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药、脑梗死、中风、临床"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erebral infarction,stro...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药、脑梗死、中风、临床"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erebral infarction,stroke,clinic",检索式分别为"并"和"and"。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302篇,英文文献23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共纳入28篇文献。结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特色,通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加减治疗,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对老年血管性痴呆从肾虚血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检索词分别为"...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对老年血管性痴呆从肾虚血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药、肾虚血瘀、血管性痴呆、临床"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vascular dementia,clinic",检索式分别为"并"和"and"。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306篇,英文文献18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引用30篇文献。结论:肾虚血瘀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重要病机,补肾以益髓,活血以通络,从而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与肾虚血瘀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ascular dem...目的:总结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ascular dementi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检索式分别为"并"和"and"。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394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共纳入34篇文献。结论: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优势,目前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这为广大中医药学者及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了临床研究依据和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对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患者头痛天数及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头痛程度将90例MO受试者区层随机分...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对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患者头痛天数及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头痛程度将90例MO受试者区层随机分为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Ⅰ组施以"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外关和足临泣),治疗Ⅱ组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外关和足临泣),对照组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刺非经非穴点,每次留针30分钟,5次/周,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治疗结束4周后的随访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头痛天数的变化情况以判定疗效,并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肘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1)各组治疗前患者的头痛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头痛天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Ⅰ组头痛天数的降低显著优于治疗Ⅱ组和对照组(P<0.001),治疗Ⅱ组头痛天数的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3组治疗前CGRP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CGRP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01),对照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CGRP的表达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Ⅰ组CGRP治疗结束4周随访的表达较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Ⅱ组CGRP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1)八脉交会穴施以"龙虎交战"针法针刺能明显改善MO患者的头痛天数,同时降低MO患者血清CGRP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MO的机制之一;(2)非经非穴点的针刺效应无持续性,而八脉交会穴的针刺效应具有持续性;(3)八脉交会穴可以充分发挥复式针刺手法的治疗效应,提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注意腧穴配伍,恰当的针刺手法更是提高临床疗效、事半功倍的关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药、脑梗死、中风、临床"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erebral infarction,stroke,clinic",检索式分别为"并"和"and"。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302篇,英文文献23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共纳入28篇文献。结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特色,通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加减治疗,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摘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对老年血管性痴呆从肾虚血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药、肾虚血瘀、血管性痴呆、临床"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vascular dementia,clinic",检索式分别为"并"和"and"。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306篇,英文文献18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引用30篇文献。结论:肾虚血瘀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重要病机,补肾以益髓,活血以通络,从而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与肾虚血瘀有关。
文摘目的:总结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中近10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中医、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和"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ascular dementi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检索式分别为"并"和"and"。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394篇,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共纳入34篇文献。结论: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具有优势,目前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这为广大中医药学者及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了临床研究依据和参考。
文摘目的观察"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对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O)患者头痛天数及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头痛程度将90例MO受试者区层随机分为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Ⅰ组施以"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外关和足临泣),治疗Ⅱ组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外关和足临泣),对照组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刺非经非穴点,每次留针30分钟,5次/周,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治疗结束4周后的随访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头痛天数的变化情况以判定疗效,并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肘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1)各组治疗前患者的头痛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的头痛天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Ⅰ组头痛天数的降低显著优于治疗Ⅱ组和对照组(P<0.001),治疗Ⅱ组头痛天数的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3组治疗前CGRP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CGRP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01),对照组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CGRP的表达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Ⅰ组CGRP治疗结束4周随访的表达较治疗Ⅱ组和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Ⅱ组CGRP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1)八脉交会穴施以"龙虎交战"针法针刺能明显改善MO患者的头痛天数,同时降低MO患者血清CGRP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MO的机制之一;(2)非经非穴点的针刺效应无持续性,而八脉交会穴的针刺效应具有持续性;(3)八脉交会穴可以充分发挥复式针刺手法的治疗效应,提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注意腧穴配伍,恰当的针刺手法更是提高临床疗效、事半功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