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以《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海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原创性建构了“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并被孟学史守正性重构。从原创性建构看,亲亲是血缘伦理之基,仁民是王道政治之本,爱物是自然生态之根;爱物、仁民、亲亲是由外而内的充实,亲亲、仁... 《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原创性建构了“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并被孟学史守正性重构。从原创性建构看,亲亲是血缘伦理之基,仁民是王道政治之本,爱物是自然生态之根;爱物、仁民、亲亲是由外而内的充实,亲亲、仁民、爱物是由内而外的推扩,充实、推扩均是仁的呈现与敞开。从守正性重构看,基于亲亲与兼爱的对决,此章盖为墨氏而发;基于仁民与爱物的对比,仁民易而爱物难;基于亲亲、仁民、爱物的对举,先后之序、实华之分彰明较著,呵护自然、万物一体呼之欲出。孟学史的守正性重构丰富并深化了孟子原创性建构的儒家文明图式,守正性重构最能夯实并彰显原创性建构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价值。借助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分析,可以深入说明这一儒家文明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 亲亲 仁民 爱物 儒家文明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的孟子学文献——湛若水佚文《吊文公词》考释
2
作者 杨海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0-133,共4页
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水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的《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的各种文集失收的佚文,有其自不待言的文献学价值;又是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的孟子学文献,在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的孟子解释史中,饱含耐人寻... 明代岭南思想家湛若水1537年途经滕县写下的《吊文公词》,既是一篇被作者的各种文集失收的佚文,有其自不待言的文献学价值;又是一篇罕见地高度评价滕文公的孟子学文献,在人们几乎不把评价滕文公当作问题意识的孟子解释史中,饱含耐人寻味的思想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若水 滕文公 《吊文公词》 孟子学文献 孟子解释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孟子·天下言性章》与《墨子·兼爱中》的思想关联
3
作者 郑炜明 刘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102,共8页
《孟子·天下言性章》历来聚讼甚多,前人解释此章者多引及道家和新出土文献。但通过与《墨子·兼爱中》相比较,可知此章应与墨家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语境前提(杨近墨远)、致思方式(辩故言性)、论证素材(大禹治水)等方面细致分析... 《孟子·天下言性章》历来聚讼甚多,前人解释此章者多引及道家和新出土文献。但通过与《墨子·兼爱中》相比较,可知此章应与墨家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语境前提(杨近墨远)、致思方式(辩故言性)、论证素材(大禹治水)等方面细致分析可见:《孟子·天下言性章》言说对象应主要是墨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家;“辩故言性”反映了孟子和墨家、庄子的人性主张在因果链条上的根本性差异;大禹治水“利”与“善”的两个面相,则展示了孟子、墨家在同一圣王“故事”上的价值分裂。《孟子·天下言性章》所言不止是“性善”,更是反对墨家将动机与原因混为一谈,意在凸显道德行为根源的无动机和反功利的内在特性。以《墨子》为参照坐标,既为我们诠释《孟子·天下言性章》提供了新的视角,又表明《墨子》是一部长期被学界忽视的孟学比较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墨子 人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政治哲学发微 被引量:6
4
作者 梁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107,共12页
王安石融合儒道,将道家的理论思维引入儒家的政治实践,建构起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相贯通的政治哲学,为儒家政治宪纲作出理论论证。王安石肯定杨朱"为己"的合理性,表现出对个体物质利益、生命权利的关注。同时又区分了"生&... 王安石融合儒道,将道家的理论思维引入儒家的政治实践,建构起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相贯通的政治哲学,为儒家政治宪纲作出理论论证。王安石肯定杨朱"为己"的合理性,表现出对个体物质利益、生命权利的关注。同时又区分了"生"与"性",力求做到"为己"与"为人"的统一。如果说程朱还只是中世纪的思想家的话,那么,王安石的一只脚已经迈向了近代。王安石的政治哲学也存在内在的矛盾,其天道本体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主要是为儒家的礼乐刑政提供了形上依据,而没有或无法为儒家的仁学奠定理论根基。他虽然重视个人的感性生命和物质利益,但认为一般的百姓只知"生",不知"性",没有赋予个体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王安石的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庄子 天道性命 礼乐刑政 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新学、蜀学派融合儒道的“内圣外王”概念 被引量:4
5
作者 梁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0,共11页
北宋时期是"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用语向儒家术语演变的重要时期,其中,北宋新儒学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并重的整体规划及其概念表达是内圣外王概念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而新学、蜀学派学者以庄补儒,会通儒道,将道家的天道自然与... 北宋时期是"内圣外王"概念由道家用语向儒家术语演变的重要时期,其中,北宋新儒学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并重的整体规划及其概念表达是内圣外王概念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而新学、蜀学派学者以庄补儒,会通儒道,将道家的天道自然与儒家的礼乐刑政相结合,则是其较早使用"内圣外王"概念表达儒家价值理想的直接原因。新学、蜀学派的"内圣外王"概念,既有道家的内涵,也有儒家的因素,是融合儒、道的产物,在内圣外王语义的演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天道自然 礼乐刑政 会通儒道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史情怀·守正创新·道法自然--李锦全教授学术访谈
6
作者 李锦全 杨海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F0002,共12页
94岁高龄的李锦全教授早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1960年转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文史哲兼通,充盈浓郁的文史情怀。他对中国哲学史的方方面面做过精深的研讨,成果硕富;在此基础上提出"矛盾融合、传承创新"的哲学史观... 94岁高龄的李锦全教授早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1960年转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文史哲兼通,充盈浓郁的文史情怀。他对中国哲学史的方方面面做过精深的研讨,成果硕富;在此基础上提出"矛盾融合、传承创新"的哲学史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李锦全教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践履者,特定的时代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形成了"忧患意识、旷达人生"的哲学观,这是一笔让人受用无穷的宝贵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史观 哲学观 守正创新 道法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道统说再探
7
作者 梁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9,共8页
儒学史上存在“即道言统”与“即统言道”两种道统观,实际上,言道统只能“即道言统”,而不能“即统言道”。道统的核心是仁义,儒家的仁义存在“居仁由义”与“处仁以义”的不同进路,前者是由仁而义,后者是由义而仁。作为道统的仁义应是... 儒学史上存在“即道言统”与“即统言道”两种道统观,实际上,言道统只能“即道言统”,而不能“即统言道”。道统的核心是仁义,儒家的仁义存在“居仁由义”与“处仁以义”的不同进路,前者是由仁而义,后者是由义而仁。作为道统的仁义应是“居仁由义”与“处仁以义”的统一,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谱系不足以代表儒学发展的全貌,传统的四书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以新道统为纲领,以新四书为基本经典,成为统合孟荀及儒学创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即道言统 即统言道 仁义 新四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学科化趋势前瞻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1-155,共5页
建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国学的学科化建设是一个关键性环节。国学学科化是国学能否于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学学科化的方式将是渐进式的,饱受诟病的文史哲分科实际上正是这一历史进... 建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国学的学科化建设是一个关键性环节。国学学科化是国学能否于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学学科化的方式将是渐进式的,饱受诟病的文史哲分科实际上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开始。以"两创"为基本方针的课程设计以及相关的教材建设,是国学学科化的核心环节和主要抓手。其"两创"性集中和具体地体现为五个基本原则,并据此自然地形成五大课程群。课程群的自然形成,正是国学作为通学,作为完整的古代学术体系,在学科上的体现。学科化与国学自身的整体性是可以相向而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学科化 渐进性 课程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