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皮肤转移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
作者 谭容 梁喆 +3 位作者 王石 杨艳丽 马迎春 刘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8-652,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皮肤转移及胃癌皮肤转移为首发表现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胃癌术后皮肤转移和1例胃癌皮肤转移为首发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皮肤形态特征、病理形态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皮肤转移及胃癌皮肤转移为首发表现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胃癌术后皮肤转移和1例胃癌皮肤转移为首发表现患者的临床资料、皮肤形态特征、病理形态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28~73岁。眼观:6例术后转移患者皮表形态多为多发或者散发硬结样、盔甲样结节及包块,质硬,表面呈暗红色或红色、类圆形或者不规则实片状。1例皮肤转移为首发表现的患者皮表形态为单发无痛性红斑丘疹,泪痂、鳞屑。镜检:相对于胃癌术后皮肤转移患者,以皮肤转移为首发表现的患者,肿瘤细胞呈浸润、实片状、散在等多样分布,细胞分化程度更差,异型性更大,更难与其他皮肤肿瘤鉴别。免疫表型:全组病例皮肤转移灶肿瘤细胞CKpan、CDX2、Villin、CK7呈阳性,CD20、CD3、CD5、CD21、vimentin、Melan-A、HMB-45、GFAP和p63均阴性,2例肿瘤细胞CD56、Syn和CgA少量阳性,5例Ki67增殖指数>50%,2例Ki67增殖指数为20%~40%。结论胃癌皮肤转移患者大多数都已达晚期,当有胃癌病史的患者出现皮肤病变时,应高度怀疑胃癌的复发转移;而当无胃癌病史患者皮肤出现异常的红斑状、丘疹状、黑皮状等副肿瘤综合征时应及时取病理活检,及早发现原发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皮肤转移 形态学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少民 张建忠 +3 位作者 杨玲娣 常越 郭凤英 景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及与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ADM治疗组(ADM组)和高血压对照组(SHR组),以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ADM...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微小动脉的影响及与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ADM治疗组(ADM组)和高血压对照组(SHR组),以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ADM组皮下注射ADM(1.0 nmol/kg·d,每周5 d)。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对比观察平均动脉收缩压、肾微小动脉组织学变化和磷酸化ERK1/2表达。结果从8周龄开始,SHR和ADM组血压开始升高,16和24周龄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WKY组,ADM治疗组24周龄时平均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非治疗SHR组;在16和24周龄,SHR组和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值明显大于WKY组(P<0.05);ADM组大鼠肾脏微小动脉中膜/内径比值的增幅略低于SHR组,其中外径小于40μm动脉中膜/内径比值在24周龄时明显小于SHR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显示16和24周龄SHR和ADM组大鼠肾脏组织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高于WKY组(P<0.05),24周龄时ADM组肾脏磷酸化ERK1/2表达显著低于SHR组(P<0.05)。结论较长时间使用ADM,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程度,可能通过抑制ERK1/2的磷酸化减轻肾微小动脉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高血压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微小动脉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脊索细胞瘤3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燕 李连波 景洪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3-415,420,共4页
目的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BNCT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BNCT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27、59和29岁。眼观:3例... 目的探讨良性脊索细胞瘤(benign notochordal cell tumor,BN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BNCT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BNCT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27、59和29岁。眼观:3例肿瘤均为胶冻状碎组织,灰白、灰黄色,质软、脆。镜检:肿瘤由胞质透亮的脂肪样细胞和胞质淡染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呈巢状或片状排列。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肿瘤组织中未见分叶状结构、细胞外黏液样基质和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高表达CKpan、CK7、CK18、EMA、vimentin和S-100。结论 BNC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脊索源性肿瘤,预后较好。BNCT需与脊索瘤、转移癌和脂肪组织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良性脊索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腺瘤核素显像呈“冷结节”并MIBI摄取阳性1例
4
作者 胥建国 郝宏毅 +2 位作者 梁瑞 肖红燕 杨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79-1280,共2页
患者女,28岁,5天前体检超声发现甲状腺右叶结节,无明显疼痛及其他不适;既往体健。查体:颈部及全身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甲状旁腺激素升高(171.20pg/ml)。颈部超声:甲状腺右叶腺体内见1个囊实性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结节内及周边... 患者女,28岁,5天前体检超声发现甲状腺右叶结节,无明显疼痛及其他不适;既往体健。查体:颈部及全身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甲状旁腺激素升高(171.20pg/ml)。颈部超声:甲状腺右叶腺体内见1个囊实性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结节内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腺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