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心肺复苏大鼠复苏后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芳 刘敏 +1 位作者 王峰 王晓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6-352,共7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冰氯化钾停跳联合窒息4 min、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脏骤停(CA)-CPR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冰氯化钾停跳联合窒息4 min、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脏骤停(CA)-CPR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PR组、CORM-2组及灭活型CORM-2(i CORM-2)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仅置入相关导管,不行CPR术,其余各组均置入相关导管并经历CA-CPR。假手术组使用4 m L/kg生理盐水、CPR组使用4 m L/kg 2%二甲基亚砜、CORM-2组及i CORM-2组使用4 mg/kg相应干预药物,于术前12 h腹腔注射。各组复苏(或置管)后连续监测4 h血流动力学,并于复苏(或置管)后4 h留取回肠组织及血清。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ELISA法测定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occludin和ZO-1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和复苏各组之间置管后即刻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CPR组、CORM-2组和i CORM-2组复苏后各时点MAP均明显低于置管后即刻,并持续至复苏后4 h(P <0.05);复苏各组复苏后各时点MAP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置管术后同一时点MAP(P <0.05);CORM-2组复苏后各时点MAP均显著高于CPR组及i CORM-2组(P <0.05)。CPR组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损伤严重;CORM-2组大鼠肠黏膜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完整性明显优于其它复苏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CPR组和i CORM-2组的I-FABP水平明显升高(P <0.05);CORM-2组的I-FABP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但显著低于CPR组及i CORM-2组(P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PR组和i CORM-2组的claudin-3、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均降低(P <0.05),CORM-2组仅claudin-3和ZO-1蛋白表达降低(P <0.05);CORM-2组上述蛋白表达均高于CPR组及i CORM-2组(P <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PR组和i CORM-2组的促炎因子TNF-α蛋白表达均升高(P <0.05);CORM-2组TNF-α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但显著低于CPR组及i CORM-2组(P <0.05)。结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可造成大鼠肠机械屏障损伤。CORM-2可上调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从而有效维持心肺复苏大鼠肠屏障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肠屏障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神经肿瘤学会《成人弥漫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解读 被引量:5
2
作者 杜伟 丁江伟 +1 位作者 薛亚轲 魏新亭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6-339,共4页
欧洲神经肿瘤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oncology,EANO)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发布了2020版《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简称《指南》)。该《指南》结合了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2016 WHO CNS)... 欧洲神经肿瘤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oncology,EANO)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发布了2020版《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简称《指南》)。该《指南》结合了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2016 WHO CNS)中的组织-分子病理诊断标准^([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子信息及实践方法联盟——非WHO官方组织(cIMPACT-NOW)推荐意见^([3])和临床试验进展,对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的筛查、术前诊断、组织-分子病理学诊断、治疗及随访部分进行了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分子病理分型 指南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介入封堵与药物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6
3
作者 康雪 李海洋 +2 位作者 孙阳阳 侯莉微 陈桂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68-2473,共6页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对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合并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两种方式对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合并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合并PFO患者病例资料167例,其中PFO介入封堵+抗栓药物治疗80例,仅药物治疗(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 87例,平均随访31.6(12~67)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复发脑梗死、复发TIA和死亡)分为有终点事件组(n=24)和无终点事件组(n=143)。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多因素分析筛选患者终点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手术组终点事件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χ^(2)=10.959,P=0.001),且PFO为中、大量分流的患者获益较多(χ^(2)=10.26,P=0.001)。单因素结果显示,治疗方法、随访时间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病史对有无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药物治疗(OR=8.958,P=0.001,95%CI:2.475~32.422)、随访时间(OR=1.041,P=0.013,95%CI:1.009~1.075)及OSA病史(OR=8.117,P=0.001,95%CI:2.247~29.324)。ROC曲线分析显示:以药物治疗、随访时间及OSA病史为变量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95%CI:0.737~0.889,P<0.001);以药物治疗和OSA病史为变量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67(95%CI:0.677~0.856,P <0.001);以药物治疗和随访时间为变量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64 (95%CI:0.674~0.853,P<0.001)。结论对于PFO合并CS的患者,PFO介入封堵可降低终点事件的复发风险,且PFO为中、大量分流的患者受益较大。积极干预OSA对终点事件的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源性卒中 卵圆孔未闭 封堵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