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并外部验证XGBoost模型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良恶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 杨蔚 +5 位作者 周晓平 杨妍 张宁妹 尹清云 张朝林 刘召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145,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以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2个机构,2种乳腺X线设备检查的有病理结果的首诊乳腺非肿块病...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以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2个机构,2种乳腺X线设备检查的有病理结果的首诊乳腺非肿块病变480个。患者被分为建模组[n=310,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检查]、内部验证组(n=108,DM检查),和外部验证组[n=62,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检查]。记录患者术前乳腺X线(DM或DBT),MRI以及临床特征。采用XGBoost算法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分别构建XGBoost模型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建模组中,患者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17)和测试集(n=93)。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恶性非肿块病灶分别为159(73%)、58(62%)、73(68%)和43(69%)。XGBoost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LR模型,在独立的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0.884~0.913之间。XGBoost模型在四个队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论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强化 乳腺癌 极端梯度提升 机器学习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
2
作者 陈志强 杨蔚 +4 位作者 周晓平 杨妍 张宁妹 尹清云 张朝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影像、免疫组化指标以及NAC前后对侧正常乳腺腺体背景实质强化(BPE)特征,应用XGBoost联合grid search降低维度筛选出与pCR相关的重要特征子集,并构建ANN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163个病灶,pCR 63个。经XGBoost及greed search筛选出8个重要特征子集,依次为较高的异质性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阴性、腋窝淋巴结阴性、较高的信号增强比(SER)值、雄激素受体(AR)阳性、Ki‑67指数低表达、NAC前BPE少许/轻度强化、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进一步构建ANN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优秀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5、0.891、0.916]、校准能力及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XGBoost联合ANN构建的模型能够预测TNBC患者经NAC后的pCR,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极限梯度提升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X线及MRI特征联合临床病理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晓平 杨蔚 +4 位作者 尹清云 张宁妹 张朝林 刘开惠 吴林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10,118,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可解释性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递归特征消除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其伴微浸润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晓平 杨蔚 +2 位作者 尹清云 张朝林 张宁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5-1350,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递归特征消除支持向量机(RFE-SVM)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伴微浸润(DCIS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96例女性单发乳腺癌(DCIS 244例、DCISM 52例)作为训练集,另前瞻性收集120例女性单发乳腺癌(DC... 目的观察基于递归特征消除支持向量机(RFE-SVM)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伴微浸润(DCIS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96例女性单发乳腺癌(DCIS 244例、DCISM 52例)作为训练集,另前瞻性收集120例女性单发乳腺癌(DCIS 87例、DCISM 33例)作为验证集;比较集间一般资料、乳腺钼靶及MRI表现,筛选最优特征子集并构建ANN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NN模型鉴别DCIS与DCISM的效能。结果位列前10的最优特征子集依次为Ki-67指数、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_(min))、核分级、ADC_(异质性)、病灶最长径、年龄、P63、病灶强化类型、病灶钙化状态及病灶坏死。ANN模型鉴别训练集DCIS与DCISM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AUC分别为91.55%、63.46%、97.54%、84.62%、92.61%及0.950,在验证集分别为80.00%、69.70%、83.91%、62.16%、87.95%及0.896;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走行均基本一致(P=0.355、0.480),且具有较高临床净收益。结论RFE-SVM ANN模型可有效鉴别DCIS与D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型与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马吉光 王宁菊 于文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9-1732,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三阴"型乳腺癌与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生物学行为特点,以便为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判定预后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并整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银川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经病理...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三阴"型乳腺癌与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流行病学及生物学行为特点,以便为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判定预后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并整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银川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且有5年完整随访数据的乳腺癌患者231例。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三阴"型与"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特点、复发转移、5年生存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三阴"型乳腺癌占17.3%,与非"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相比,原发肿瘤大(P〈0.05),复发转移率尤其是内脏转移率高,3年、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其中所占比例居多的Ⅱ期及淋巴结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本组患者发病年龄、原发肿块大小、临床分期及是否为"三阴"性表达均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三阴"型乳腺癌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相比,局部侵袭性强、复发转移率及内脏转移率高、预后差、生存率低"。三阴"型乳腺癌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腺球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新兰 黄英 陈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腺球蛋白(hM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乳腺癌组织、4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MAM、V... 目的探讨人乳腺球蛋白(hM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乳腺癌组织、4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 (1)乳腺癌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率分别为59.48%(69/116),50.86%(59/116)及61.20%(71/116),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0%、9.09%及18.18%,P均<0.01)。(2)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hMAM和VEGFR-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3)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280及0.244(P均<0.0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hMAM、VEGF-C及VEGFR-3阴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均高于三者阳性表达(Log-rank,P均<0.01)。结论 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且hMAM可能与乳腺癌微淋巴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人乳腺球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微阵列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病理-影像联合模型构建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达病理完全缓解 被引量:8
7
作者 杨蔚 李正正 +3 位作者 刘开惠 张宁妹 尹清云 张朝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34-742,共9页
目的分析MRI与临床病理联合构建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C)达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2022年5月接受NAC并手术的首诊女性乳腺癌患者,其中2018年1月—2021年5月就诊的159例患... 目的分析MRI与临床病理联合构建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C)达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2022年5月接受NAC并手术的首诊女性乳腺癌患者,其中2018年1月—2021年5月就诊的159例患者为建模组,2021年6月—2022年5月69例为验证组。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及NAC前MRI参数。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R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校准图评估列线图的诊断效能。结果肿瘤最大径线(OR=0.96,95%CI 0.93~0.99,P=0.01),HER-2状态(OR=0.07,95%CI 0.02~0.22,P<0.001),Ki-67指数(OR=1.04,95%CI 1.01~1.07,P=0.002)和信号强化率(OR=1.02,95%CI 1.01~1.03,P=0.002)是pCR的独立预后因素,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pCR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 0.75~0.89)和校准能力(C指数=0.89,95%CI 0.83~0.94)。结论肿瘤最大径线、HER-2状态、Ki-67指数和信号强化率联合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NAC达pCR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校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治疗 列线图 信号强化率 病理完全缓解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yBP/SIP基因沉默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燕 廉斌 +2 位作者 吕叶 王宁菊 李少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81-1585,共5页
目的观察干扰小RNA(siRNA)介导的Cacy BP/SIP基因沉默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Cacy BP/SIP基因序列特异性siRNA(Cacy BP/SIP siRNA),采用脂质体法转染siRNA至MDA-MB-231细胞(Cacy BP/SIP siRNA组),MTT比色法... 目的观察干扰小RNA(siRNA)介导的Cacy BP/SIP基因沉默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Cacy BP/SIP基因序列特异性siRNA(Cacy BP/SIP siRNA),采用脂质体法转染siRNA至MDA-MB-231细胞(Cacy BP/SIP siRNA组),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DA-MB-231细胞内Bcl-2、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另设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Cacy BP/SIP siRNA组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Caspase-3和Bax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Bcl-2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靶向沉默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Cacy BP/SIP基因表达后,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Bcl-2表达,上调Caspase-3和Bax表达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acy BP/SIP基因 干扰小RNA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癌肉瘤1例
9
作者 王燕 尹清云 +1 位作者 王宁菊 李少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8-178,共1页
患者女性,41岁。因左侧腰部酸胀数日于2011年7月21日就诊。腹部CT显示:肝内多发转移灶,左肾下极一巨大占位为12cmxl6em,部分区域坏死,考虑左肾占位肝内多发转移。行左肾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腹膜后肿物直径为20cm,肿物与腰大肌粘连... 患者女性,41岁。因左侧腰部酸胀数日于2011年7月21日就诊。腹部CT显示:肝内多发转移灶,左肾下极一巨大占位为12cmxl6em,部分区域坏死,考虑左肾占位肝内多发转移。行左肾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腹膜后肿物直径为20cm,肿物与腰大肌粘连明显,肾门处见数枚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左肾癌肉瘤伴坏死侵及被膜,未侵及肾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癌肉瘤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病理、MRI特征及IVIM参数联合模型预测宫颈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表达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开惠 杨蔚 +3 位作者 田海萍 张治宁 李云霞 何剑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0,共6页
目的基于SHAP法观察以临床、病理、MRI特征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定量参数联合模型预测宫颈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价值。方法采集63例治疗前初诊宫颈癌盆腔MRI,并对病理标本行PD-1/PD-L1免疫组织化... 目的基于SHAP法观察以临床、病理、MRI特征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定量参数联合模型预测宫颈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价值。方法采集63例治疗前初诊宫颈癌盆腔MRI,并对病理标本行PD-1/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PD-1表达阳性与阴性组、PD-L1表达阳性与阴性组临床、病理、MRI表现及IVIM参数(真实弥散系数D、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的差异,并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宫颈癌PD-1及PD-L1表达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测宫颈癌PD-1及PD-L1表达阳性联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以SHAP法解释其中各变量的贡献价值。结果PD-1阳性组与阴性组、PD-L1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肿瘤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及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IGO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和D值均为宫颈癌PD-1/PD-L1表达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建立的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及0.89。根据SHAP值,联合模型中FIGO分期和肿瘤病理分级的贡献最大。结论以宫颈癌临床、病理、MRI特征及IVIM参数D值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预测其PD-1/PD-L1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病理、DWI定量参数构建列线图预测宫颈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阳性表达:不同ROI选择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开惠 杨蔚 +3 位作者 田海萍 张治宁 李云霞 何剑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4,115,共8页
目的探究基于临床、病理及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构建列线图预测宫颈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阳性表达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来我院就诊... 目的探究基于临床、病理及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构建列线图预测宫颈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阳性表达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初诊宫颈癌患者为训练组(683例),行盆腔MRI扫描,并对病理标本行PD-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参考T2WI及增强扫描图像,分别在DWI图像上选择包含肿瘤实体成分的所有连续层面,沿肿瘤边缘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从对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伪彩图上获得各个层面的ADC值,将所有层面的ADC值平均,记作肿瘤平均ADC(mean ADC,ADC_(mean));在DWI图像上选择包含肿瘤实体成分的最大层面,沿肿瘤边缘手动勾画ROI,获得该层面ADC值,记作肿瘤单层面ADC(single section ADC,ADC_(ss));在包含肿瘤实体成分的每一个层面上手动放置若干个圆形或类圆形30~50 mm^(2)的ROI,选取其中一个ROI对应的最小ADC(minimum ADC,ADC_(min))值,记作肿瘤ADC_(min)。比较PD-L1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间患者就诊时年龄、治疗前宫颈癌灶的FIGO分期、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不同ROI选择所提取的ADC值等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宫颈癌PD-L1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并构建临床病理模型及临床病理影像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De Long检验评估不同ADC值及模型的诊断效能。绘制联合模型的列线图,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前瞻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12月就诊的宫颈癌患者为验证组(332例)对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FIGO分期、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结转移、ADC_(mean)、ADC_(ss)、ADC_(min)均为PD-L1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三种ADC值中,ADC_(min)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82,95%CI:0.855-0.905);选择ADC_(min)联合临床、病理模型所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和验证组中均表现良好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906(95%CI:0.882-0.927)和0.903(95%CI:0.866-0.933);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的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显示该列线图的临床净收益高于临床病理模型。结论临床、病理及ADC_(min)联合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宫颈癌PD-L1阳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