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字与神话及古代传说之关系探幽
1
作者 吴东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70,共3页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神话与传说,是先民创制汉字的主要材料。将古代神话传说融入汉字也是先民的创举。既然如此,这些汉字就可作为研究神话及古代传说的不可或缺的资料。
关键词 汉字 神话 甲骨文 古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 被引量:7
2
作者 余志平 黎翠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张爱玲曾说她不大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描写,窥见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探索音乐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艺术生命力,发掘其独特... 张爱玲曾说她不大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描写,窥见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探索音乐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艺术生命力,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创作 音乐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词坛的“尊柳”与“抑柳”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水云 苏建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471-478,共8页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影响趋于衰退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主张师法南宋 ,试图以姜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词学 清朝初年 毛先舒 评价 浙西派 阳羡派 朱彝尊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加强学生公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被引量:7
4
作者 李道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第3期39-39,共1页
随着高校园区建设和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也相应地由学校管理逐步向业主管理过渡。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成为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薄... 随着高校园区建设和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也相应地由学校管理逐步向业主管理过渡。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成为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学生公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公寓的“三进”、“四建”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公寓 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管理 学生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望乡村 拒斥城市——评90年代农村小说的一种文化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水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农村小说 守望 创作倾向 处境 描绘 文化思考 题材 主题 过程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西厢记》之“主脑”——诚信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庆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8-111,共4页
诚信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主脑”,王实甫在剧中以张生与老夫人、张生与莺莺为主体的戏剧冲突中分三步刻画了张生诚信的个性特征,由此表现出全剧诚信的“主脑”。这一“主脑”定格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具体时代的历史支点上,它作为一种... 诚信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主脑”,王实甫在剧中以张生与老夫人、张生与莺莺为主体的戏剧冲突中分三步刻画了张生诚信的个性特征,由此表现出全剧诚信的“主脑”。这一“主脑”定格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具体时代的历史支点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优良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与实体性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立主脑 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湖北诗歌的基本品格和缺失
7
作者 江胜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71,共4页
新时期以来,湖北诗歌形成了特征较为明显的基本品格,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古楚文化的浸染和农业文明的积淀,一方面铸就了新时期湖北诗歌现实主义情结、忧患意识、理性色彩、荆楚风情等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新时期湖北诗歌创新... 新时期以来,湖北诗歌形成了特征较为明显的基本品格,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古楚文化的浸染和农业文明的积淀,一方面铸就了新时期湖北诗歌现实主义情结、忧患意识、理性色彩、荆楚风情等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新时期湖北诗歌创新意识不强、创作手法单一、诗歌精品匮乏等缺失。在今后的创作中如何保持优点、克服不足,这是湖北诗歌界和理论界不得不关注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诗歌 现实主义情结 忧患意识 理性色彩 荆楚风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
8
作者 周水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08,111,共4页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多向的文化思考:审视农民文化、反思传统、追求“诗意的生存”是文化思考的主要指向。二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意蕴建构:多元文化的共存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提供了多种文化依托及...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多向的文化思考:审视农民文化、反思传统、追求“诗意的生存”是文化思考的主要指向。二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意蕴建构:多元文化的共存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提供了多种文化依托及文化选择的余地,从而造就了作品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又带来了作品的文化品位的变化。三是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示:地域文化审美意识的确立是地域文化展示的关键前提,先后兴起的乡村小说文化群落的创作在地域文化层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地缘角度切入的文化展示深化了作品的文化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小说 文化意蕴 建构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赵树理早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批判——兼论鲁迅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
9
作者 周水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6-39,共4页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文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文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文化,五四人文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文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文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文本和在政治学社会...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文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文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文化,五四人文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文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文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文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文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文化心态限制了作者的文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文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文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乡村小说 文化批判 农民文化 形而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