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
11
1
作者
王云
李春霖
+8 位作者
唐灵涛
胡鹏飞
王春雷
张素霞
夏中双
李志永
杨兴丹
王连芹
李英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125,共9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405例(405处狭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经DSA检查显示狭窄率均≥...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405例(405处狭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经DSA检查显示狭窄率均≥70%,接受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根据DSA显示病变部位血管是否有侧支血管及成角程度,将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的40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多梯次释放组(351例)和单梯次释放组(49例)。记录两组的基线资料,对两组缺血事件、病变部位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后即刻手术成功(支架覆盖良好,残余狭窄率<30%)率和术后30 d、12个月累积卒中事件[靶血管供血区的出血、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卒中发生率,并应用Log-rank方法(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置入400枚球囊扩张支架(椎动脉颅内段160枚、大脑中动脉108枚、基底动脉72枚、颈内动脉颅内段60枚)。(1)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部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6.781,P<0.01)。(2)即刻手术成功率98.8%(400/405),5例因支架未到位而失败。手术操作时间9~35 min,平均(17±3)min;多梯次释放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7±3)min,单梯次释放组平均(17±3)min,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中位数狭窄率7(4,10)%,与术前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451,P<0.01)。其中多梯次释放组残余狭窄率为7(4,7)%,单梯次释放组为8(5,10)%,两组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47)。(3)术后30 d内卒中事件发生率为3.0%(12/400),其中,2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2例死亡),多梯次释放组与单梯次释放组卒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7例,1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和10.2%(5例,1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P=0.007);12个月累积卒中发生率为10.6%(38例),多梯次释放组8.9%(29例),单梯次释放组18.9%(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球囊扩张支架
双微导丝技术
多梯次压力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
11
1
作者
王云
李春霖
唐灵涛
胡鹏飞
王春雷
张素霞
夏中双
李志永
杨兴丹
王连芹
李英毅
机构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
医院
神经
内科
威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出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125,共9页
基金
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277701D)。
文摘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405例(405处狭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经DSA检查显示狭窄率均≥70%,接受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根据DSA显示病变部位血管是否有侧支血管及成角程度,将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的40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多梯次释放组(351例)和单梯次释放组(49例)。记录两组的基线资料,对两组缺血事件、病变部位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后即刻手术成功(支架覆盖良好,残余狭窄率<30%)率和术后30 d、12个月累积卒中事件[靶血管供血区的出血、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累积卒中发生率,并应用Log-rank方法(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置入400枚球囊扩张支架(椎动脉颅内段160枚、大脑中动脉108枚、基底动脉72枚、颈内动脉颅内段60枚)。(1)两组患者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部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6.781,P<0.01)。(2)即刻手术成功率98.8%(400/405),5例因支架未到位而失败。手术操作时间9~35 min,平均(17±3)min;多梯次释放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7±3)min,单梯次释放组平均(17±3)min,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中位数狭窄率7(4,10)%,与术前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451,P<0.01)。其中多梯次释放组残余狭窄率为7(4,7)%,单梯次释放组为8(5,10)%,两组术后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47)。(3)术后30 d内卒中事件发生率为3.0%(12/400),其中,2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2例死亡),多梯次释放组与单梯次释放组卒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7例,1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和10.2%(5例,1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P=0.007);12个月累积卒中发生率为10.6%(38例),多梯次释放组8.9%(29例),单梯次释放组18.9%(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球囊扩张支架
双微导丝技术
多梯次压力释放技术
Keywords
Atherosclerotic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Balloon-expandable stent
Double micro-wire technique
Multi-step pressure releasing technique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疗效分析
王云
李春霖
唐灵涛
胡鹏飞
王春雷
张素霞
夏中双
李志永
杨兴丹
王连芹
李英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