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胚胎干细胞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立斌 陈冬梅 夏海滨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64-768,共5页
胚胎干细胞(ESCs)是来源于哺乳动物囊胚内胚层细胞团的具有自我更新与发育多能性的一类细胞。因ESCs具有体外无限自我更新和三胚层多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于重点和热点课题。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 胚胎干细胞(ESCs)是来源于哺乳动物囊胚内胚层细胞团的具有自我更新与发育多能性的一类细胞。因ESCs具有体外无限自我更新和三胚层多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于重点和热点课题。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ESCs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修复、细胞替代治疗与组织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现就ESCs的生物学特性、基因调控机理、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治疗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永朝 马海滨 +3 位作者 刘婷 王立斌 李玉奎 魏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58-1061,共4页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胎儿侧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73、CD90、CD105、...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胎儿侧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和HLA-DR,并利用D2S1399、D10S2325、D18S535和GATA198B05四个STR基因座对细胞属性进行鉴定分析;10 ng/mL IFN-γ诱导处理后,利用定量PCR(q-PCR)和ELISA分别测定对照组hfPM-SCs和IFN-γ处理后hfPMSCs IL-6、IL-8、IL-10和HGF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所分离细胞表达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CD14、CD34、CD45和HLA-DR,并分别具有来自亲本双方上述四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IFN-γ处理后,hfPMSCs IL-6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而IL-10和HGF的表达水平被下调(P<0.05)。ELISA结果表明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8、IL-10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出hfPMSCs,且IFN-γ对其免疫抑制功能具有负调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体和胎儿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郝贵亮 王立斌 +6 位作者 陈冬梅 梁雪云 王琼 朱永朝 马晓娜 刘晓明 李玉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9-614,共6页
目的研究母体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m PMSC)、胎儿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f PMSC)抑制不同品系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分离两种来源的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来源的细胞及其差异;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利... 目的研究母体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m PMSC)、胎儿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f PMSC)抑制不同品系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分离两种来源的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来源的细胞及其差异;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利用CD200抗体中和f PMSC的CD200受体;用携带CD200基因及其空载体的腺病毒感染m PMSC。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PBS组、m PMSC组、f PMSC组、f PMSC联合抗CD200抗体组、m PMSC联合CD200腺病毒组、m PMSC联合腺病毒空载体组。以ICR乳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建立异品系皮肤移植免疫排斥模型,并将上述细胞经尾静脉分别注入各组模型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状态及移植皮肤排斥情况。反转录PCR检测小鼠脾脏中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的mRNA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液中IL-17、IFN-γ、TNF-α、IL-12的水平。结果 f PMSC的CD200阳性率明显高于m PMSC。m PMSC、f PMSC组和PBS组比较,f PMSC组和m PMSC、f PMSC联合抗CD200抗体组比较,m PMSC联合CD200腺病毒组和m PMSC联合腺病毒空载体组比较,前者的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m PMSC和f PMSC组IL-17、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和PBS组比较明显降低;与f PMSC联合抗CD200抗体组相比,f PMSC组IL-17、IFN-γ、TNF-α和IL-12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与m PMSC联合腺病毒空载体组相比,m PMSC联合CD200腺病毒组IL-17、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 f PMSC抑制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的作用优于m PMSC;f PMSC高表达CD200可更强的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成熟等,从而更有效的抑制IL-17、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f PMSC更适于作为临床上抑制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CD200 皮肤移植 免疫排斥 抑制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神经细胞的方法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建成 王燕 +4 位作者 金毅然 李家辉 马晓娜 马海滨 梁雪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目的:比较DMEM/F12、高糖DMEM和Neurobasal-A培养基(NA)3种培养基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诱导成神经细胞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DMEM/F12组(DMEM/F12)、高糖DMEM组(DMEM)和Neurobasal-A组(NA)培养基诱导培养P3代人类PMSCs,比较各组诱... 目的:比较DMEM/F12、高糖DMEM和Neurobasal-A培养基(NA)3种培养基对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诱导成神经细胞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DMEM/F12组(DMEM/F12)、高糖DMEM组(DMEM)和Neurobasal-A组(NA)培养基诱导培养P3代人类PMSCs,比较各组诱导生成的神经球数量及其直径评价不同方法诱导后形成的神经细胞球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成的神经球的巢蛋白(nestin)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神经丝蛋白(NF)表达量;分别采用由DMEM/F12、高糖DMEM和Neurobasal-A培养基诱导获得的神经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由H_(2)O_(2)氧化损伤的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进行培养后,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细胞caSpaSe-3的表达评价不同方法诱导成的神经细胞对氧化损伤的神经元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3种不同诱导培养基将PMSCs培养24 h后,各组均有神经球出现;诱导形成的神经样细胞的nestin和GAP-43表达为阳性;NF在诱导形成的神经样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诱导的Normal组的表达水平(P<0.05);分别采用3种由不同诱导方法获得的神经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氧化损伤的HT22细胞进行培养后,阳性表达caspase-3的HT22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3种诱导培养基均可以有效地将PMSCs诱导成神经细胞,诱导形成的神经细胞对氧化损伤的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促进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诱导方法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球和嗅黏膜来源的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小鼠的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立斌 杨萍 +2 位作者 梁雪云 马丽君 魏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比较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生物活性,评价其对脊髓损伤模型小鼠的疗效的差异。方法差速贴壁法分别培养嗅球和嗅黏膜来源的嗅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该细胞特异性蛋白S100、P75...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比较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生物活性,评价其对脊髓损伤模型小鼠的疗效的差异。方法差速贴壁法分别培养嗅球和嗅黏膜来源的嗅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该细胞特异性蛋白S100、P75的表达,并对二者生长曲线及在不同代次、不同浓度梯度条件下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实时定量PCR(qRT-PCR)鉴定二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轴突膜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微管相关蛋白(MAP-2)基因表达,并分别将两种细胞移植入脊髓横断小鼠模型中,以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脊髓内移植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所获得不同来源的嗅鞘细胞呈双极、三极样形态生长,且S100、P75蛋白表达均为阳性,嗅黏膜来源细胞不表达MAP-2,高表达GAP-43,嗅球来源的细胞低表达MAP-2和GAP-43,嗅球来源细胞生长活性大于嗅黏膜来源的细胞,其中嗅黏膜细胞来源分泌营养因子高于嗅球来源的细胞,小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嗅黏膜来源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模型效果明显高于嗅球来源的嗅鞘细胞。结论两种来源的嗅鞘细胞存在生物学差异,嗅黏膜来源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效果高于嗅球来源的嗅鞘细胞,可以作为临床应用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嗅球 嗅黏膜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非替尼耐药的人肺腺癌HCC-827/GR细胞乙醛脱氢酶亚型表达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婷婷 古晶晶 +5 位作者 刘婷 马海滨 马晓娜 陶金 金毅然 梁雪云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1-436,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复发和耐药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家族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耐药密切相关,且ALDH不同亚型基因在不同肿瘤细胞中有差异性表达。本实验旨在分析对吉非替尼耐...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复发和耐药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家族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耐药密切相关,且ALDH不同亚型基因在不同肿瘤细胞中有差异性表达。本实验旨在分析对吉非替尼耐药的人肺腺癌细胞HCC-827/GR ALDH亚型的表达。方法利用人肺腺癌细胞系HCC-827制备吉非替尼耐药细胞株HCC-827/GR;利用流式检测HCC-827及HCC-827/GR中ALDH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ALDH抑制剂二乙氨基苯甲醛(diethyllaminaldehyde,DEAB)处理前后HCC-827/GR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利用q RT-PCR检测HCC-827与HCC-827/GR细胞中ALDH各亚型在m 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HCC-827细胞相比,ALDH在吉非替尼耐药的细胞株HCC-827/GR的阳性率增加;经100μmol/L DEAB处理后,HCC-827/GR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HCC-827细胞相比,ALDH1A1和ALDH1L1在HCC-827/GR细胞中m RNA表达水平增高;ALDH3B2表达降低。结论 ALDH具有检测吉非替尼耐药的人肺腺癌细胞的标志分子的潜力,其中ALDH1A1可能参与人肺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肺腺癌 HCC-827 吉非替尼 乙醛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的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严秀蕊 王立斌 +1 位作者 李玉奎 杨银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5-298,共4页
目的:寻找并鉴定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收集10例新鲜的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抽提总RNA,利用miRNA芯片技术寻找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差... 目的:寻找并鉴定在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收集10例新鲜的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抽提总RNA,利用miRNA芯片技术寻找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与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上调2.3倍以上的miRNA有32个,下调2倍以上的miRNA有10个;real-time PCR结果与miRNA芯片结果较吻合。结论:筛选得到结直肠癌miRNA差异表达谱,其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芯片 结直肠癌 MICRORN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100β对炎症条件下嗅鞘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军 牛建国 +5 位作者 梁雪云 焦旭文 贾桦 丁冬 郝铁成 何仲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1-356,共6页
目的:明确S100β对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的炎症条件下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将采用改良差速贴壁联合胰酶限时消化3 min法纯化培养的大鼠OECs分为空白对照组... 目的:明确S100β对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的炎症条件下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将采用改良差速贴壁联合胰酶限时消化3 min法纯化培养的大鼠OECs分为空白对照组、炎症模型组、S100β组等3组,每组种板1×106/ml;空白对照组采用常规培养体系培养OECs,炎症模型组采用重组IFN-γ诱导炎症建立OECs体外炎症模型,S100β组在炎症模型组基础上加入S100β蛋白进行干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进行OECs鉴定及纯度分析;利用MTT法检测OECs的增殖情况并筛选IFN-γ诱导OECs炎症模型的适宜浓度;利用TUNEL染色法判断各组OECs的凋亡状况;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OECs表达炎症相关因子i NOS、IL-1β、TNF-α的mRNA水平。根据以上结果,判断在炎症环境中S100β对OECs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结果:采用改良方法原代培养的大鼠OECs能够获得80%纯度;与5 ng/ml的浓度相比,10 ng/ml的IFN-γ对OECs的抑制率更高,凋亡细胞更多;与炎症模型组比较,S100β干预组细胞增殖能力升高,凋亡细胞减少;炎症相关因子i NOS、IL-1β以及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结论:S100β可以下调IFN-γ激活的炎症因子i NOS、IL-1β和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提示S100β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了OECs凋亡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S100β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S100Β 炎症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CD20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琼 陈冬梅 +2 位作者 王立斌 魏军 李玉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CD20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鉴定其在小鼠胰腺内皮细胞(mile sven 1,MS1)中mCD200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mCD200基因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Yr-adshuttle-4,获得重组质粒pYr-ads-4-mCD200。从该重组质粒上利用LR...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CD20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鉴定其在小鼠胰腺内皮细胞(mile sven 1,MS1)中mCD200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mCD200基因亚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Yr-adshuttle-4,获得重组质粒pYr-ads-4-mCD200。从该重组质粒上利用LR(attL×attR)特异性同源重组的方法,将mCD200表达框构建至腺病毒骨架质粒pAd/PL-DEST上,获得的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acⅠ酶切,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腺病毒rAd-4-mCD200,并用酶切和PCR等鉴定。采用TCID 50(tissue cell infectious dosage 50,TCID50)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同时在HEK293细胞中进行病毒扩增,并感染小鼠内皮细胞MS1,通过荧光显微镜、real-time PCR检测MS1中小鼠CD200基因的表达。结果:PCR鉴定重组腺病毒证实重组腺病毒rAd-4-mCD200构建成功;扩增后检测病毒滴度约为109~1010pfu/ml;荧光显微镜及real-time PCR检测发现该重组腺病毒能在MS1细胞中高效的表达。结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rAd-4-mCD200在MS1细胞中成功表达mCD200基因,为下一步开展关于CD200基因免疫抑制调节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CD200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对C57BL/6小鼠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文青 姚子昂 +4 位作者 金毅然 马海滨 牛建国 何仲义 梁雪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3,共9页
目的:利用小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观察急性脑缺血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6~8周)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法建立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利用HE染色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1周,2周)海马区形态学... 目的:利用小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观察急性脑缺血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C57BL/6雄性小鼠(6~8周)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法建立短暂性全脑缺血模型;利用HE染色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1周,2周)海马区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缺血后海马区caspase-3表达变化;利用Ed U染色观察缺血3 d、7 d、14 d和28 d后,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变化;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缺血3 d、7 d、14 d和28 d后,海马区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少突胶质细胞特异蛋白(OSP)等蛋白表达变化,判断脑缺血对海马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脑缺血7 d后,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减少,caspase-3阳性细胞增加(P<0.05)。海马DG区Ed U阳性细胞数量在第3 d开始增加(P<0.05),第1周达到峰值(P<0.05);海马CA1区Ed U阳性细胞数量在缺血后1周开始增加(P<0.05),缺血2周后逐渐降低。海马DG区nestin、GFAP及OSP阳性细胞数量均在缺血3 d后开始增加(P<0.05),缺血1周后达到峰值(P<0.05),2周后逐渐降低。海马CA1区GFAP及OSP阳性细胞数量在缺血3 d后开始增加(P<0.05),缺血1周后达到峰值(P<0.05),2周后逐渐降低。结论:脑缺血激活了海马DG区神经干细胞,使干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同时逐渐向CA1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干细胞 神经发生 海马 神经干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mir-302/367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下游调节基因的鉴定
11
作者 张耀林 马海滨 +2 位作者 陈冬梅 范恒 李玉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09-1413,共5页
目的:构建可诱导表达pri-mir-302/367的慢病毒载体,并研究miR-302/367家族基因miR-302a/b/c/d和miR-367及其下游调节基因OCT4、SOX2和NANOG在HeLa细胞中的诱导性表达。方法:以正常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pri-mir-302/367基因。经双... 目的:构建可诱导表达pri-mir-302/367的慢病毒载体,并研究miR-302/367家族基因miR-302a/b/c/d和miR-367及其下游调节基因OCT4、SOX2和NANOG在HeLa细胞中的诱导性表达。方法:以正常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pri-mir-302/367基因。经双酶切后连接入pLV-TRE质粒,构建pLV-TRE-302慢病毒重组体,酶切及测序予以鉴定。将重组质粒和辅助质粒共同转染293 FT细胞,并测定病毒滴度。用病毒转染HeLa细胞,强力霉素(doxycline,DOX)诱导后,通过real-time PCR测定miR-302/367家族基因及其下游调节基因的表达。实验分为诱导组(DOX+)、非诱导组(DOX-)和空白组(blank)。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重组慢病毒载体pri-mir-302/367构建成功,病毒滴度为5×106TU/ml;DOX诱导72 h后,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诱导组高于非诱导组和空白组(P<0.05,其中miR-302a:P DOX+vs.DOX-=0.032,P DOX+vs.blank=0.048;miR-302b:P DOX+vs.DOX-=0.001,P DOX+vs.blank=0.001;miR-302c:P DOX+vs.DOX-=0.000,P DOX+vs.blank=0.000;miR-302d:P DOX+vs.DOX-=0.002,P DOX+vs.blank=0.047;miR-367:P DOX+vs.DOX-=0.001,PDOX+vs.blank=0.001;OCT4:P DOX+vs.DOX-=0.000,P DOX+vs.blank=0.001;SOX2:P DOX+vs.DOX-=0.000,P DOX+vs.blank=0.000;NANOG:P DOX+vs.DOX-=0.000,PDOX+vs.blank=0.000),而非诱导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iR-302a:P blank vs.DOX-=0.057;miR-302b:P blank vs.DOX-=0.832;miR-302c:P blank vs.DOX-=0.445;miR-302d:P blank vs.DOX-=0.979;miR-367:P blank vs.DOX-=0.161;OCT4:P blank vs.DOX-=0.051;SOX2:P blank vs.DOX-=0.060;NANOG:P blank vs.DOX-=0.078)。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miR-302/367可控性慢病毒载体,为后续的重编程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ir-302 367 Tet—on系统 可诱导性慢病毒载体 HELA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