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前教育特殊性辨析及其对学前教师的必然要求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86,共8页
人们通常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出发论证相应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由此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一般被归为"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等。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论证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真正不同于其他教育阶... 人们通常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出发论证相应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由此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一般被归为"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等。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论证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真正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地方是它实现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完全统一,所以它必然要求其教师直面儿童,并切实具备直面儿童的勇气与智慧。这才是学前教育真正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殊性,虽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践此本质要求并不容易,但这是对教育本真追求的确证,可以为我国未来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面儿童 学前教育 教育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及其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向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48,共7页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建立在儿童富于感受性和敏感性的人性能力、周遭意义世界的彰显和意义连接建立的方式之上。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是经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如何对待”的追问,寻求真善美,并最终获得意义感,建立意义空间的过程... 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建立在儿童富于感受性和敏感性的人性能力、周遭意义世界的彰显和意义连接建立的方式之上。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是经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如何对待”的追问,寻求真善美,并最终获得意义感,建立意义空间的过程。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条件和过程提醒我们,现代儿童教育需要在意义生成的视野重新审视和保护儿童作为意义生成基础的敏感精神,重视儿童意义上升能力的培养,注重周遭意义环境的呈现与引导,并以符合儿童意义生成特征的意义连接方式引导儿童意义世界的构建。同时,现代儿童教育不仅要重视儿童“是什么”的追问,更要重视儿童如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的反思;不能只是重视儿童如何学习,重视儿童学习效率的高低、效益的大小,还要重视儿童在什么意义指引下进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意义世界 人性能力 敏感精神 生成 现代儿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品质结构与层次新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基于儿童终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34,共7页
品质既是个体内涵的核心内容,又是个体特征外显的重要标识,人生的根本任务就是锻造品质。迄今为止,中外关于儿童品质的研究立足于心理学与各国文化传统,主要指向人格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学习品质等,整体呈现出简单罗列、庞杂分... 品质既是个体内涵的核心内容,又是个体特征外显的重要标识,人生的根本任务就是锻造品质。迄今为止,中外关于儿童品质的研究立足于心理学与各国文化传统,主要指向人格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学习品质等,整体呈现出简单罗列、庞杂分散、缺乏统整等不足。有必要从人终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出发,重新建构儿童品质的结构与层次。从个体身心发展来看,儿童应当具备的品质可以分为体质、知质、心质三种,其中体质与知质主要由"非我"转化而来,是儿童发展的主要内容品质;心质主要由"原我"生发而来,是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品质。儿童体质与知质的发展需要心质提供的内在力量的支持,而心质的发展又是在促进体质与知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儿童教育应始终坚持儿童体质、知质与心质的和谐发展,并将心质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只有充分培养和发展主动性、独立性、合群性、专注性、坚持性、灵活性等属于心质的"支点品质",儿童才能获得终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品质 品质结构 终生发展 自主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师表现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南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3,共6页
学校作为一种从外部影响儿童发展的有限力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在教育目的实现过程中,学校无法控制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影响,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不存在明确、清楚的因果关系,围绕教育目的与儿童发展界定和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是不恰当的。... 学校作为一种从外部影响儿童发展的有限力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在教育目的实现过程中,学校无法控制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影响,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不存在明确、清楚的因果关系,围绕教育目的与儿童发展界定和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是不恰当的。学校所能做与所应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一种类似于家庭但又高于儿童日常生活环境、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教育微环境,学校教育质量的内涵应指向这种教育微环境的质量,而儿童发展所循路径又决定了这种教育微环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为儿童提供的学习机会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应以教师表现为核心,借助教师自觉认真持续撰写的专业反思笔记,主要考察教师在学校这一限定的时空范围里在为儿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上所做的努力。这种评价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教师教育实践过程、专业发展过程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过程的内在统一,最终让儿童普遍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评价 教育微环境 学习机会 教师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幼儿园教育过程之内涵的探讨——基于过程质量评价需要的教师视角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52,共11页
在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被认为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使得探讨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内涵,回答“幼儿园教育过程究竟应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成为开展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被认为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使得探讨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内涵,回答“幼儿园教育过程究竟应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成为开展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实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视角分析,作为整体的宏观幼儿园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坚持以幼儿作为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教师持续支持幼儿不断探索、发现和确证自我的过程;服务于这一终极目的实现的微观幼儿园教育过程应依循从关注儿童到理解儿童再到形成合理期望最后到完成专业决策的内在产生过程,对外展现为一个绝不伤害儿童,确保儿童保育需要,以“不教而教”和“自然而教”为主,必要时“有意而教”与“刻意而教”的教育行动过程。这为我们将来建构系统完整的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框架和标准提供了一种理想参照,有助于我们突破当前国外相关评价思路与工具的局限,在更为开阔的理论视野下推进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评价与提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教育过程质量 过程质量评价 幼儿园教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集体教学到个别化学习: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必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文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84,共4页
当今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以及个体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为适应此时代要求,幼儿园教育有必要改革当前集体教学至上的现状,从重视教师的讲授走向重视幼儿的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更为关... 当今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以及个体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为适应此时代要求,幼儿园教育有必要改革当前集体教学至上的现状,从重视教师的讲授走向重视幼儿的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更为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注重对幼儿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应加大区域活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完善活动课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教学 个别化学习 学习品质 终身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伤害儿童:教育的底线与教师专业的起点 被引量:8
7
作者 赵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89,107,共9页
与教师相比,儿童在教育中处于易受伤害的弱势地位。不伤害儿童是教育应有的底线原则,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伤害儿童。此底线原则是指导和规范教师所有教育行为的一项基本原则,可以具体化为“不指望”“不勉强”“不放弃”等基本戒... 与教师相比,儿童在教育中处于易受伤害的弱势地位。不伤害儿童是教育应有的底线原则,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伤害儿童。此底线原则是指导和规范教师所有教育行为的一项基本原则,可以具体化为“不指望”“不勉强”“不放弃”等基本戒律。教师应从学习如何才能不伤害儿童开始其教育专业生涯。为此,教师要学会关注真实的有鲜活生命特征的儿童,加强对自我感受、动机与需要的反省。不伤害儿童只有既成为教师的专业伦理又落实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才能促使教师在任何情况或条件下都坚守这一底线原则。这表明专业伦理与专业知识是相互生发、互为因果的关系。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遵循“从专业伦理出发,紧紧围绕儿童的利益与发展,自然演化出可以言说与实践的专业知识,进而促进教师对专业伦理的理解与对专业知识新追求”的正途。不伤害儿童是这一正途的开端,也是其之所以为正途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伤害儿童 儿童 教育底线 专业伦理 专业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组织第二届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征文的通知
8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72,共1页
本刊社在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征文,广大幼教实践工作者踊跃参加,撰写了许多优秀的教育随笔作品,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纷纷来信致电要求本刊再次组织有关幼儿教育随笔之类的征文。本... 本刊社在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征文,广大幼教实践工作者踊跃参加,撰写了许多优秀的教育随笔作品,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纷纷来信致电要求本刊再次组织有关幼儿教育随笔之类的征文。本刊社经认真研究,决定组织第二届全国“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征文,以为广大幼教实践工作者搭建一个倾述交流的平台。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随笔 幼儿园 征文 组织 幼教实践 2009年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观察评价,理解儿童:基本理念、路径与目的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3,共11页
儿童作为人的存在和深受环境影响的发展中个体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理解,而不仅是观察评价。为理解儿童,教师需要通过保育建立理解所需的良好关系,需要通过观察获取理解所需的客观信息,需要通过共享扩展理解所需的多元视角,需要通... 儿童作为人的存在和深受环境影响的发展中个体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理解,而不仅是观察评价。为理解儿童,教师需要通过保育建立理解所需的良好关系,需要通过观察获取理解所需的客观信息,需要通过共享扩展理解所需的多元视角,需要通过移情产生理解所需的感同身受。教师理解儿童本身虽然可以成为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接下来的教育行动服务,为此需要教师基于对儿童的理解确立关于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从而为教师对儿童表现及其所需教育做出专业判断与决策提供直接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观察 关系 共享 移情 期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兴:古代儿童诗教的发生逻辑和启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向辉 皮军功 刘莉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35,共7页
儿童诗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广泛存在的教育现实。就教育层面而言,诗教包括了《诗经》及其他以精粹的文字表现美感,有声韵可以歌咏的艺术性作品的教育和学习。基于父子兄弟之爱的亲情和对所处自然的自然之情构成了儿童成长的本... 儿童诗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和广泛存在的教育现实。就教育层面而言,诗教包括了《诗经》及其他以精粹的文字表现美感,有声韵可以歌咏的艺术性作品的教育和学习。基于父子兄弟之爱的亲情和对所处自然的自然之情构成了儿童成长的本源性情感。诗作为情的反映,诗教是儒家教化逻辑中的重要一环。诗借助兴的表现手法、吟诵的外在形式、意象的积累与感通,可以激发并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与意义世界的建构,由此构成儿童诗教发生的完整逻辑过程。古代儿童诗教的发生逻辑提示我们,现代儿童教育应注重儿童情之兴发能力的保持,同时应更深入和审慎地认识和理解古代儿童的读经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情感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转向及其实践限度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黎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2-45,共4页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指导理念,强调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珍视游戏意义的基础上,使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更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以此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幼儿发展水平。课程的游戏转向是践行“以游戏...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指导理念,强调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珍视游戏意义的基础上,使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更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以此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幼儿发展水平。课程的游戏转向是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重要手段,它能有力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和幼儿园教育活动水平的提高,但其转化也存在游戏泛化的危险,其实践路径和转化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明晰。幼儿园课程与游戏具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具有相应的理论边界和复杂性应用场域,课程的游戏化存在实践限度,超越了合理的边界就会造成理论上的认识模糊和对实践的指导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 课程游戏化 游戏转向 儿童主体性 转化机制 游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为师:教师权威的时代变迁与遭遇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向辉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100,共6页
教师的权威是传统信仰和社会制度等外部因素、知识技能和教师个体德性等内在担当在教师身上的综合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人类效法天地自然,以自然为师,直接表现为天地自然赋予神性,效法各种自然“神”,教师权威更多地表现出信仰的价... 教师的权威是传统信仰和社会制度等外部因素、知识技能和教师个体德性等内在担当在教师身上的综合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人类效法天地自然,以自然为师,直接表现为天地自然赋予神性,效法各种自然“神”,教师权威更多地表现出信仰的价值;在古代社会,西方以僧代师职,我国则以巫、官代师职,教师权威兼具现实性和世俗性,既表现为信仰的价值,也表现为知识和德性的代表;近代社会,随着以科学为旗帜的启蒙运动开展,科学取代宗教,知识取代神意,作为富有神性“信仰”代表的教师开始被作为知识代表的教师所取代。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的易得性和对个体分化的成全弱化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教师权威的外在赋予被一定程度上消解,教师权威的实现更主要成为教师个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承担起树立教师权威的内在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权威 外在赋予 内在担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误解儿童的基本情形、主要症结及其消除的关键节点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49,共11页
在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中,最怕的是教师自以为理解儿童,其实却误解了儿童。由于掌握信息有限或只能主观推测,教师既有可能误解儿童的行为表现,也有可能误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还有可能这两种误解情形同时存在。教师对自己理解儿童的心理... 在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中,最怕的是教师自以为理解儿童,其实却误解了儿童。由于掌握信息有限或只能主观推测,教师既有可能误解儿童的行为表现,也有可能误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还有可能这两种误解情形同时存在。教师对自己理解儿童的心理过程没有察觉,笃定自己对儿童的理解就是正确理解,倾向于认为儿童是有意或故意为之,是导致教师误解儿童的主要症结。教师不仅要抓住自己因儿童表现而不高兴的刹那消极感受,悬置对儿童的任何评价,实现从“无意识地笃定”到“有意识地质疑”的转变,而且要抓住重新定义儿童行为性质的关键节点,坚定“儿童绝无恶意”的信念,实现从把儿童表现视之为“不当行为”到将之定性为“受挫行为”的转变。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开启理解儿童的意志努力,并沿着遵循儿童本意理解儿童的正确方向理解儿童,从而在尽力防止误解儿童情形发生的意义上消除对儿童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误解儿童 消除误解 儿童天性 受挫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儿童的关键条件:教师的“一识四力” 被引量:24
14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3,共11页
理解儿童不易,需要教师具备特定的意识与能力。其中,为使理解儿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需要教师具备"儿童意识",并要从第一层次的"儿童客观存在"的"儿童意识"逐步向第二层次的"儿童就是儿童"与... 理解儿童不易,需要教师具备特定的意识与能力。其中,为使理解儿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需要教师具备"儿童意识",并要从第一层次的"儿童客观存在"的"儿童意识"逐步向第二层次的"儿童就是儿童"与第三层次的"儿童同是人"的"儿童意识"演进。教师若要准确理解儿童,首先需要拓展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为此需要教师具备"容纳得下"并"忍受得了"儿童所有反应与表现的"容忍力"和基于儿童将来发展的可能性镇定看待儿童现在的反应与表现的"预见力"。教师若要准确理解儿童,就不能不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儿童,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能使教师与儿童"共在"儿童所处具体情境的"共情力"与"共释力",使教师不仅能够与儿童产生情绪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能够真正听取儿童的表达,与儿童共享共建对具体情境的理解,从而能在把握儿童深层心理需要与动机的意义上获得对儿童的真正理解。在教师应具备的此"一识四力"的关键条件中,"儿童意识"是"容忍力""预见力""共情力""共释力"这"四力"产生的认识源泉,而这"四力"又是"儿童意识"得以真正渗透于教师理解儿童的实际行动中的内在力量。"一识四力"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最终达到"宁可暂且搁置对儿童的理解,也不强行解释或错误理解儿童"的理解境界。对于幼小的儿童,很多时候无法理解他们,才是真正理解儿童的教师会有的状态。只因有"儿童意识",教师不会否定这种客观存在的理解情况;只因有"四力",教师不会放弃理解儿童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儿童意识 容忍力 预见力 共情力 共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理解儿童的依据与层次 被引量:27
15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教师如何理解儿童是发生在教师内心世界的理性活动,只有教师本人才最清楚自己究竟在依据什么理解儿童,由此使自己关于儿童的理解处于何种层次。教师如果依据个人主观经验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就是最低级别的理解依据,其关于儿童的理解... 教师如何理解儿童是发生在教师内心世界的理性活动,只有教师本人才最清楚自己究竟在依据什么理解儿童,由此使自己关于儿童的理解处于何种层次。教师如果依据个人主观经验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就是最低级别的理解依据,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最低的“主观经验层次”。教师如果依据儿童发展理论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就是本质由抽象概念组成的理解依据,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可能正确的“抽象概念层次”。教师如果依据儿童所处具体情境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理解依据实质是教师进入与把握儿童情境的程度,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接近儿童真实的“具体情境层次”。教师如果依据自己与儿童共有的人性理解儿童,那么其使用的理解依据实质是教师对自己生而为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深度,其关于儿童的理解也就处于接近真实儿童的“共有人性层次”。儿童作为人的存在决定了教师理解儿童不在于追求精准,而在于教师能够基于对儿童的理解实现对儿童最大程度的接纳、包容与谅解,从而能够形成关于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因此,教师需要时常反思和首先警醒的是自己在依据什么理解儿童的心理过程,不断激励自己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主观经验 抽象概念 具体情境 共有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理解儿童的内在阻碍:基于一项田野考察的发现与反思 被引量:22
16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7,共15页
在当今推崇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教师主观上非常认同理解儿童的重要性,但教师仍被广泛批评为"眼中没有儿童"。本研究将深入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忠实记录的教师言行作为判断"教师究竟在做什么"和&qu... 在当今推崇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教师主观上非常认同理解儿童的重要性,但教师仍被广泛批评为"眼中没有儿童"。本研究将深入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忠实记录的教师言行作为判断"教师究竟在做什么"和"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儿童"的依据,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每日面对儿童做得最多和最重要的事是"发指令",从大量指向任务完成的具体指令到"按教师指令行事"的元指令。虽然不能根据指令本身就断定教师不理解儿童,但是从教师指令多不被儿童悦纳,教师指令表现出又僵又直、不可变通的特性,教师对儿童违背指令行为的宽容十分有限来看,教师确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儿童。同样,指令本身并不会阻碍教师理解儿童,教师之所以会固执于指令,其根源是教师认为自己所发的指令都是为了儿童好,饱含着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善意和强烈的教育责任,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园教育特点的专业认识与幼儿园教育最新发展趋势的专业把握。在教师看来,儿童只需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就会取得进步并获得发展,这使得教师关注的实际上只是自己指令参照下的儿童,最清楚的不过是儿童对待和执行自己指令的情况,对于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儿童甚至误解儿童却没有觉察。要破解教师无意造成的此种内在阻碍,需要教师超越对幼儿园教育特点的刻板认识,消除"必须如此"的时间紧迫感,为教师理解儿童提供可能;修正对幼儿园教育发展趋势的偏执理解,冲破"必然如此"的思维狭隘,为教师理解儿童打开视野;摈弃对幼儿园教育规律的错误认识,解除"只能如此"的自我限定,为教师理解儿童提供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儿童为本 理解儿童 幼儿园教师 教师指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儿童的前提:承认儿童的不可完全被理解 被引量:28
17
作者 赵南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1,共9页
从学前教育鲜明的儿童中心主义立场出发,教师应尽力理解儿童,然而儿童作为人的无限复杂性及其发展阶段的尚未展开与发展水平的限制决定了儿童不可能被教师完全理解,同时教师作为人的有限性也决定了教师无法达到对儿童的完全理解,这意味... 从学前教育鲜明的儿童中心主义立场出发,教师应尽力理解儿童,然而儿童作为人的无限复杂性及其发展阶段的尚未展开与发展水平的限制决定了儿童不可能被教师完全理解,同时教师作为人的有限性也决定了教师无法达到对儿童的完全理解,这意味着教师理解儿童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的过程,需要教师克服懈怠,持续努力,并对理解结果持审慎态度,对可能出现理解错误或偏差,陷入以熟悉为理解、以有关儿童发展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盲目自信保持高度警觉。只有承认儿童不可被完全理解,教师关于儿童的理解才有可能是完整的,并沿着符合儿童真实的正确方向真正推进。儿童非任何科学理论与教师理解可以完全限定,教师应始终关注真实的儿童,而不是在儿童身上验证科学理论与教师理解及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儿童 理解前提 理解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刊关于组织“关注幼儿园教学”专题征文的通知
18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质量 专题征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