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疗效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宗强 何进文 +3 位作者 施建党 牛宁奎 丁惠强 王自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8-536,共9页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变椎体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0(平均22)个月。后路病椎间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两组术后6个月ESR和CRP均降至正常范围,组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ESR和CR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矫正率、角度丢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愈合率和术后1年的植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1)。结论: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腰椎结核 后路病椎间手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苏胜杰 牛宁奎 +4 位作者 施建党 张俊 王鹏 丁惠强 王自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治疗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椎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18~27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4.60±59.19)min、术中出血量(346.00±108.90)mL及并发症(1例)显著减少;术后患者下地时间(3.36±1.11)d、住院天数(17.36±4.19)d及病程(13.16±3.94)个月明显缩短,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ESR、CRP、Cobb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抗布氏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LIF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易操作、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TLIF手术 前后联合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3
作者 宋向伟 王骞 +4 位作者 施建党 王自立 孙宇航 孙国良 金卫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6-332,共7页
目的 :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 目的 :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40.98±17.09岁(3~78岁)。低热31例,盗汗47例,乏力53例,病变节段局部疼痛113例,脓肿78例,纳差、消瘦43例,神经功能障碍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33例,术前Cobb角28.46°±7.19°(19°~42°);病灶部位:颈椎1例,颈胸段1例,胸椎39例,胸腰段17例,腰椎48例,腰骶段9例,骶椎1例;累及单节段87例,双节段19例,3节段及以上10例。术前SHRZ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平均3.2周)。手术均以彻底病灶清除为基础,其中前路手术37例,后前路手术70例,后路手术9例。术后化疗方案为2SHRZ/1~2.5HRZ,化疗期间全程督导化疗。术后观察临床表现、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病灶清除情况、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畸形矫正情况、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停药指征:(1)无脊柱结核的症状、体征,无脓肿及窦道形成;(2)ESR、CRP正常;(3)B超检查未发现与脊柱结核相关的脓肿;(4)影像学检查示病灶全部治愈,无新发病灶,植骨融合。结果:116例患者术后化疗时间3~4.5个月(3.89±0.60个月)。随访时间2~3年20例,3~5年15例,5~13年81例。停药时,116例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无局部疼痛及脓肿、窦道,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复,ESR、CRP均降至正常,病灶均彻底清除,植骨融合,病灶治愈。1例L4椎体结核患者术后服药4个月后治愈,于停药后6年复发,再次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治疗24个月后治愈。3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术后Cobb角为15.30°±5.13°(3°~25°),末次随访时为18.63°±6.06°(10°~36°),矫正率为46.2%,丢失率为11.8%,畸形矫正满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恢复,A级1例恢复至C级,B级1例恢复至D级,C级8例恢复至D级1例、E级7例,D级28例恢复至E级。17例出现术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严格把握适应证,全程督导化疗,脊柱结核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彻底病灶清除 超短程化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释药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岳学锋 张俊 +4 位作者 施建党 牛宁奎 何胤 杨宗强 王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7-544,共8页
目的 :观察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的释药特性。方法 :应用兔脊柱结核模型120只,按三联抗痨药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和吡嗪酰胺(PZA,Z)给药剂型及途径不同,随机分为4组(各30只):A组(复合HRZ/PLGA缓释... 目的 :观察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的释药特性。方法 :应用兔脊柱结核模型120只,按三联抗痨药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和吡嗪酰胺(PZA,Z)给药剂型及途径不同,随机分为4组(各30只):A组(复合HRZ/PLGA缓释材料局部给药组);B组(局部给药组);C组(灌胃给药组);D组(假手术灌药组)。其中A、B、C三组行L4/5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及自体髂骨植骨术,D组行假手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术后3d、7d、14d、28d、56d、84d各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使用DAS 3.2.1统计软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A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均在术后3d时达最高,此后随检测时间点的后移三种药物浓度均逐渐下降,至给药后84d时最低(H为6.69±1.42μg/ml;R为6.28±0.77μg/ml;Z为19.88±0.90μg/ml),三种药物浓度在各检测时间点均≥10倍的MIC(即杀菌浓度),对同种药物在不同时间检测的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在术后3d时均明显增高,此后较快衰减,至给药后14d时三种药物浓度均检测不到,对同种药物在3d与7d检测的浓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随检测时间点的后移,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药物浓度均维持在相对平稳的较低水平,对同组中同种药物在不同时间检测的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4d检测时C组H为3.21±0.32μg/ml、R为3.68±0.42μg/ml、Z为6.68±0.25μg/ml,D组H为3.24±0.33μg/ml、R为3.53±0.44μg/ml、Z为6.39±0.45μg/ml。对A、B、C、D四组同时间点同种药物浓度进行比较:C、D两组间同时间点同种药物浓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均高于C组及D组的浓度,84d检测时A组中的H、R及Z的浓度分别为C组的3.02、1.70及2.9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三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平缓,均未见突释现象;B组存在明显突释现象,药物浓度衰减较快,术后14d后检测不到H、R及Z的浓度。药动学数据分析:A组的曲线下面积、生物半衰期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局部可实现三药同时长程、高效、平缓释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三联抗结核药 涂层材料 体内实验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R及CRP在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岳学锋 王鹏 +4 位作者 施建党 赵晨 苏胜杰 杨宗强 何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3-839,共7页
目的观察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方法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组(n=25)、对照组(n=20)。造模组于腰4、5椎间隙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H37Rv结核标准菌株混悬液0.1 ml;对照... 目的观察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方法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组(n=25)、对照组(n=20)。造模组于腰4、5椎间隙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H37Rv结核标准菌株混悬液0.1 ml;对照组浸注生理盐水0.1 ml。观察实验兔一般状况,并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情况;观察两组实验兔术前、术后(1、3、5、7、10、14、28、42、56 d)不同时间点ESR及CRP的变化规律;探讨ESR及CRP与兔脊柱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术后56 d造模组21只实验兔最终完成实验,对照组为18只。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组脊柱结核造模感染阳性率为76.19%(16/21),造模阳性兔均至少符合一项造模阳性判定标准;造模组另5只造模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均无阳性发现。动态观察两组ESR、CRP的变化规律:造模组阳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造模组阴性兔明显不同,而造模组阴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造模组阳性兔术后ESR及CRP迅速升高,ESR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CRP术后5 d达高峰,至术后42 d已趋于平稳,术后56 d处死动物时ESR及CRP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造模组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ESR在术后第7天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42 d已降至术前水平,CRP术后第3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术后28 d降至术前水平;造模组阳性兔ESR、CRP达高峰时所测值及实验结束时(56 d)所测值均高于造模组阴性兔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所测值(P<0.05);绘制术后56 d时ESR、CRP与结核造模感染相关性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ESR为0.953,CRP为0.927,均显著大于0.5,以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为最佳筛选点计算:ESR最佳筛选点为7.5 mm/h,CRP最佳筛选点为5 527.50μg/L。结论ESR及CRP可反映模型兔体内结核菌感染情况及病情进展,造模术后56 d检测值可作为筛选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动物模型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959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建 王学伟 +5 位作者 王发选 马宏宝 施建党 丁惠强 乔永东 牛宁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1-276,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等确诊的脊柱结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等确诊的脊柱结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是否有结核病史及相关基础疾病。结果纳入959例脊柱结核患者,男477例,女482例,平均年龄(46.2±17.8)岁,>45~55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农村患病人数(80.71%)较城市(19.29%)多,患者职业主要以农民(47.03%)为主。最主要临床症状以颈、胸、腰、骶部疼痛为主,占93.64%,其次盗汗(40.02%)、乏力(43.83%)、体重减轻(29.02%)常见;508例患者(52.97%)合并肺结核病史,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系统疾病(15.74%)最常见,其中以高血压最为突出,无合并HIV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检验结果异常率分别为11.26%、82.27%、88.74%;共累及2389个椎体,腰椎最常见(47.72%),其次是胸椎(41.98%)、骶椎(6.24%)、颈椎(3.98%)、尾骨(0.08%),在颈、胸、腰、骶椎体各个节段分别以颈6、胸12、腰4、骶1椎体最常见,267例患者(27.84%)病灶在椎体间有跳跃病变,腰骶椎体跳跃病变最常见,671例患者(69.97%)累及2个椎体病灶;718例患者合并寒性脓肿,其中以椎旁脓肿(56.52%)最常见。治疗以异烟肼(94.89%)、利福平(93.43%)等一线化疗药物联合抗结核治疗为基础,附加外科手术干预(76.02%),以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术最常见(82.58%);91.55%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脊柱结核主要以农村、中壮年居多,应加强农民宣教,关注中壮年,注重肺结核防控及脊柱结核的早期筛查;脊柱结核临床症状以颈、胸、腰、骶部疼痛为主,全身结核病中毒症状较轻;治疗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一线药物为主,临床上常以4种药物联合用药为主,手术治疗对脊柱结核的治愈起重要作用;脊柱结核的诊断,不应以单一诊断方法为主,应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综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佳佳 刘岭岭 +4 位作者 张家伟 朱子超 龚瑞 丁惠强 陈志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流行病学、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确诊的70例BS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70例BS患者共累及172个椎体,其中累及腰椎123个(71.51%),尤...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流行病学、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确诊的70例BS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70例BS患者共累及172个椎体,其中累及腰椎123个(71.51%),尤以下腰椎受累为著,骶椎18个(10.47%),胸椎17个(9.88%),颈椎14个(8.14%);累及相邻2个椎体46例(65.71%),相邻3个及以上椎体21例(30%,最多累及连续5个椎体),"跳跃征"3例(4.29%)。影像表现:虫蚀状骨质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最常见(96/172,占55.81%);大片状骨质破坏较虫蚀状骨质破坏更容易发生死骨(86.36%vs 13.64%)、椎体压缩(85.71%vs 14.29%)及后凸畸形(100%vs 0%)。椎间隙多正常(25/70,35.71%)或轻度狭窄(25/70,35.71%),可伴有"周围真空现象"(11/70,15.71%),终板破坏呈"类许莫氏结节"(32/70,45.71%);局限性椎旁脓肿和硬膜外脓肿分别占85.42%(41/48)和88.10%(37/42),仅6例脓肿内可见钙化;累及背部竖脊肌3例,累及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马尾及终丝均为1例。结论:BS好发于下腰椎,影像上多表现为相邻椎体虫蚀状骨质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多正常或轻度狭窄,椎旁脓肿与硬膜外脓肿均较局限;B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HRZ乙酰乙酸涂层的自体髂骨修复兔脊柱结核骨缺损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何进文 岳学锋 +3 位作者 施建党 杨宗强 吴龙云 王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2-561,共10页
目的 :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酰乙酸(HRZ/PLGA)涂层的自体髂骨修复兔脊柱结核骨缺损的病理学特点,以及材料对外周脏器的组织毒性。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彻底病灶清除术后,A组(实验组)植入... 目的 :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酰乙酸(HRZ/PLGA)涂层的自体髂骨修复兔脊柱结核骨缺损的病理学特点,以及材料对外周脏器的组织毒性。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彻底病灶清除术后,A组(实验组)植入载HRZ/PLGA抗结核药缓释涂层的自体髂骨;B组(对照组)植入载空白涂层的自体髂骨;C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植入自体髂骨。术后第2、4、8、16周时各组随机抽取5只兔,取术区组织进行解剖大体观察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观察植骨界面愈合情况及植骨材料降解情况;术后第2周、4周留取A组兔的心、肝、脾、肾脏器制作病理标本观察抗结核缓释涂层材料对外周脏器有无组织毒性;术后第2、4、8、16周对A组(实验组)兔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解剖大体观察发现,A组兔观察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处已由致密而规则的骨组织替代,硬度与周围骨组织相似,植骨界面已达骨性愈合,植骨材料的降解与整合已基本完毕;B、C组部分兔在观察至术后16周时可见椎旁淡黄色脓性物质形成,骨缺损处瘢痕增生明显,病变性骨桥形成,骨桥及邻近椎体可见虫蚀样破坏及缺损。镜下观察发现,A组兔观察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处板层骨及小梁骨生成增多,骨细胞增殖活跃,骨细胞形态及骨小梁结构完整并趋向成熟,未见炎性细胞及坏死物质形成;B、C组兔在观察至术后16周时有较多不规则的成骨细胞及纤细的骨小梁形成,新生骨小梁间可见炎性细胞聚集,部分有坏死物质形成。通过影像学观察A组实验兔的植骨愈合情况,至术后16周时,骨-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植骨融合良好。对三组术后各时间点骨-材料界面的病理切片做骨小梁面积定量分析,观察至术后8周及16周时,A组骨小梁面积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1)。综上观察指标,A组兔脊柱结核病灶骨-材料界面愈合过程优于B组及C组(P<0.05)。术后2周、4周时镜下观察A组兔的心、肝、脾、肾组织,均未见外周脏器损伤。结论 :在病理学层面观察,载缓释抗结核药HRZ/PLGA涂层的自体髂骨植入兔脊柱结核骨缺损后有助于促进局部骨缺损的修复和病灶的治愈,对外周脏器无明显组织毒性,是一种良好的局部抗结核缓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缓释抗结核药 自体髂骨 骨修复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骨破坏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谢磊 郑建平 施建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9-183,共5页
骨关节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2.2%~4.7%,占肺外结核的10%~15%,其中约50%~75%为脊柱结核[1、2]。骨关节结核病灶组织破坏的最大特点是骨质的吸收及破坏[3]。骨吸收和骨破坏不仅影响了脊柱的支撑和保护功能,还常常压迫或侵及神经导致神经... 骨关节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2.2%~4.7%,占肺外结核的10%~15%,其中约50%~75%为脊柱结核[1、2]。骨关节结核病灶组织破坏的最大特点是骨质的吸收及破坏[3]。骨吸收和骨破坏不仅影响了脊柱的支撑和保护功能,还常常压迫或侵及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骨质破坏可致脊柱后凸畸形,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外观及生活质量[2、4]。骨组织的完整性是通过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得以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结核 脊柱后凸畸形 神经功能障碍 肺外结核 脊柱结核 骨质破坏 骨破坏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对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浆差异蛋白筛选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娄才立 马宏宝 +5 位作者 任智博 王立楠 张旭 董辉 俞梦楚 牛宁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14-822,共9页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探讨STB致病机制及代谢途径。方法:收集30例STB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取其中3例STB患者(观察组)和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探讨STB致病机制及代谢途径。方法:收集30例STB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取其中3例STB患者(观察组)和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浆通过蛋白质组学同位素标记相对及绝对定量技术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鉴定差异蛋白,筛选出表达差异显著(差异倍数>1.2,P<0.05)的蛋白质,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CG)富集分析;然后将30例STB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验证其差异基因及蛋白。结果:STB患者外周血浆中共筛选出16个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蛋白;其中11个蛋白[脂多糖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S100-A8蛋白(protein S100-A8)、S100-A9蛋白(protein S100-A9)、淀粉样蛋白A-2(serumamyloid A-2protein,SAA2)、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leucine-rich alpha-2-glycoprotein,LRG2)、蛋白聚糖4(proteoglycan 4,PRG4)、补体因子I(complement factor I,CFI)、α-1-抗胰蛋白酶(alpha-1-antitrypsin,SERPINA1)、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和入免疫球蛋白(lambda-immunoglobulin 4-60,IGLV4-60)]表达上调,5个蛋白[黏着斑蛋白(vinculin,VCL)、3-64D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heavy variable 3-64D,IGHV3-64D)、2D-29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kappa variable 2D-29,IGKV2D-29)、非功能性免疫球蛋白(non-functional immunoglobulin 6D-41,IGKV6D-41)和1-45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heavy variable 1-45,IGHV1-45)]表达下调。LBP、S100-A8蛋白和S100-A9蛋白在STB患者外周血浆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5),主要参与白介素-17信号通路和自噬信号通路,且在以上信号通路中与炎症、自噬、趋化因子等生物学功能相关。SAA2、LRG2、PRG4、CFI、SERPINA1、CTSD、CP和VCL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ICLV4-60、IGHV3-64D、IGKV2D-29、IGKV6D-41和IGHV1-45的基因表达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蛋白表达未验证。结论:蛋白质组学可用于STB患者外周血差异蛋白的筛选及STB发病机制的研究,LBP、S100-A8和S100-A9蛋白可能是STB发病相关的重要表达蛋白,主要参与IL-17信号通路和自噬相关信号通路且集中于炎症、自噬、趋化因子等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蛋白质组学 差异蛋白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缓释涂层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体内的抗结核性能及组织相容性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岳学锋 唐学峰 +1 位作者 施建党 吴龙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8-565,共8页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缓释涂层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体内的抗结核性能及组织相容性。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兔构建L4/5脊柱结核模型,将建模成功的6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其中A组(实验组)病灶...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缓释涂层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体内的抗结核性能及组织相容性。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兔构建L4/5脊柱结核模型,将建模成功的6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其中A组(实验组)病灶清除术后植入包裹HRZ缓释涂层的自体髂骨;B组(对照组)病灶清除术后植入包裹空白涂层的自体髂骨;C组(空白对照组)病灶清除术后单纯植入自体髂骨。术后观察实验兔一般状况及伤口情况;造模前1d、病灶清除术前及术后1d、3d、7d、14d、28d、56d、84d、112d进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检测;术前以及术后14d、28d、56d进行肝肾功能检测;术后28d时A组随机处死5只兔,取心脏、肝脏、脊髓、脾脏及肾脏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术后56d行脊柱X线片检查后,每组随机处死5只兔在植骨部位局部取材进行骨-材料界面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B组1只兔切口感染,C组1只兔死亡、1只兔截瘫,其余兔术后一般状况良好。三组造模前和手术前的ESR和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手术前的ESR和CRP均较造模前显著性升高(P<0.01)。三组术后1d时ESR和CRP均较术前显著性升高,3d时CRP达到峰值,7d时ESR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A组至术后56d时CRP降至造模前水平,84d时ESR降至造模前水平;B、C组至112d时CRP和ESR均仍显著性高于造模前水平(P<0.05)。A组术后7d、56d、84d及112d的ESR和CRP均低于同时间点B、C组(P<0.05),B组与C组同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间术前和术后14d、28d、56d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14d、28d、56d的肝、肾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8d时A组心脏、肝脏、脾脏、脊髓及肾脏组织未见器质性改变及组织损伤征象。术后56d时A组植骨融合情况优于B组及C组(P<0.05),骨-材料界面组织病理切片骨小梁面积显著性高于B组及C组(P<0.01)。结论:HRZ缓释涂层在兔体内具有优良的抗结核性能和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抗结核药缓释涂层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0作为脊柱结核靶向治疗靶标分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雷建 石仕元 +7 位作者 金卫东 耿广起 梁强 郭龙 孙宇航 袁虎成 尹虎权 王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2-838,共7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感染复数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的正常人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差异表达的实验研究,探讨CD40作为脊柱结核分子靶向治疗的靶标分子的可行性。方法:将冷冻保存的正常人成骨细胞按照美国模式菌种收集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 目的:通过对不同感染复数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的正常人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差异表达的实验研究,探讨CD40作为脊柱结核分子靶向治疗的靶标分子的可行性。方法:将冷冻保存的正常人成骨细胞按照美国模式菌种收集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的说明进行复苏和培养,传代至3代冻存备用;之后选择Middlebrooke7H9液体培养基对荧光结核分枝杆菌(H37Ra-GFP)进行培养,培养至对数中期备用。把传代后的人成骨细胞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是未被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的人成骨细胞组;B、C、D三组均为实验组,分别是被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1000、1∶100、1∶10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的人成骨细胞组。然后采用实时定量PCR与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的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感染复数结核分枝杆菌诱导人成骨细胞中CD40 mRNA的表达变化及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传代后的人成骨细胞经荧光结核分枝杆菌侵染后,观察发现各组细胞感染程度良好。A组实时定量PCR反应结果表现为人成骨细胞中存在CD40 mRNA的表达;A (1.0337±0.0715)、B (1.4083±0.1145)、C(1.7172±0.1294)、D(2.0378±0.1573)四组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F=74.005,P<0.05);B、C、D三组分别与A组相比时,均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结核分枝杆菌侵染组B、C、D三组成骨细胞中CD40 mRNA的表达均高于未侵染组A组;B、C、D三组,两两比较时,均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从B组到D组成骨细胞中CD40mRNA的表达依次上调。而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结果发现与上述m RNA表达上调的结果完全吻合。结论:结核分枝杆菌侵染人成骨细胞后可诱导成骨细胞中CD40 mRNA以及成骨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增多,并且感染复数越高,细胞表面CD40分子的表达越多。而CD40分子可与其所对应的核酸适体特异结合,这就为使用CD40分子作为靶标分子,对脊柱结核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CD40 靶标分子 结核分枝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Smad2及Smad3在脊柱结核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辉 王立楠 +5 位作者 林剑文 郭乐 蒋丹 屈昱良 翟学峰 牛宁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6,共11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2(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2)及Smad3在脊柱结核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治疗的确诊...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Smad2(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2)及Smad3在脊柱结核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治疗的确诊为脊柱结核(观察组)和椎间盘退变(对照组)患者各35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椎间盘病变组织,同时收集观察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分别定义为A组、B组和C组)及对照组术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椎间盘组织及外周血标本的RNA,荧光定量PCR法扩增TGF-β1、Smad2、Smad3的mRNA,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其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其在外周血中的蛋白表达水平。t检验分析各指标在组间及组内的表达差异;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分别联合ESR、CRP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曲线回归分析各指标与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在椎间盘mRNA水平,观察组TGF-β1、Smad2及Smad3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在椎间盘蛋白水平,观察组TGF-β1、Smad2及Smad3均为阳性表达,对照组均为阴性表达。在外周血mRNA水平,A组TGF-β1和Smad3表达高于对照组,B组表达低于A组(P<0.01),C组表达低于B组(P>0.05);Smad2表达水平在组间及组内比较时均为P>0.05。在外周血蛋白水平,A组TGF-β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B组表达低于A组(P<0.01),C组表达低于B组(P>0.05);Smad2和Smad3表达水平在组间及组内比较时均为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TGF-β1 mRNA、TGF-β1蛋白、Smad3 mRNA单独及分别联合ESR、CRP诊断脊柱结核的AUC分别是0.7800、0.8000、0.8352、0.8219、0.8705、0.8819、0.7410、0.7552、0.8000,敏感性分别是93.33%、73.33%、86.67%、70.00%、90.00%、80.00%、46.67%、46.67%、80.00%,特异性分别是54.29%、80.00%、80.00%、91.43%、88.57%、94.29%、100.00%、100.00%、85.71%(均为P<0.01)。曲线回归分析表明外周血TGF-β1和Smad3在mRNA水平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2=0.8534,P<0.01),外周血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与脊柱结核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椎体数量、ESR、CRP并无相关性。结论: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脊柱结核发病相关,其中TGF-β1/Smad3可能发挥主要作用;外周血及椎间盘组织TGF-β1、Smad3 mRNA检测可用于辅助脊柱结核诊断及疗效评价;外周血TGF-β1蛋白高表达,且与预后相关,可作为脊柱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指标,与CRP联合诊断时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2 SMAD3 诊断及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缓释涂层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体内的释药性能及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岳学锋 吴龙云 +1 位作者 焦文勇 施建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9-555,共7页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缓释涂层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体内的释药性能及组织分布特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3.00±0.25kg,通过椎体钻孔、浸注结核杆菌法构建并筛选脊柱结核模型120只,按“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和吡...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缓释涂层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体内的释药性能及组织分布特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3.00±0.25kg,通过椎体钻孔、浸注结核杆菌法构建并筛选脊柱结核模型120只,按“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和吡嗪酰胺(PZA,Z)”给药剂型及途径不同,将模型分为4组,每组各30只:A组,缓释材料组,病灶局部置入缓释抗结核药缓释涂层(300mg/kg)+自体髂骨;B组,局部给药组,病灶局部置入HRZ药物晶体(H,12.5mg/kg;R,12.5mg/kg;Z,25.0mg/kg);C组,灌喂给药组,每日固定时间灌喂给药(H,12.5mg/kg/d;R,12.5mg/kg/d;Z,25.0mg/kg/d);D组,假手术灌药组,每天固定时间给药(剂量:H,12.5mg/kg/d;R,12.5mg/kg/d;Z,25.0mg/kg/d)。四组单次给药剂量相同,其中A、B两组单次给药,C、D两组研究期间连续多次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7d、14d、28d、84d)各组静脉血、腰大肌以及骨组织(病灶椎体)中H、R及Z的药物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观察其释药性能及组织分布特性。结果:4组单次给药剂量相同,A、B两组HRZ各药的给药总剂量均显著小于C、D两组(P<0.01)。A组术后(7d、14d、28d、84d)腰大肌及骨组织中H、R及Z的药物浓度均显著高于C、D两组(P<0.01)。A组术后(7d、14d、28d、84d)静脉血中H、R及Z药物浓度均极低或检测不到(P>0.05)。A组在腰大肌及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平缓,无突释现象出现。A组腰大肌H(14.22±1.07μg/ml)、R(12.66±1.12μg/ml)、Z(28.93±1.30μg/ml)的浓度和骨组织中H(12.46±0.29μg/ml)、R(10.34±0.32μg/ml)及Z(26.21±0.82μg/ml)的浓度在给药后第7d时最高,至给药后第84d时H、R及Z的浓度降至最低,此时病灶骨组织中H(6.69±1.42μg/ml)、R(6.28±0.77μg/ml)及Z(19.88±0.90μg/ml)的浓度在各检测时间点均≥10倍的最低抑菌浓度。B组术后7d时腰大肌H(8.19±1.98μg/ml)、R(16.87±3.03μg/ml)、Z(91.18±11.12μg/ml)及骨组织H(5.70±1.25μg/ml)、R(13.06±1.26μg/ml)、Z(79.00±8.68μg/ml)中的药物浓度较高,此后急剧下降,至术后28d时腰大肌及骨组织中已检测不到药物(H、R及Z)浓度。B组静脉血中的药物(H、R及Z)浓度极低或检测不到。C、D两组静脉血、腰大肌及骨组织在各检测时间点均可测得药物(H、R及Z)浓度。C组及D组骨组织中药物(H、R及Z)的浓度均维持在相对平稳的较低水平。结论:缓释HRZ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局部释药性能满意,组织分布特征为病灶局部高药物浓度而外周低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释药性能 组织分布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椎间盘LncRNA表达差异性分析及潜在诊断标志物筛选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剑文 王立楠 +5 位作者 张旭 王辉 郭乐 师志云 杨宗强 牛宁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1-851,共11页
目的:应用表达谱芯片检测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患者椎间盘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mRNA,并筛选有诊断标志物潜力的LncRNA。方法:从2018年9月~2020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脊柱骨... 目的:应用表达谱芯片检测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患者椎间盘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mRNA,并筛选有诊断标志物潜力的LncRNA。方法:从2018年9月~2020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脊柱骨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STB患者(实验组)及脊柱退变患者(对照组)各28例。收集两组患者病变椎间盘并提取总RNA,两组各挑选3例合格标本通过Arraystar人类LncRNA V5.0版芯片进行检测并进行芯片数据处理计算各RNA的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其中FC≥2的LncRNA及mRNA为差异表达的RNA(P<0.05)。将差异表达的LncRNA邻近的差异表达的mRNA视为cis-靶基因,将LncRNA可能结合的蛋白质视为trans-靶蛋白,并对mRNA、cis-靶基因、trans-靶蛋白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分析。从差异表达的LncRNA中选取cis-靶基因与STB发病可能相关的LncRNA用剩余各25例标本进行RT-PCR验证,筛选有诊断标志物潜力的LncRNA并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分析。结果:基于两组间芯片数据的差异共筛选出444个差异表达的LncRNA、186个差异表达的mRNA。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提示差异表达的LncRNA的cis-靶基因主要参与对转录、翻译、剪接、免疫反应、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及信号通路的传递;trans-靶蛋白主要参与对RNA的剪接、加工、转运等基因表达过程的调控;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参与对转录、翻译、剪接、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及信号通路的传递。RT-PCR验证发现LINC01128-201、Lnc-DNALI1-205在STB患者中存在明显下调表达,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且这两个LncRNA可能通过调控ISG15、SNIP1、HES4表达量在STB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STB患者与脊柱退变患者椎间盘的LncRNA及mRNA存在较大的表达差异,其中下调表达的LINC01128-201、Lnc-DNALI1-205可能在STB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有成为诊断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长链非编码RNA 诊断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NA纳米微粒对脊柱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樊宏杰 尹虎权 +4 位作者 金卫东 马文鑫 施建党 王自立 石仕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6,共9页
目的 :观察pRNA-3WJ-siLNA gapmer(Mce4)-aptamer(CD40)纳米微粒(简称pRNA纳米微粒)在脊柱结核细胞模型中对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成骨细胞建立脊柱结核细胞模型。先培养及准备人成骨细胞,人成骨细... 目的 :观察pRNA-3WJ-siLNA gapmer(Mce4)-aptamer(CD40)纳米微粒(简称pRNA纳米微粒)在脊柱结核细胞模型中对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成骨细胞建立脊柱结核细胞模型。先培养及准备人成骨细胞,人成骨细胞培养至第三代;然后构建培养荧光结核分枝杆菌;将培养良好的人成骨细胞用1×Trypsin-EDTA胰蛋白酶消化之后以70%密度在100mm细胞培养皿种植细胞,经24h培养使细胞稳定之后,将1麦氏比浊管的对数生长中期荧光结核分枝杆菌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10感染培养的人成骨细胞6h,用不加血清培养液清洗3次,在培养箱中培养24h;然后将感染成功的人成骨细胞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及B、C、D组(三个实验组),三个实验组分别置入本研究团队构建的0.1μM、1μM、10μM浓度的脊柱结核靶向治疗pRNA纳米微粒溶液,共培养36h之后,加入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裂解产物用Middlebrook 7H9培养液稀释20倍,之后均匀涂抹到琼脂平板,放入到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1d,使用Gel Doc XR+system凝胶成像系统观察菌落影像,使用Bio-Rad Discovery Quantity One?1-D analysis软件对四组的所有菌落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各组人成骨细胞中结核分枝杆菌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结果:人成骨细胞培养良好;成功构建荧光结核分枝杆菌(H37Ra-GFP);荧光结核分枝杆菌结合并进入人成骨细胞。经统计分析A、B、C、D四组菌落形成单位(272.67±67.06、183.33±8.74、154.33±25.72、76.67±11.02)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4.68,P<0.05);且B、C、D三组的菌落形成单位分别与A组相比时,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D三组菌落形成单位依次下调,三组菌落形成单位两两比较存在差异,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NA纳米微粒以浓度梯度的方式抑制结核分枝杆菌在人成骨细胞中的生长存活,甚至低浓度也具备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纳米微粒 成骨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 菌落形成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创联合抗生素溶液局部持续灌注引流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朱禧 吴昊 +4 位作者 施建党 牛宁奎 乔永东 丁惠强 原文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5-369,共5页
胸腰椎疾患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切口深部感染作为脊柱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1、2]。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术后仍然存在12.7%的手术部位感染率[3]。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外,还常因再次手术、长... 胸腰椎疾患内固定术后早期手术切口深部感染作为脊柱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仍然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1、2]。尽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术后仍然存在12.7%的手术部位感染率[3]。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外,还常因再次手术、长期抗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等情况,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抗菌治疗 切口深部感染 腰椎疾患 临床医生 早期手术 内固定术后 住院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抗结核药/表皮转化生长因子-β1 siRNA纳米脂质体体外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宁奎 马涛 +6 位作者 王自立 师志云 施建党 王学伟 马文鑫 杨宗强 丁惠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2-598,共7页
目的研究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HRZ)三联抗结核药/表皮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对体外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该医院自行研制的纳米脂质体,以体外培养人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唑盐(MTT)比色试... 目的研究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HRZ)三联抗结核药/表皮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对体外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该医院自行研制的纳米脂质体,以体外培养人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电镜观察细胞自噬,反转录-PCR(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靶基因TGF-β1沉默表达情况。结果 HRZ三联抗结核药/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HRZ/TGF-β1si RNA纳米脂质体)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巨噬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被捕获于G2期,HRZ/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显著抑制巨噬细胞靶基因TGF-β1的表达。结论该自行研制的HRZ/TGF-β1 siRNA纳米脂质体具有明显的靶基因沉默作用,细胞毒性在合格范围内,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三联抗结核药 纳米脂质体 巨噬细胞 细胞毒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NKL/RANK/OPG信号通路调控磨损颗粒诱导的小鼠炎性骨溶解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晨 李燕 +3 位作者 郭凤英 刘子歌 宋国瑞 陈德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0-134,140,共6页
目的探讨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对磨损颗粒诱导的小鼠炎性骨溶解的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骨保护素(OPG)组,每组15只,制备小鼠磨损颗粒刺激气囊植骨的骨溶解模型。OPG组小鼠于术后第1天腹腔注射OPG(3 mg/kg),1次... 目的探讨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对磨损颗粒诱导的小鼠炎性骨溶解的影响。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骨保护素(OPG)组,每组15只,制备小鼠磨损颗粒刺激气囊植骨的骨溶解模型。OPG组小鼠于术后第1天腹腔注射OPG(3 mg/kg),1次/d,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同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2周。通过HE染色观察气囊植骨壁组织中炎症反应情况;TRAP染色检测气囊植骨壁组织中破骨细胞数目;ELISA检测气囊植骨壁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检测气囊植骨壁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OPG蛋白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气囊植骨组织中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破骨细胞数、骨溶解面积均增加,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RANKL、RANK表达增加,而OPG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OPG组气囊植骨组织中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存在轻度炎症反应,破骨细胞数、骨溶解面积均减少,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RANKL、RANK表达减少,而OPG表达增加。结论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可参与调控磨损颗粒诱导的小鼠炎性骨溶解,通过给予外源性OPG能显著抑制磨损颗粒诱导的炎性骨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NKL/RANK/OPG信号通路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磨损颗粒 骨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MRI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黑龙 赵建国 +4 位作者 马莉琼 马秀才 锁志刚 尚雁冰 丁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7-812,共6页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卅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的术前MRI表现,评估其退变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已行手术治疗的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卅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的术前MRI表现,评估其退变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已行手术治疗的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3—79岁(51.68±5.60岁),将所有患者以10年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100个;L5/S1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50个。观察术前腰椎MRI,椎间盘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软骨终板形态以Pappou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年龄段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椎间盘与退变椎间盘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邻椎间盘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年龄段L4/5、L5/S1突出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均在Ⅲ级以上、Pappou分级均在Ⅱ级以上,各年龄段间椎间盘退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年龄段间软骨终板退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间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L5/S1的上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结果各年龄段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的L3/4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的1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696.P=0.000),相邻L5/S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间无相关性(r=0.214,P=0.136);相邻的L3/4、L5/S1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出的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均有相关性(r=0.467,P=0.001;r=0.380,P=0.007)。相邻14/5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5/S1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549,P=0.000);相邻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mL5/SI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有相关性(r=0.684,P=0.001)。L4/5椎间盘突出的相邻L3,4椎间盘Pfirrinann分级和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评分分别为3.26±0.87分、1.54±0.50分,均高于相邻L5/S1椎间盘的2.96±0.59分、1.23±0.49分(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节段的相邻椎间盘及软骨终板的退变与年龄及突卅椎间盘退变程度关系密切.且相邻上位椎间盘较下位椎间盘退变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邻椎间盘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