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温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5
1
作者 肖国举 仇正跻 +4 位作者 张峰举 马飞 姚玉璧 张强 王润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0-836,共7页
过去50年,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化趋势明显加强,对作物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必将对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采用红外线辐射器田间增温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 过去50年,西北半干旱区干旱化趋势明显加强,对作物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继续变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必将对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战。采用红外线辐射器田间增温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马铃薯播种—出苗—现蕾—开花—成熟各生长阶段天数都发生变化。增温0.5—2.5℃,马铃薯播种—出苗、出苗—现蕾阶段分别缩短1—4 d、1—2d,现蕾—开花、开花—熟阶段分别延长1—2 d、1—10 d,马铃薯播种—成熟全生育期延长1—5 d。伴随温度升高,马铃薯全生长期有所延长,特别是盛花期至茎叶枯萎阶段延长明显,这将有利于防止茎叶早衰和淀粉的积累。增温显著减少了每株薯块量、提高了每块薯重,马铃薯产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增温1.5—2.5℃,马铃薯增产1.0%—3.5%。增温0.5—2.0℃,马铃薯干物质含量从22.4%增加到24.5%,淀粉含量从72.1%增加到74.4%,粗蛋白含量从1.82%减少到1.52%,还原糖含量从0.24%减少到0.22%,表明增温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和淀粉的积累,不利于粗蛋白和还原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马铃薯 产量 品质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膜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延斌 肖国举 +2 位作者 仇正跻 戴君丽 李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4,共7页
探究西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碳氮含量以及不同碳氮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在西北半干旱区彭阳县白阳镇、城阳乡和草庙乡,采用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取样的研究方法... 探究西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碳氮含量以及不同碳氮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在西北半干旱区彭阳县白阳镇、城阳乡和草庙乡,采用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取样的研究方法,在地膜玉米的成熟期进行整株取样,围绕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及碳氮比(C/N)变化趋势,开展土壤碳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测定玉米籽粒的产量组成和实际产量,深入理解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理。对指导农田生态系统合理培肥、提高土壤养分利用和生产水平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结果表明:调查区域耕层土壤SOC,TN含量及C/N分别分布于4.00~14.00 g/kg,0.80~1.30 g/kg,5.00~13.00之间,且TN随SOC呈上升趋势。总体看,一定阈值内,土壤SOC,TN含量及C/N增加,对玉米增产呈现积极的正效应。耕作层土壤SOC含量为4.00~14.00 g/kg,SOC含量每增加1 g/kg,玉米增产0.79%~12.20%。耕作层土壤TN 0.80~1.10 g/kg时,TN含量,每增加0.1 g/kg,玉米增产4.6%~12.40%;TN含量1.10~1.30 g/kg时,TN含量,每增加0.1 g/kg,玉米减产11.86%~20.05%。耕层土壤C/N在5.00~13.00时,玉米增产1.55%~24.09%。在其他既定条件不便的情况下,西北半干旱区存在通过提高土壤碳氮含量来增加作物产量的潜力。一定阈值内,保持较高水平的土壤碳氮含量对西北半干旱地区节本增效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研究土壤碳氮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地膜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