 卫宁平原 包气带 HYDRUS-1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端元法的银川盆地MIS6—MIS5气候变化探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可可 杨振京 +3 位作者 宁凯 韩强强 毕志伟 赵楠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1322,共12页
银川盆地位于东亚季风与西风带的交界带,地层沉积物记录着气候环境的演变信息。通过对银川盆地LS01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定年、粒度分析以及端元分析重建了该地区MIS6—MIS5时期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端元分析得到4个有具体环境指... 银川盆地位于东亚季风与西风带的交界带,地层沉积物记录着气候环境的演变信息。通过对银川盆地LS01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定年、粒度分析以及端元分析重建了该地区MIS6—MIS5时期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端元分析得到4个有具体环境指示意义的端元Em1—Em4:Em1代表了水动力较弱的弱流水或湖沼相沉积;Em2代表了水动力较强的河流沉积;Em3和Em4可指代区域构造抬升事件。气候演变分为6个阶段:150~137 ka(MIS6),银川盆地气候冷干,出现两次构造抬升事件;137~110 ka(MIS5),气候整体较为暖湿,期间有3次暖事件a1(137~129 ka)、a2(124~120 ka)和a3(118~111 ka);110~107 ka(MIS5),气候转向冷干;107~102 ka(MIS5),气候由冷转暖,出现冷事件b1(106~104 ka),整体偏暖湿;102~87 ka(MIS5),气候较冷干;87~75 ka(MIS5),出现冷事件b2(87~84 ka),但整体偏暖湿。该区域MIS6—MIS5阶段气候变化主要受夏季太阳辐射和岁差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粒级-标准偏差 银川盆地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的银川平原地表蒸散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卓月 孔金玲 +5 位作者 李英 张在勇 刘慧慧 蒋镒竹 钟炎伶 张静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1,共9页
地表蒸散发是陆地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是深入了解干旱区水文过程的基础。由于银川平原缺乏区域尺度实际蒸散量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MOD16A3地表蒸散量数据及研究区内气... 地表蒸散发是陆地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是深入了解干旱区水文过程的基础。由于银川平原缺乏区域尺度实际蒸散量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MOD16A3地表蒸散量数据及研究区内气象站点实测数据,采用Theil Sen Median趋势度分析、MK突变检验及CA-Markov模型等方法,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分析20042019年银川平原地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预测2024年地表蒸散量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9年银川平原蒸散量年际波动总体是增加趋势,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是蒸散量时序数据的突变点;银川平原实际蒸散量与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蒸散量在近16年呈增加趋势,潜在蒸散量呈减少趋势,符合干旱区蒸散发互补相关理论。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24年银川平原地表蒸散量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5年银川平原蒸散量仍呈增加趋势;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受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蒸散量与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年蒸散量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水田>旱田>林地>草地>荒漠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6 蒸散发 Theil-Sen Median趋势度 CA-Markov模型 银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宁平原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昊旭 崔亚莉 +1 位作者 马小波 胡现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5-853,共9页
降雨、灌溉入渗和潜水蒸发在卫宁平原地下水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卫宁平原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和蒸发量,通过设立中卫、中宁两个包气带原位试验点,观测期为2013年6月~2013年11月和2014年4月~2014年10月,获取了两个试验点... 降雨、灌溉入渗和潜水蒸发在卫宁平原地下水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卫宁平原地下水垂向入渗补给量和蒸发量,通过设立中卫、中宁两个包气带原位试验点,观测期为2013年6月~2013年11月和2014年4月~2014年10月,获取了两个试验点不同埋深处的土壤水负压、温度、岩性及水分运移参数,并采用定位通量法计算试验点的地表蒸散发、入渗量和潜水面蒸发、入渗量。结果显示:在包气带岩性相同、灌溉期相同(7~10月)、总灌溉量相近条件下,作物的灌溉模式决定了灌溉对潜水的补给强度:玉米少次大量(150 mm·次^-1)灌溉对潜水的补给量为373.65 mm,远远大于茄子多次小量(50 mm·次^-1)的灌溉模式下的152.3 mm;而在包气带岩性相同、种植作物相同、灌溉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同时期潜水面净补给强度相近:中宁试验点2013年7~10月份潜水面净通量为32.88 mm,2014年同期为57.42 mm。在降雨情况或灌溉量较小(50 mm)的情况下,植被的生长会阻碍水分在包气带中的下渗;在灌溉量较大(100 mm和150 mm)的情况下,植被的生长会促进包气带水分的下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宁平原 包气带 水分运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武市北部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英 吴平 +5 位作者 张勃 黄小琴 韩强强 李阳 徐兆祥 余堃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520-2528,共9页
本文以灵武市北部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依据野外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含量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垂直方向上,潜水和承压水中氟离子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地下水中F-... 本文以灵武市北部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依据野外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含量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垂直方向上,潜水和承压水中氟离子空间分布差异较小.地下水中F-含量空间异质性主要由区域性因素引起,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自地层中含氟矿物,潜水中F-富集受蒸发浓缩、岩石风化和阳离子交替作用影响,承压水中F-浓度受岩石风化作用和阳离子交替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市北部 高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DEM数据的流域水系提取与优化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成文 李英 +3 位作者 黄小琴 张勃 徐兆祥 李阳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2,50,共7页
相比野外测量和大比例地形图为主的流域水系提取方法,运用GIS技术和DEM数据的数字化提取更为便捷、高效。基于ArcGIS中的3D Analysis和Hydrologic Model模型,研究山区地形条件下的DEM数字流域水系提取。结果表明,研究区提取水系总长度为... 相比野外测量和大比例地形图为主的流域水系提取方法,运用GIS技术和DEM数据的数字化提取更为便捷、高效。基于ArcGIS中的3D Analysis和Hydrologic Model模型,研究山区地形条件下的DEM数字流域水系提取。结果表明,研究区提取水系总长度为350.05 km,结果较好,尤其大中型河道长度的偏差仅在7.5%以内。同时,对提取结果进行优化处理,分析不同网格数和阈值对水系提取精确度的影响,发现三次幂多项式函数较好地拟合了网格数与距离误差的关系;计算河流长度、汇流面积和支流个数等水文信息,对比实际水系流量,运用数学函数拟合得出阈值设为12000时,水系提取与实际水系吻合效果最佳。山区流域水系的数字化提取与优化,可以为水系提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也为数字化提取与实测水系之间的差异分析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数据 流域水系 网格数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人工补水湖与地下水关系及水化学空间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小琴 张一冰 +5 位作者 李英 王成文 张勃 徐兆祥 李阳 朱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72-74,76,共4页
研究旱区人工补水湖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是进行水资源合理调配与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通过抽水—响应试验法和水化学法研究了西北旱区典型人工补水湖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利用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分析了区域水化学组分特征、水化学类型和... 研究旱区人工补水湖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是进行水资源合理调配与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通过抽水—响应试验法和水化学法研究了西北旱区典型人工补水湖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利用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分析了区域水化学组分特征、水化学类型和空间演化规律,运用水均衡法估算了湖泊与地下水的交换量。结果表明:(1)人工补水湖周边浅层地下水动态受湖泊补水影响明显;(2)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地貌格局和引黄灌溉补给作用控制,但湖泊周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明显受湖水补给作用的叠加影响;(3)阅海补给地下水的量为280.753×104 m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补水湖 地下水 抽水—响应试验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银川平原湿地面积变化特征分析
13
作者 薛凤玲 孙玉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9期229-229,233,共2页
银川平原湿地资源丰富,通过对比分析1987年、1997年和2010年银川平原的湿地面积解译数据,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湿地面积总量减少,特别是河流湿地及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面积萎缩严重;人工湿地面积略有增加,但湿地面积总量增加缓慢。1... 银川平原湿地资源丰富,通过对比分析1987年、1997年和2010年银川平原的湿地面积解译数据,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湿地面积总量减少,特别是河流湿地及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面积萎缩严重;人工湿地面积略有增加,但湿地面积总量增加缓慢。1987—1997年湿地面积的递减速率大于1997—2010年的变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面积变化 银川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