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碳纤维截面最优条件的研究
1
作者 邱伟峰 孙绍桓 +4 位作者 王炜 李松峰 刘艳艳 戴海娟 李杨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71-274,共4页
以国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GQ4522)为研究对象。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作为观察手段,分析比较了工作距离(WD)、探测器种类、工作模式、加速电压、束斑尺寸、扫描速度等因素对碳纤维截面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ptip... 以国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GQ4522)为研究对象。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作为观察手段,分析比较了工作距离(WD)、探测器种类、工作模式、加速电压、束斑尺寸、扫描速度等因素对碳纤维截面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ptiplan工作模式下采用T2探测器的最优工作参数为:加速电压为2kV、工作距离为10mm、spot为5。上述工作参数下扫描时间越长,图像质量越高,越适合样品的低倍数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 工作距离 探测器 工作模式 加速电压 束斑尺寸 扫描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法测试碳纤维中关键金属元素含量
2
作者 丛佳玥 徐悦 +3 位作者 赵德明 李艳 才洪冰 林萍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7-131,共5页
针对碳纤维中金属杂质元素(钾、钙、钠、镁、铁)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样品经过灰化处理,用盐酸、氢氟酸进行后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测试,并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实验发现,钾、钙、钠、镁、铁5种元素的谱线强度与其... 针对碳纤维中金属杂质元素(钾、钙、钠、镁、铁)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样品经过灰化处理,用盐酸、氢氟酸进行后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测试,并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实验发现,钾、钙、钠、镁、铁5种元素的谱线强度与其浓度在(0~20)μg/mL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9、0.32、0.44、0.28和0.40μg/g,精密度分别为2.69%、2.05%、1.83%、3.07%和2.36%,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67%~103.21%、94.74%~104.77%、98.48%~106.33%、102.53%~108.71%和92.96%~106.47%。该方法操作便捷、准确性好、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杂质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留单体丙烯腈对PAN基碳纤维制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大明 唐立鑫 +1 位作者 孙军涛 王炜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51,共4页
本文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PAN纺丝液中残留单体含量,研究了残留单体量对生产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得出残留单体量的最小标准。研究了残留单体对纺丝液性质的影响,发现由于持续聚合反应,残留单体丙烯腈会由于自身的反应提高纺丝液的黏度和固含... 本文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PAN纺丝液中残留单体含量,研究了残留单体量对生产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得出残留单体量的最小标准。研究了残留单体对纺丝液性质的影响,发现由于持续聚合反应,残留单体丙烯腈会由于自身的反应提高纺丝液的黏度和固含量;进一步研究了残留单体对碳纤维强度和起毛量的影响,发现残留单体的减少有利于碳纤维生产以及碳纤维性能提升,并通过分析得出适应碳纤维生产的残留单体量。另外,从脱单过程的真空度、温度、薄膜表面积等方面出发,分析降低残留单体量的相关方法的影响,有助于合理化生产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聚合 残留单体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含碳量测试方法的优化
4
作者 邱伟峰 于辉 +2 位作者 刘艳艳 牟秀宁 刘清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58-261,共4页
采用Vario MICRO cube元素分析仪测定碳纤维含碳量,探讨了样品量、通氧时间、上浆剂、干燥时间、放置环境和标准物质等因素对测试碳纤维含碳量的影响,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退浆纤维干燥30min以上,置于干燥器中自... 采用Vario MICRO cube元素分析仪测定碳纤维含碳量,探讨了样品量、通氧时间、上浆剂、干燥时间、放置环境和标准物质等因素对测试碳纤维含碳量的影响,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退浆纤维干燥30min以上,置于干燥器中自然冷却后,称取(2.4±0.2)mg,在通氧时间100s,以乙酰苯胺(ACET)作为标准物质,测试得到的纤维含碳量准确性较高。在该最佳测试条件下,采用加入乙酰苯胺作为标准物质进行方法准确性验证,加入ACET的回收率为99.26%~100.10%。7次测定GQ3522-12K碳纤维含碳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6%,方法的重复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含碳量 准确性 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有机-无机转变过程中结构演化
5
作者 朱才镇 余晓兰 +3 位作者 刘小芳 李书乡 赵宁 徐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2-66,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聚丙烯腈(PAN)原丝及其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纤维形貌、元素含量及有机基团等在不同热处理阶段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53 ℃开始出现比较... 利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聚丙烯腈(PAN)原丝及其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纤维形貌、元素含量及有机基团等在不同热处理阶段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53 ℃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拉曼特征谱线,在有机-无机转变过程中碳元素的含量在60%-70%之间波动,完成转变后碳元素含量大幅增加,达到95%以上;随着热处理的进行,纤维直径逐渐减小,在780℃前减小较少,温度超过780 ℃后纤维直径大幅减小。这些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PAN纤维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碳纤维 结构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TA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研究
6
作者 朱才镇 吴博超 +4 位作者 李书乡 王宝铭 赵宁 刘剑洪 徐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24,共3页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PPTA纤维)是最重要的芳纶纤维,为重要的结构材料。通过对PPTA纤维国内外进展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详细讨论了PPTA纤维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不同研究人员得到的结果,重点对PPTA纤维内部微结构进行了深入分...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PPTA纤维)是最重要的芳纶纤维,为重要的结构材料。通过对PPTA纤维国内外进展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详细讨论了PPTA纤维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不同研究人员得到的结果,重点对PPTA纤维内部微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分析了微孔存在的证据及微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纤维 PPTA纤维 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型聚丙烯腈纤维制备及其预氧化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顺 陈洞 +3 位作者 刘杰 赵振文 徐樑华 李常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6-159,共4页
采用具有带型喷丝孔的喷丝板湿法纺丝制备带型聚丙烯腈纤维,研究了纺丝牵伸对聚丙烯腈截面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截面形态对聚丙烯腈纤维预氧化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凝固牵伸、一级牵伸和二级牵伸越大,得到的带型聚丙烯腈原丝... 采用具有带型喷丝孔的喷丝板湿法纺丝制备带型聚丙烯腈纤维,研究了纺丝牵伸对聚丙烯腈截面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截面形态对聚丙烯腈纤维预氧化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凝固牵伸、一级牵伸和二级牵伸越大,得到的带型聚丙烯腈原丝截面尺寸越小,凝固阶段纤维形变率更大;带型原丝截面尺寸越小,拉伸强度越大。预氧化热处理时,带形纤维截面尺寸越小,预氧纤维体密度越大、H/C含量比值越小、O/C比值越大,表明预氧化反应程度越高。当带形纤维截面短轴尺寸大于圆形纤维直径时,其预氧纤维皮芯比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纤维 带型截面 截面尺寸 纺丝牵伸 预氧化反应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废纤维制备碳纤维原丝用纺丝溶液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顺 陈洞 +3 位作者 王宇 高爱君 徐樑华 李常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84,共4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聚丙烯腈(PAN)纤维的溶胀、溶解过程,采用旋转流变仪和激光粒度仪研究了不同组成PAN溶液的流变特性及对PAN溶液相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面积和延长时间,有利于PAN废丝的溶胀...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聚丙烯腈(PAN)纤维的溶胀、溶解过程,采用旋转流变仪和激光粒度仪研究了不同组成PAN溶液的流变特性及对PAN溶液相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面积和延长时间,有利于PAN废丝的溶胀、溶解;PAN含量越多,大分子缠结作用力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越强烈,PAN溶液的复数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越大,在沉淀剂水中形成较大和较多的聚合物颗粒;可以用PAN废丝制备用于碳纤维原丝用的纺丝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聚丙烯腈纤维 溶胀 溶解 流变性质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亲水性聚丙烯中空纤维膜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芳 王娟 +3 位作者 赵雅静 程兰 李庆广 李凭力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4,共7页
通过热致相分离法(TIPS),利用亲水性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来提高聚丙烯(iPP)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性,并获得了不同PMMA浓度下的改性膜.利用FTIR、XPS、SEM及接触角测量仪等方法表征了iPP膜的组成、结构以及亲水性等性能.结果表明:P... 通过热致相分离法(TIPS),利用亲水性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来提高聚丙烯(iPP)中空纤维膜的亲水性,并获得了不同PMMA浓度下的改性膜.利用FTIR、XPS、SEM及接触角测量仪等方法表征了iPP膜的组成、结构以及亲水性等性能.结果表明:PMMA的添加提高了膜的亲水性、水通量;当PMMA的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时,接触角从125°降到67°,平均孔径从0.17μm增加到0.30μm,水通量为1 256L/(m2·h),相比于纯膜提高了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改性 热致相分离法 聚丙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元素在高温下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伟哲 王壮志 +1 位作者 张学军 田艳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332-338,共7页
碳纤维表面元素含量与热处理温度密切相关。本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经过2000℃以上的高温热处理过程后的碳纤维样品的元素含量和化学状态,研究了碳纤维所含元素种类及其含量随着热处理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随... 碳纤维表面元素含量与热处理温度密切相关。本文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经过2000℃以上的高温热处理过程后的碳纤维样品的元素含量和化学状态,研究了碳纤维所含元素种类及其含量随着热处理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碳纤维中碳元素相对含量不断提高。同时,sp^2杂化成键的碳元素含量提高,sp^3杂化成键的碳元素含量降低;氧元素含量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下降,主要由O—C键的断裂所致;硅元素含量基本不随热处理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在碳纤维的主要存在形式为SiO_2与Si_3N_4,SiO_2的相对含量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与Si—N键的断裂并向Si—O键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 热处理 反应 化学过程 元素含量 X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中模碳纤维的高模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伟哲 王壮志 +1 位作者 张学军 田艳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0-74,78,共6页
以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为原料,经不同的高温热处理过程制备出力学性能不同的高模量碳纤维,利用INSTRON万能材料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对所制碳纤维的力学性能、表面形貌、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重点研究了... 以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为原料,经不同的高温热处理过程制备出力学性能不同的高模量碳纤维,利用INSTRON万能材料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对所制碳纤维的力学性能、表面形貌、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重点研究了碳纤维杨氏模量提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并将两者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高强中模碳纤维的高模化历程强烈依赖于高温热处理过程。碳纤维杨氏模量与表面结构密切相关,且随着表面石墨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在碳纤维高模化转变过程中,表面微晶尺寸变大、结晶度变高、取向度变高。杨氏模量与微晶尺寸、结晶度存在线性关系,但其增加幅度随着取向度的提高而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石墨化 结构 杨氏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聚丙烯腈纤维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洞 张顺 +2 位作者 王晓丽 徐樑华 李常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9-212,共4页
针对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聚丙烯腈废丝问题进行高端循环再利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旋转流变仪研究了二甲基亚砜/水混合溶剂对聚丙烯腈溶解能力和溶液流变性的影响,采用称重法研究了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聚丙烯腈废丝脱水性能的影响,... 针对国内碳纤维生产企业聚丙烯腈废丝问题进行高端循环再利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旋转流变仪研究了二甲基亚砜/水混合溶剂对聚丙烯腈溶解能力和溶液流变性的影响,采用称重法研究了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聚丙烯腈废丝脱水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废丝经溶解制备纺丝液、原丝和碳纤维。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影响了二甲基亚砜对聚丙烯腈的溶解能力,使聚丙烯腈溶液缠结增大,聚丙烯腈溶液的复数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加,聚丙烯腈纺丝液稳定性降低;提高处理温度和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聚丙烯腈废丝中水分的脱除,完全脱除水分的聚丙烯腈废丝经溶解、纺丝、预氧化和碳化,可以制备近似圆形、表面具有沟槽的T300级别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原丝生产线的废物得到绿色、高端化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聚丙烯腈纤维 高性能碳纤维 脱水 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碳纤维现状及CCF300质量稳定性提高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书乡 马全胜 刘清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07-210,共4页
总结了国产碳纤维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矛盾。较详细地讨论了CCF300碳纤维拉伸强度和拉伸弹性模量的改进过程。最终拉伸强度稳定在3800MPa,拉伸弹性模量稳定在235GPa,接近进口同类产品的性能指标。
关键词 碳纤维 CCF300 性能提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机械臂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隋显航 郭辉 +2 位作者 李显华 林凤森 李光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5-237,243,共4页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CFRP)机械臂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确定了变壁厚CFRP机械臂轻量化的设计方案。变壁厚CFRP机械臂在满足强度及刚度的要求下,重量相对于铝合金材质的机械臂降低了90.9%。
关键词 机械臂 碳纤维复合材料 铺层设计 性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PAN基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的电化学表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显亮 张月义 +2 位作者 马全胜 丛宗杰 王文义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1-85,共5页
以国产聚丙烯腈基(PAN)高强中模型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动态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分析其表面活性与力学性能,同时考察了不同表面状态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 以国产聚丙烯腈基(PAN)高强中模型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面动态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分析其表面活性与力学性能,同时考察了不同表面状态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纤维表面元素含量,-OH、-C=O、-COOH官能团含量、极性自由能影响显著。当电流密度为0.23 m A/cm2时,纤维表面活性最高,极性自由能达到最大值5.5 m/Nm,层间剪切强度达到111 MPa,分别比未处理纤维提高了10倍和6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中模型碳纤维 电流密度 极性自由能 层间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浆剂含量对碳纤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艳艳 邱伟峰 +2 位作者 马全胜 张顺 张月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116,共6页
以国产聚丙烯腈(PAN)基高强中模碳纤维(QZ5526)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万能材料试验机、纱线耐磨仪等表征手段分析比较了上浆量分别为0、0.5%、1.0%、1.5%、2.0%、2.5%和3.0%的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和... 以国产聚丙烯腈(PAN)基高强中模碳纤维(QZ5526)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万能材料试验机、纱线耐磨仪等表征手段分析比较了上浆量分别为0、0.5%、1.0%、1.5%、2.0%、2.5%和3.0%的碳纤维表面物理结构和化学特性,结合耐磨性、悬垂性、表面能以及拉伸强度、层间剪切强度(ILSS)等力学性能实验,探讨了上浆量对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表面形貌、后加工性能及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浆剂含量对纤维的表面粗糙度、化学活性、耐磨性、力学性能和层间剪切性能等影响显著,适宜的上浆量(1.5%左右)有助于改善碳纤维表面性能以及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中模型碳纤维 上浆剂含量 物理结构 化学特性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碳纤维上浆剂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德明 迟军科 +3 位作者 王丹 刘艳艳 丛佳玥 曹进喜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49,共5页
测试并比较了某国产上浆剂和进口上浆剂的黏度、表面张力、粒径等性能,研究了两种碳纤维上浆剂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表面形貌、耐磨性、水接触角、表面能、拉伸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国产上浆剂固含量高、黏度高、粒径小,进口上浆... 测试并比较了某国产上浆剂和进口上浆剂的黏度、表面张力、粒径等性能,研究了两种碳纤维上浆剂对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表面形貌、耐磨性、水接触角、表面能、拉伸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国产上浆剂固含量高、黏度高、粒径小,进口上浆剂黏度低、表面张力小、粒径分布窄。采用国产上浆剂上浆后的碳纤维,接触角为56.701°,毛丝量为0.15 mg/m,表面能为41.32 mJ/m^(2),耐磨次数为447次,拉伸强度为2.86 GPa;采用进口上浆剂上浆后的碳纤维表面光滑,接触角为51.063°,毛丝量为0.08 mg/m,表面能为47.26 mJ/m^(2),耐磨次数为461次,拉伸强度为2.95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上浆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氧化过程中PAN基高强中模型纤维微晶结构分析及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肖光 张月义 马全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2-95,共4页
以国产聚丙烯腈基高强中模型原丝为研究对象,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考察了其在预氧化过程中微晶结构演变规律以及所制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预氧化纤维的微晶尺寸先增大再减小;在210℃条件... 以国产聚丙烯腈基高强中模型原丝为研究对象,采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考察了其在预氧化过程中微晶结构演变规律以及所制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预氧化纤维的微晶尺寸先增大再减小;在210℃条件下,纤维微晶长度由5.50nm增大至7.60nm,增加了38.2%;当温度达到260℃时,纤维微晶长度降至2.60nm,降低了52.7%。预氧化纤维芳构化指数由210℃时的22.1%提高至260℃时的67.2%,提高了2.4倍。所得碳纤维的微晶堆砌尺寸和微晶长度分别为2.5nm和3.1nm,微晶层间距为0.3487nm,孔含量为15.85%(体积分数),拉伸强度为5.75GPa,拉伸模量为294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中模型纤维 微晶尺寸 孔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QZ5526碳纤维表面活性与截面形状之间的关联研究
19
作者 张月义 丛宗杰 +2 位作者 张大勇 刘艳艳 李松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6-148,153,共4页
以QZ5526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凝固浴参数制得腰形和圆形2种截面形状的QZ5526碳纤维,并对腰形和圆形QZ5526碳纤维的截面形状对表面活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截面形状对纤维表面活性影响较小,腰形和圆形2种截面形状的QZ552... 以QZ5526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凝固浴参数制得腰形和圆形2种截面形状的QZ5526碳纤维,并对腰形和圆形QZ5526碳纤维的截面形状对表面活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截面形状对纤维表面活性影响较小,腰形和圆形2种截面形状的QZ5526碳纤维的表面形貌相似,表面粗糙度分别为35.9nm和36.0nm;表面氧元素含量分别为8.04%和8.14%,氮元素含量分别为3.05%和2.80%,差别较小;表面自由能分别为23.67Nm/m和23.25Nm/m,其中极性自由能分量分别为6.13Nm/m和5.75Nm/m,表明腰形和圆形截面形状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相容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截面形状 表面活性 表面形貌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中模型碳纤维拉伸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刘艳艳 白江坡 +3 位作者 张月义 王文义 邱伟峰 丛宗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9-72,76,共5页
以国产聚丙烯腈(PAN)基高强中模型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在其测试、制样过程中,树脂体系、树脂含量、浸渍张力和浸渍环境等因素与试样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树脂体系、树... 以国产聚丙烯腈(PAN)基高强中模型碳纤维为研究对象,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在其测试、制样过程中,树脂体系、树脂含量、浸渍张力和浸渍环境等因素与试样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树脂体系、树脂含量、浸渍张力和浸渍环境等因素均对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的拉伸性能影响显著,在树脂体系韧性提高、树脂质量分数为38.5%、浸渍张力为7N、环境湿度≤50%的条件下制样,更加有利于其拉伸性能的有效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中模型碳纤维 拉伸性能 树脂体系 浸渍张力 树脂含量 浸渍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