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斑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宵
肖志忠
+10 位作者
肖永双
姬广磊
邓钦有
李旋
王雨福
马玉婷
李军
刘相全
连昌
连亚明
杨理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77,共8页
为探明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助力斑石鲷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发,作者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组织学切片技术对斑石鲷消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消化道共由6部分组成,从头至尾依次...
为探明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助力斑石鲷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发,作者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组织学切片技术对斑石鲷消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消化道共由6部分组成,从头至尾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直肠。斑石鲷的口咽腔内部空间大,颌齿内部彼此连接、外部愈合,呈现典型的鹦鹉喙状,咽齿呈扁平的圆盾状,于上下颌齿内侧上下对称分布,这样复合结构(喙状颌齿与圆盾状咽齿)使得斑石鲷能够轻易地碾碎甲壳动物的外壳,进而完成摄食。斑石鲷的食道短粗,黏膜层密布具纵褶,内部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能够协助斑石鲷吞咽食物。胃部呈典型的不对称V型,黏膜层下分布着密集的胃腺,幽门部拥有整个消化道最厚实的肌肉层,摄取的食物将在这里完成消化和分解。斑石鲷的小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3部分,管径大小逐次递减,黏膜层上肠绒毛的密度和长度也遵同样的规律,从结构可以推断出斑石鲷肠道吸收功能主要集中于前中肠。直肠管径与小肠前肠段接近,长度很短仅为小肠的1/7,相比小肠部分,肠绒毛更加稀疏,绒毛长度也更短,主要承担消化残留物的压缩排泄和水分与微量元素的重吸收,相对简单结构对应着相对简单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钝吻黄盖鲽规模化繁育技术探讨
2
作者
郑春波
王海涛
+4 位作者
梁海永
连昌
徐军锋
苏海岩
王浩
《水产养殖》
CAS
2019年第9期30-32,共3页
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yokohamae),属鲽形目,鲽科,黄盖鲽属,俗称黄盖、沙板、小嘴、小高眼,为浅海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近海的泥沙底或岩礁底海域,我国的东海北部到黄、渤海,朝鲜半岛、俄罗斯鞑靼海峡及日本北海道...
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yokohamae),属鲽形目,鲽科,黄盖鲽属,俗称黄盖、沙板、小嘴、小高眼,为浅海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近海的泥沙底或岩礁底海域,我国的东海北部到黄、渤海,朝鲜半岛、俄罗斯鞑靼海峡及日本北海道南部都有分布。钝吻黄盖鲽属于冷温性底层鱼类,多生活于海底为泥质、沙质底质的区域,其洄游范围小、适应能力强、耐低温,是海水增养殖的理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吻黄盖鲽
规模化繁育技术
日本北海道
海水增养殖
小型鱼类
东海北部
朝鲜半岛
底层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斑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
3
1
作者
陈宵
肖志忠
肖永双
姬广磊
邓钦有
李旋
王雨福
马玉婷
李军
刘相全
连昌
连亚明
杨理忠
机构
中国科学院
海
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海
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实验
海
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
海
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
海
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上
海
海
洋大学
水产
与生命学院
青岛
海
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
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
威海市
海
洋发展研究院
青岛农业大学
海
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威海市文登区海和水产育苗有限公司
威海市
好慧淦
海
洋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
莆田市蒲盛
水产
科技
有限公司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77,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901204)
莆田市科技计划-STS计划配套院市合作项目(2019HJSTS010)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2017LZGC009)。
文摘
为探明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构,助力斑石鲷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发,作者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组织学切片技术对斑石鲷消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斑石鲷的消化道共由6部分组成,从头至尾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直肠。斑石鲷的口咽腔内部空间大,颌齿内部彼此连接、外部愈合,呈现典型的鹦鹉喙状,咽齿呈扁平的圆盾状,于上下颌齿内侧上下对称分布,这样复合结构(喙状颌齿与圆盾状咽齿)使得斑石鲷能够轻易地碾碎甲壳动物的外壳,进而完成摄食。斑石鲷的食道短粗,黏膜层密布具纵褶,内部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能够协助斑石鲷吞咽食物。胃部呈典型的不对称V型,黏膜层下分布着密集的胃腺,幽门部拥有整个消化道最厚实的肌肉层,摄取的食物将在这里完成消化和分解。斑石鲷的小肠分为前肠、中肠、后肠3部分,管径大小逐次递减,黏膜层上肠绒毛的密度和长度也遵同样的规律,从结构可以推断出斑石鲷肠道吸收功能主要集中于前中肠。直肠管径与小肠前肠段接近,长度很短仅为小肠的1/7,相比小肠部分,肠绒毛更加稀疏,绒毛长度也更短,主要承担消化残留物的压缩排泄和水分与微量元素的重吸收,相对简单结构对应着相对简单的功能。
关键词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Keywords
Oplegnathus punctatus
digestive tract
morphology
histologic
分类号
S961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钝吻黄盖鲽规模化繁育技术探讨
2
作者
郑春波
王海涛
梁海永
连昌
徐军锋
苏海岩
王浩
机构
威海市
文登区
水产
技术推广站
威海市文登区海和水产育苗有限公司
出处
《水产养殖》
CAS
2019年第9期30-32,共3页
基金
威海市文登区二〇一七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文摘
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yokohamae),属鲽形目,鲽科,黄盖鲽属,俗称黄盖、沙板、小嘴、小高眼,为浅海小型鱼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近海的泥沙底或岩礁底海域,我国的东海北部到黄、渤海,朝鲜半岛、俄罗斯鞑靼海峡及日本北海道南部都有分布。钝吻黄盖鲽属于冷温性底层鱼类,多生活于海底为泥质、沙质底质的区域,其洄游范围小、适应能力强、耐低温,是海水增养殖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钝吻黄盖鲽
规模化繁育技术
日本北海道
海水增养殖
小型鱼类
东海北部
朝鲜半岛
底层鱼类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斑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陈宵
肖志忠
肖永双
姬广磊
邓钦有
李旋
王雨福
马玉婷
李军
刘相全
连昌
连亚明
杨理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钝吻黄盖鲽规模化繁育技术探讨
郑春波
王海涛
梁海永
连昌
徐军锋
苏海岩
王浩
《水产养殖》
CAS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