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波脉冲治疗对奶牛生产性能及乳房炎的影响
1
作者 王苏苏 李涛 +9 位作者 丁宁 王莹 邓子晗 张威 陈芷希 徐俊杰 时晓丽 向小娥 仲伟臣 蔡亚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目的]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高发疾病,本研究旨在对声波脉冲技术(acoustic pulse therapy, APT)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进行初步探究。[方法]根据致病菌和牛奶体细胞检测结果,选择江苏省某牧场临床乳房炎和亚临床乳房炎奶牛100头... [目的]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的高发疾病,本研究旨在对声波脉冲技术(acoustic pulse therapy, APT)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进行初步探究。[方法]根据致病菌和牛奶体细胞检测结果,选择江苏省某牧场临床乳房炎和亚临床乳房炎奶牛100头,其中临床乳房炎奶牛60头,分为APT治疗组20头、抗生素治疗组20头、APT和抗生素联合治疗组20头;亚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奶牛20头,采用APT治疗;20头健康奶牛作为阴性对照组。对比探究APT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效果。[结果]当奶牛罹患乳房炎后,生产性能指标牛奶中体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日产奶量显著下降(P<0.05);血液中白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极显著升高(P<0.01),炎症因子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IL-6和IL-8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糖皮质激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使用APT治疗后,体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日产奶量显著升高(P<0.05),乳脂、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总固形物和尿素氮无显著变化(P>0.05);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其他血液生理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亚临床组炎症因子IL-1β含量显著下降(P<0.05),IL-6和IL-8含量显著降低(P<0.05),糖皮质激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APT作为一种新的奶牛乳房炎治疗技术,可以有效治愈奶牛乳房炎,且没有引起产奶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声波脉冲治疗(APT) 产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与血液中酮病预警新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华加敏 田雨 +6 位作者 何生平 刘小军 向明慧 周天赐 徐晨杰 陈芳慧 蔡亚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0,共9页
[目的]酮病是高产奶牛常发的代谢性疾病,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奶牛泌乳早期的生产性能DHI(奶牛群体改良)以及外周血的血细胞成分分析数据,阐明酮病发生与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及早预警牧场牛群酮病的发展。[方法]连续3年(2018—2020年)追踪... [目的]酮病是高产奶牛常发的代谢性疾病,本试验旨在通过分析奶牛泌乳早期的生产性能DHI(奶牛群体改良)以及外周血的血细胞成分分析数据,阐明酮病发生与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及早预警牧场牛群酮病的发展。[方法]连续3年(2018—2020年)追踪江苏省境内某规模化牧场高产奶牛产后前3个月酮病高发期的生产性能数据,筛选出25头健康和20头酮病奶牛,进一步采集2020年产后第1个月的外周血进行血细胞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对酮病的预警作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确定各指标对酮病的预警值。[结果]奶牛生产性能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脂率与酮病显著正相关,乳糖率与酮病显著负相关;奶牛血细胞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数是与酮病正相关的指标;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鲜牛乳中乳脂率和血液中淋巴细胞数两项联合指标对奶牛酮病具有显著的预警作用,其中乳脂率的最佳分界值为4.21%,淋巴细胞数的最佳分界值为4.815×109L-1。[结论]生鲜奶中的乳脂率和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数可作为奶牛产后发生酮病的预警依据,用于指导牧场及时做好调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病 奶牛群体改良(DHI) 乳脂率 淋巴细胞数目 ROC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筛查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夏振海 谢本华 +6 位作者 何生平 陈芳慧 徐晨杰 徐俊杰 邹彦 盛乐 蔡亚非 《中国奶牛》 2021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研究奶牛场生鲜乳中的相关致病菌,以江苏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为平台对江苏南通、盐城和宿迁3个地区的3家奶牛场2019年5-10月份DHI数据进行分析,将奶牛SCC作为参考预警值。依托奶牛疾病检测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牛奶致病菌快速检测... 为研究奶牛场生鲜乳中的相关致病菌,以江苏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为平台对江苏南通、盐城和宿迁3个地区的3家奶牛场2019年5-10月份DHI数据进行分析,将奶牛SCC作为参考预警值。依托奶牛疾病检测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牛奶致病菌快速检测荧光定量PCR法,初步了解其中主要致病菌种,再分离、培养、鉴定奶样中主要的致病菌,结合药敏试验给出具体治疗建议。结果表明从试验奶样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黏质沙雷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乳房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通过药敏试验可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检测出的几种主要致病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具有较好抑制作用,便于牧场及时治疗患病奶牛。该结果说明体细胞数(SCC)作为DHI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奶牛乳房炎起到第一预警作用;快速检测荧光定量PCR法可快速了解生鲜乳中含有的主要致病菌,从而推测导致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便于分离、培养、鉴定主要致病菌;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可简化测定流程、缩短时间、明确主要致病菌,可提高牧场生产效率,为牧场的生产管理提供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乳致病菌 奶牛乳房炎 PCR快速检测 体细胞数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