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乡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探索 被引量:11
1
作者 唐国强 杨柳 袁国龙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95-97,共3页
宁乡烟叶生产已取得超常规发展。根据宁乡烟叶生产的现状,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对烟叶生产发展提出的要求,对宁乡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宁乡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思路,即围绕"一基四化"的... 宁乡烟叶生产已取得超常规发展。根据宁乡烟叶生产的现状,结合现代烟草农业对烟叶生产发展提出的要求,对宁乡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宁乡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思路,即围绕"一基四化"的建设要求,夯实基础,推进"八大工程"建设,同时稳扩规模,加强"四大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烟草农业 发展 探索 宁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宁乡县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总结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纪成 喻强 《中国稻米》 2003年第6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2002年 宁乡县 稻米 产业化开发 种植面积 产量 品质 商品率 加工企业 经济效益 资金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助力宁乡现代农业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郑建军 宁江 《湖南农业》 2015年第9期29-29,共1页
宁乡县农业局大力推动农业信息的现代化、多样化,利用农产品交易服务网、手机报、农业公众微信平台,借助“互联网+”服务方式,为全县100多万农民送去了致富的“及时雨”. 2000年,宁乡县农业局成立了市场信息站,投资100多万元添置电子设... 宁乡县农业局大力推动农业信息的现代化、多样化,利用农产品交易服务网、手机报、农业公众微信平台,借助“互联网+”服务方式,为全县100多万农民送去了致富的“及时雨”. 2000年,宁乡县农业局成立了市场信息站,投资100多万元添置电子设备.在15年间,全县33个乡镇农技站相继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各站配备了15万元的电子设备,建设农业电化教学室.目前,全县建成了1个县级农业信息站、33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远程教育点的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拥有一支34名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和100多名农业信息员的信息服务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互联网 农业信息 乡镇农技站 信息服务体系 电子设备 农产品交易 服务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宁乡县稳定粮食生产的成效与措施
4
作者 石纪成 唐新民 +2 位作者 肖军 许谓清 胡寿坤 《农业装备技术》 2009年第1期57-59,共3页
宁乡县是粮食生产大县,粮食总产量居湖南省前列,在全国位于第30位左右。2008年全县粮食单产和总产连续7年增加,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技术到位,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是宁乡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水稻 成效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9
5
作者 胡奇寿 谢海明 黄新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11期118-121,共4页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技术力量,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当前,应着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技术力量,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当前,应着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分析了宁乡农技推广面临的新形势、问题和困难,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提出了推进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 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和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及其措施 被引量:6
6
作者 曾德仪 朱冬云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123-124,128,共3页
阐述当前我国农业面临新形势挑战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重要性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典型(7) 土地整村流转促农业转型发展
7
作者 单彭义 郑建军 《湖南农业》 2016年第11期10-10,共1页
(续第10期第10页) 宁乡县大成桥镇鹊山村全村人口4182人,村域面积6.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公顷,是典型的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村。为切实改变土地利用现状,鹊山村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续第10期第10页) 宁乡县大成桥镇鹊山村全村人口4182人,村域面积6.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公顷,是典型的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村。为切实改变土地利用现状,鹊山村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有关精神,着手打造“鹊山模式”这一土地流转新方式,加快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流转 农业转型 粮食生产 结构 耕地面积 农村改革 土地经营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CH_4与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6
8
作者 白小琳 张海林 +3 位作者 陈阜 孙国峰 胡清 李永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2-289,共8页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温室气体减排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旨在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CH4及N2O排放特征及其消长关系,为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及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在湖南省宁乡县进行,通过静态箱法测定翻耕秸秆还田(CT)...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温室气体减排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旨在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CH4及N2O排放特征及其消长关系,为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及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在湖南省宁乡县进行,通过静态箱法测定翻耕秸秆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免耕秸秆还田(NT)的稻田CH4及N2O排放。结果表明:CH4排放主要来自于晚稻田,翻耕、旋耕和免耕晚稻田CH4排放分别占研究时段CH4排放的69%,67%,73%;各处理冬闲季CH4排放均不到研究时段排放量1%,冬闲CH4排放量为RT>CT>NT,差异显著;N2O排放时间变异性较大,早稻稻田N2O排放量为RT>NT>CT,晚稻稻田N2O排放量为NT>RT>CT,冬闲期各处理稻田N2O均为负排放;从研究时段排放量分析,翻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减少N2O排放,免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减少CH4排放;CH4与N2O排放呈显著负相关,冬闲季稻田CH4与N2O排放相关性不显著。总之,NT减少了CH4排放,虽N2O排放略有增加,但CH4与N2O引发的综合温室效应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空气污染 CH4 N2O 耕作 稻田 消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氮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崔思远 尹小刚 +3 位作者 陈阜 唐海明 李锋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4-179,共6页
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在我国双季稻典型区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地自2005年设置免耕秸... 针对免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引起的土壤氮素淋洗问题,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稻田土壤氮素特征,为免耕稻田氮素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在我国双季稻典型区湖南省宁乡县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该试验地自2005年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翻耕秸秆还田(CT)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0)4种耕作处理,重复3次。使用定水头法分层测定0~80cm土壤导水率,测定分析各处理80cm处土壤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NT0~80cm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较CT提高了63.14%,NT铵态氮、硝态氮渗漏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措施使早稻耕作覆水初期渗漏水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从全年淋失总量估算结果来看,各处理铵态氮渗漏量约是硝态氮的2倍。总之,相对于耕作处理,免耕会使氮素淋失量增加,而长期淹水条件下稻田铵态氮渗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 保护性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碳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何莹莹 张海林 +3 位作者 孙国锋 汤文光 李永 陈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0-204,共5页
针对不同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的固碳效应和固碳潜力问题,选择湖南省宁乡县的双季稻区试验点进行了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耕层有机碳储量的研究,以期为制定适合于稻田条件下的合理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 针对不同耕作措施对双季稻田的固碳效应和固碳潜力问题,选择湖南省宁乡县的双季稻区试验点进行了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耕层有机碳储量的研究,以期为制定适合于稻田条件下的合理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AOC)含量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免耕处理下,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0~5cm的SOC和AOC的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层次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与免耕相比,旋耕和翻耕则更利于5~10cm和10~20cm土层的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积累。比较秸秆还田对SOC和AOC的影响表明,秸秆还田有效地提高了0~10cm有机碳含量,但对10~20cm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秸秆的输入并未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采用等质量方法计算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旋耕秸秆还田使有机碳储量明显增加,而免耕只增加了土壤0~5cm和5~10cm土层有机碳储量,10~20cm有机碳储量有所降低,但耕作措施对有机碳储量的长效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稻田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省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胜利 薛建福 +4 位作者 张冉 陈中督 陈阜 胡赛晶 张海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6-252,共7页
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省份之一,为探索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敏感性,该研究以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域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历史气候变化动态(1980-2012)及其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多... 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省份之一,为探索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双季稻生产的气候敏感性,该研究以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域为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历史气候变化动态(1980-2012)及其对双季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多年该区域气候变化以温度升高为主,早稻和晚稻全生育期内平均温度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7和0.32℃/(10a),早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呈增加趋势,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有所下降。早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和辐射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晚稻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温度相关性显著(P〈0.05)。温度升高是水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要素,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产量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范围在-4.38%-2.07%之间。历史气候变化对早稻和晚稻产量的影响分别可能达到2.59%和-6.02%。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增加了该区域双季稻生产的敏感性,对水稻生产有较大的影响。该研究可以为针对区域特点进行农业技术措施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敏感性分析 温度 双季稻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2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5 位作者 程爱武 李益锋 李永 何炜 胡赛晶 王跃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2-197,共6页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明显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60%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为最高;30%和60%有机肥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化肥和无肥处理均达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和p 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有机无机肥连续配施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早稻产量以60%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97.67%和95.01%;晚稻产量以秸秆还田和30%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103.64%和93.9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993**,0.971**,0.950**,0.950**),与土壤速效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802*)。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培肥土壤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长期施肥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三熟种植模式中大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5 位作者 程爱武 肖小平 汤文光 孙继民 李微艳 杨光立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4-69,99,共7页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三熟种植模式中大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影响,以通0306和蒙啤麦1号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大麦主要生育期,单株根系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三熟种植模式中大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影响,以通0306和蒙啤麦1号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大麦主要生育期,单株根系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茎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大麦单株根系和茎干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单株叶、穗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大小顺序为无肥〉化肥〉秸秆还田〉习惯施肥,穗干重比例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无肥;茎干重比例以习惯施肥最高;叶干重比例在成熟期表现为化肥〉无肥〉习惯施肥〉秸秆还田。齐穗期,化肥、秸秆还田和习惯施肥处理大麦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处理;成熟期,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大麦单株叶面积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大麦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分别比无肥增产353.4-357.6、681.6-683.0和497.4-523.5 kg·hm^-2。与化肥和习惯施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干物质总量大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大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施肥模式 干物质 比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双季稻田土壤和大麦植株镉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一兰 金自力 +7 位作者 刘唐兴 程爱武 李永 李益锋 何炜 黄新杰 皮俊 许晓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35-1241,共7页
施肥措施是影响稻田土壤和作物重金属镉(Cd)累积的关键因素之一,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后稻田土壤和作物Cd累积的变化特征,为双季稻区科学施肥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双季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平台(31年),分析了5种施肥措... 施肥措施是影响稻田土壤和作物重金属镉(Cd)累积的关键因素之一,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后稻田土壤和作物Cd累积的变化特征,为双季稻区科学施肥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双季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平台(31年),分析了5种施肥措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LOM)、60%有机肥+40%化肥(HOM)和无肥(CK)]对土壤和大麦植株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HOM和LO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麦成熟期稻田耕层(0~20cm)土壤Cd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分别提高了36.67%、80.91%和141.86%、79.07%。大麦植株Cd积累量和富集系数均以根系为最高,其次是叶和茎,籽粒为最低。LOM处理提高了大麦植株根系、叶和籽粒Cd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0.270、0.235和0.039 mg·kg^(-1);RF处理提高了植株茎Cd含量,比CK处理增加0.076 mg·kg^(-1)。各施肥处理稻田土壤重金属Cd单项污染指数变幅在1.100~1.990之间,其PCd均大于1,表现为HOM>LOM>CK>MF>RF,其中LOM和HOM处理PCd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MF、RF和CK处理间PCd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土壤未见明显的Cd积累,但有机肥施用条件下稻田土壤呈现显著Cd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长期施肥 镉(CD)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技术及“模型-文档-视”结构在水稻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米湘成 敖合军 +2 位作者 邹应斌 石纪成 蔡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4-167,共4页
该研究利用可视化技术和“模型 -文档 -视”的管理模式 ,试图改进作物模型系统的用户界面和系统组织结构。利用Hermite曲线模拟水稻叶片的形态 ,将作物模拟结果图形化、图像化 ,使水稻生长模拟的结果直观化。并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基础... 该研究利用可视化技术和“模型 -文档 -视”的管理模式 ,试图改进作物模型系统的用户界面和系统组织结构。利用Hermite曲线模拟水稻叶片的形态 ,将作物模拟结果图形化、图像化 ,使水稻生长模拟的结果直观化。并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基础上 ,将 MFC的“文档 -视”的结构扩展为“模型 -文档 -视”结构 ,使作物模拟系统中数值模拟、数据管理和用户界面的设计相互分离 ,且系统中的类与类之间能有效进行数据交换 ;整个系统可整合为几个“模型 -文档 -视”组 ,使系统结构简化 ,易于管理 ,是对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一种扩展。本研究表明 :采用“模型 -文档 -视”模式编程能使整个作物模型系统结构简明 ,提高研究人员的编程效率 ;可视化技术的使用 ,使用户能直接将模拟结果与田间生长状况进行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技术 水稻生长模型 模型-文档-视 面向对象编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生态服务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白小琳 徐尚起 +3 位作者 汤文光 陈阜 胡清 张海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89-2494,共6页
耕作方式对稻田碳循环有着较大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双季稻田碳循环及其生态服务价值,为稻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及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于湖南省宁乡县进行,通过静态箱法测定翻耕秸秆还... 耕作方式对稻田碳循环有着较大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双季稻田碳循环及其生态服务价值,为稻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及土壤固碳潜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于湖南省宁乡县进行,通过静态箱法测定翻耕秸秆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免耕秸秆还田(NT)稻田CH4及CO2排放,根据美国橡树岭国家生态实验室得出的碳折算系数计算各项农资投入的碳释放。结果表明:(1)机械操作造成的碳排放为CT>RT>NT,免耕分别比翻耕和旋耕碳减排61.69、35.70kgC.hm-2;(2)含碳农资碳减排对于稻田碳减排具有较大作用,其中减少含碳农资投入对于免耕碳减排作用最大;(3)免耕促进了稻田土壤碳固定,稻田生态系统总体碳固定为NT>CT>RT;(4)采用免耕、减少含碳农资投入有利于固碳及增加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本研究得出免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及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建议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采用以免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碳循环 稻田 生态服务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大麦-双季稻种植方式中大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5 位作者 程爱武 李益锋 李永 何炜 王跃平 胡赛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目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施肥措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关系密切。本文的目的在于探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主产区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应用B... 【目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施肥措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关系密切。本文的目的在于探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主产区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应用Biolog技术分析了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LOM)、60%有机肥+40%化肥(HOM)、无肥对照(CK)不同施肥处理对大麦成熟期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从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评价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MF、LOM和HOM处理大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RF处理大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低于CK处理。在大麦成熟期,Richness和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HOM>LOM>RF>CK>MF,Mc Intosh指数均以HOM和LOM处理为最高,其次为RF和CK处理,MF处理最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大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碳源主要为氨基酸类和糖类,不同施肥处理间碳源利用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大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了不同影响,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维持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施肥 双季稻田复种 大麦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期营养调控对食用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英梅 唐启源 +1 位作者 邹应斌 石纪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7-462,共6页
2 0 0 1年在湖南宁乡以优质早籼稻中鉴 10 0、两系杂交稻组合香两优 68和优质晚籼稻中香 1号为材料 ,通过穗期喷施不同复配调节剂处理 ,研究了后期营养调控对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 .结果表明 ,后期营养调控可提... 2 0 0 1年在湖南宁乡以优质早籼稻中鉴 10 0、两系杂交稻组合香两优 68和优质晚籼稻中香 1号为材料 ,通过穗期喷施不同复配调节剂处理 ,研究了后期营养调控对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 .结果表明 ,后期营养调控可提高植株体内保护酶 (SOD,POX)活性 ,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 ,促进灌浆结实 ,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并在 2 0 0 0年试验基础上 ,从早稻 7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 2种 (M6 ,M7) ,晚稻 5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 1种(Q2 )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营养 优质稻 营养调控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主产区冬闲期绿色覆盖作物与保护性种植模式研究.Ι饲用小黑麦新品种引进筛选及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叶桃林 肖小平 +4 位作者 肖春芳 袁跃之 张帆 周孟辉 杨光立 《作物研究》 2005年第3期165-167,共3页
引种试验表明,适合湖南冬闲田种植的小黑麦为NTH2337,WOH939,中饲237和NTH1408品种,每公顷鲜草产量分别达到63.80,61.35,61.80和59.14 t.鲜草产量的高低与播种期迟早有一定的关系,但无明显的相关性;亦与播种量和基本苗的多少密切相关,... 引种试验表明,适合湖南冬闲田种植的小黑麦为NTH2337,WOH939,中饲237和NTH1408品种,每公顷鲜草产量分别达到63.80,61.35,61.80和59.14 t.鲜草产量的高低与播种期迟早有一定的关系,但无明显的相关性;亦与播种量和基本苗的多少密切相关,基本苗一般应控制在300万~375万/公顷之间.在栽培技术上应根据小黑麦分蘖特点和再生能力的强弱,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快发,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小黑麦 冬闲田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的生理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见良 王奎武 +3 位作者 石纪成 胡泽友 邹应斌 李合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45-249,共5页
为探讨壮秧营养剂对软盘旱育秧和苗床旱育秧的壮秧效果及机理 ,以水稻品种中 - 1 0 0 ,湘早籼 2 8号和中优早 81为供试材料 ,比较研究了 4种壮秧营养剂对水稻软盘旱育和苗床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 .结果表明 :壮秧营养剂 T1 ,T2 和 T4对苗... 为探讨壮秧营养剂对软盘旱育秧和苗床旱育秧的壮秧效果及机理 ,以水稻品种中 - 1 0 0 ,湘早籼 2 8号和中优早 81为供试材料 ,比较研究了 4种壮秧营养剂对水稻软盘旱育和苗床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 .结果表明 :壮秧营养剂 T1 ,T2 和 T4对苗床旱育秧苗的根数和茎基宽比对照显著提高 ;壮秧营养剂 T1 ,T2 和 T3对软盘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主要表现为根干重、根系α-萘胺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的幅度较大 ,T1 和 T2 所表现出的效应差异不大 ,而 T3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生产上应用时 ,早稻软盘旱育秧壮秧营养剂每盘的施用量以 8~ 1 2 g(434孔型 ,直径 2 .2 cm)为佳 ,苗床旱育秧的施用量则采用 75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秧苗 壮秧营养剂 施用量 根干重 叶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