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建强 汪田 +4 位作者 郭俊锋 马瑞 易海连 梁丽珠 赖丽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2,共3页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之趋势,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临床实践中根据疼痛部位、运动障碍的部位、症状特点,运用经筋理论进行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之趋势,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临床实践中根据疼痛部位、运动障碍的部位、症状特点,运用经筋理论进行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针法 颈椎病 临床观察 辨证结合 治疗 颈源性疾病 中老年人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野生和仿生刺五加根与茎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测定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崇禧 王桐玉 +2 位作者 田芯 王光明 郑友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为了对刺五加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刺五加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数据,测定临江苇沙河地区不同采收期野生与仿生刺五加茎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以控制其质量。方法:利用Alltech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不同采收期刺五加根与茎中的紫丁香... 目的:为了对刺五加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刺五加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数据,测定临江苇沙河地区不同采收期野生与仿生刺五加茎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以控制其质量。方法:利用Alltech高效液相色谱仪对不同采收期刺五加根与茎中的紫丁香苷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ODS-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检测波长:265 nm;应用比色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在420nm下测定吸光度,计算刺五加根与茎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紫丁香苷在0.1~2.0μ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10月25日采收的仿生刺五加根中紫丁香苷含量最高为0.204%;在0.059 mg^0.206 5 mg范围内,芦丁mg数与吸光度A值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46%,R2=0.999,RSD=0.77%;茎中总黄酮含量以4月6日采收的野生品中含量最高为5.30%。根中总黄酮含量以10月25日采收的仿生刺五加根中最高为16.12%。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可靠、易行、重现性好,适合刺五加紫丁香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 紫丁香苷 总黄酮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树伟 郭喜田 +1 位作者 王大伟 张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36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穿刺患侧股静脉成功后,于4F单弯导管配合下将鹅颈抓捕器突破左髂总静脉闭塞段至下腔静脉内抓捕... 目的探讨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36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穿刺患侧股静脉成功后,于4F单弯导管配合下将鹅颈抓捕器突破左髂总静脉闭塞段至下腔静脉内抓捕经健侧入路的导丝,将其拖至左侧股静脉内,建立右-左股静脉通道,然后沿此通道辅以其他介入手段及术后抗凝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使用导丝"抓捕"技术均获得成功。其中疗效优30例(83.3%),良4例(11.1%),中2例(5.6%),总有效率达100%,治疗优良率为94.4%。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溶解,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与插管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导丝"抓捕"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左髂总静脉闭塞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放射学 介入性 血栓溶解疗法 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防败毒散加味配合耳穴防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肤毒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许进秀 张明娟 +3 位作者 王爱蓉 李鲁明 谷美玲 李树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7-419,共3页
目的:评价荆防败毒散加味联合耳穴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及对肺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入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30例,给予常规EGFRI治疗,治疗组荆防败毒散加味联合耳穴贴压,观察... 目的:评价荆防败毒散加味联合耳穴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及对肺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入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30例,给予常规EGFRI治疗,治疗组荆防败毒散加味联合耳穴贴压,观察两组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及疗效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3%、36.6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皆高于治疗组((P〈0.05)),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率低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短期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应用EGFRI治疗NSCLC患者中,荆防败毒散加味联合耳穴治疗有利于降低皮肤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且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防败毒散 耳穴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皮肤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许进秀 赵世叶 +1 位作者 王爱蓉 王文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8期1812-1815,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采用FOLFOX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基础上,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疗:采用FOLFOX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基础上,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L入0.9%NS250 mL静滴,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2~6个周期化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客观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RR(CR+PR)分别为63.3%和43.1%,疾病控制率DCR(CR+PR+SD)分别为90%和74.1%,两组间有差异(P<0.05)。疼痛症状评估:观察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标志物:治疗前两组患者三项肿瘤标记物水平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后CA72-4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CA19-9、CEA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三项指标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能增强化疗疗效,缓解疼痛,降低肿瘤标志物指标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复方苦参注射液 FOLFOX方案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