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
1
作者 马薇 范学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8期475-480,共6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的概率极高,其发生机制与CD4+T细胞计数相关,CD4+T细胞计数越少、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发生率越高。HIV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涉及的病原体十分复杂,包括病毒、细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的概率极高,其发生机制与CD4+T细胞计数相关,CD4+T细胞计数越少、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发生率越高。HIV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涉及的病原体十分复杂,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不同致病菌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有显著差异,甄别不同病原体无疑是对临床医师的巨大挑战,及时且准确的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菌感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和肌电图在桡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董亮艳 史丽娜 +3 位作者 崔海欧 王福霞 李芳 陈景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肌电图检查在桡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经临床确诊并在1周内和1~3周均行高频超声与肌电图检查的桡神经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内诊断桡神经损伤的优缺点。结果共纳入桡神经损伤患...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肌电图检查在桡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经临床确诊并在1周内和1~3周均行高频超声与肌电图检查的桡神经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内诊断桡神经损伤的优缺点。结果共纳入桡神经损伤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35.18±10.23)岁,桡神经损伤1周内,高频超声和肌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联合检出率为90.3%,高于高频超声或肌电图检查,减少了漏诊率。损伤后1~3周,高频超声和肌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87%和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联合检出率96.8%。结论桡神经损伤1周内高频超声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而联合肌电图检查可提高检出率,二者的优势互补能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损伤 高频超声检查 肌电图检查 检出率 神经电生理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影像在超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于成超 李永军 +2 位作者 郭浩辉 范学文 成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92-1295,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模式影像指导超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VO)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行EVT的前循环LVO脑梗死患者74例,按照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分成2组,窗内组(OPT≤6 h,包... 目的 探讨多模式影像指导超时间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VO)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E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行EVT的前循环LVO脑梗死患者74例,按照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分成2组,窗内组(OPT≤6 h,包括静脉溶栓后直接桥接治疗、直接EVT的患者)45例和超窗组(醒后脑卒中或OPT>6 h)29例,比较2组患者3个月后病死率及预后良好率;按照3个月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34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40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窗内组与超窗组3个月后病死率(15.6%vs 13.8%)、预后良好比例(46.7%vs 44.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窗内组OPT显著低于超窗组(P<0.01)。预后良好组OPT、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2组血管再通、2型糖尿病、侧支循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PT(OR=1.005,95%CI:1.001~1.008,P=0.015)、基线NIHSS评分(OR=1.330,95%CI:1.027~1.723,P=0.030)、侧支循环情况较差和中等(OR=19.553,95%CI:2.971~128.697,P=0.002;OR=8.180,95%CI:1.270~52.673,P=0.027)是影响超时间窗前循环LVO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在多模式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前循环LVO脑梗死患者EVT安全可行,患者OPT越长、基线NIHSS评分越高、侧支循环越差,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侧支循环 再灌注 血管内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POT.TB法检测脑脊液单个核细胞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秀英 吴若芬 范学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传统的脑脊液分析和放射学检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临床急需敏感性更高的快速检查方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本文采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传统的脑脊液分析和放射学检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临床急需敏感性更高的快速检查方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本文采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检查方法。方法分别收集结核性脑膜炎(30例)和非结核性脑膜炎(30例)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分离提取单个核细胞,经冻存和复苏后采用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干扰素γ分泌的T细胞数目,分别计算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脑脊液ELISPOT试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93.33%(28/3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3.33%(1/30);检测灵敏度93.33%、特异度96.67%,假阳性率3.33%、假阴性率6.67%,阳性似然比28.33、阴性似然比0.07。外周血ELISPOT试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76.67%(23/3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13.33%(4/30),检测灵敏度76.67%、特异度86.67%,假阳性率13.33%、假阴性率23.33%,阳性似然比5.79、阴性似然比0.15。外周血ELISPOT试验阳性检出率与脑脊液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4)。结论采用ELISPOT试验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单个核细胞结核杆菌感染率有助于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率,而且脑脊液单个核细胞ELISPOT试验检测效率呈高于外周血检测效率之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脑脊髓液 敏感性与特异性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马占云 陈鹏 范学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64-670,共7页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脑膜、脑实质受累为主,同时可累及脊髓、脊膜;病残率和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耐药结核病患者增多、人口流动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等因素使结核病发病率...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脑膜、脑实质受累为主,同时可累及脊髓、脊膜;病残率和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耐药结核病患者增多、人口流动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流行等因素使结核病发病率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亦随之增加。目前,结核病仍是世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感染性疾病,尤其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结核病预防和治疗形势严峻,本文拟就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抗结核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间期的肌电图运动诱发试验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董亮艳 李芳 +2 位作者 潘宗 拓炜 陈景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肌电图运动诱发试验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酒精性等病因后)27例做为病例组,选择27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肌电图运动诱发试验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酒精性等病因后)27例做为病例组,选择27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检测时病例组处于发作间期(血钾正常),对小指展肌进行快速剧烈运动,运动前测1次小指展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作为基线水平,分别于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各个时间点测量CMAP波幅,记录各个时间点的波幅变化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间CMAP波幅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发现随着测量时间的推移CMAP波幅变化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存在组别与测量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P=0.000)。运动后即刻两组波幅均轻度升高,波幅升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运动后15 min两组波幅均小幅度降低,波幅降低率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87)。对照组在30 min后波幅不再降低,波幅降低率控制在-28.9%以内,平均在90 min后回升至基线水平。病例组在30 min^120 min波幅仍持续降低,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肌电图运动诱发试验能为发作间期的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运动诱发试验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发作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