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双低方案联合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李正正 白雪 +4 位作者 曹永佩 高永斌 陈大治 汪芳 杨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目的:探讨CT双低方案(70 kV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联合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12月疑似为主动脉疾病并接受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按照体... 目的:探讨CT双低方案(70 kV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联合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12月疑似为主动脉疾病并接受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按照体重指数(BMI)值<24 kg/m^(2)或≥24 kg/m^(2)分为A组(标准体重)和B组(大体重)[A组:男23例,女7例,BMI平均值(22.50±1.30)kg/m^(2);B组:男25例,女5例,BMI平均值(26.30±1.97)kg/m^(2)],每组各30例。基于管电压、碘对比剂、重建算法的选用规则,A组接受常规方案(100 kV+碘普罗胺370 mgI/mL+50%ASIR-V算法),B组接受双低方案(7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DLIR-H算法、50%ASIR-V算法)。结果:双低方案扫描下,B组中胸腹主动脉各层面(主动脉弓、三尖瓣、腹腔干、肠系膜下动脉、髂动脉分叉)CT值均高于A组同等层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组内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中DLIR-H重建降噪能力最强,图像的客观评分和主观评分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LIR-H图像表现最佳;与A组相比,B组中DLIR-H图像的平均SD值降低18.5%,CNR值、SNR值及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50%ASIR-V图像的各层面SD值高于A组(P<0.05),但图像各层面的CNR值、SNR值和主观评分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9.21±2.49)mSv和(6.52±0.63)mSv,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33.2%,而有效碘摄入量与其相当(P>0.05)。结论:使用GE Revolution Apex CT的双低扫描方案联合DLIR可用于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A扫描,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碘剂量,而且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双低扫描方案 深度学习重建 胸腹主动脉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在原发性脑淋巴瘤放疗疗效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师达 石亚男 +5 位作者 詹文华 杨旭娟 张攀 李健 徐梦莹 陈兵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原发性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放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至2017年经临床和病理活检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20例原发性脑...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中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对原发性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放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至2017年经临床和病理活检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20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无免疫缺陷病史)资料,通过放疗前后轴位T1WI增强病灶强化最大径变化计算出肿瘤消退率进而将病灶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组和非完全缓解(非CR)组,测量病灶放疗前的最小ADC(ADC_(min))值、平均ADC(ADCmean)值、最大ADC(ADC_(max))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放疗前CR组与非CR间有无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肿瘤ADC值与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进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求得ADC值的阈值。结果放疗前ADC_(min)值与ADCmean值在CR组与非C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_(max)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_(min)值、ADCmean值与肿瘤消退率有相关性(r=0.630、0.460,P=0.000、0.005),且分别大于0.602×10^(-3) mm^2/s、0.800×10^(-3) mm^2/s时患者放疗疗效,能在放疗周期完成后达到CR的效果。结论 ADC_(min)值及ADCmean值可以作为预测原发性脑淋巴放疗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表观扩散系数 放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直方图分析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俊丽 段立娜 +2 位作者 张薇 戈锐 王志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CT平扫和增强图像直方图特征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2例,共140个结节。选取轴位病灶最大层面,采用Mazda软件沿病灶边缘勾画ROI并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取9个参数,... 目的观察基于CT平扫和增强图像直方图特征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2例,共140个结节。选取轴位病灶最大层面,采用Mazda软件沿病灶边缘勾画ROI并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取9个参数,比较良恶性结节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灰度直方图参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CT平扫恶性结节均值及第10、50、90百分位数高于良性结节(P均<0.05);增强后恶性结节均值及第1、10、50、90百分位数高于良性结节(P均<0.05),良性结节方差高于恶性结节(P<0.05)。两者偏度、峰度、第99百分位数在CT平扫和增强中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CT平扫和增强直方图参数中,第10百分位数AUC最高,为0.68,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32%和62.12%。结论CT直方图分析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直方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评估宫颈鳞状细胞癌增殖和侵袭性 被引量:8
4
作者 杨蔚 强金伟 +3 位作者 田海萍 陈兵 王爱军 赵建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9-714,共6页
目的探讨DWI不同ADC值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增殖和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对96例CSCC患者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和DWI,测量肿瘤最小ADC值、平均ADC值和最小ADC率(最小ADC值/平均ADC值),比较不同Ki-67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DWI不同ADC值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增殖和侵袭性的价值。方法对96例CSCC患者术前行盆腔常规MRI和DWI,测量肿瘤最小ADC值、平均ADC值和最小ADC率(最小ADC值/平均ADC值),比较不同Ki-67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差异。结果与低侵袭性宫颈癌相比,最小ADC值在Ki-67高表达、肿瘤最长径≥4cm、高FIGO分期、低分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宫旁受累、LVI、淋巴结转移和PNI阳性的高侵袭性宫颈癌患者中显著降低(P均<0.05)。与平均ADC值和最小ADC率相比,最小ADC值预测CSCC不同临床病理特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和效能较高,且与Ki-67指数呈负相关(r=-0.48,P<0.001),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如肿块大小、FIGO分期、病理分级、间质浸润深度、宫旁受累、LVI、淋巴结转移和PNI呈负相关(r=-0.36、-0.34、-0.27、-0.40、-0.33、-0.60、-0.61、-0.41,P均<0.05)。结论最小ADC值可有效反映CSCC的增殖和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肿瘤侵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ADC评估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 被引量:9
5
作者 杨蔚 强金伟 +2 位作者 田海萍 陈兵 王爱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ADC(nADC)在鉴别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65例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获取肿瘤ADC值。选取患者尿液和臀大肌作为参照物,计算nADC(肿瘤ADC值/参照物ADC... 目的:探讨标准化ADC(nADC)在鉴别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65例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获取肿瘤ADC值。选取患者尿液和臀大肌作为参照物,计算nADC(肿瘤ADC值/参照物ADC值)。结果:宫颈鳞癌组的ADC值、nADC(尿液)、nADC(臀大肌)明显低于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DC值、nADC(尿液)、nADC(臀大肌)和细胞密度在宫颈鳞癌不同分化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1,<0.001,<0.001和0.004)。在鉴别宫颈鳞癌与腺癌、鳞癌的分化程度时,nADC(臀大肌)的诊断效能最高。nADC(臀大肌)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r为-0.785。结论:nADC能够鉴别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并且优于肿瘤AD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细胞密度 病理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MRI联合临床预后因素预测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鳞癌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杨蔚 杨妍 +3 位作者 何剑莉 田海萍 丁伟伟 冯少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3-438,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MRI联合临床预后因素(CPF)预测同步放化疗(CCRT)对于宫颈鳞癌疗效的诊断效能。方法对59例宫颈鳞癌接受CCRT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根据治疗后MRI及临床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肿瘤残余组(n=... 目的探讨功能MRI联合临床预后因素(CPF)预测同步放化疗(CCRT)对于宫颈鳞癌疗效的诊断效能。方法对59例宫颈鳞癌接受CCRT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根据治疗后MRI及临床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肿瘤残余组(n=19)和无肿瘤残余组(n=40),比较2组间MRI和CPF差异,绘制MRI参数的ROC曲线,并计算其AUC,评估其诊断效能;分析宫颈鳞癌CCRT预后因素。结果肿瘤残余组治疗前肿瘤低强化区最大上升斜率(MSI L)和信号强化率(SER L)低于无肿瘤残余组(P均<0.01),而ADC和CPF中患者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例数均高于无肿瘤残余组(P均<0.05)。MSI L联合ADC值预测CCRT后肿瘤残余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MRI参数;MRI多参数联合CPF可提高其诊断效能。治疗前MSI L和ADC值是宫颈鳞癌治疗后肿瘤残余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治疗前MSI L和ADC值是宫颈鳞癌CCRT治疗后肿瘤残余的独立预后因素。MRI多参数联合CPF可提高预测宫颈鳞癌CCRT疗效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治疗结果 磁共振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联合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7
作者 詹茸婷 陈兵 +3 位作者 王晓东 王志军 杨蔚 刘珊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948-952,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2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动态增强MRI及DWI影像...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2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动态增强MRI及DWI影像资料。分析指标包括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病变的分布特征、病变内部的强化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TIC类型分别为Ⅰ型6例,Ⅱ型13例,Ⅲ型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TIC类型分别为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1例,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7,P=0.158>0.05)。非肿块型乳腺癌段样分布16例,非段样分布8例;肉芽性乳腺炎段样分布0例,非段样分布23例。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内部出现簇环样强化1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出现环形强化19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实质部分的ADC值约为(1.09±0.25)×10-3mm2/s,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分的ADC值约为(1.38±0.27)×10-3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芽肿性乳腺炎脓肿部分的ADC值约为(0.86±0.24)×10-3 mm2/s,其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分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分布特点、内部强化特征及ADC值对非肿块型乳腺癌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型乳腺癌 肉芽肿性乳腺炎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值1000 s/mm^2 DWI正常胎脑区域ADC值与孕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梦莹 李春花 +4 位作者 李健 张攀 洪子涵 郑琳升 陈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07-171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b值1 000 s/mm^2 DWI生成的ADC图测得的正常胎脑区域ADC值与孕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产前超声怀疑胎儿异常接受常规MR及DWI检查的106名孕妇的资料,其中孕中期(13~27周)28名、孕晚期(≥28周)78名。所有胎儿均经产前常... 目的探讨基于b值1 000 s/mm^2 DWI生成的ADC图测得的正常胎脑区域ADC值与孕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产前超声怀疑胎儿异常接受常规MR及DWI检查的106名孕妇的资料,其中孕中期(13~27周)28名、孕晚期(≥28周)78名。所有胎儿均经产前常规MR、DWI检查及出生后随访证实神经发育正常。行DWI检查时b值取1 000 s/mm^2。基于DWI数据生成ADC图,并测量胎儿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白质及基底核、丘脑、小脑半球、脑桥的ADC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胎脑不同区域ADC值与孕龄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胎脑不同部位ADC值从高至低依次为:顶叶白质[(1.84±0.08)mm^2/s]、枕叶白质[(1.82±0.08)mm^2/s]、额叶白质[(1.77±0.03)mm^2/s]、颞叶白质[(1.70±0.13)mm^2/s]、小脑半球[(1.41±0.10)mm^2/s]、基底核[(1.40±0.13)mm^2/s]、丘脑[(1.35±0.04)mm^2/s]、脑桥[(1.27±0.08)mm^2/s]。除额叶白质ADC值外,正常胎脑其余部位ADC值均与孕龄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正常胎脑区域ADC值大多遂随孕龄增加而减低,能够反映胎脑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扩散磁共振成像 B值 表观扩散系数 孕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