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葛建忠 王凯红 +3 位作者 戈朝晖 励钢 张涛 马健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6期464-467,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用穿刺针在椎板、横突上滑移探查,识别椎弓根的进针位置)与常规椎弓根穿刺区别,评价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信封法隐藏随机...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用穿刺针在椎板、横突上滑移探查,识别椎弓根的进针位置)与常规椎弓根穿刺区别,评价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信封法隐藏随机分组方案,按照是否采用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将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8例分为常规穿刺组和改良穿刺组,其中男5例,女23例;年龄53~85岁,平均(70.50±9.33)岁;病程2~28d,平均(7.62±4.52)d。骨折部位累及34椎(胸椎19节,腰椎15节),术后应用抗生素3d预防感染。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对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常规穿刺组(49.00±7.74)min,与改良穿刺组(32.36±4.8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8,P=0.000<0.05);术中透视次数常规穿刺组(8.78±2.33)次,改良穿刺组(4.28±1.38)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2,P=0.000<0.05);术后VAS评分常规穿刺组(2.85±0.94)分,改良穿刺组(2.57±1.0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0,P=0.456>0.05)。结论:改良经皮椎弓根穿刺与常规穿刺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透视次数,进一步降低了影像监测费用和手术风险,更有利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同时也为椎体活检、椎弓根钉的微创固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穿刺术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勇 金群华 +2 位作者 郭玉林 李亚平 张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421-423,共3页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3例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病例。病椎39个,其中胸椎18个,腰椎21个,36个采用...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3例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病例。病椎39个,其中胸椎18个,腰椎21个,36个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3个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29例治疗均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2.5~5.0ml,平均3.2ml。术后随访6~12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R)和无效(NR)例数分别为24、3、2、0,疼痛缓解率93.1%。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疼痛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