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静脉瘤导致全消化道静脉曲张并反复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例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芹 梁和业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14-2416,共3页
门静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局限性囊状或梭形扩张,发病率为0.067%~0.43%[1-2]。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EcV)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1.0%~5.0%[3],其较为少见,而由门静脉瘤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 门静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局限性囊状或梭形扩张,发病率为0.067%~0.43%[1-2]。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EcV)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1.0%~5.0%[3],其较为少见,而由门静脉瘤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导致的消化道EcV破裂出血则更为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瘤 静脉曲张 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支架置入术后感染的细菌学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乔秀丽 宋文冲 +2 位作者 李爱君 高孝忠 褚衍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03-1605,共3页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内引流术(ERBD)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后胆系感染的细菌谱。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93例,根据胆管梗阻情况分别施行ERBD或PTCD。对围手术期的胆道感染,进行血及胆汁细菌培养。术后...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内引流术(ERBD)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后胆系感染的细菌谱。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93例,根据胆管梗阻情况分别施行ERBD或PTCD。对围手术期的胆道感染,进行血及胆汁细菌培养。术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对再次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同样进行血或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围手术期;术前合并胆系感染者98例(50.77%),术后新发胆系感染10例(5.18%)。术后随访:6个月内发生1次感染者104例,其中25例反复发生胆系感染。血培养显示术前胆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及粪肠球菌。术后、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内血或胆汁培养显示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及粪肠球菌、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革兰阳性菌,ESBLs菌株明显增多。结论:胆系感染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行ERBD或PTC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了解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行ERBD或PTCD术后胆系感染的细菌谱,有助于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并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ERBD PTCD 细菌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醇通过PPARγ/NF-κB信号通路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损伤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冉冉 孙政勤 刘江月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89-2196,共8页
目的:观察梓醇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构建SD大鼠T2DM模型,并随机... 目的:观察梓醇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损伤肝脏的保护作用,并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构建SD大鼠T2DM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水飞蓟素组、梓醇低剂量组、梓醇中剂量组和梓醇高剂量组,并取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8周后生化分析大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计算肝脏指数,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损伤情况;RT-qPCR检测肝脏组织中Iκ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PPARγ和核内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梓醇高剂量组的血糖和血脂显著下降,肝脏损伤明显减轻,ALT、AST、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梓醇高剂量组PPARγ蛋白和IκB mRNA表达明显增多,核内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抑制了NF-κB的活化(P<0.05)。结论:梓醇对T2DM大鼠损伤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PARγ/NF-κB信号通路减轻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炎症 PPARγ/NF-κB信号通路 肝脏损伤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期随访对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芹 乔秀丽 +1 位作者 高孝忠 邵春忠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06-307,309,共3页
目的评价随访对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于我院门诊检出早期肝癌患者共32人(其中直径≤3cm小肝癌患者20人)。分为随访检出组(筛查组)与非随访检出组(对照组),比较早期肝癌检出率。早期肝癌组与中晚期肝癌组生... 目的评价随访对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于我院门诊检出早期肝癌患者共32人(其中直径≤3cm小肝癌患者20人)。分为随访检出组(筛查组)与非随访检出组(对照组),比较早期肝癌检出率。早期肝癌组与中晚期肝癌组生存率比较。AFP-L3异质体、肝脏CT、MR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1.随访筛查组占所有早期肝癌患者75%,对照组占所有早期肝癌患者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期肝癌组较中晚期肝癌组其1年、2年、3年生存率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脏CT、肝脏MR与肝脏B超相比其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CT与肝脏MR相比其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AFP-L3对早期肝癌的阳性诊断率高;5.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其肝癌发病年龄晚,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随访工作至关重要,其对发现早期肝癌有极大意义,抗病毒治疗可延缓肝癌的发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甲胎蛋白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均发生化脓性胆囊炎1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芹 杨建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679-680,共2页
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 男性,患者,41岁,2007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外院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出现化脓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病情缓解。该患者2013年8月因再次“呕血、黑便1 d”入住威海市立医院,本次住院前曾行B超检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厚。住院后随即行相关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4.7X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72.1%,血红蛋白(Hb)(11 lg/L,血小板(PLT)39×10^9/L。肝功能:ALT65U/L,AST59U/L,TBil29.7μmol/L,DBil21μmol/L,Alb27g/L,HBsAg阳性。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21.4s,凝血酶原活动度45%。急诊内镜:食道距门齿30cm以下见1条曲张静脉,直径约1.0cm,红色征阳性,见2处可疑血栓头(图1),分2点注射聚桂醇10ml(图2)。胃底见1条曲张静脉,表面光滑,未予处理。术后第2d,患者开始出现右上腹痛且向右肩背部放射,伴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8.8℃,查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再次复查B超结果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栓塞,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化脓性胆囊炎,胸腔少量积液(图3,4)。发热当天急查血常规:WBC6.4x10^9/L,N75.5%,Hb91g/L,PLT45×10^9/L。第2天血常规:WBC11.6×10^9/L,N81.5%,Hb90g/L,PLT43×109/L。鉴于该患者血小板明显低下,外科手术风险高,应用美罗培南1.0g静脉滴注,3次/d,抗感染治疗6d后胆系感染得到控制,其腹痛症状缓解,体温渐趋正常,血常规:WBC4.9×10^9/L,N65%,Hb95g/L,PLT40×10^9/L,胆囊回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结石 胆囊炎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