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刈割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物种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
- 1
-
-
作者
程杰
张瑞
杨培志
张渊
赵彬汀
刘育书
李维军
-
机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出处
《草学》
2023年第3期27-34,共8页
-
基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自主研发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院科技创新项目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CARS-34)、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同资助。
-
文摘
在黄土区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封禁的基础上,通过近40年不同刈割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二年1次刈割可使草地保持较高的物种密度和生物量。在刈割初期(1982~1987年),物种密度呈波浪式增长;在刈割中后期(1988~2020年)不同刈割强度物种密度差异显著,34年平均物种密度,二年刈割1次区>长期封禁草地(对照)>一年刈割1次区>一年刈割2次区。三种刈割草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在演替的第Ⅳ阶段,本氏针茅种群生长达到了亚顶极;在演替的第Ⅴ阶段中期,建群种本氏针茅发生了突变,而大针茅种群个体数量巨增,有替代本氏针茅演替为草原群落建群种的趋势;到演替的第Ⅴ阶段后期,本氏针茅种群又占据优势,并达到了草原群落演替的顶级。
-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刈割
群落演替
黄土高原
-
Keywords
typical grassland
mowing
community succession
loess Plateau
-
分类号
S812.8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
-
题名黄土区典型退化草地40年封禁恢复过程研究
- 2
-
-
作者
程杰
张瑞
杨培志
张渊
刘育书
李维军
-
机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0,共7页
-
基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院科技创新项目“黄河流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适度利用研究”(XBY-KJCX-2020-8)。
-
文摘
天然草地退化引起草地植被和表层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将使草地植被天然恢复过程受到强烈抑制。为此,试验采用长期(40年)封禁恢复技术,探究了封禁后黄土区退化草地植被变化特征,揭示了退化天然草地封禁恢复后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封禁恢复时间的变化,退化草地恢复演替已经历了5个时间段;草地生物量的变化过程已呈现出由先增加到后降低的趋势,尤其是在封禁恢复的第20年生物量达到最高值为520.5 g/m^(2);直到封禁恢复的第25年出现以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第25年之后优势种大针茅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在封禁的第30~34年以大针茅为群落的优势种生长繁殖较快,从群落恢复进程看大针茅有替代本氏针茅的趋势,但大针茅为有性繁殖,受草地凋落物的影响在群落中持续时间较短;从自然修复的35年后,通过种间竞争—扩散—定居—稳定生长的几个作用机制,又形成了以本氏针茅为建群种的“亚顶级”群落。此外,封禁后的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提高。综上,封禁有利于黄土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且随着封禁时间的推演,草地生态系统逐渐趋于良性循环。
-
关键词
退化草地
封禁
恢复
黄土区
-
Keywords
grassland degradation
grazing exclusion
Loess Plateau
succession
-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