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李伟群
张久明
+5 位作者
迟凤琴
匡恩俊
李梓瑄
杨忠赞
刘宝林
宿庆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27-30,共4页
为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连续5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比例及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连续还田后较对照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增加...
为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连续5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比例及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连续还田后较对照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增加土壤>2.00 mm和0.25~2.00 mm团聚体粒级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2.00 mm粒级团聚体比例较对照提高38.0%;秸秆全量还田除<0.053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较对照降低,其余均增加;秸秆1/2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粒级含量(>0.25 mm),提高>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产量。由此可知,秸秆还田后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气与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并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张久明
迟凤琴
+2 位作者
匡恩俊
韩锦泽
刘宝林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30-34,共5页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李伟群
张久明
迟凤琴
匡恩俊
李梓瑄
杨忠赞
刘宝林
宿庆瑞
机构
黑龙江省
农业
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东北
农业
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嫩江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出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27-30,共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200407
2016YFD0300806)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1284)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ZY18A04)
文摘
为提高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本文采用小区试验方法,研究连续5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比例及有机碳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连续还田后较对照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增加土壤>2.00 mm和0.25~2.00 mm团聚体粒级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2.00 mm粒级团聚体比例较对照提高38.0%;秸秆全量还田除<0.053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较对照降低,其余均增加;秸秆1/2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大团聚体粒级含量(>0.25 mm),提高>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提高玉米产量。由此可知,秸秆还田后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气与保水能力,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并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Keywords
straw returning
soil aggregates
soil structure
soil organic carbon
分类号
S152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张久明
迟凤琴
匡恩俊
韩锦泽
刘宝林
机构
黑龙江省
农业
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东北
农业
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嫩江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出处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30-34,共5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303126)
黑龙江省青年基金资助项目(QC2014C042)
+1 种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3BAD07B01)
201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资助项目
文摘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Keywords
straw returning
soil aggregates
soil structure
soil nutrient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伟群
张久明
迟凤琴
匡恩俊
李梓瑄
杨忠赞
刘宝林
宿庆瑞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久明
迟凤琴
匡恩俊
韩锦泽
刘宝林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