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冬季PM_(2.5)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敬巧 罗达通 +4 位作者 方小云 王涵 王少博 刘锐泽 王淑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97-1303,共7页
于2018年1月5日至2月5日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开展PM_(2.5)样品采集,基于化学组分数据分析了PM_(2.5)污染特征,使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和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廊坊开发... 于2018年1月5日至2月5日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开展PM_(2.5)样品采集,基于化学组分数据分析了PM_(2.5)污染特征,使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和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廊坊开发区冬季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52.4μg/m^(3),最高值达到180.5μg/m^(3);NO_(3)^(-)、SO_(4)^(2-)和NH_(4)^(+)为廊坊开发区冬季PM_(2.5)中的主要离子组分,平均值分别为5.7、3.3、3.2μg/m^(3),三者占到水溶性离子的73.5%(质量分数);OC和EC平均值分别为14.9、3.7μg/m^(3),两者相关性较好,表明两者有共同的来源;无机元素中Al、Si、Mg、Cr、K、Ca等地壳元素浓度较高,As、Cd、Hg、Cr、Sb的富集因子高于1000,受到人为源影响较大。随着PM_(2.5)浓度升高,二次无机离子(NH_(4)^(+)、SO_(4)^(2-)、NO_(3)^(-))占PM_(2.5)比例上升明显,而有机物和地壳物质占比有所下降,表明PM_(2.5)浓度升高时受二次无机转化影响较大;PMF模型结果显示,二次无机源、机动车源、燃煤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是廊坊开发区冬季PM_(2.5)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化学组分 二次转化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开发区秋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49
2
作者 张敬巧 吴亚君 +7 位作者 李慧 凌德印 韩克勇 李建娜 胡君 王涵 张萌 王淑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86-3192,共7页
使用ZF-PKU-1007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于2018年09月25日~10月18日在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99种VOCs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VOCs浓度为69.56×10^-9,烷烃、烯烃、芳香烃、醛酮类及卤代烃体积分数... 使用ZF-PKU-1007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于2018年09月25日~10月18日在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99种VOCs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VOCs浓度为69.56×10^-9,烷烃、烯烃、芳香烃、醛酮类及卤代烃体积分数占VOCs比例分别为53.2%、5.9%、7.6%、10.5%和19.3%;使用OH消耗速率L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估算了观测期间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表明醛酮类、芳香烃和烯烃是主要的活性物质;使用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估算了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贡献,得出VOCs对SOA浓度的贡献值为1.13μg/m^3,其中芳香烃对SOA生成贡献占比为94.3%,间/对-二甲苯、甲苯为优势物种;使用PMF模型对VOCs进行了来源解析,识别了5个主要来源,分别为溶剂使用及挥发源(39.6%)、机动车源(22.5%)、固定燃烧源(17.6%)、石化工业源(11.1%)及植物排放源(9.4%),因此,溶剂使用及挥发源、机动车源及燃烧源应为廊坊开发区秋季大气VOCs控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反应活性 二次有机气溶胶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市开发区冬季颗粒物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敬巧 罗达通 +4 位作者 王涵 张萌 凌德印 李林柱 王淑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18-1825,共8页
廊坊市是北京市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为研究廊坊市开发区冬季颗粒物中碳组分污染特征,于2018年1月5日—2月5日在廊坊市开发区国控点位同步开展PM 2.5及PM 10样品采集,使用DRI分析OC(有机碳)与EC(元素碳)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 廊坊市是北京市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之一.为研究廊坊市开发区冬季颗粒物中碳组分污染特征,于2018年1月5日—2月5日在廊坊市开发区国控点位同步开展PM 2.5及PM 10样品采集,使用DRI分析OC(有机碳)与EC(元素碳)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廊坊开发区冬季ρ(PM 2.5)、ρ(PM 10)分别为(54.5±46.0)(91.0±58.2)μg/m^3.PM 2.5中ρ(OC)、ρ(EC)分别为14.64、3.54μg/m^3,PM 10中分别为17.07、4.58μg/m^3;PM 2.5、PM 10中ρ(OC)与ρ(EC)相关性均较好,R^2均为0.91(P<0.01),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来源;在PM 2.5和PM 10中OC/EC〔ρ(OC)/ρ(EC),下同〕分别为4.46和4.16,ρ(SOC)(SOC为二次有机碳)分别为6.15和5.88μg/m 3,分别占ρ(OC)的42.1%和37.7%,表明二次污染较严重.碳组分丰度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M 2.5与PM 10中碳组分来源基本一致,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水溶性极性化合物、生物质燃烧及燃煤的混合源,柴油车排放,以及道路扬尘.后向气流轨迹聚类结果表明,颗粒物及碳组分质量浓度受途径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中部、北京市南部气团的影响较大;对于碳组分来源,道路扬尘及汽车尾气受气团传输的影响较大,而生物质燃烧、燃煤等受气团传输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汽车尾气、燃烧源及道路扬尘为廊坊市开发区冬季碳组分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有机碳(OC) 元素碳(EC) 二次有机碳(SOC)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